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Nature Communications实现在亚细胞分辨率实时监测衣康酸的浓度变化

      衣康酸是一种由激活巨噬细胞合成具有抗炎功能的中间代谢产物。已有的研究证据表明在线粒体中顺乌头酸在代谢酶IRG1的催化作用下脱羧产生衣康酸,随后衣康酸被转运至胞浆发挥免疫调节功能。李新建团队此前报道衣康酸能够诱导巨噬细胞溶酶体的生物合成提高机体抵御细菌入侵的天然免疫能力(Molecular Cell 2022; PMID: 35662396)。衣康酸作为一种细胞内源代谢产物在宿主天然免疫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目前对于衣康酸的定量检测依赖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该方法要求细胞裂解,无法获取代谢产物在细胞内不同区域的浓度分布信息,为了推动对衣康酸生物学功能的进一步研究,急需开发一种拥有时空分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时间:2022-11-09

  • IHMT-CSF1R-833被发现是一种有效的选择性CSF1R抑制剂

            图:IHMT-CSF1R-833通过诱导M1巨噬细胞表型改变了来自RAW264.7细胞的M2巨噬细胞的巨噬细胞极化。    最近,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所刘青松教授团队发现了一种高效的选择性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激酶抑制剂IHMT-CSF1R-833。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CSF1R)属于III型生长因子受体家族。CSF1R信号通路对巨噬细胞的分化和存活至关重要,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促瘤和免疫抑制功能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抑制CSF1R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存活/激活成为一种极具吸引力的癌症免疫治疗策略

    来源: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时间:2022-11-09

  • 西北高原所荣获中国草业科技一等奖

      高寒草地是青藏高原最主要的生态系统,面积达1.27×108 hm2。由于青藏高原面积广阔,地形地貌复杂,自然条件恶劣,严重影响了退化草地的恢复和草地生态生产功能的提升,目前存在退化本底和发生区域不明确、退化的过程和机制不清楚,恢复草地的可持续性差,容易发生二次退化等众多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基于此,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省寒区恢复生态学重点实验室周华坤研究团队联合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海省草原总站、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省草原改良试验站等9家科研、教学和技术推广单位开展联合攻关,经过十多年的研究积累和技术攻克,揭示了高寒草地演替关键过程,取得

    来源:中科院高原生物所

    时间:2022-11-09

  •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 半合成生物传感器揭示辅酶A的细胞内代谢平衡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薛林课题组与合作者德国马克思普朗克医学研究所Kai Johnsson教授在辅酶A(CoA)细胞内代谢过程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利用半合成生物传感器揭示CoA的代谢平衡”为题,于10月31日在《自然-化学生物学》在线发表。CoA由维他命B5在体内合成,是人体内最重要的代谢物(辅酶)之一,其参与体内众多代谢通路,比如三羧酸循环、氨基酸代谢、蛋白翻译后修饰以及基因表达调控等。神经退行性疾病、肥胖以及肿瘤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CoA的代谢失调密切相关。然而,自1946年细胞内的CoA被发现以来,至今仍然没有能够在活细胞内准确检测其浓度和分布的有效方法,导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生命科学与医学部

    时间:2022-11-09

  • ​我院孙洋团队揭示补气要药黄芪“扶正抗癌”的科学内涵

    黄芪的药用历史悠久,始见于汉墓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神农本草经》亦将其列为上品,具有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托毒生肌等功效。黄芪被李时珍誉为“补气第一要药”,中医临床众多抗肿瘤验方中都含有黄芪,主要发挥其“扶正抗癌”的作用。黄芪活性成分环黄芪醇(cycloastragenol, CAG)是黄芪甲苷的苷元,研究表明其具有抗衰老、抗病毒、抗炎等功能,然而其抗肿瘤作用及机制尚不清楚。 作为保健食品的环黄芪醇为了考察环黄芪醇(CAG)的抗肿瘤作用,研究人员首先在MC38和CT26小鼠结肠癌移植瘤模型上进行了试验,结果发现CAG能够很好的抑制肿瘤的生长。随后运用单细胞转录组测

    来源: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2-11-09

  • 陈兴栋团队发现饮酒与肝细胞癌关联的新线索

    2022年10月28日,国际知名杂志《BMC Medicine》在线发表了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生命科学学院陈兴栋青年研究员和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张铁军教授团队的研究论文“Alcohol consumption an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novel insights from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and nonlinear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analysis”。该研究针对饮酒与肝癌这一经典的流行病学问题开展了系统研究,为该问题提供了新线索。 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饮酒是肝癌明确的危险因素之

    来源: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

    时间:2022-11-09

  • 徐书华团队发布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基因数据库和分析平台PGG.MHC

    2022年11月2日,国际知名学术期刊《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在线发表了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人类表型组研究院徐书华教授团队开发的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基因数据库和计算分析平台PGG.MHC(https://www.pggmhc.org/pggmhc或https://pog.fudan.edu.cn/pggmhc),论文题为“PGG.MHC: toward understanding the diversity of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es in human populations”。PGG.MH

    来源: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

    时间:2022-11-09

  • 陈兴栋团队系统解析NAFLD与34种肝外疾病的因果关联

    近日,国际知名杂志《Metabolism》发表了我院陈兴栋青年研究员团队的研究论文“Dissecting caus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proxied by chronically elevated alanine transaminase levels and 34 extrahepatic diseases”。该研究采用孟德尔随机化框架系统研究了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与34种肝外疾病的因果关联。 NAFLD是人群中常见的一种慢性肝脏疾病。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肥胖、糖尿病等代谢异常综合征发

    来源: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

    时间:2022-11-09

  • 我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在去中心化自治组织平台治理模式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图1 去中心化自治组织平台治理的可视化示例 图2 去中心化自治组织工作任务处理流程图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72132007、91746111)等资助下,西安交通大学赵玺教授联合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罗欣教授、美国南密西西比大学赖福军教授及法国北方高等商学院Jose Benitez教授,以分布式平台运营管理为切入点,对区块链技术催生的创新管理协作形式——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ecentralize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2-11-09

  • Cell research | 上海药物所揭示蛙皮素家族受体识别痒觉多肽的结构基础

      2022年11月3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尹万超团队在Cell Research上在线发表了题为“Molecular recognition of itch-associated neuropeptides by bombesin receptors”的研究成果。该成果首次报道了蛙皮素家族受体Neuromedin B receptor(NMBR)和Gastrin-releasing peptide receptor(GRPR)分别结合内源多肽配体——神经调节肽B(Neuromedin B,NMB)和胃泌素释放肽(Gastrin-releasing peptide,GRP),以及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时间:2022-11-09

  • Nat Commun |上海药物所合作揭示B类GPCRs的G蛋白选择性偶联激活机制

      2022年11月5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赵丽华团队,联合山东大学于晓/孙金鹏团队,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张岩团队等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e insights into selective couplingof G protein subtypes by a class B Gprotein-coupled receptor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员在揭示B类GPCRs一个亚家族的两个受体激素识别、受体激活和G蛋白偶联的特异性机制基础上,又成功解析了CRF2R分别与Go蛋白和G11蛋白复合物三维结构,这两个结构分别是B类GPCRs偶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时间:2022-11-09

  • Nature Immunology:鉴定长寿浆细胞类群

    2022年10月31日,生命中心PI、清华大学医学院免疫学研究所祁海课题组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建斌课题组合作在《Nature Immunology》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Heterogeneous plasma cells and long-lived subsets in response to immunization, autoantigen and microbiota”的研究论文,系统性的描述了小鼠浆细胞的异质性与不同来源、不同亚型的长寿浆细胞类群。  长寿浆细胞是一种居住在骨髓里的高度特化的抗体分泌细胞,一经诱导生成,可为人体提供数十年至终身的抗体保护,是体液免疫记忆的

    来源:清华大学

    时间:2022-11-08

  • 中科院学者Cell Stem Cell发布《间充质干细胞与免疫反应互作》特邀综述

      2022年11月3日,国际著名干细胞学术期刊Cell Stem Cell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王莹研究员与时玉舫教授合作撰写的特邀综述“Reciprocal Regulation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nd Immune Responses”。聚焦于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与免疫反应的交互作用在器官损伤修复与再生中的核心问题,文章系统地阐述MSCs的异质性特征与形成机制,重点总结和分析了MSCs响应炎症微环境信号,借以免疫调节分子、生长因子、代谢产物、细胞接触等方式,重塑免疫稳态,促进损伤修复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

    时间:2022-11-08

  • 药物转运体的结构可变性信息分析平台(VARIDT 2.0)

        药物进入机体后的疗效和毒副作用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其与药物靶标、转运体、代谢酶等多种分子的复杂相互作用。当前药物研究通常仅关注药物与特定类型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忽视了对其与多种类型分子互作的综合考量。换言之,对药物-分子相互作用图谱理解的片面性严重限制了当前新药发现和合理用药。因此,系统性地绘制全面且精确的药物-分子相互作用图谱,对于药物设计、药物重定位、药物-药物相互作用(DDI)预测、多药耐药研究等都至关重要。2022年10月,浙江大学朱峰教授、曾苏教授与清华大学陈宇综教授合作在生物医药领域重要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上发表了

    来源:浙江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2-11-08

  • 兰属植物DNA条形码研究取得新进展

      物种准确鉴定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系统演化研究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兰属(Cymbidium)植物,特别是国兰,包括春兰、惠兰、建兰、墨兰、莲瓣兰等,叶态优美且具有浓郁的甜香味,深受东亚各国人民喜爱,其中不少种类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具有较高的经济、文化、保护和研究价值。该属以中国为分布中心,约70个物种。其物种的准确鉴定,有利于新品种的选育和野生物种的保护与监测,但该属物种的分类鉴定长期以来存在较大争议。    依托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的中国植物DNA条形码研究团队在2011年提出将ITS纳入植物核心条形码之后,2013年又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2-11-08

  • 昆明植物所在烯胺酮的γ-C(sp3)-H官能团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烯胺酮(Enaminones)是一类重要的功能性烯烃,由于其兼具烯胺的亲核性和烯酮的亲电性,常用于合成含氮单杂环类化合物,同时作为潜在的药物合成中间体,烯胺酮也是许多药理活性化合物的重要构件。交叉脱氢偶联(Cross-Dehydrogenative-Coupling, CDC)反应是一种直接构建碳-碳键或碳-杂键的理想策略,该策略无需预先官能团化且副产物只有氢气或水,具有合成简便、绿色环保等优点。近年来,通过CDC策略直接构建多官能团烯胺酮化合物引起了广泛关注,目前,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烯胺酮C(sp2)-H键的官能化,而更具有挑战性的C(sp3)-H键官能化反应尚无报道。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2-11-08

  • 华南植物园揭示热带海岸森林恢复过程中微生物调控土壤有机碳固持生态机制

      微生物代谢产物(如球囊霉素和氨基糖)是土壤有机碳库的重要来源,在调控土壤有机碳的形成和稳定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再造林是恢复热带退化海岸台地的有效途径,前期研究发现乡土树种混交可以显著加速土壤生物多样性的恢复(Wu et al., 2021, Global Change Biology, 27, 5329-5340),但是对于恢复过程中不同微生物代谢产物积累特征及其对土壤有机碳库的相对贡献尚缺乏直接的比较和量化评估,相关研究的开展不仅有助于提升恢复过程中生态功能重建的机制性理解,也可为区域生态恢复实践和气候变化应对提供科技支撑。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恢复生态学任务团队基于小良热带海岸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2-11-08

  • 上海交大白林泉团队解析新颖二聚化氨甲酰基转移酶晶体结构及催化机制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白林泉教授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Endowing homodimeric carbamoyltransferase GdmN with iterative functions through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and mechanistic studi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聚焦安莎类药物(安丝菌素和格尔登素)生物合成后修饰中新颖二聚化氨甲酰基转移酶,细致解析了其蛋白的催化机制,实现了对酶功能的迭代氨甲酰化重塑。生命科学技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2-11-08

  • 上海交大赵一雷团队基于人工智能证明生物合成酶预反应态分析的有效性

    近日,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期刊《Cell Reports Physical Science》在线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赵一雷教授研究团队题为“Understand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enzyme pre-reaction state by quantum-based machine learning model”的最新成果。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博士生骆声淦为论文第一作者,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刘岚轩等协助了其中机器学习建模工作。该研究以酵母醇脱氢酶CpRCR蛋白质工程中手性醇产物立体选择性预测为应用场景,首先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2-11-08

  • 环境学院要茂盛教授揭示中国大陆31个首府城市大气颗粒物的组分与毒性存在显著差异

    空气污染已成为现代社会面临的主要环境挑战之一。根据全球疾病负担报告,2017年空气污染导致全球范围内490万人的死亡,其中颗粒物暴露导致294万人的死亡。颗粒物是复杂的混合物,来源不同,组分不同,从而导致其毒性存在显著差异。然而,空气污染质量标准是根据颗粒物的浓度制定的,而忽略了颗粒物毒性的差异。最近,世界卫生组织(WHO)将PM2.5年推荐浓度从10 μg/m3降至5 μg/m3。这一举动并没有很好分析对不同城市带来的成本和相应健康收益。图1 年均PM10浓度与经毒性调整的PM10水平中国过去10年在大气污染控制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然而目前的控制与评价的主导标准依然是大气颗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2-11-08


页次:275/1559  共31166篇文章  
分页:[<<][271][272][273][274][275][276][277][278][279][28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