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长安大学最新Nature文章:这个没有“肛门”的奇怪生物并不是人类最早的祖先

    由长安大学刘云焕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和瑞士光源等5个国家、9家单位科学家组成的国际联合研究团队对陕南寒武系幸运阶(约5.35亿年前)的微体化石皱囊虫(Saccorhytus)进行了深入研究。该研究论文于2022年8月17日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杂志上在线发表长文,题为《皱囊虫(Saccorhytus)是一种早期的蜕皮动物,而不是最早的后口动物》(《Saccorhytus is an early ecdysozoan and not the

    来源:Nature

    时间:2022-08-19

  • 哈尔滨工业大学Science最新发文:人B细胞受体复合物组装的分子机制

    哈工大全媒体(张立辉 文/图)8月18日,哈工大生命学院/生命科学中心黄志伟课题组在《科学》(Science)上发表题为《两种亚型的人类B细胞受体的冷冻电镜结构》(Cryo-EM structures of two human B cell receptor isotypes)的研究文章,揭示了BCR复合物亚基的组装、识别机制,以及发现不同亚型BCR尽管在膜内具有保守的组装模式,然而在胞外却具有不同的组装模式。人类适应性免疫细胞(T细胞和B细胞)在病原感染、癌症发生以及自体免疫疾病中起着关键作用。T、B细胞分别通过T细胞受体(TCR)和B细胞受体(BCR)识别抗原信号,把信号跨膜传递至胞内,激

    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

    时间:2022-08-19

  • 高原鼠兔昼夜节律衰竭的分子机制

      生物钟是生命有机体随昼夜或四季作周期性变化的生理学现象,对生物适应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极昼、极夜或低氧环境条件下,生物节律可能出现弱化或衰竭现象。已有的研究发现,在北极地区驯鹿的生物钟基因调控明显变弱;但在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上,特有动物的生物节律如何变化,仍然缺乏系统的研究。  近期,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小哺乳动物适应性进化与管理学科组与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共同在Cell Reports 发表了题为A Highland-adaptation Mutation of the Epas1 Protein Increases Its Stability

    来源:中科院高原生物所

    时间:2022-08-19

  • 夏宁邵教授团队在SARS-CoV/SARS-CoV-2交叉中和表位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导致的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仍在全球范围内大流行,严重危害人类公共卫生安全。SARS-CoV-2已演化出多种突变株,其中Omicron突变株及其变种表现出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和传播能力,导致已上市的疫苗和抗体类药物的保护效力显著降低。因此,亟需开展广谱中和表位的系统性基础研究,助力通用新冠疫苗和广谱抗体类药物的开发。夏宁邵教授团队通过多种生化分析方法和高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解析技术,对SARS-CoV/SARS-CoV-2交叉中和表位的功能及结构特征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完成了SARS-CoV/ SARS-CoV-2交叉中和表位谱的绘制,发现交叉中和表位特

    来源: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2-08-19

  • 水生所在鱼类抗病毒天然免疫稳态调控研究中取得进展

       图1 斑马鱼LGP2在病毒感染的不同时期维持机体的免疫稳态以促进鱼体存活    快速识别病毒感染,启动机体的抗病毒免疫功能以清除病毒,在完成病毒清除后,及时终止免疫反应避免对组织细胞的过度损伤,是机体在应对病毒感染时成功存活的关键。在与病毒感染的长期博弈中,脊椎动物为了更胜一筹,演化出了复杂精细的免疫稳态调控机制。    2003年,具有识别病毒感染信号功能的胞浆RLR受体被成功鉴定,为深刻理解脊椎动物如何快速启动抗病毒免疫反应打开了一扇大门。RLR受体家族有3个成员,包括RIG-I、MDA5和LGP2。哺乳类的研究表明,RIG-I和MDA5分别识别不同病毒的感染信

    来源: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2-08-19

  • 凋落物输入的氮对热带雨林土壤CH4汇有显著影响

      凋落物是森林土壤养分的重要来源在森林,土壤碳氮循环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凋落物的输入动态及其分解过程不仅显著的影响了土壤有机质输入和N2O排放,同时也改变土壤的水热条件并调控土壤-大气界面的气体扩散,对土壤CH4的动态有着重要影响,需进行深入研究。    为明确凋落物对热带雨林土壤CH4的影响和凋落物输入及分解过程碳氮输入对土壤CH4排放的调控机制,版纳植物园全球变化研究组的高进波博士,周文君副研究员等研究人员以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为研究对象,并整合全球多点研究开展了热带雨林土壤CH4排放的持续研究。    热带雨林原位研究结果表明:(1)凋落物减少了8%的CH4汇;(

    来源: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时间:2022-08-19

  • 是地衣繁衍的乐园,还是孑遗物种的避难所?研究揭示绿藻类肺衣在喜马拉雅和横断山...

      相比于大自然界各种瑰丽明艳的植物,地衣甚至有点丑怪;但早于侏罗纪前已有藻类和真菌的痕迹,实为生物中的 “老大哥”。地衣的形成是在合适的环境下,真菌孢子与藻类或蓝绿细菌自然选择——“姻缘天注定”。作为大型叶状地衣的代表之一——与绿藻共生的肺衣类,在喜马拉雅和横断山地区高海拔湿冷原始森林中尤为丰富多样,民间俗称“青蛙皮”或“老龙皮”,其食药用历史久远。然而,传统形态分类对绿藻类肺衣进行物种划分一直都十分困难,这类古老生物在喜马拉雅和横断山地区的物种组成与系统演化过程究竟是怎样的?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王立松研究员与瑞士联邦研究所的杨美霞博士和Chritoph Scheide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2-08-19

  • 人工智能研究院朱毅鑫助理教授及团队在提升机器人任务规划的潜力方向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朱毅鑫助理教授及团队在IEEE/RSJ IROS 2022发表文章“Sequential Manipulation Planning on Scene Graph”,介绍了让机器人在理解场景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复杂的任务规划,从逻辑语言到场景图,机器人的任务规划潜力获得了极大提升的方法。 灵活利用外部环境以助达成目标一直以来被看作是高等智能的一种体现,其中不仅涉及了智能体对复杂环境的认知能力,也反映了智能体对规律及常识的灵活应用。例如,在搬运大量物体时,几个月大的婴儿或者拥有同等智力的猴子只会用两只手一趟趟地搬运物体(下左),等到婴儿再长大一些,他们会变得更加聪慧

    来源: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

    时间:2022-08-19

  • 农学院棉花精准育种设计创新团队创制“植株有腺体/种子无腺体”棉花新种质

    8月11日,国际著名食品化学期刊Food Chemistry: Molecular Sciences在线发表了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棉花精准育种设计创新团队“植株有腺体/种子无腺体新型棉花创制”创新成果。棉花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作物。除去纤维之外,一亩棉花棉籽相当于一亩半大豆的产量。棉籽含油量与蛋白质含量与大豆相当。可见,如将棉籽充分利用将部分缓解我国大豆大量依赖进口的问题。但是,棉籽中含有有毒性物质棉酚,对人和单胃动物具有毒性。本项目针对棉酚既是棉花植株防御病虫危害的重要抗性物质,又是棉籽高效利用的限制因素这一科学问题,通过操纵棉花腺体形成调控基因创制了“植株有腺体/种子无腺体”这一突破性棉花新种质

    来源:浙江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学院

    时间:2022-08-19

  • 生科院周如鸿教授和易文教授团队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联合...

    2022年7月25日,生命科学学院周如鸿教授团队和易文教授团队合作在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高影响力期刊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发表了题为“O-GlcNAcylation promotes pancreatic tumor growth by regulating malate dehydrogenase 1”的研究论文,揭示了O-GlcNAc糖基化调控PDAC细胞生长的新机制,并解释了糖基化增强MDH1活性的分子机理。这一发现对胰腺癌药物的研发具有潜在的指导意义。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系统肿瘤,确诊后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仅为10%左右。代谢改变是肿瘤细胞的重要标志之一

    来源: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2-08-19

  • 植物所寿惠霞教授课题组在Plant, Cell & Environment发文揭示水...

      磷是确保植物正常生长和产量的重要元素,液泡中的磷储量对植物细胞缓冲环境磷波动非常重要,解析水稻液泡磷酸盐转运体的功能对培育磷高效水稻具有重要意义。近期,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生物学研究所寿惠霞教授课题组在Plant, Cell & Environment发表题为“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three Oryza sativa SPX-MFS proteins in maintaining phosphate homeostasis”的论文,揭示了水稻基因组中三个SPX (SYG1/PHO81/XPR1)-MFS (M

    来源: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2-08-19

  • 上海交大农生学院薛红卫课题组揭示磷脂酸代谢关键酶CDS调控拟南芥早期胚胎发育的新机制

    胚胎是被子植物实现有性生殖和世代交替的重要载体,也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环节。胚胎发育起始于受精后的合子胚,经过细胞分裂和分化,最终发育为成熟胚胎。植物胚胎早期发育阶段所涉及的重要生物学过程包括合子激活、细胞分裂和分化、极性建立、模式形成和器官发生等,尽管已鉴定了一些参与早期胚胎发育的调控因子,但由于植物胚胎发育过程和调控网络的复杂性,仍有很多影响胚胎发生的因素需要进一步解析。磷脂(Phospholipids)及其信号途径在植物生长发育、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响应以及激素反应的信号传递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磷脂酸(PA)作为重要信号分子,通过结合特异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2-08-19

  • 上海交大农生学院侯英楠课题组综述siRNA在植物免疫中的重要作用

    小RNA(sRNA)介导的基因沉默是真核生物中重要的基因调控机制。植物sRNA根据合成前体和发生途径不同,主要分为miRNA和siRNA两类,是植物生长、发育和响应胁迫信号的关键调节因子。其中,siRNA在植物抗病毒免疫机制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诸多证据表明siRNA在植物抵御细菌和真核病原体(如真菌和卵菌)方面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表明,植物siRNA能够实现跨物种移动并作为抗菌分子发挥作用,这种免疫机制已在多种植物-病原菌互作系统中得到证实。然而,siRNA跨物种运输并介导RNA沉默的分子机制还存在众多未解之谜,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近日,上海交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2-08-19

  • 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团队在细菌感染治疗领域取得新进展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团队在细菌感染治疗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于8月11日在著名学术期刊《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在线发表。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杨盛兵副研究员带领研究团队,在骨科汤亭亭教授和赵杰主任的指导下,提出了采用镓离子干扰持留菌代谢以增强抗生素杀伤持留菌的崭新策略,构建了一种新的含镓金属有机框架纳米生物材料(GaMOF)。该生物材料负载抗生素形成纳米级药物胶囊,可以进入细胞内清除胞内菌;同时可破坏生物膜,增强抗生素对生物膜内细菌的杀伤能力。相关研究有望为提高临床细菌感染治疗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2-08-19

  • 上海交大洪亮课题组揭示蛋白质动力学随着观测时间增长而逐渐变慢的奇异现象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自然科学研究院洪亮教授课题组和合作者在英国皇家化学学会(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的旗舰期刊《Chemical 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Non-ergodicity of a globular protein extending beyond its functional timescale”的最新研究成果,报道了蛋白质功能运动随着观测时间增长而逐渐变慢的奇异现象,并解释了其微观机理。蛋白质分子的内部运动,尤其是功能结构域间的相对运动与其完成各种生物功能或者催化作用紧密相关。然而有趣的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2-08-19

  • 上海交大武国章课题组综述叶绿体蛋白稳态的建立、维持与重塑机制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发生的细胞器,其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是光合作用正常进行的前提。同时,脂肪酸、氨基酸、多种植物激素前体和次生代谢物的合成也发生在叶绿体(质体)中。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叶绿体还参与了植物对多种生物与非生物胁迫的响应过程,被认为是植物对外界环境的感受器。2022年8月12日,上海交通大学武国章课题组在Plant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题为“Chloroplast proteostasis: A story of birth, life, and death”的综述文章,从叶绿体基因组编码蛋白的合成、细胞核编码的叶绿体蛋白的内运、以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2-08-19

  • 上海交大制冷所研究团队在高效彩色太阳能光伏电池板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太阳能发电及制冷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马涛、代彦军和王如竹等,联合香港理工大学杨洪兴教授和吕琳教授,在美国化学学会旗下期刊ACS Nano上发表了题目为 “High-Efficiency, Mass-Producible, and Colored Solar Photovoltaics Enabled by Self-Assembled Photonic Glass” 的研究论文,首次将光子玻璃(Photonic Glass)应用于彩色光伏中的颜色产生层,从而提出了一种新的低成本高效彩色光伏技术。论文第一作者为制冷与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2-08-19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董蜀湘课题组通过“脚踏自行车”仿生运动设计纳米分辨率、高功率密度压电马达

    超高精密定位与微纳操作、驱动技术在国家战略产业发展和尖端科学研究中占据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广泛应用于航天工程、半导体微电子加工、生物医学、光通信等领域。而压电马达因其具有的分辨率高、无电磁干扰、行程长、速度快、噪声低、断电自锁等优势,在众多的驱动执行器件中脱颖而出。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压电马达来说,高速运动能力和高步进分辨率都是难以兼顾的,如非谐振式压电马达适合应用于对步进分辨率要求高的场景,但运动速度十分缓慢;谐振式压电马达具有更高的运动速度和驱动能力,但步进分辨率较低。随着高精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满足工业领域和科学研究的多样化需求,实现微型化压电马达在高输出力、宽运动速度范围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2-08-19

  • 我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揭示液-固界面自发生成过氧化氢成因

    图(A)通过微流沟道模拟水-固界面,将含1mM过氧化氢荧光探针水溶液通入沟道后,在530nm激发光下的双氧水荧光信号;(B)沿玻璃衬底法线方向双氧水荧光信号强度分布图;(C)通过18O2 Plasma标记表面羟基后,将所生成双氧水与对苯二硼酸反应,产物中18O信号质谱分析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2193051、22193052、22136006、21705057)等资助下,江汉大学环境与健康学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2-08-19

  • 我国学者在分子间σ-σ堆积作用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图 (a)利用单分子裂结技术构筑超分子结的示意图;(b)、(d)非共轭环己烷分子构成的单个σ-σ堆积超分子结的示意图及电导表征结果;(c)、(e)共轭苯分子构成的单个π-π堆积超分子结的示意图及电导表征结果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1905238、21673195、21722305、21973079)等资助下,厦门大学洪文晶教授团队在实验上发现了非共轭分子间存在σ-σ堆积作用,并以此构建了超分子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2-08-19


页次:309/1559  共31166篇文章  
分页:[<<][301][302][303][304][305][306][307][308][309][31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