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我国学者在轻暗物质探测领域取得进展

    图1 位于锦屏地下实验室的PandaX-4T液氙探测实验 图2 原子核吸收暗物质散射截面的限制 图3 电子吸收暗物质散射截面的限制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12090060、12090061、12090064)等资助下,上海交通大学牵头的PandaX合作组在轻暗物质探测领域取得进展,研究成果分别以“通过PandaX-4T首次搜寻费米子暗物质被吸收的信号(First Search for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2-11-08

  • 彭华组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研究取得新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全球约有2.57亿慢性HBV感染者。全球每年约有88.7万人死于HBV感染相关疾病,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中由HBV所致者分别为30%和45%。我国肝硬化和HCC患者中,由HBV所致者分别为77%和84%。目前我国一般人群HBsAg流行率为5%~6%,慢性HBV感染者约7000万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约为2000万~3000万例。   预防性乙肝疫苗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接种预防性乙肝疫苗大大降低了HBV的感染率,但不能在CHB患者中产生中和性抗体清除病毒。目前批准上市用于治疗CHB的药物有I型干扰素(I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时间:2022-11-08

  • 利用微生物的木质素解聚与芳香族化合物代谢特性实现木质素资源化利用

    2022年10月26日,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谢尚县教授团队在生物技术领域国际顶级期刊Trends in Biotechnology发表题为“Microbial lignin valorization through depolymerization to aromatics conversion”的综述论文,对木质素生物解聚过程中的关键酶、微生物木质素转化机理以及利用合成生物学手段进行木质素高值化利用进展进行了综述,讨论了当前木质素生物降解与转化研究所面临的挑战,并对今后的木质素高值化研究策略和趋势进行了展望。木质素约占木质纤维素的20-30%, 主要由愈创木基丙烷、紫丁香基丙烷、对羟苯基丙烷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生命与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2-11-07

  • 化学学院马丁课题组在Nature Catalysis发表跨尺度金属催化剂集团效应的综述

    理解金属催化剂的构效关系是研究反应机理、构建最优催化体系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催化剂表面金属的聚集形式从纳米颗粒、纳米团簇到原子级分散的改变,其催化性质可能发生巨大变化。对于贵金属催化剂,受限于贵金属资源的稀缺性,如何在保证催化剂高活性的同时实现较低的金属用量是目前的研究关注点。由此催生的单原子催化剂已经被证明在多种反应中具有较好的反应性能。但对于很多反应来说,单原子催化剂并不能较好地催化这些过程。金属催化剂集团效应(ensemble effect)很好地总结了这一现象:对于某些化学键的活化或生成,特定的金属聚集体(metal ensemble)能够提供与之匹配的吸附/活化位点,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2-11-07

  • 新疆生地所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经济效益及可持续性研究中获进展

      塔克拉玛干沙漠油田公路对确保沙漠地区油气开发和南疆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防护林则是确保沙漠公路交通安全及路域生态环境改善的关键。因此,研究塔里木沙漠油田公路防护林的防护能力、综合生态及经济效益及可持续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李生宇研究团队对塔克拉玛干沙漠防护林20余年水-土-气-生观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并对两种主要防护林植物梭梭(H. ammodendron)和头状沙拐枣(C. arborescens)进行了细胞-生理(气孔)-形态-NSC等多个层面的生理生态解析,综合评估了防护林的生态-经济效益及可持续性。   研究结果显示,

    来源: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时间:2022-11-06

  • 新疆生地所在高亚洲植被变化对气候的反馈效应研究中获进展

      基于多数据源和多指标的遥感证据表明,全球变暖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植被活动,植被指数呈显著的上升趋势,生长季明显延长。植被活动的增强和生长季的延长可能通过增强蒸散带来降温作用,也可能通过降低地表反照率引起升温作用,对气候变化具有较强的反馈作用。大多研究表明,亚洲高山地区植被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极为敏感,同时,植被活动又通过改变地表生物物理特性和过程的方式调节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最终改变地表能量平衡,但是,由于地球表面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存在明显区域差异,植被对气候要素的反馈效应也可能会因区域不同而存在差异。开展植被与气候变化相互作用研究是当前国内外学者高度关注的热点。  

    来源: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时间:2022-11-06

  • 昆明植物所发现隐藏的COP1突变是一套茉莉酸信号相关myc突变体早花的关键遗传基础

      茉莉酸(Jasmonic acid,JA)在植物防御与生长发育中具重要调控作用。作为JA信号通路的重要调控节点,MYC2家族的转录因子在植物接收JA信号后调控JA响应基因的表达并参与了调控抗逆反应、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生长发育等。自2017年始,多家实验室利用同一套EMS诱导的jin1-2/myc2相关突变体开展的研究发现,MYC2家族转录因子显著负调控拟南芥的开花时间,被认为是协调JA途径介导的抗性与开花发育等过程的关键控制节点;部分体外实验显示这些MYC转录因子可能结合开花素编码FT基因启动子并抑制其表达,进而影响开花时间。    但是,之前有实验室利用其它myc2相关突变体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2-11-06

  • 国家自然科学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沙子岭猪优良肉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及营养调控”研究取得新进展

      猪肉是我国居民食物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动物蛋白的主要来源。2021年,我国猪肉产量5296万吨,约占国内肉类总产量的60%。当前,在“大食物观”多元化背景下,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猪肉产品风味、营养和健康的更高需求,有效利用我国特色优良地方猪种质资源,研发改善猪肉品质的调控策略,已显得刻不容缓。   沙子岭猪原产于湘潭城郊沙子岭一带,是湖南省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优良地方猪种之一。沙子岭猪于1984年入编《湖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1986年作为华中两头乌猪的主要类群入编《中国猪品种志》,2006年被列入国保级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名录。目前,有关沙子岭猪的研究仅限于体型外貌、生产性能

    来源: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时间:2022-11-06

  • “掺杂态调控”实现n型有机电化学晶体管性能显著提升

    有机电化学晶体管(OECT)是一种基于有机半导体的三端器件(图1a)。在栅极(G)电压的驱动下,电解质中的离子进入/移出沟道,从而电化学氧化/还原掺杂有机半导体层,剧烈地改变源(S)、漏(D)电极之间的电流,从而实现栅极电压信号对源漏极电流信号的调制。有机电化学晶体管可以在水溶液中工作,操作电压较小(通常小于1V),且跨导(源漏电流对栅极电压的响应灵敏度)超过石墨烯等高迁移率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器件界面和生物相容性。因此,有机电化学晶体管在生物化学传感器、神经接口器件和神经形态计算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图1b)。作为生物化学传感器,有机电化学晶体管可以检测汗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2-11-05

  • 昆明植物所在香茶菜属植物新颖二萜的发现与仿生全合成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螺[4.5]癸烷结构片段广泛分布于倍半萜、倍半萜二聚体、二萜、三萜、四环素类抗生素、生物碱等类型天然产物中。在合成此类天然产物的研究中,发展了许多构建这一结构片段的方法,包括Heck反应、Diels-Alder反应、克莱森重排以及Aldol缩合等反应策略。香茶菜属植物因富含结构类型复杂多样且活性显著的二萜类化合物,成为了天然产物化学及相关研究领域的热点植物类群。在前期研究基础之上,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重要类群植物化学及功能研究专题组从香格里拉地区所采集的类皱叶香茶菜[Isodon rugosiformis (Hand.-Mazz.) Hara]中发现了一个骨架重排且具有螺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2-11-05

  •  成都生物所在微生物生态策略预测厌氧发酵的物质及能量流动的研究中获进展

     厌氧发酵广泛应用于处理畜禽粪便的污染,同时转化这些污染物为生物甲烷,提供能源。在这一过程中的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主要依靠微生物来执行。因此,揭示微生物在厌氧发酵过程中的生态角色至关重要,可以应用于反应器发酵表现的预测和管理,能够指导研发提高厌氧发酵效率的新技术和策略。但是,由于微生物群落的高度复杂性和多样性,回答以上科学问题仍然是一个挑战。   目前研究发现,微生物rRNA operon (rrn) 拷贝数能够反应微生物在能量分配上的生态策略,即含有较高拷贝数的微生物更倾向于有较低的底物利用效率和较高的最大生长速率,反之亦然。低的底物利用效率有利于微生物之间的c

    来源: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2-11-05

  • 华南国家植物园揭示植物间正相互作用具有普遍性并降低群落的可入侵性

    在自然群落中,植物间具有复杂的相互作用:除因资源竞争等发生负相互作用外,植物间也可通过养分积聚、减轻胁迫和保护不受植食性动物取食等方式产生正相互作用。然而,相对于植物间的竞争作用,生态学家对自然群落中植物间正相互作用的普遍性仍不清楚。植物间正相互作用可促进物种在不同建群阶段(如定殖、存活、种群增长等)的表现,从而影响群落的结构与动态。此外,植物间正相互作用可发生在本地植物与外来入侵植物之间,影响外来植物入侵的成功以及群落的可入侵性。因此,探究自然群落中植物间正相互作用的普遍性,及其对本地植物和外来入侵植物在不同建群阶段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殷德意,以48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2-11-05

  • 李桂英教授团队、邢更妹研究员团队在动脉静脉血栓的特异性溶栓治疗领域取得新进展

        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分子酶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李桂英教授团队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邢更妹研究员团队合作,通过调整血小板膜伪装递送系统的粒径,优化递送系统在动静脉血栓中的渗透性和滞留性,构建出物理匹配型血栓递送系统,实现了动脉静脉血栓的特异性溶栓治疗。相关研究成果以“Clot structure-based physical-matching design of platelet cloaking nano-delivery system facilitates specific arteriovenous thrombolysis”为题,于2022年8月1

    来源: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2-11-05

  • 高仁钧教授团队在阴离子型液体酶的设计和合成中取得重要进展

    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分子酶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仁钧教授团队与丹麦奥胡斯大学郭诤教授团队合作,提出了新型无溶剂液体蛋白(酶)的设计策略。将枯草杆菌脂肪酶LipA先离子化修饰,再与离子聚合物交联,成功合成液体酶,使常温酶具备了超嗜热酶的催化特性,该成果在生物催化中颇有应用潜力。相关研究内容已于近日以题为"Superanionic Solvent-Free Liquid Enzymes Exhibit Enhanced Structures and Activities”发表于Advanced. Science. (2022, 2202359). https://doi.org/10.100

    来源: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2-11-05

  • 李桂英教授、杨方副教授团队在微流控液体活检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分子酶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李桂英教授、杨方副教授团队在微流控液体活检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内容已于近日以题为 Immunofluorescence analysis of breast cancer biomarkers using antibody-conjugated microbeads embedded in a microfluidic-based liquid biopsy chip 在线发表于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 2022, 216: 114598。   &nbs

    来源: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2-11-05

  • 金英花教授科研团队在人参皂苷靶向抑制肿瘤领域的新进展

    金英花教授科研团队暨2017年首次报道人参皂苷Rh2的人类靶点的研究之后,又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1)HSP90蛋白是肝癌、膀胱癌、食管癌和肺癌等多种癌症中高表达并与患者不良预后正相关的癌症标志物蛋白质。其作为分子伴侣,介导癌细胞中大量存在的突变蛋白质的折叠与稳定,进而助力癌细胞的生存、生长与转移。金英花教授科研团队在前期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的人参皂苷人类靶点筛选工作中惊喜地发现Hsp90A是人参皂苷Rh2的潜在靶点蛋白质,通过分子对接计算与蛋白质热漂移分析证明了人参皂苷Rh2可同时结合Hsp90A氨基段的ATP结合位点和MC段CDC37结合结构域,高效抑制Hsp90A的分子伴侣活性。进一步证

    来源: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2-11-05

  • 孔维教授/吴慧教授团队在阿尔茨海默发病机制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艾滋病疫苗国家工程实验室孔维教授/吴慧教授团队,在阿尔茨海默发病机制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内容已于近日以题为"Hyperphosphorylated tau mediates neuronal death by inducing necroptosis and inflammation in Alzheimer’s disease”发表于Journal of Neuroinflammation杂志。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全球影响最广、老年人中最为常见的慢性发展

    来源: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2-11-05

  • 我国学者在鸟类青藏高原遗传适应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图 猎隼拓殖青藏高原及其遗传适应机制模型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31930013、32125005)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詹祥江课题组在鸟类青藏高原遗传适应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北极基因渗入与染色体调控助力猎隼拓殖青藏高原(Arctic introgression and chromatin regulation facilitated rapid Qinghai-Tibet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2-11-05

  • 高栋组发现FOXA2驱动前列腺肿瘤细胞可塑性和KIT信号通路活化的机制

      11月3日,国际学术期刊Cancer Cell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高栋研究组题为 “FOXA2 drives lineage plasticity and KIT pathway activation in neuroendocrine prostate cance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工作揭示了FOXA2在调控前列腺腺癌向神经内分泌癌谱系转变和KIT信号通路活化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发现KIT抑制剂具有治疗神经内分泌前列腺癌的临床应用前景。   前列腺癌是欧美国家发病率第一,死亡率第二的男性恶性肿瘤,在我国男性中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也呈快速上升趋势。早期前列腺癌是具有管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时间:2022-11-05

  • 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数据库PROTAC-DB 2.0

           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Proteolytic targeting chimera,PROTAC)是一种新兴的药物治疗手段,其可介导靶蛋白和E3泛素连接酶间的相互作用,并通过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实现对靶蛋白的特异性降解。凭借着不同于传统小分子抑制剂的作用机制,PROTAC有望靶向过去被认为是无法成药的蛋白以及克服现有药物耐药,因此近年来受到工业界与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是,受限于PROTAC的分子特性,设计出高选择性、高活性、可口服的PROTAC分子仍困难重重。因此,迫切需要构建一个全面地PROTAC信息系统用于帮助研究者进行P

    来源:浙江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2-11-04


页次:276/1559  共31166篇文章  
分页:[<<][271][272][273][274][275][276][277][278][279][28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