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微生物所研究发现植物免疫途径钙信号解码调控新机制

      钙离子是真核生物重要的第二信使分子,参与调控众多的细胞生物学活动和过程。细胞内钙离子的浓度在感应外界信号后发生时空变化,编码特征性的钙信号,经钙感应分子解码并调控细胞反应。当受到病原微生物侵染时,植物利用细胞膜和细胞内免疫受体感知微生物来源的信号,激活钙离子通道促进钙内流。多种类型的钙感应蛋白参与识别特征性的钙信号,激活细胞免疫反应。目前对植物解码免疫相关钙信号的机制了解相对匮乏。    张杰研究组发现了植物免疫过程中钙信号感知和解码的新调控机制。大丽轮枝菌是一种典型的土传性真菌病原,宿主范围广、致病性强、变异快。其侵染诱导植物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上升。CBP60g是植物特有的钙调素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2-07-23

  • Cell Rep:自噬受体蛋白p62调控DNA损伤修复的新机制

    基因组每时每刻都遭受着来自内外源各种因素引起的DNA损伤。机体通过不同的DNA修复机制来纠正和修复损伤,维持基因组稳定性。碱基切除修复(BER)是机体维持基因组稳定的一线修复途径,可以有效地修复多种DNA损伤类型,包括各种DNA碱基损伤和单链断裂。作为细胞抵抗损伤的主要防御手段,BER过程的失调或功能障碍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包括神经退行性疾病、衰老、肿瘤和化疗抵抗等。尽管BER的各个步骤已经基本清楚,但BER组分的动态调控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未知的。2022年7月19日,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罗建沅/王海英团队在Cell Reports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Acetylation of p62 reg

    来源: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

    时间:2022-07-22

  • 气候变化驱动雪松属分布区的变化

      末次冰盛期以来的气候变化对北半球温带地区的物种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雪松属是松科的常绿硬叶树种,具有重要的生态、文化、美学、科学和经济价值。现存的雪松属,主要有四个种,其中大西洋雪松(Cedrus atlantica)、黎巴嫩雪松(Cedrus libani)、塞浦路斯雪松(Cedrus brevifolia)分布在地中海地区,喜马拉雅雪松(Cedrus deodara)分布在西喜马拉雅山区。目前,关于雪松属的研究仅限于单个物种,还缺乏关于末次冰盛期以来雪松属分布范围的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的相关的研究。    植物化石和模型模拟的交叉验证,相互补充,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地质历史时期

    来源: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时间:2022-07-22

  • 如何成为寄生植物?——昆明植物所在解析列当科寄生植物基因组的演化历史方面取得...

      植物寄生习性的出现并非一蹴而就的,自养植物演化而来的寄生植物,从起初仅从寄主获取一些水分和矿物营养作为补充的兼性半寄生植物,成为必须依赖寄主才能完成生活史的专性寄生植物,再逐渐演化到完全丢失光合作用能力的全寄生植物。被子植物中已知有12或13次独立起源的寄生植物支系,其中大部分支系中半寄生物种已经灭绝,只剩下全寄生物种。列当科(Orobanchaceae,Lamiales)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个包含了自养、兼性半寄生、专性半寄生和全寄生,所有寄生类型的寄生植物支系。因此,列当科是研究植物寄生习性演化过程的理想类群(图1)。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吴建强攻关团队对列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2-07-22

  • 华南植物园揭示树种丰富度对中国成熟森林土壤磷库的调控作用

        磷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限制性营养元素之一。土壤磷储量决定着土壤对植物的磷供应能力,并进一步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等生态功能。目前,对森林土壤磷储量的区域格局的驱动机制(特别是其生物驱动机制)的了解尚不清楚,这阻碍了科研人员更好地提升地球模型中磷循环功能的预测能力。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鼎湖山站刘菊秀研究团队基于全国范围的一项实地调查,通过对中国946个成熟天然林样地的分析,研究了驱动中国成熟森林土壤磷密度的生物和非生物机制。结果表明,在调节中国成熟天然林土壤磷密度方面,树种丰富度比土壤类型和植被类型更重要,其重要性仅次于气候因子。树种丰富度通过促进植物磷的吸收和减少植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2-07-22

  • 袁晶课题组在eLife发表研究论文,揭示疟原虫细胞形态控制的分子机制

    7月18日,袁晶课题组在eLife杂志上发表题为 Inner membrane complex proteomics reveals a palmitoylation regulation critical for intraerythrocytic development of malaria parasit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疟原虫细胞形态控制的分子机制。原生动物-疟原虫是疟疾传染病的致病病原,每年导致数亿人口感染和数十万人死亡。具有感染能力的疟原虫呈现细胞极性,极性细胞形态对疟原虫感染宿主至关重要。以疟原虫为代表的顶复门寄生原虫的细胞质膜(plasma membrane,PM)

    来源: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2-07-22

  • Cell Reports |罗建沅/王海英团队发现自噬受体蛋白p62 调控DNA损伤修复的新机制

    基因组每时每刻都遭受着来自内外源各种因素引起的DNA损伤。机体通过不同的DNA修复机制来纠正和修复损伤,维持基因组稳定性。碱基切除修复(BER)是机体维持基因组稳定的一线修复途径,可以有效地修复多种DNA损伤类型,包括各种DNA碱基损伤和单链断裂。作为细胞抵抗损伤的主要防御手段,BER过程的失调或功能障碍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包括神经退行性疾病、衰老、肿瘤和化疗抵抗等。尽管BER的各个步骤已经基本清楚,但BER组分的动态调控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未知

    来源:北京大学医学部

    时间:2022-07-22

  • 世界第三大健康膳食——“中国心脏健康膳食”开发成功,Circulation发表武阳丰教授团队最新研究结果

    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心血管病防治著名专家、DECIDE项目总负责人武阳丰教授与DECIDE-Diet研究课题负责人、营养学专家王燕芳研究员共同领导的最新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食用“中国心脏健康膳食”四周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可显著下降10.0mmHg、3.8mmHg。这项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于7月11日,被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进行专题报道,并同时发表在其旗舰期刊、国际心血管病研究领域顶刊《循环》( Circulation )上。“中国心脏健康膳食”是由研究团队自主研发的符合中国饮食文化特点的一种健康膳食模式。研究团队通过对日常食材的科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2-07-22

  •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和刘宁宁团队发现欧西莫替尼通过双重作用发挥抗真菌药效

    每年全世界约有150万人遭受真菌感染,白念珠菌是临床常见的病原真菌,其造成的系统性念珠菌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白念珠菌感染分为粘膜感染和系统性感染,四分之三的女性在一生中至少经历一次阴道白念珠菌感染,而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往往出现在免疫缺陷或接受免疫抑制治疗、菌群紊乱、以及有医疗器械植入的患者当中,在医院以及其他医疗机构中具有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其致死率高达30–50%,在癌症病人中甚至可以高达40%-70%。在美国,白念珠菌每年造成约60000例全身系统性感染病例,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0–40亿美元。目前抗真菌药物的种类和疗效极为有限,加之真菌的耐药性逐年增加,对人体健康造成巨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时间:2022-07-22

  •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和刘宁宁团队发现真菌微生物组在女性宫腔粘连疾病中的...

    宫腔粘连(IUA)是女性最常见的生殖疾病之一。在过去几十年,IUA的患病率大幅增加,然而IUA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已有研究报道影响IUA的可能因素包括纤维化增生理论、干细胞的异常分化、子宫微环境改变、微生物组等。因此,生殖道微生物组对维持女性生殖健康和预防疾病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关于真菌微生物组在IUA疾病中的作用和机制尚不明确。 近日,公共卫生学院王慧和刘宁宁团队联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徐大宝教授、广州医科大学蒋义国教授、香港中文大学陈丹教授在美国微生物学会旗下国际知名期刊Microbiology Spectrum发表题为Mycobiome Dysbiosis in Wome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时间:2022-07-22

  • 从天空飞向海洋:华大揭秘企鹅的演化历程与适应环境的“基因秘诀”

    作为南半球的标志性物种之一,企鹅虽为鸟类,却不会飞翔。它们是如何发生演化,抛弃蓝天转而适应了海洋的生态系统,又是如何在地球上最极端的环境中生存下来的?近日,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领衔的一项研究通过多学科联合的方式重建了企鹅的起源与演化过程,并以此为案例揭示了环境变化、气候及地质事件对生物演化的作用,还通过一系列关键性状的分子基础解释了企鹅如何二次适应海洋生态环境。研究成果于2022年7月19日发表于《自然•通讯》。《自然•通讯》网站截图如今,地球上一共生存着约24种企鹅,共计6个分支,分别为王企鹅属、阿德利企鹅属、环企鹅属、小蓝企鹅属、冠企鹅属和黄眼企鹅属。但在过去相当

    来源:BGI华大

    时间:2022-07-21

  • 上海交大张大兵课题组《PNAS》上合作发文阐明植物根系响应外界土壤硬度的机制

    近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PNAS》在线发表了植物根系响应外界土壤硬度机制的研究工作。该项研究由上海交通大学张大兵教授和英国诺丁汉大学Malcolm Bennett教授研究组合作,经过近9年的联合攻关,阐明了植物如何响应外界土壤硬度的机制,为未来培育适应不同土壤硬度的作物新品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张大兵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黄国强为第一作者。来自荷兰、德国、捷克以及美国科研工作者也为这项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伴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对粮食的需求量不断激增,大型机械使用频率逐年增加,导致土壤的硬度逐年变大,土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2-07-21

  • 钱伟强课题组揭示植物耐热的分子机制

    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目前遇到的最大挑战之一,气温升高对植物的生长和粮食产量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植物通过复杂的基因调控网络快速响应热胁迫。在该调控网络中,热休克因子(heat shock factors,HSFs)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HSFs表达和活性的精密调控至关重要。2022年7月11日,蛋白质与植物基因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钱伟强研究员课题组在Nature Plants上发表了题为“ALBA proteins confer thermotolerance through stabilizing HSF mRNAs in cytoplasmic granules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2-07-21

  • 广州健康院在提升CAR-T细胞抗异质性肿瘤活性方面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李鹏研究员课题组与暨南大学李扬秋课题组合作,通过在传统CAR分子内引入DAP10分子调动内源NKG2D的广谱抗原识别功能,提升CAR-T细胞对异质性肿瘤的靶向能力。课题组近日在Molecular Therapy – Oncolytics上发表了题为DAP10 integration in CAR-T cells enhances the killing of heterogeneous tumors by harnessing endogenous NKG2D的研究。   CAR-T细胞在治疗血液肿瘤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但是对实体肿瘤的疗效却不佳,实体肿瘤

    来源: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时间:2022-07-21

  • 上海交通大学在甜樱桃果实“双胞胎”形成机理上取得重要进展

    研究背景水果生产中“双胞胎”果实又叫“双子果(double fruit)”,属于畸形果和残次果。甜樱桃生产中,“双子果”的出现是生产中的四大生产难题之一。“双子果”影响果实外观及商品价值,严重阻碍了设施大棚生产以及暖温地区的高效生产。前期研究发现,在6月至8月期间的高温胁迫可导致果树出现“双子果”,而恰恰此期间为甜樱桃花芽分化的关键时期,且与高温和品种的差异密切相关。目前为止,甜樱桃花芽发育响应高温胁迫,形成双雌蕊及最终表现为“双子果”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晰。近日,上海交通大学核果类栽培与育种研究室张才喜团队在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上发表了题为“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2-07-20

  • 朴世龙院士团队在《自然-通讯》撰文阐明北半球植被-气候反馈的季节性规律

    植被是地表多圈层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媒介。全球变暖背景下,北半球中高纬度各季节植被活动均显著增强,反之又会通过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过程调节气候。然而,关于季节尺度植被活动的气候效应,早期研究注重以碳循环为主的生物化学过程,而通过改变地表能量收支产生的生物物理效应却鲜有关注。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朴世龙院士团队结合遥感资料和陆-气耦合模式模拟,定量解析了过去40年北半球各季节植被变化通过生物物理过程对近地表气温的影响。研究发现,夏季植被活动增强通过促进蒸腾产生显著降温效应,约为-0.15℃,相当于同期升温幅度的12.5%。但是,蒸腾降温效应随环境气温降低而减弱,且被反照率和大气水汽含量变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2-07-20

  • 新疆生地所在塔里木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纽带综合评估研究中获进展

      水、能源和粮食在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农业是水-能源-粮食纽带(WEF nexus)协调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近几十年来,伴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塔里木河流域农业水资源和能源消耗量不断增加,农业资源效率发生显著变化,深刻影响塔里木河流域农业管理中水-能源-粮食纽带的协调发展。因此,全面评估该区域农业管理中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对于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优化农业管理策略至关重要。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陈亚宁研究员团队基于气象、统计和调研数据,通过作物需水量、能源当量和农业水-能源-粮食指数(WEFNI),定量评估了塔里木河流域主要作物

    来源: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时间:2022-07-20

  • 昆明植物所在全球干旱指数和潜在蒸散空间数据库开发方面取得进展

      潜在蒸散(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PET)是衡量大气通过蒸散失去水分的能力,是蒸发和蒸腾两个过程的总和,两者的速率取决于太阳辐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即饱和水汽压差)、风速以及植物特性和种植方式。从农地到区域乃至全球尺度,基于潜在蒸散的度量和指数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和自然资源管理科学等领域。在快速变化的全球环境和气候条件下,这些指标及其衍生指数产品已成为对气候变化趋势、方向和规模及其对陆地生物圈、植物生长及可持续的发展的影响进行度量及预测的直接和关键的工具。    干旱指数(aridity index,AI)是广泛用于评估干旱状况的指标,其定义为降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2-07-20

  • 纠缠的“藤竹”—— 核基因和形态学证据揭开我国梨藤竹属的分类学谜团

      竹亚科是禾本科适应森林生境的一个主要分支,广泛分布于亚洲东南部、中南美洲和非洲地区,具有重要的经济、生态和文化价值。为适应多样的生存环境,竹子演化出了多种多样的植株类型,包括乔木状、灌木状和草本竹,其中,有一类竹子因具有攀爬或攀援习性,被称为“藤本竹”。在我国记录过具攀爬或攀缘习性的竹子有6个属,包括悬竹属Ampelocalamus S.L. Chen T.H. Wen & G.Y. Sheng、藤竹属Dinochloa Buse、多枝竹属Holttumochloa K.M. Wong、纪如竹属Hsuehochloa (C.D. Chu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2-07-20

  •  成都生物所在蛇毒素基因家族演化研究获进展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人类对蛇的恐惧与生俱来,被毒蛇咬伤的痛苦已深深“印刻”在我们的基因之中。全球每年约有5百万人被毒蛇咬伤,导致约40万人残疾,超过10万人死亡,与死于耐药结核病和多发性骨髓瘤的估计人数相当。在我国,每年毒蛇咬伤病例为10~30 万人,病死率约为 5%,致残率高达25%~30%。   银环蛇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雨伞节、两步蛇等,是眼镜蛇科环蛇属剧毒蛇,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和南亚多国广泛分布,多栖息在林地、农田和灌木丛的近水处,昼伏夜出,主要以泥鳅、蛙类、蜥蜴、老鼠和其他蛇类为食。银环蛇毒液有强烈神经毒性,可以破坏神经递质在神经肌肉间的传

    来源: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2-07-20


页次:319/1559  共31174篇文章  
分页:[<<][311][312][313][314][315][316][317][318][319][32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