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武汉病毒所国家病毒资源库首次“下海”,圆满完成科考任务

           日前,“科学号”考察船2022航次科考任务圆满收官。本次科考历时30天,是一次兼具理化环境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考察。多家科研机构与高校单位积极开展跨领域合作,对深海多种样本进行采集、调查和研究。武汉病毒所国家病毒资源库的科考人员表现出色,按照既定计划完成了科考任务。未来,国家病毒资源库将继续在资源开放共享、支撑服务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时间:2022-11-04

  • 徐书华团队发布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基因数据库和分析平台PGG.MHC

    2022年11月2日,国际知名学术期刊《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在线发表了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人类表型组研究院徐书华教授团队开发的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基因数据库和计算分析平台PGG.MHC(https://www.pggmhc.org/pggmhc或https://pog.fudan.edu.cn/pggmhc),论文题为“PGG.MHC: toward understanding the diversity of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es in human populations”。PGG.MHC收

    来源: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2-11-04

  • 我院张铁军教授和人类表型组研究院陈兴栋研究员团队合作发现饮酒与肝细胞癌关联的新线索

    (供稿: 樊虹) 近期,国际知名杂志《BMC Medicine》在线发表了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张铁军教授和人类表型组研究院/生命科学学院陈兴栋研究员团队的研究论文“Alcohol consumption an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novel insights from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and nonlinear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analysis”。该研究针对饮酒与肝癌这一经典的流行病学问题开展了系统研究,为该问题提供了新线索。 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饮酒是

    来源: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时间:2022-11-04

  • 邵黎明课题组与青岛大学合作在温度敏感离子通道调节剂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复旦大学药学院药物化学系邵黎明课题组与青岛大学药学院王克威课题组通过合作研究,发现了一系列N-吲唑-4-芳基哌嗪甲酰胺类靶向温度敏感TRPV1离子通道调节剂,为发现具有新机制的强效镇痛候选药物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并为分子水平上的TRPV1和蛋白−配体相互作用提供了结构上的见解。该研究工作近期发表在药物化学权威期刊《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慢性疼痛的治疗是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镇痛药主要为阿片类药物和非甾体抗炎药物,具有副作用大、疗效

    来源:复旦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2-11-04

  • 雷祖海课题组在比率响应型近红外二区荧光分子影像平台取得进展

           复旦大学药学院雷祖海课题组在近红外二区(NIR-II)荧光成像领域取得进展。研究项目设计并构建了一个NIR-II比率型荧光探针分子平台,可实现对活体深层组织内酶等生物分子的量化可视化监测,相关成果以“Polymethine Molecular Platform for Ratiometric Fluorescent Probes in the Second near-Infrared Window”为题,以通讯形式发表于化学国际权威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来源:复旦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2-11-04

  • 李嫣教授课题组在抗体药物快速质量评价领域取得新进展

           近日,复旦大学药学院药物分析学系李嫣教授课题组在药物分析领域权威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上发表了题为“Tractable Method for Rapid Quality Assessment of Therapeutic Antibodies in Harvested Cell Culture Fluid based on FcγRIIIa-Immobilized Magnetic Microspher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建立了一种可对工程细胞发酵液样品中的ADCC增强型抗体药物进行快速质量评价的新方法。&nb

    来源:复旦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2-11-04

  • 邵黎明团队在Nat Rev Drug Discov期刊上发表评论文章:中国医药行业的创新格局

           近日,复旦大学药学院教授、上海市药物研发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邵黎明及其团队在Nature Review Drug Discovery期刊上发表题为《Innovation in the Chines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的评论文章,清晰明了地展示出中国制药行业的创新研发现状,指出提升创新质量已成为中国制药行业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d41573-022-00167-2)       过去十年,受到复杂的医疗需求、快速的市场

    来源:复旦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2-11-04

  • 工学院谢金翰课题组与合作者证实海洋湍流中存在能量跨尺度的双向传输

    北京大学工学院力学与工程科学系谢金翰课题组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Dhruv Balwada和法国里昂大学Raffaele Marino课题组合作,应用新近推广的湍流结构函数理论分析墨西哥湾浮标数据证实海洋湍流中存在能量跨尺度的双向传输。该研究以“Direct observational evidence of an oceanic dual kineticenergy cascade and its seasonality”为题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海洋湍流中存在多尺度的流动结构,它们相互作用将动能跨尺度传输。这里存在一个能量跨尺度传输的悖论:由于地转影响,大尺度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2-11-04

  • 动物研究所伍一军研究团队发现伊维菌素可用于抗肿瘤转移

      癌症是危害公众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升高。但癌症治疗中所面临的最为棘手的问题是如何应对癌细胞的转移,一旦发生肿瘤转移,治疗效果通常难以预期,患者也因此遭受巨大痛苦。亟需开发用于对抗肿瘤转移的药物,但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尚未有此类药物用于临床。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分子毒理学研究组通过一系列体内外实验发现,一种作为广谱杀虫剂使用的大环内酯类化学物阿维菌素的衍生物伊维菌素(ivermectin)能显著对抗肿瘤细胞的转移。研究团队利用多种肿瘤细胞系(人结直肠癌细胞系;人乳腺癌细胞系等)以及不同的动物模型(例如:NOD/SCID小鼠皮下肿瘤模型、尾静脉注射癌细胞致转移瘤模型等)揭示

    来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时间:2022-11-04

  • 我国学者在电催化双电层作用机制方面取得进展

    图 酸、碱介质中氢电催化体系表界面结构及其与反应动力学的关联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1832004、21673163)资助下,武汉大学陈胜利教授团队在电催化双电层作用机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双电层中氢键网络连通性决定Pt上氢电催化的动力学pH效应(Hydrogen bond network connectivity in the electric double layer dominat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2-11-04

  • 我国学者在骨关节炎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图 人类膝关节OA进展过程中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软骨钙化过程及机制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T2121004、31830029、82002271、81902187)资助下,浙江大学欧阳宏伟教授课题组,首次从物质分子组装、微纳结构及微观力学等多学科角度揭示了膝关节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发展中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钙化关节软骨层的病理机制,自上而下钙化是指关节面处发生从关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2-11-04

  • 赛业动物模型助力中山大学等团队发现KRAS突变癌症的潜在治疗靶点

    目前已在大约30%的人类癌症中发现了RAS癌基因的突变。其中,KRAS的突变频率远高于HRAS和NRAS。例如,大约12-15%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携带KRASG12C突变,而携带KRAS突变的胰腺导管腺癌(PDAC)患者更是超过90%,尤其是KRASG12D和KRASG12V亚型。然而,RAS抑制剂的开发一直困难重重,以至于RAS被认为是“不可成药的靶点”。最近,直接靶向KRASG12C突变的小分子化合物被批准用于治疗,但靶向其他KRAS突变在临床上仍被认为是不切实际的。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京大学等研究人员发现,一种由基因间长链非编码RNA(LINC00673)编码产生的蛋白质RAS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2-11-03

  • 生物炭-细菌-植物协同修复有机污染土壤综述论文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土壤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有机污染问题尤为突出,对全球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重大威胁。植物修复对解决环境污染具有广阔前景,植物-微生物协同可促进修复效果,植物促生菌被用作植物修复的强化助剂。然而,微生物辅助植物修复的效率常受到以下因素的阻抑:(1)高浓度有毒次生代谢产物的产生;(2)有毒次生代谢产物缺乏合适的消减路径;(3)营养限制;(4)微生物菌剂修复缺乏持久动力;(5)微生物缺乏庇护所或适宜的栖息地。为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南京土壤所研究员王芳研究团队应邀在学术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以内封面文章发表(开放获取)

    来源: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时间:2022-11-03

  • 罕见的人类肠道疾病是由于蛋白质合成的减少

            Mycn突变体的表型分析。WT和mycn突变胚胎切片在4 dpf时通过HE染色观察全肠的形态。黑色箭头表示WT肠子中的杯状细胞。切片沿矢状面切开。    根据11月1日发表的一项新研究,发育中的肠道细胞中蛋白质合成的减少导致了一种罕见的遗传疾病,一种廉价的营养补充剂可能有助于扭转这种减少。在开放存取期刊PLoS Biology,由浙江大学医学院的Yun-Fei Li及及其同事完成。这一发现是对这种疾病发病机制认识的一个进步,并可能导致新的治疗方法。1型法因戈尔德综合征会导致包括骨骼和神经系统在内的多种发育问题,

    来源:PLoS Biology

    时间:2022-11-03

  • 水生所等揭示我国克氏原螯虾主养殖区虾肠道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分布及其影响规律

      疾病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治疗细菌性疾病,农业(特别是养殖业)生产中常常使用抗生素,但抗生素的使用会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对生态环境安全乃至人类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作为一种新兴环境污染物,是细菌耐药性的遗传基础,可导致条件致病菌产生耐药性,因而受到了广泛关注。水产养殖环境很复杂,种植业、畜牧业、人类医疗活动以及水产养殖业中的细菌病防治,都可能影响水产养殖中的抗生素抗性基因。但目前我国主要水产养殖区养殖动物肠道微生物,ARGs,特别是高风险ARGs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还很缺乏。   

    来源: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2-11-03

  • 刺山柑(老鼠瓜)染色体水平基因组发布

      刺山柑(Capparis spinosa)是多年生藤本半灌木,为山柑科(Capparidaceae)山柑属(Capparis)植物,起源于西亚或中亚干旱地区,在中国主要分布在新疆、西藏、甘肃等地。刺山柑具有抗旱能力强、耐风沙、耐贫瘠、耐高温等特征,在中国主要作为药用植物和防沙植物。其化学成分复杂,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癌、保肝等药理作用,民间用于治疗关节炎、肩周炎等。刺山柑在欧洲地中海区域也有广泛分布,在塞浦路斯、马耳他和意大利等地非常受欢迎,其果实被盐水或醋腌制之后通常作为开胃小吃,花蕾部分通常作为调味料。   近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田长彦研究员团队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

    来源: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时间:2022-11-03

  • 华南植物园在功能性状对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植物生活史的影响研究获新进展

      功能性状是植物应对环境变化响应和适应的核心植物属性,是预测生态系统响应和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研究手段。通过植物功能性状探讨物种生长策略和存活机制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是森林生态学的研究热点。植物生活史包括植物的生长、死亡和补员等,密切影响物种适合度、森林生产力、物种多样性和森林碳固存。由于植物生活史内在的联系,以及功能性状与植物生活史之间的关联性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未知,因此,预测全球变化下森林群落的结构和动态具有相当大的挑战性。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研究中心博士后贺鹏程基于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20公顷大样地,结合2005至2020年间53个优势树种的生长率、死亡率和补员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2-11-03

  • 任长亮教授及其合作团队在人工跨膜通道的构建及其抗癌应用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药学院、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福建省药物新靶点研究重点实验室任长亮教授团队与福州大学化学学院曾华强教授团队合作,报道了首个具有跨膜传输活性的胆固醇促进稳定型人工纳米孔。该人工纳米孔的离子跨膜传输能力与膜上胆固醇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性,同时还可通过调节孔道中心侧链长度来影响其孔径大小及抗癌活性,其中纳米孔Ch-C1表现出出色的抗肝癌活性和选择性,有望开发成为一种新型的抗癌药物。相关成果以“Cholesterol-stabilized membrane-active nanopores with anticancer activities” 为题,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N

    来源:厦门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2-11-03

  • 附属仁济医院风湿科团队揭示抗MDA5抗体阳性皮肌炎患者的核心免疫学特征 为精准靶向治疗提供新思路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风湿科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影响因子IF:17.694)在线发表了题为“单细胞技术揭示MDA5+皮肌炎患者独特的适应性免疫特征及对治疗的意义”(Single-cell profiling reveals distinct adaptive immune hallmarks in MDA5+ dermatomyositis with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的研究论文,为抗MDA5抗体阳性皮肌炎(MDA5+DM)的免疫学发病机制和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n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2-11-03

  • 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易维在Language Learning发文 揭示母语者和二语者的语块统计直觉

    2022年10月18日,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助理教授易维在语言学类国际顶级期刊Language Learning在线发表了题为《母语者和二语者对语块频次和链接强度的统计直觉》(“Investigating first and second language speaker intuitions of phrasal frequency and association strength of multiword sequences”) 的研究论文,分析并比较了母语者和二语者的语块统计直觉及其语言学动因。论文截图人类对日常生活中各类事件的发生频次和概率能作出直觉性判断。基于用法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2-11-03


页次:277/1559  共31166篇文章  
分页:[<<][271][272][273][274][275][276][277][278][279][28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