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根压对于复苏植物锈色蛛毛苣苔脱水之后的恢复...

      复苏植物能够忍受极端干旱的生境,其组织绝对含水量可以降低至10%以下而不会发生死亡(相当于与相对湿度为50%的空气达到平衡、或忍受-100 MPa以下的水势),且在复水之后能够快速恢复生理功能。复苏植物主要集中在地衣、苔藓以及蕨类植物中。大多数被子植物的种子也具有脱水耐性,但营养体具有脱水耐性的被子植物较为罕见,目前已报道的被子植物中具有复苏能力的仅有135种,其中具有木质化茎的仅有分布于南非的折扇叶科植物密罗木(Myrothamnus flabellifolia)。苦苣苔科植物中目前有9个属被报道具有复苏植物,虽然蛛毛苣苔属在文献中提到可能存在复苏植物,然而尚缺少直接的证据。 

    来源: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时间:2022-08-30

  • 昆明植物所在托品烷类生物碱的生物合成及聚酮合酶进化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托品烷生物碱(tropane alkaloids,TAs)是一类在结构上含有由吡咯环和哌啶环骈合而成的托品烷基本骨架的生物碱,代表性成员包括莨菪碱、东莨菪碱、可卡因等,都具有重要的药用活性。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天然产物生物合成及药用植物资源攻关团队长期聚焦于托品烷生物碱,对其生物合成开展了一系列研究。   前期,攻关团队从生产莨菪碱和东莨菪碱的茄科植物曼陀罗(Datura stramonium)、颠茄(Atropa belladonna)、三分三(Anisodus acutangulus)中鉴定了参与莨菪碱托品烷骨架构建的III型聚酮合酶P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2-08-30

  • 华南植物园研究发现植物物候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特别是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已有研究报道:随着气候变暖,植物春季展叶时间提前、秋季落叶时间推后,导致生长季延长。与叶物候和生长季相比,开花、结果等繁殖物候期以及整个果实发育期时长(开花到结果)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目前还存在很大未知,特别是木本植物。    通过利用历史物候观测资料(1980-2013年),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马倩倩副研究员与合作者分析了6种常见温带木本植物的开花和结果物候期和果实发育期时长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研究发现:所有物种的开花和结果时间均随气候变暖而提前。相应地,整个果实发育期表现为前移趋势。然而,同一物种开花和结果时间的提前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2-08-30

  •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张新军团队发现小G蛋白RAB21调控细胞自噬与能量稳态

    2022年8月21日,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张新军教授团队在《Autophagy》杂志在线发表题为“RAB21 controls autophagy and cellular energy homeostasis by regulating retromer-mediated recycling of SLC2A1/GLUT1”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发现RAB21参与调控retromer介导的葡萄糖受体SLC2A1的逆向回膜转运,对维持细胞葡萄糖稳态及细胞自噬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细胞的内吞体运输系统通过协调细胞内多重囊泡转运过程以实现细胞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传递,进而维持细胞稳态。进入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生命与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2-08-30

  • 我院戈惠明/谭仁祥组揭示抗真菌候选药物粪壳菌素的形成过程

    真菌二萜糖苷类产物粪壳菌素(sordarin),可以特异性抑制真菌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延伸因子EF-2的活性,但对人体EF-2无作用,是一广泛研究的抗真菌候选药物。但sordarin结构上的复杂性使得化学全合成面临着高投入、低产出的难题;而全面解析sordarin的生物合成途径,可以为合成生物学法高效低廉的生产sordarin提供坚实的基础。近期,我院戈惠明教授、谭仁祥教授团队的研究完整阐明了从二萜cycloaraneosene到sordarin的生物合成途径,包括5/8/5环二萜骨架在多个P450的催化下形成关键的Diels-Alder(D-A)反应前体,再经一个新型D-A酶SdnG的催化形成了

    来源: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2-08-30

  • 基于新型存储器的模拟矩阵计算研究进展

    近日,类脑智能芯片研究中心孙仲研究员指导本科生在国际电路与系统领域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I: Regular Papers(TCAS-I)发表研究论文,论文题目为“Modeling and Mitigating the Interconnect Resistance Issue in Analog RRAM Matrix Computing Circuits”。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19级本科生罗宇标同学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也是学校第一次以本科生为第一作者在IEEE TCAS-I上发表学术论文。 图 1 AMC

    来源: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

    时间:2022-08-30

  • 上海交大陈功友团队揭示条斑病菌克服水稻气孔免疫的新机制

    气孔是由一对保卫细胞构成的植物叶表皮上的微孔,是植物进行气体交换和水分蒸腾的开关。作为植物免疫的第一道防线,植物可以主动关闭气孔来阻止病原菌的侵入。已有研究表明,植物气孔的关闭受多种信号分子的调控,包括Ca2+、H+、活性氧(ROS)、脂类、水杨酸(SA)和脱落酸(ABA)等。为了克服气孔免疫,植物病原菌分泌植物毒素和效应物蛋白来抑制气孔关闭。例如,丁香假单胞菌的冠菌素能有效抑制ABA诱导的气孔关闭,其效应物蛋白HopX1以及辣椒斑点病菌的效应物蛋白XopS通过诱导茉莉酸(JA)信号促进气孔开放。水稻条斑病菌通过叶表面气孔侵入水稻引起一类严重的水稻病害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2-08-30

  • 附属九院范新东团队复杂脉管畸形无创诊断指南性成果发表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介入科范新东教授复杂脉管畸形诊疗团队孙怡、蔡韧博士后在皮肤红斑的早期鉴别诊断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原创指南性成果于8月8日在皮肤病领域影响因子排名第一的顶级权威期刊《美国皮肤病学会杂志》上发表。“Dermoscopic features differentiating port wine stain,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and capillary malformation-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syndrome” (IF:15.5)无创皮肤镜检测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2-08-30

  • 第三届国际植物纳米生物学前沿论坛会议在我校举办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付程程 姚闯)8月24日至26日,由华中农业大学青年联合会、植物科学技术学院、作物纳米生物学与技术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国际植物纳米生物学前沿论坛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我校召开。来自美国哈佛大学、加州大学河滨分校、英国伯明翰大学、德国波鸿鲁尔大学、澳大利亚塔斯玛尼亚大学和迪肯大学等国际同行们在线上分享了各自研究方向的最新进展。来自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武汉理工大学、石河子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一百多位参会代表线下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我校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2-08-30

  • 中国科大Blood发文:AML接受allo-HSCT后早期复发的机制

    日前,中国科大生命科学与医学部魏海明教授课题组与附一院血液内科孙自敏教授、朱小玉教授团队合作,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复发机制与干预措施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8月18日,相关研究结果以“GARP-mediated active TGF-β1 induces bone marrow NK cell dysfunction in AML patients with early relapse post-allo-HSCT”为题在线发表于血液学领域国际顶级期刊《Blood》上。该研究不仅揭示了AML接受allo-HSCT后早期复发的机制,还为防止AML患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基础医学院

    时间:2022-08-29

  • 新型化学小分子药物靶向TRBP-Dicer蛋白相互作用调节microRNA生物合成治疗肝癌

     近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王飞研究员团队在国际药物化学领域顶级期刊《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题为“Discovery of a Novel Small-Molecule Inhibitor Disrupting TRBP?Dicer Interaction against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via the Modulation of microRNA Biogenesis”的研究成果。该工作通过基于表型的高通量筛选发现一个苯基噁唑类小分子CIB-3b可以通过破坏TAR RNA结合蛋白2(tr

    来源: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2-08-29

  • 研究人员发现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新分子靶点

            图:IGF2BP2过表达导致小鼠肝脏脂肪变性(左)、炎症(中)和肝细胞凋亡(右)。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以肝脏脂肪变性、炎症和损伤为特征,已成为肝细胞癌等终末期肝病的主要病因之一。然而,是什么推动了它的发展?二十多年前,人们提出了“双重打击”理论来解释NASH的发病机制,其中脂肪变性是“第一次打击”,氧化应激是“第二次打击”。现在,我们知道这一点已经过时了。我们对NASH分子机制的了解仍然有限,这严重阻碍了治疗方案的发展。来自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的研究人员和其他合作者,

    来源:Life Metabolism

    时间:2022-08-29

  • 深研院潘锋课题组在锂电池硅基负极导电粘结剂研究领域取得系统性进展

    锂离子电池已实现工业量产化,被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电动车辆等热门行业,寻找和研究高容量的负极材料至关重要。硅(Si)基负极以其巨大的理论比容量1500~4200mAh g-1、储量大等特点,成为目前锂离子电池的研究热点。但是其自身的导电性能不佳和电池充放电循环过程中发生的剧烈体积变化(~300%)会导致电极中的导电网络迅速发生不可逆的退化,从而造成巨大的容量损失。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学院潘锋教授课题组通过粘结剂来保持活性物质、导电剂、集流体等之间的有效电接触和维持电极中导电网络的完整性以及充放电循环的稳定性,从而有效地缓解硅基负极容量的快速衰减并延长电池的循环寿命。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2-08-29

  • 中国科大在急性髓系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日前,中国科大生命科学与医学部魏海明教授课题组与附一院血液内科孙自敏教授、朱小玉教授团队合作,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复发机制与干预措施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8月18日,相关研究结果以“GARP-mediated active TGF-β1 induces bone marrow NK cell dysfunction in AML patients with early relapse post-allo-HSCT”为题在线发表于血液学领域国际顶级期刊《Blood》上。该研究不仅揭示了AML接受allo-HSCT后早期复发的机制,还为防止AML患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生命科学与医学部

    时间:2022-08-28

  • 【科研动态】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杨光教授团队在可降解自供能柔性电磁传感器领域取得进展

    基于柔磁体的自供能柔性电磁传感器在可穿戴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柔磁体作为传感器的核心部件,必须具备优秀的机械性能和传感性能,然而大部分以橡胶为基材的柔磁体机械性能不足、制备过程复杂,无法降解,大量使用会造成不可逆的环境污染,同时,以柔磁体为核心器件的柔性电磁传感器作为非接触式传感器,能够在严苛条件下发挥作用。 8月24日,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杨光教授团队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苏彬教授团队以细菌纤维素(BC)为基材,通过原位共沉淀的方法,构建了一种柔软、高强度、生物可降解的新型柔磁体,并进一步构建了一种环境友好的自供能柔性电磁传感器。区别于常见的应力应变及纳米摩擦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生命与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2-08-28

  • 戈惠明/谭仁祥课题组在生物和化学催化合成强心苷苷元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强心苷甾体是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一类特殊的代谢产物家族,其结构的甾体骨架中往往含有一个特征的C14β-OH,C17位由五元或六元不饱和内酯环连接(代表了两类强心苷结构类型),同时C3位可能存在糖单元修饰。植物产生的强心苷分子往往C17位包含有一个γ-丁内酯环;而两栖动物,如蟾蜍中产生的强心苷C17位则为δ-戊内酯单元(图1)。多年来该类分子主要用作强心剂,随着强心苷分子的抗肿瘤、抗炎、抗病毒等活性的开发,丰富且良好的生物活性使其目前活跃于多项临床研究中。然而,目前工业生产该类药物仍然采取从动植物中原位提纯的方式,这严重限制了强心苷分子的应用;此外强心苷结构上的微小差异极大地影响了其生理活性。因此

    来源: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2-08-28

  • 我院戈惠明/谭仁祥教授团队揭示一种新型催化聚酮抗生素大环化的酶

    从线性前体到环形成的大环化过程可以大幅改变分子的三维结构,进而影响其生物功能。硫酯酶(TE)介导的大环化被认为是聚酮和非核糖体肽类生物合成中最典型的大环化策略,另外还有P450、rieske型氧化酶和自由基酶可以催化大环形成,如vancomycin,metacycloprodigiosin和streptide中的大环构建。此外,大自然还会采用一些非常规的方式来构建大环骨架,例如Diels-Alder酶通过环加成反应构建pyrroindomycin中的大环,双功能氧化酶LkcE催化独特的酰胺氧化和曼尼希反应构建lankacidin中的大环体系。因此,了解自然如何将无环前体生成大环分子,可以为生物

    来源: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2-08-28

  • The Plant Cell 钱伟强课题组揭示小核仁RNA调节植物生长和发育的机制

         2022年 8月26 日,蛋白质与植物基因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钱伟强课题组在The Plant Cell上发表了题为"The small nucleolar RNA SnoR28 regulates plan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through by directing rRNA maturation"的研究论文,揭示了拟南芥SnoR28通过催化25S rRNA G2396上的2'-O-甲基化以及监测正确的rRNA前体加工来调控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分子机制。  

    来源: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

    时间:2022-08-28

  • 夏宁邵教授团队在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发表首个国产双价人乳头瘤病毒疫苗III期临床试验终期分析结果

    宫颈癌是15-44岁女性第二大常见恶性肿瘤。据估计,我国每年约有10.9万新发宫颈癌病例,导致约5.9万人死亡。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持续感染是女性宫颈癌的主要原因,其中以HPV 16型和18型危害最大,导致约70%的宫颈癌。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加速消除宫颈癌全球战略》,提出2030年前实现“15岁以下女孩接种HPV疫苗的覆盖率达到90%以上”的目标。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全球仅有3种预防性HPV疫苗获批使用,其价格高昂和产能不足极大阻碍了HPV疫苗的推广应用。夏宁邵教授团队与万泰生物联合研发的首个国产双价HPV疫苗馨可宁®于2019

    来源: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2-08-28

  • 我院阚海东、蔡婧课题组在环境噪声暴露评估及环境噪声暴露与孕妇精神健康研究领域取得进展

    (供稿:徐雪怡) 近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阚海东、蔡婧课题组和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徐振东副教授课题组合作研究在环境噪声暴露评估、环境噪声暴露与孕妇精神健康研究领域取得进展。两项研究结果均发表于环境健康权威杂志《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负担日益增加,噪声污染日益成为影响城市环境的突出问题。既往研究表明,长期环境噪声暴露可使机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导致机体代谢水平发生改变,进而增加了人体听觉系统、心血管系统与神经系统等相关疾病的发病风险。但是,由于缺乏适用于大样本人群研究的准确高效的噪声暴露评价方法,目前关

    来源: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时间:2022-08-28


页次:306/1559  共31166篇文章  
分页:[<<][301][302][303][304][305][306][307][308][309][31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