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过敏原通过Stress granules和GSDMD促进IL-33释放的分子机制

      7月6日,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Immun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孙兵研究组的研究成果:“Allergen proteases-activated stress granules assembly and Gsdmd fragmentation control IL-33 secretion”。该研究揭示了过敏原蛋白酶诱导的二型免疫反应过程中上皮细胞释放IL-33的分子机制。首先,蛋白酶暴露激活了上皮细胞独立于eIF2α(真核生物起始因子2α) 磷酸化的应激颗粒(SGs)组装,从而促进IL-33的核质转运;其次,蛋白酶刺激诱导细胞产生新的Gasdermin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时间:2022-07-12

  • 武汉植物园在长蒴苣苔属(Didymorcapus)的民族植物学、植物化学和药理学研究上...

       自人类文明诞生以来,药用植物就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疾病。长蒴苣苔属(Didymorcapus Wall.)隶属于苦苣苔科(Gesneriaceae),包含100多个物种,广泛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少数分布于非洲和澳大利亚。长期以来,该属植物就被民间医学所青睐,用以治疗各种疾病,包括:伤口、肾结石、炎症、哮喘、流感、湿疹、痢疾、骨折、疝气等;一些物种还可以作为减肥药、泻药以及产后护理药物等。   武汉植物园东非植物区系与分类研究组的科研人员通过全面的资料查询和数据整理分析,对长蒴苣苔属的民族植物学用途、植物化学成分、药理应用和毒理学等内容进行全面整理,揭示了长蒴苣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时间:2022-07-12

  • 我国学者在无机亚纳米线有机凝胶方面取得进展

    图 (A)—(D)亚纳米线-正辛烷凝胶光学照片及其TEM和STEM图;(E)亚纳米线与不同有机溶剂形成的凝胶:i.环己烷,ii.正己烷,iii.甲苯,iv.2,5-二甲基-2,5-二(叔丁基过氧基)己烷,v.汽油,vi.正丙醚,vii.1-十二硫醇,viii.1-十八烯;(F)经过液氮冷冻再解冻的亚纳米线-正辛烷凝胶;(G)大尺寸的亚纳米线-正辛烷凝胶(直径:26厘米,厚度:1.5厘米);(H)亚纳米线用于溢油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2-07-12

  • 《Science》“声音”减轻疼痛,关键在于“音强”

    一个国际科学家团队已经确定了声音缓解小鼠疼痛的神经机制。这些发现可能为开发更安全的疼痛治疗方法提供信息,并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这项研究由国家牙科和颅面研究所(NIDCR)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作完成。“我们需要更有效的方法来管理急性和慢性疼痛,这要从更好地理解调节疼痛的基本神经过程开始,”NIDCR主任Rena D’Souza博士说。“通过揭示在小鼠身上调节声音减轻疼痛效果的回路,这项研究增加了关键知识,最终可能为疼痛治疗的新方法提供信息。”追溯到1960年,对人类的研究表明,音乐和其他种类的声音可以帮助缓解急性和慢性疼痛,包括牙科和医疗手术、分娩和癌症的疼痛。然而,大脑是如何产生这

    来源:Science

    时间:2022-07-11

  • 中国学者Science发文:确认五亿年前云南虫是最原始脊椎动物

    近日,我国科学家研究发现,5.18亿年前的寒武纪澄江动物群产出的云南虫,其咽弓具有脊椎动物独有的细胞软骨结构,确认了云南虫是脊椎动物的最原始类群。该成果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朱茂炎研究员领导的“地球-生命系统早期演化”研究团队和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姜宝玉教授课题组密切合作完成,并于2022年7月8日发表在美国《科学》(Science)期刊上。南京古生物所赵方臣研究员以及姜宝玉教授为该成果通讯作者,二人共同指导的博士研究生田庆羿为第一作者,团队曾晗副研究员为第三作者。在生命演化历程中,人类所属谱系——脊椎动物的演化是最为壮丽的篇章之一。有关脊椎动物起源的问题始终是最吸引人的科学热

    来源:

    时间:2022-07-11

  • 植物光温共感知的分子机制

    光照与温度紧密联系,是生物体判断昼夜与季节改变的重要信息来源。通过一个受体同时感知光照与温度,能最大程度实现对光温环境信号的快速整合,提高适应能力。但是光照与温度是独立物理信号,例如冷暖空气能快速改变温度而不影响光照,需要受体能区分感知。2016年,两篇Science论文(Science 354, 886-889; Science 354, 897-900)首次报道温度能调控光敏色素B(phyB)的活性,提出其分子机制是高温促进phyB从活化构象Pfr转变为非活化构象Pr(Pfr to Pr)。然而,黑暗或遮荫环境也能同样促进phyB的Pfr to Pr构象转变,该分子机制无法将温度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2-07-11

  • HIV和疟原虫共感染的实验研究进展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段子渊和陈小平联合课题组,通过建立中国猕猴HIV(人免疫缺陷病毒)和疟原虫共感染模型,比较SIV(猴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前的预存疟疾和SIV感染后的随后疟疾对SIV感染进展的影响。研究结果对人合并感染HIV和疟疾的研究和诊疗具有重要意义;表明在研究共感染问题时,应强调两种病原体(HIV和疟原虫)的感染顺序。相关研究成果7月1日在Cell Communication and Signaling杂志上在线发表。  在HIV感染人群中,合并感染疟原虫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但对这两种病原体的感染顺序及其对疾病发展的影响尚不清楚。  本研究结果发现,预存疟疾导致动物产

    来源: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时间:2022-07-11

  • 《美国医学会杂志·儿科学》发表刘民教授团队论文 提示早产仍是全球性健康问题而中国早产儿发病率和死亡率处全球低...

    5月31日,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刘民教授团队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儿科学》发表论文《1990—2019年全球、地区和国家层面的早产新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研究提示了早产问题仍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研究结果为不同国家制订有针对性的早产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了依据。刘民介绍,早产是指妊娠不足37周娩出活婴儿的分娩,此时娩出的婴儿称为早产儿。早产儿在新生儿期容易发生严重的疾病或死亡,幸存下来的早产儿如果得不到适当的治疗,将会面临更高的低生活质量和终身残疾风险。早产不仅是导致围产期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早产所致的并发症还是导致新生儿死亡最主要的直接原因。此外,早产所致的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2-07-10

  • 魏坤琳教授课题组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发文揭示了孤独症儿童的皮层下结构的注意调控机制的缺陷

    2022年7月6日,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魏坤琳课题组联合目前在英国牛津大学实验心理学系的博士后赵思家博士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在线发表题为“Pupil-Linked Arousal Response Reveals Aberrant Attention Regulation among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的研究论文,利用瞳孔大小的变化揭示了孤独症儿童在注意调控上的缺陷。 对重复出现的刺激,人脑会逐步减少注意资源的投入,即出现“习惯化“的现象;而对出乎意料的新异刺激,人脑会立刻投入更多的注意力资源。这种动态的注

    来源: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时间:2022-07-09

  • 生化所金勇丰课题组在Science Advances发文阐明竞争性RNA二级结...

    2022年7月6日,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金勇丰教授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研究论文“Trans-splicing facilitated by RNA pairing greatly expands sDscam isoform diversity but not homophilic binding specificity”,该研究阐明竞争性RNA二级结构介导sDscam反式剪接增加亚型多样性的调控机制。黑腹果蝇唐氏综合征细胞粘附分子1(Dscam1)基因通过互斥可变剪接编码38,016种潜在亚型,在神经和免疫系统中起到重要作用。2016年,金勇丰教授团队研究发现,螯肢动

    来源: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2-07-09

  • 物理与天文学院李兆聿团队利用Auriga数值模拟揭示银河系花生状核球的化学性质

    近期,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的李兆聿团组通过分析Auriga数值模拟,发现核球区域位于银心两侧的恒星具有显著的金属丰度差异,且该差异随着核球的空间位置发生系统性变化,其结果可以更好地限制核球的化学动力学模型。论文发表在《天体物理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题为《基于Auriga模拟的银河系核球近端与远端恒星的金属丰度研究》(Metallicity Properties of the Galactic Bulge Stars Near and Far: Expectations from the Auriga Si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2-07-09

  • 交大ATLAS实验团队在希格斯玻色子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2年7月4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举行专题研讨会,隆重庆祝希格斯玻色子发现十周年。同期《Nature》杂志刊登了大型强子对撞机LHC 上ATLAS和CMS合作组关于希格斯玻色子研究的最新成果,并被选为封面进行重点报道(见图一)。ATLAS论文的题目为《A detailed map of Higgs boson interactions by the ATLAS experiment ten years after the discovery》,论文细致刻画了希格斯玻色子与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希格斯的性质与标准模型理论的预期吻合[1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2-07-09

  • 张月蘅课题组在新型超宽谱光电探测器上的研究进展

    近日, Science Advances发表了题为“Broadband and photovoltaic THz/IR response in the GaAs-based ratchet photodetector”的研究工作(Sci. Adv. 8, eabn2031 (2022))。该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GaAs/AlxGa1-xAs异质结的量子棘轮结构。这种结构综合利用了电泵浦实现的热载流子注入效应、自由载流子吸收和从轻、重空穴带到自旋轨道分裂带的光跃迁等多种吸收机制,突破了界面势垒的限制,实现了从近红外到太赫兹波段(4-300太赫兹)的超宽谱光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2-07-09

  • 研究揭示新冠病毒辅助蛋白ORF8重塑内质网的分子机制

      新冠病毒大流行对全球的公共卫生构成重要威胁。目前对于新冠病毒感染影响宿主细胞生命活动的了解较为缺乏。内质网是真核细胞分泌蛋白和膜蛋白折叠和翻译后修饰的重要场所,对于冠状病毒的组装和成熟也十分重要。病毒劫持宿主细胞来合成自身的蛋白,从而增加了内质网的负担,引起内质网应激 (ER stress)。解析新冠病毒导致内质网应激的分子机制,对于我们理解新冠病毒致病性和高传染性,以及发掘潜在的干预手段和治疗方法十分重要。   2022年6月28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志珍/王磊课题组在Redox Biology发表题为"SARS-CoV-2 ORF8 reshapes the ER throug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时间:2022-07-09

  • 陈畅组和陈润生组合作揭示长链非编码 RNA调控细胞氧化还原及衰老新机制

      细胞氧化还原反应是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反应,细胞氧化还原调控广泛参与细胞信号转导及生理和病理过程,因此,揭示细胞氧化还原调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氧化还原调控机制的认识多为编码基因和蛋白,大量的非编码基因对氧化还原调控的作用知之甚少。为此,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陈畅研究员课题组与陈润生院士课题组开展合作研究,于2022年6月30日在《Redox Biology》杂志发表了题为" Long noncoding RNA MAGI2-AS3 regulates the H2O2 level and cell senescence via HSPA8"的学术论文,揭示了长链非编码 RNA MAGI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时间:2022-07-09

  • 施一公团队Science最新成果:构建目前为止世界上最精确的脊椎动物NPC胞质环结构模型

    大约在12~16亿年前,原始的真核细胞出现。除细菌和蓝藻外,真核生物几乎涵盖了所有动物和植物,当然也包括人类。在真核细胞的微观世界中,核孔复合物(nuclear pore complex, NPC)是其中最庞大、最复杂的分子机器之一,也是在核膜上负责物质双向运输的唯一通道,其功能异常与包括癌症在内的多种疾病的发生联系在一起。NPC的高分辨率结构解析一直被视为结构生物学界的“圣杯”之一。2022年6月10日,西湖大学施一公团队在Science上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e of the cytoplasmic ring of the?Xenopus laevis?nuclear pore

    来源:西湖大学

    时间:2022-07-08

  • 中科大学者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发文:开发出新型口服抗生素递送载体

    抗生素具有抗菌效果广谱、生产成本低和使用方便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细菌感染的治疗,是抗细菌感染治疗的基石[1-2]。目前抗生素的给药方式以口服为主,口服广谱抗生素在杀死致病菌的同时,也会严重破坏肠道菌群的稳态,进而引起肠道菌群失调以及相关疾病的发生[3-4]。研究表明,口服抗生素会导致肠道菌群种类和数量的长期改变,并且无法恢复到原来的组成[5]。此外,口服抗生素减少肠道共生菌和改变微生物群组成的同时,会进一步影响肠道的免疫防御,增加细菌性肠炎、代谢性疾病以及哮喘等多种疾病发生的风险,还会筛选出耐药菌株,导致人类微生物群成为一个巨大的耐药基因库,越来越多的广谱耐药细菌的出现给现代医学带来了重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生命科学与医学部

    时间:2022-07-08

  • 西湖大学刘志常团队Angew Chem:并苯类的线性含多个薁的非交替异构体的模块化构建

    近日,西湖大学理学院刘志常团队在《德国应用化学》发表了题为“Linear Nonalternant Isomers of Acenes Fusing Multiple Azulene Units”的研究论文。刘志常团队在其发展的分子张力工程策略的基础上,设计并发展了一种通过芳基环戊二烯和邻卤代芳基醛之间的两步[4+3]环化进行高效构建含多个薁单元的稠环芳烃的模块化构建方法,成功引入两个薁构建了一种稳定的并六苯线性非交替异构体,通过多个薁单元的不同空间排布成功实现了对多个含薁稠环芳烃的光电性质的调控。西湖大学特聘研究员刘志常为该工作的通讯作者,第一作者为西湖大学化学系博士生王上上。图片来源:An

    来源:西湖大学

    时间:2022-07-08

  •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朱书/王育才团队合作开发出新型...

    抗生素具有抗菌效果广谱、生产成本低和使用方便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细菌感染的治疗,是抗细菌感染治疗的基石[1-2]。目前抗生素的给药方式以口服为主,口服广谱抗生素在杀死致病菌的同时,也会严重破坏肠道菌群的稳态,进而引起肠道菌群失调以及相关疾病的发生[3-4]。研究表明,口服抗生素会导致肠道菌群种类和数量的长期改变,并且无法恢复到原来的组成[5]。此外,口服抗生素减少肠道共生菌和改变微生物群组成的同时,会进一步影响肠道的免疫防御,增加细菌性肠炎、代谢性疾病以及哮喘等多种疾病发生的风险,还会筛选出耐药菌株,导致人类微生物群成为一个巨大的耐药基因库,越来越多的广谱耐药细菌的出现给现代医学带来了重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基础医学院

    时间:2022-07-08

  • 复旦大学王鹏飞团队和香港大学周婕团队合作揭示Rock1是人类肠道病毒A71的新型宿主依赖因子

    2022年7月5日,我院王鹏飞团队和香港大学周婕团队合作于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Impact factor: 20.693),在线发表了题为 “Rock1 is a novel host dependency factor of human enterovirus A71: implication as a drug target”的研究论文,揭示了Rock1是EV-A71复制的新型宿主依赖因子,可作为开发抗EV-A71疗法的靶标。人类肠道病毒A71(EV-A71)是手足口病(HFMD)的病原体,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通常影响5岁以下儿童。大多数手足口病

    来源: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2-07-08


页次:323/1559  共31174篇文章  
分页:[<<][321][322][323][324][325][326][327][328][329][33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