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上海交大电院沈红斌、袁野课题组在Nature Computational Science发表空间转录组与人工智能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系沈红斌教授、袁野副教授的课题组(模式识别与生物信息学课题组)在《自然-计算科学》(Nature Computational Science)上发表题为《利用图神经网络对空间转录组数据进行细胞聚类》(Cell clustering for spatial transcriptomics data with graph neural networks)的研究论文。论文简介空间转录组技术是生物信息学领域近年来的重大突破之一。该技术通过同时测量大量细胞的空间位置和细胞内的转录组计数,弥补了单细胞测序技术难以测量单个细胞之间位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2-07-06

  • 上海交大王如竹教授团队展望太阳能驱动连续式空气取水

    近日,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王如竹教授领衔的“能源-水-空气” 交叉学科创新团队ITEWA(Innovative Team for Energy, Water & Air)在能源环境领域期刊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发表题为 Sustainable water generation: Grand challenges in continuously atmospheric water harvesting的展望论文。该论文归纳了现有太阳能驱动的吸附式空气取水系统和辐射冷却空气取水系统在材料和系统两方面的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2-07-06

  • 雷晓光课题组与合作者开发出新一代DYRK2激酶小分子抑制剂并首次揭示了该激酶对蛋白合成及钙内流的调控作用

    近期,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雷晓光教授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肖俊宇研究员、南方科技大学田瑞军教授在eLife杂志上发表了最新合作研究成果“Selective inhibition reveals the regulatory function of DYRK2 in protein synthesis and calcium entry”。该工作报道了新一代高活性、高选择性DYRK2激酶小分子抑制剂的开发,以及利用该抑制剂作为工具分子,通过化学生物学手段,首次揭示了该激酶对蛋白合成及钙内流的关键调控作用。人体双特异性酪氨酸-磷酸化调控激酶DYRKs是进化保守的激酶家族,以对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2-07-06

  • 我国学者在蚊媒病毒研究领域取得进展

    图 通过补充维生素A类药物,抑制感染宿主皮肤微生物中苯乙酮的释放,降低蚊媒病毒传播循环效率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31825001、81730063、82102389、81961160737)等资助下,清华大学医学院程功教授团队在蚊媒病毒快速传播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皮肤共生微生物来源的一种气味挥发物促进黄病毒感染宿主吸引蚊虫(A volatile from the skin mi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2-07-06

  • 我国学者在功能化聚烯烃领域取得进展

    图 具有普适性的均相催化剂负载的离子锚定策略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52025031、U1904212、21871242)等的资助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昶乐教授团队在功能化聚烯烃领域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一种通用的策略用于催化剂异相化以及聚烯烃复合材料制备(A general strategy for heterogenizing olefin polymerization catalysts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2-07-06

  • 复旦大学最新Nature发文:果蝇Dicer-2结合双链RNA加工生成siRNA的分子机制

    RNA干扰(RNAi)是许多真核生物中一种保守的RNA沉默机制, 小干扰RNA是RNA干扰的关键组成部分。在果蝇中,siRNA的产生是由Dicer-2(Dcr-2)蛋白在其辅因子Loqs-PD的辅助下,从长的双链RNA(dsRNA)上切割产生21个碱基对的双链siRNA。Dicer-2是最早被发现的ATP依赖型的Dicer家族蛋白,在2000年即发现siRNA加工生成过程是ATP依赖的。近年来,虽然有多篇关于Dicer家族蛋白的生化与结构研究的文章发表,但是对于ATP依赖型的Dicer蛋白识别并切割RNA底物的整个过程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2022年6月29日,复旦大学麻锦彪团队与清华大学王宏伟

    来源: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2-07-05

  • 科学家成功获取奥氏马全基因组数据

    为中国家马的起源与驯化研究提供重要线索本报长春7月3日电(记者任爽 通讯员芦猛)日前,吉林大学考古学院蔡大伟教授团队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姜雨教授团队在马属动物古DNA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成功获取已灭绝马属动物奥氏马的高质量全基因组数据,重建了马属动物的演化历史。马科动物自古以来就与人们的关系密切,对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家马起源与驯化研究一直是国际学术界关注的前沿和热点科学问题。考古学证据表明,早在龙山时期,考古遗址中就有零星的马骨发现,但该时期马在中国是否被驯化在学术上一直存在争议。蔡大伟团队对距今3500年以来中国北方龙山至青铜时代3个考古遗址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22-07-05

  • mTORC1信号通路中SAMTOR感受SAM的分子机制

      7月1日,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 Advance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丁建平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Molecular mechanism of S-adenosylmethionine sensing by SAMTOR in mTORC1 signaling”,该研究揭示了SAMTOR感知SAM(S-adenosylmethionine)以调控mTORC1活性的分子机制。  在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的mTORC1蛋白激酶复合物通过感受和整合外界信号如氨基酸、生长因子和能量状态等,调节细胞的生长发育、凋亡和自噬等重要生命过程。mTORC1的功能失调会引起多种疾病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时间:2022-07-05

  • 小哺乳动物种群调节及鼠害生物防治学科组在根田鼠种群调节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在小型哺乳动物种群中,密度制约性繁殖可通过抑制种群繁殖而使种群波动趋于稳定。虽然已有大量研究表明,空间行为及社群行为不仅与密度制约性繁殖存在密切关联,而且被认为是引起密度制约性繁殖的主要行为机制,但是,迄今密度制约性繁殖的近因尚不清楚。对终生一胎类动物(如澳大利亚有袋类动物、北极地松鼠Spermophilus parryii plesius)或社会性合作繁殖动物(非洲鬣狗Lycaon pictus、灰狼Canis lupus)而言,由于一生只有一次繁殖机会或为了争夺配偶,优势个体往往具有较高的糖皮质激素水平和较高的繁殖成功率。然而,在终生多胎类动物(如田鼠类)种群中,由于一生有

    来源:中科院高原生物所

    时间:2022-07-05

  • 粮食种植区规划为粮食安全提供保障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与新冠疫情影响,粮食危机日益凸显。目前,我国粮食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农业气候环境,种植结构与产量均受气候条件影响。同时,人类活动如施肥、灌溉等也会改变耕作格局,影响粮食产量。优化粮食作物在环境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的适宜分布和种植结构,是确保粮食生产稳定的关键。    版纳植物园景观生态组白杨研究员团队利用不同作物的地理分布信息和最大熵(MaxEnt)模型,构建了粮食作物适宜区种植规划的方法体系,以我国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的松花江流域为案例,分析了松花江流域的土地适宜种植特征,提出了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建议。结果表明:(1)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的

    来源: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时间:2022-07-05

  • 青藏高原带刺植物的早期演化及其环境驱动因素

      植物的刺(包括皮刺、枝刺和托叶刺)作为物理防御大型食草动物取食的主要功能性状,广泛分布于现生被子植物中,但是目前对于刺如何演化而来还缺乏深入认识。版纳植物园古生态研究组联合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同行,自2016年持续在青藏高原中部的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新生代沉积盆地开展古生物科学考察,发现了晚始新世(距今约3900万年)的大量刺化石,为认识刺的演化历史及其成因提供了直接证据。    该研究在伦坡拉盆地和尼玛盆地发现的刺化石共计44份标本,根据形状、大小、生长方式等特征,被划分为皮刺和枝刺,共计7种形态类型(图1),这是目前全球已知的刺形态数量最多的化石植物群。结合分子系统

    来源: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时间:2022-07-05

  • 环江站开展喀斯特区山体滑坡灾害调查

      6月19日23时至20日08时,环江县突发特大暴雨,降雨量278毫米,打破当地观测史上最强单日降雨纪录。其中19日23时至20日03时,4小时雨量达242毫米,最大雨强达80毫米/小时。持续强降雨导致峰丛坡地松散坡积物水分过饱和,在峰丛石质山体持续产流及间歇性泉水的共同驱动下,环江县城周边峰丛洼地普遍发生山体滑坡灾害。   仅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所在的峰丛洼地试验流域(1.14km2),便发生山体滑坡5处,侵蚀量900t。此次极端降雨诱发的滑坡和洪涝灾害,造成环江站本部园区、古周示范区样地、木论自然保护区样地部分仪器设备和工作生活楼被淹。虽然环江站在站职工奋力抢救,最大限

    来源: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时间:2022-07-05

  • 武汉病毒所/生物安全大科学中心在流感病毒与宿主的互作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2022年5月,国际学术期刊《病毒学杂志》(Journal of Vir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生物安全大科学研究中心陈全姣团队的最新成果,论文题为“G Protein Subunit β1 Facilitates Influenza A Virus Replication by Promoting the Nuclear Import of PB2”(GNB1通过促进流感病毒PB2蛋白入核进而促进流感病毒的复制)。该研究表明GNB1能够与聚合酶亚单位相互作用,通过促进PB2蛋白的入核来正向调节流感病毒复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时间:2022-07-05

  • 张莹课题组在Frontiers in Cell and Development Biology发表文章揭示促排卵过程中子宫腺体和血管的三维变化

    2022年6月29日,张莹课题组在Frontiers in Cell and Development Biology发表题为“Three-Dimensional Visualization of Mouse Endometrial Remodeling After Superovulation”的研究论文。 大部分人自然排卵周期只有一个成熟卵子排出,因此妊娠效率较低。在辅助生殖过程中为了保证妊娠成功率,经常会使用到促排卵这一手段。促排药物的使用保证在可控制范围内诱发多个卵泡的发育和成熟,从而增加试管婴儿的成功率。然而研究发现促排操作可能会影响胚胎植入,这可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2-07-05

  • 上海交大瞿旭东团队综述吡咯并吲哚天然产物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

    近日,上海交大瞿旭东团队受邀在天然产物研究领域权威期刊Natural Product Reports发表题为《Biosynthesis of pyrroloindoline-containing natural products》的综述文章,针对吡咯并吲哚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中涉及的关键酶以及酶学机制进行了系统综述。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博士后孙成海和博士生田文雅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林芝助理研究员和瞿旭东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吡咯并吲哚天然产物是一大类重要的天然产物,已知成员有数百种。不同的取代基、立体选择性和区域选择性,构成了此类天然产物骨架的多样性,从而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2-07-05

  • 上海交大林文慧团队综述拟南芥胚珠发生研究进展

    近日,JIPB在线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林文慧团队题为“Ovule initiation: the essential step controlling offspring number in Arabidopsis”的综述。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于世霞、博士生姜雨彤为该文章的第一作者,林文慧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论文系统总结了拟南芥胚珠发生的规律和机制,分别从胚珠发生前、胚珠发生时以及胚珠发生后三方面进行阐述,首先梳理了参与胎座形成和胚珠决定(胚珠发生的前提)的重要基因和信号;接着阐述了多胚珠原基群体起始的规律,并详细总结了植物激素及其信号互作调控胚珠发生的功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2-07-05

  • Nat Prod Rep | 综述:海洋天然产物结构纠错及其错因揭示

      天然产物 (NPs) 是新药研发的重要来源。准确掌握先导活性天然产物的结构信息(组成、立体化学和构象)事关新药研发的成败。尽管现代波谱技术的发展使得NPs的结构鉴定变得高效简便,然而文献中仍频繁出现NPs的结构鉴定错误,表明NPs结构鉴定的准确性仍需重视。海洋的特殊环境导致海洋生物产生了比陆地生物种更为多样复杂的次生代谢产物,因而文献报道的错误NPs结构在海洋天然产物 (MNPs) 中尤其常见。此外,海洋生物的不易获得性导致错误结构难以被后人发现和纠正。   在长期的MNPs研究过程中,上海药物所郭跃伟课题组多次发现过往文献中的错误结构并进行修正。近日,课题组对过去10多年文献中出现的错误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时间:2022-07-05

  • Glia | 上海药物所发现孤儿受体GPR149调控髓鞘的发育与再生

      髓鞘是包裹在神经轴突外的一层电绝缘膜,可提高神经系统电信号的传导速率,并为神经元提供营养和代谢支持。髓鞘损伤不仅会严重影响神经系统的信号传导,从而造成视觉、感觉、运动、认知等功能性障碍,并会进一步引起神经损伤和退化,严重威胁人类健康。髓鞘损伤可见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包括但不限于多发性硬化症、自闭症、亨廷顿病、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阿尔兹海默症等。髓鞘再生修复对于患者视觉、感觉、运动、认知等功能恢复至关重要。因此,促髓鞘再生修复靶点的发现与药物研发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2022年6月27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谢欣课题组在Glia上发表了题为“The orphan G prot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时间:2022-07-05

  • Nat Commun | 上海药物所分子影像中心开发新一代水溶高稳定性近红外二区荧光染料

      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因其更高的组织穿透力、更低的生物组织自荧光和更高的信噪比,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荧光成像的重要组成部分,近红外二区荧光染料的研发备受研究者的重视。特别是近年来广泛研究的电子供体-电子受体-电子供体(D-A-D)类小分子近红外二区(NIR-II)荧光染料,展现出很多优越性质。但目前大多数报道的小分子NIR-II有机荧光分子常为疏水性,限制了其蛋白标记等应用。生物成像应用时需封装于聚合物基质中,体内清除速度慢,GMP制备难度大。研究水溶性小分子D-A-D染料是目前扩展NIR-II应用范围重要的解决方案。但水溶性小分子染料的应用面临稳定性变差,量子产率降低等难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时间:2022-07-05

  • 营养与健康所王泽峰研究组发现环形RNA中广泛存在驱动翻译的短序列元件

       2022年6月29日,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王泽峰研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Pervasive translation of circular RNAs driven by short IRES-like elements”的研究论文,报导了环形RNA翻译的新机理。该研究通过对随机序列的筛选,系统性鉴定出多个类IRES(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元件来驱动环形RNA的翻译,并进一步通过分析质谱数据,鉴定出近千个能翻译的内源性环形RNA,其中一半可通过滚环翻译来合成大分子量的蛋白。此研究表明在人的转录组中存在普遍的非帽依赖性翻译(cap-inde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

    时间:2022-07-05


页次:325/1559  共31174篇文章  
分页:[<<][321][322][323][324][325][326][327][328][329][33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