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南京医科大学最新Science发文:一种新型快效抗抑郁药,克服现有药物缺陷

    根据一项针对小鼠的新研究,一种新的小分子化合物可以调节血清素能神经元的激活,显示出有快速抗抑郁的效果。这一发现为开发一类新的治疗重度抑郁症(MDD)和其他难以治疗的情绪障碍的疗法开辟了新的途径。重度抑郁症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影响着全球数亿人。目前大多数抗抑郁药的目标是血清素转运体(SERT)。然而,这些药物是有限的。它们不仅需要长达4周的时间才能生效,针对SERT的抗抑郁药物可能会产生负面副作用,包括自杀,而且只有一部分服用这些药物的人在治疗后从抑郁症中恢复。同时,虽然氯胺酮已经被作为一种替代品,但这种药物潜在的成瘾性和引发精神分裂症的风险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担忧。因此,我们需要新的、快速作用

    来源:Science

    时间:2022-10-29

  • 嵌合常染色体变异与多基因遗传风险评分协同增加肺癌发病新机制

    2022年10月17日,我校公共卫生学院沈洪兵、胡志斌课题组在国际顶尖肿瘤学期刊《柳叶刀·肿瘤》(The Lancet Oncology)上发表了题为“嵌合常染色体变异与多基因遗传风险评分的交互作用与肺癌发病风险的关联研究:一项基于基因分型芯片技术的病例对照和前瞻性队列研究”(Association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osaic chromosomal alterations and polygenic risk score with the risk of lung cancer: an array-based case-control associat

    来源:南京医科大学

    时间:2022-10-29

  • 侯志远团队评估全球新冠疫苗接受度和接种率: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

    2022年9月12日,Nature旗下新增子刊《Communications Medicine》在线发表了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侯志远副教授课题组的研究成果“Mapping global acceptance and uptake of COVID-19 vaccin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该研究表明全球新冠疫苗接受度仍需提高,在不同人群、不同国家、不同时间和不同人口学特征之间,新冠疫苗接受度均存在较大差异。强调了持续监测新冠疫苗接受度的必要性,尤其是对于接受度较低的国家和人群,为提高新冠疫苗的接种率提供依据。新冠肺炎(COVI

    来源:复旦大学

    时间:2022-10-28

  • 中止REM睡眠新核团及环路机制

    睡眠由非快眼动(NREM)和快眼动(REM)睡眠两个时相构成。REM睡眠与记忆巩固、情绪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压力应激等密切关联,但REM睡眠发生和终止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未明。临床上,下丘脑食欲肽神经元变性为特征的发作性睡病患者,在清醒状态下常发生猝倒,并伴随脑电信号theta波升高、肌张力消失等REM样睡眠表型。猝倒发生机制和干预策略有待阐明。2022年10月25日,药理学系黄志力教授团队在Cell Discovery 杂志发表论文,报道了终止REM睡眠新核团及神经环路机制,发现位于脑干深部中脑核团背侧部(dDpMe)的GABA能神经元能高效终止REM睡眠,防止REM睡眠过长,减少发作性睡病猝

    来源: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

    时间:2022-10-28

  • 利用机械偶联实现蛋白质药物的改性增效

    过去几十年来,蛋白质药物(如抗体、酶和细胞因子等)迅速发展,已成为现代生物制药领域最重要的品类之一。相比于小分子药物,蛋白质药物具有活性高、特异性强、毒性低和生物功能明确等优点。然而,它也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和较差的药代动力学,通常需要经过修饰来提高其稳定性,增强药效,并减少副作用。目前,将蛋白质药物与各种功能基团(如聚乙二醇或人血清白蛋白)进行生物偶联,已经被证明是一种延长蛋白质药物体内半衰期的有效策略,但诸如生物活性降低、生产工艺复杂、产生免疫原性等缺点大大限制了该方法的普遍应用。发展全新的生物偶联策略,实现蛋白质药物改性增效迫在眉睫。机械偶联策略有效保持了蛋白质基元对相应受体的亲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2-10-28

  • Nat Comms | 小胶质细胞碎片的清除机制

    一 小胶质细胞的碎片清除是重要且被忽视的生物学过程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CNS)内重要的免疫细胞,在CNS发育、稳态维持和神经退行性病变等多个生理和病理进程中起关键作用。作为CNS内的专业吞噬细胞,小胶质细胞通过吞噬作用(phagocytosis)承担着清除死亡细胞碎片、树突棘、细胞外基质和入侵病原体等功能1-6。当细胞碎片不能被及时清除时,将引起CNS功能紊乱,包括炎症水平的上升等7,8。因此,小胶质细胞的高效吞噬能力对于维持CNS稳态和功能至关重要1-3,6。然而,不同于在成年后可终生维持的神经细胞,小胶质细胞在机体的全生命周期内持续性进行细胞更替(turnover)。在此过

    来源:北京大学

    时间:2022-10-28

  • 水生所揭示富营养化压力下沉水植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积极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当今社会所关注的一个焦点,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保护其所蕴藏的生态系统功能,进而发挥其服务能力。在人为操纵的、简单的实验条件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之间(BEF)的积极关系得到广泛验证,但是在复杂的自然条件中,两者的关系还不明确,这其中原因可能与研究尺度,所选取的生态系统功能指标等有关。    沉水植物是湖泊、河流等水体的重要生态基础,为其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的维持提供重要的保障。多年来,我国的富营养化治理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富营养化问题仍然是一个未解决的问题。在自然条件下,富营养化仍然是沉水植被衰退的重要原因,而沉水植被恢复又一直是近年来湖泊水生态修复

    来源: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2-10-28

  • 张嘉漪团队揭示视皮层在时间信息预测中的重要作用

      对环境中不同时间间隔出现的各种信号的感知和预测对动物的生存和演化意义重大。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要及时躲避天敌,动物必须有效地对不同的时间信号作出准确的预测。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张嘉漪团队,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毛颖和陈亮团队合作,最近在时间信息预测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揭示了视皮层编码时间预测信息的重要机制。论文“Visual Cortex Encodes Timing Information in Humans and Mice”(人和小鼠视皮层编码时间信息)于2022年10月3日在线发表于《Neuron》(https://doi.org/10.1016/j.

    来源:复旦大学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时间:2022-10-28

  • 黄志力课题组发现中止REM睡眠新核团及环路机制

    睡眠由非快眼动(NREM)和快眼动(REM)睡眠两个时相构成。REM睡眠与记忆巩固、情绪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压力应激等密切关联,但REM睡眠发生和终止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未明。临床上,下丘脑食欲肽神经元变性为特征的发作性睡病患者,在清醒状态下常发生猝倒,并伴随脑电信号theta波升高、肌张力消失等REM样睡眠表型。猝倒发生机制和干预策略有待阐明。2022年10月25日,黄志力教授团队在Cell Discovery 杂志发表论文,报道了终止REM睡眠新核团及神经环路机制,发现位于脑干深部中脑核团背侧部(dDpMe)的GABA能神经元能高效终止REM睡眠,防止REM睡眠过长,减少发作性睡病猝倒的发生

    来源:复旦大学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时间:2022-10-28

  • 我国学者在聚糖自动合成领域取得进展

    图 多糖(1080糖)自动化合成示意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1738001、81821004)资助下,北京大学叶新山教授团队在糖类化合物的人工化学合成领域取得进展,相关成果以“自动液相乘法合成复杂聚糖到1080糖(Automated solution-phase multiplicative synthesis of complex glycans up to a 1080-mer)”为题,于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2-10-28

  • 我国学者在非活化烯烃羧基化方面取得进展

    图 基于连续光致电子转移策略的CO2与非活化烯烃的羧基化反应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2225106、21822108)等资助下,四川大学余达刚团队发展了可见光催化CO2参与非活化烯烃羧基化新方法。相关成果以“可见光催化CO2参与的非活化烯烃双/氢羧基化反应(Visible-light photocatalytic di- and hydrocarboxylation of unactivate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2-10-28

  • 微生物所在NAR上发表文章,系统介绍Fungal Names菌物名称注册平台与知识库功能与进展

      2022年10月22日,真菌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National Microbiology Data Center, NMDC)在《核酸研究》上联合发表文章(“Fungal names: a comprehensive nomenclatural repository and knowledge base for fungal taxonomy” ),系统介绍了世界三大菌物名称注册库之一— Fungal Names(FN, https://nmdc.cn/fungalnames/)。        菌物分类学是一门快速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2-10-28

  •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病原体宿主适应与免疫干预”项目召开2022年度交流会

      10月20日,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病原体宿主适应与免疫干预”2022年度交流会在微生物所召开,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行。前沿科学与教育局有关领导、微生物所王丽萍书记出席会议。    王丽萍对专项取得的丰富成果特别是在抗疫攻关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给予了肯定,希望能够继续在体现国家意志、响应国家需求、面向科学前沿上交出更满意的答卷。    高福院士在报告中指出,本专项经过多年积累,已经建成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的一站式研究平台,实现了从“发表文章”到“临床”应用、从“书架”到“货架”的转化,多项技术成果走在世界前列。他表示,先导专项要继续做“顶天立地”的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2-10-28

  • 南京土壤所在厌氧环境细菌-古菌互养代谢烃类污染物领域发表重要综述...

    有机化学品的广泛使用导致了烃类污染物在全球范围内的众多生态系统中广泛分布。许多地下环境被烃类污染物污染后可变成厌氧甚至产甲烷(CH4),细菌和古菌介导烃类化合物转化为甲烷。在电子受体(如硫酸盐、硝酸盐、亚硝酸盐、锰或铁)存在的情况下,产生的甲烷被厌氧菌和古菌联合或单独氧化,这一过程减少甲烷的排放,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尽管细菌和古菌在烃类化合物厌氧转化甲烷氧化过程中互养作用的可能性已被广泛证实,但其具体途径和所涉及的互养作用类群却知之甚少。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王芳课题组在Critical Review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来源: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时间:2022-10-27

  • 新疆生地所在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地下水恢复力分区研究中获进展

      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干旱内陆河流域的地下水资源已不堪重负。然而这一重要资源面临严峻的挑战——地下水位下降、土壤盐渍化、土地沙化、植被退化等一系列问题,使脆弱的生态环境更趋恶化。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已接近或超过极限的干旱区,有关地下水系统恢复力的问题备受关注。因此,识别地下水恢复力的空间分布对合理利用和有效管理地下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绿洲水土过程与机理团队基于和田河流域水文、气象、地质、地下水埋深等数据,结合恢复力指标(CRS和pi)和证据冲突理论(Dempster-Shafer, DS)模型,构建了一种

    来源: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时间:2022-10-27

  • 华南植物园揭示濒危植物报春苣苔交配系统转变的基因组效应

    植物交配系统转变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进化现象之一。交配系统由异交向自交的转变通常伴随着一系列表型性状和遗传特征的变化,即自交综合征。迄今为止,人们对植物交配系统转变的基因组效应还非常缺乏理解。 报春苣苔(Primulina tabacum)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目前仅分布于南岭山地的喀斯特和丹霞地貌特殊生境。前人研究发现,该物种具有“花瓣脱落”自花授粉机制,这与其他报春苣苔属植物普遍的异花授粉机制明显不同。但是,我们也发现报春苣苔种内存在交配系统多样性,其自然种群具有从高度自交到高度异交的连续变异,这为研究交配系统转变的遗传效应提供了理想材料。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植物研究中心康明研究团队以报春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2-10-27

  • 武汉病毒所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病毒资源库在抗真菌类药物阿尼芬净的抗病毒作用和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2022年10月,国际学术期刊BMC Medicine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病毒资源库邓菲研究员团队的最新成果,论文题目为“Antiviral activity and mechanism of the antifungal drug, anidulafungin, suggesting its potential to promote treatment of viral diseases”。该研究发现抗真菌药物——阿尼芬净具有抗病毒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究。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时间:2022-10-27

  • 浙江大学滕元文/白松龄团队在光诱导梨果皮花青苷合成调控机制研究上取得进展

    梨属于蔷薇科(Rosaceae)梨属(Pyrus L.)植物,是世界上重要的温带落叶果树。梨果皮色泽多样,通常栽培的梨品种多为褐色、黄色、黄绿色等,近年来红(皮)梨的栽培逐渐增多,红梨色泽的形成主要源于果皮中花青苷的积累。花青苷是一类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果实的色泽、营养、抗氧化性等品质,因此研究梨果皮中花青苷合成的调控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花青苷的合成受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生长发育因素的调控,其中光照是调控果实花青苷合成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但其调控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近日,Horticulture Research 在上线了(Advance Access)浙江大学果树科学研究

    来源:浙江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学院

    时间:2022-10-27

  • 我国学者在惰性C-H键活化方面取得进展

    图 基于“单原子Pt集合”催化材料的室温可见光驱动环己烷与甲烷无氧脱氢反应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92061105、21875090)等资助下,吉林大学李路教授团队在“单原子集合”催化剂制备与光驱动惰性C-H键活化领域取得进展。相关成果以“可见光驱动烷烃在温和环境下的无氧脱氢(Visible-light-driven non-oxidative dehydrogenation of alkane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2-10-27

  • 我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运用Zn同位素示踪地球深部碳循环取得进展

    图 锌同位素示踪地幔HIMU组分的形成及其与地表物质循环过程的联系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2130310、41973001)等资助下,西北大学陈立辉团队与南京大学、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JAMSTEC)、德国马普化学所和东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运用洋岛玄武岩的Zn同位素组成示踪下地幔深部的再循环碳酸盐组分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深部地幔中存在再循环碳酸盐的锌同位素证据(Zinc isotopic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2-10-27


页次:280/1559  共31166篇文章  
分页:[<<][271][272][273][274][275][276][277][278][279][28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