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BO1:卵巢癌治疗新靶点 —— 调控上皮间质转化与免疫治疗抗性的关键因子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中极为致命的恶性肿瘤,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生存率极低。目前,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HGSOC)的治疗面临巨大挑战,化疗耐药性的产生严重阻碍了治疗进程,免疫治疗虽有前景,但部分患者对其存在抵抗。上皮间质转化(EMT)在卵巢癌的进展和治疗耐药中起着关键作用,然而,其在卵巢癌细胞中的细胞内机制尚不清楚。为了深入探究这一机制,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研究发现,HBO1 作为 MYST 组蛋白乙酰转移酶(HAT),是卵巢癌细胞 EMT 的关键决定因素,它还能促进卵巢癌细胞对免疫治疗的抗性。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ular Oncology
来源:Cellular Oncology
时间:2025-04-15
-
THEMIS2通过DOCK4介导的Rap1信号通路激活促进卵巢癌转移的机制研究
卵巢癌作为致死率最高的妇科恶性肿瘤,其广泛转移和恶性腹水形成是患者死亡的主因。然而,驱动卵巢癌转移的分子机制尚未充分阐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临床检验科卢仁泉、郭琳团队在《Cellular Oncology》发表的研究,揭示了THEMIS2通过调控DOCK4-Rap1信号轴促进卵巢癌转移的全新机制。研究背景充满挑战:全球每年约20万女性死于卵巢癌,70%病例确诊时已发生腹腔转移。尽管EMT(上皮-间质转化)和细胞骨架重塑被认为是转移关键步骤,但具体调控网络仍如"黑箱"。更棘手的是,临床缺乏有效预测标志物和靶向治疗方案。THEMIS2这个在免疫细胞中已知的分子,在肿瘤中的功能却像"蒙面侠客"般神
来源:Cellular Oncology
时间:2025-04-15
-
综述:细胞骨架中磷酸肌醇(PI (PIPn) )信号对细胞动态变化的调控
引言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丝组成的复杂网络,延伸至整个细胞,它不仅为细胞提供结构支撑,还在细胞运动、分裂和细胞内运输等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细胞骨架主要由微丝、中间丝(IFs)和微管这三种蛋白质聚合物构成,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功能和特性。磷酸肌醇(PI (PIPn) )信号是调节细胞骨架动态变化的关键机制。磷脂酰肌醇(PI/PtdIns)由甘油骨架、两条脂肪酸酰基链和一个肌醇环组成,在特定的激酶和磷酸酶作用下,肌醇环的 3、4、5 位可发生可逆磷酸化,产生七种不同的 PIP 异构体 。这些 PIP 异构体作为重要的信号分子,影响着众多细胞过程。PI (PIPn) 信号最初在 20 世纪 50 年
来源:Cell Death & Disease
时间:2025-04-15
-
BDNF-GABA 信号通路:间充质干细胞疗法促进脊髓损伤神经修复的新希望
摘要:本研究为整合生物信息学数据研究。目的是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描绘星形胶质细胞的全景,探索关键信号通路,并揭示间充质干细胞(MSCs)和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促进脊髓损伤(SCI)恢复的分子机制。地点为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方法是对源自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数据集的单细胞转录组(scRNA-seq)、空间转录组和批量 RNA 测序(bulk RNA-seq)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数据处理用到 “Seurat”“DESeq2”“WGCNA” 等 R 包,通路富集分析使用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和 Enrichr 网络服务器。结果显示,单细胞和空间转录组分析表明,
来源:Spinal Cord
时间:2025-04-15
-
DIA-BERT:基于预训练 Transformer 模型革新 DIA 蛋白质组学数据分析
在生命科学研究的广阔领域中,蛋白质组学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数据非依赖采集质谱(DIA-MS)技术凭借其独特优势,在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里占据了日益重要的地位。然而,分析基于 DIA-MS 的蛋白质组学数据却困难重重。以往的 DIA 鉴定工具,像 OpenSWATH、Spectronaut 这类开创性工具,采用与多反应监测(MRM)相似的靶向数据分析策略;而诸如 DIANN、MaxDIA 等较新的工具,则运用多阶段方法。但这些现有工具都存在局限性,比如独立为每个质谱文件训练评分模型,样本量有限导致依赖简单机器学习模型,且无法利用其他文件信息,手工设计特征也限制了分析性能,各模型间缺乏信息反馈。为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15
-
高电子 / 声子平均自由程比支撑的块状 Bi-Sb 多晶体实现 77 K 以下的热电制冷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许多领域对低温制冷技术有着迫切需求。在空间探索中,红外传感器需要低温环境以提高探测精度;在医疗领域,某些特殊药品的储存和生物样本的保存也离不开低温条件;在光电子学中,为保证器件性能,同样需要有效的制冷手段。传统的热电制冷材料,如 Bi2Te3,在接近室温时表现出良好的热电性能,其 n 型和 p 型的 ZT 值可达~1.0,这使其成为数十年来商业热电材料的主导。然而,当温度低于 200 K 时,Bi2Te3的热电性能急剧下降,冷却效率大幅降低,无法满足深低温冷却应用的需求。因此,开发高性能的深低温热电材料迫在眉睫。在众多被提出的低温热电材料中,Bi-Sb 合金脱颖而出,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15
-
弱偶极相互作用均相聚合物-离子溶剂电解质实现长循环锂金属软包电池
锂金属电池因其极高的理论能量密度被视为下一代储能技术的希望之星,但液态电解质的易燃特性和锂枝晶生长问题始终制约其实际应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SPE)虽具备本征安全性,但传统体系如聚环氧乙烷(PEO)基电解质室温离子电导率普遍低于10-5 S cm-1,这源于强离子-偶极相互作用导致的锂离子传输迟滞。近年来,含痕量溶剂的聚合物-离子溶剂电解质(PISE)虽将电导率提升至10-4 S cm-1量级,但溶剂分解和强偶极相互作用仍限制其性能突破。清华大学研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的研究中,创新性地采用1,1,2,2-四氟乙基-2,2,3,3-四氟丙基醚(TTE)作为稀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15
-
二维 π-d 共轭金属有机框架电子能带结构工程助力钠离子有机电池研究
在能源存储领域,碱金属离子电池发展迅猛,但二维共轭金属有机框架(2D c-MOFs)作为这类电池的电极材料时却面临困境。虽然 2D c-MOFs 凭借独特的晶体结构、坚固的框架以及高化学和热稳定性,在众多领域备受关注,尤其是在碱金属离子电池方面潜力巨大,然而其电化学性能的调控却缺乏合理有效的方法 。这就好比一辆动力强劲却难以操控的汽车,无法在能源存储的赛道上充分发挥实力。因此,深入探究 2D c-MOFs 在电池中的储能机制,并找到精准调控其电化学性能的方法,成为科研人员亟待攻克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东北师范大学的研究人员展开了深入研究。他们以两种具有代表性的 2D c-MOFs(M-HH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15
-
新型抗生素共轭探针标记外膜囊泡:开启血液细菌感染早期诊断新征程
在医疗领域,细菌感染始终是全球范围内导致人类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因素。像大肠杆菌(E. coli)、肺炎克雷伯菌(K. pneumoniae)、铜绿假单胞菌(P. aeruginosa)等革兰氏阴性菌,更是在 2024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细菌优先病原体名单中占据多数。及时、准确地诊断细菌感染,对于患者的治疗和抗生素的合理使用至关重要。然而,目前的诊断方法存在诸多不足。宿主反应标志物,如 C 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对细菌感染缺乏特异性,在早期或局部感染时可能不会显著升高,而且在非细菌感染情况下也会升高。病原体衍生标志物,虽然特异性较高,但在感染早期或细菌载量较低时敏感性不足,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15
-
儿童腺样体肥大与扁桃体肥大中 T、B 细胞亚群的平行比较:揭示免疫微环境差异及意义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鼻咽部的腺样体和扁桃体就像忠诚的 “卫士”,守护着呼吸道的健康。它们作为 Waldeyer 淋巴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富含多种免疫细胞,时刻警惕着微生物的入侵。然而,频繁的病原体感染却常常让这两位 “卫士” 不堪重负,导致腺样体肥大(Adenoid Hypertrophy,AH)和扁桃体肥大(Tonsil Hypertrophy,TH)。AH 常常与 TH 相伴出现,不仅会引发上气道阻塞,导致睡眠呼吸紊乱,严重时还会引发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和神经认知功能。尽管腺样体和扁桃体在免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15
-
导航级热稳定增强型空气芯反谐振光纤陀螺仪的突破性研究
2 dB/km)和模式不纯,其性能始终未能突破导航级(ARW<0.017 deg h-1/2)。70 dB)和宽波段偏振保持(偏振消光比PER≈20 dB)。469米线圈在1525-1565 nm波段展现出优异的热稳定性,其Shupe常数(0.52 ppm°C-1)比传统PMF低14.4倍。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研究团队采用多项关键技术:1) 有限元法模拟优化光纤双折射和弯曲特性;2) 差分气压控制光纤拉制工艺制备tDNANF;3) 四重对称四极绕线技术降低热瞬态效应;4) 微透镜直接耦合实现芯片-光纤低损耗连接(<0.2 dB);5) 空间光谱成像(S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15
-
线上情境干预对青少年敌意归因偏差与情绪调节困难的影响:预防犯罪视角下的实证新探
在当今社会,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凸显,其中因攻击行为导致的犯罪更是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不仅反映出个人心理状态的失衡,还与社会结构、文化价值观的变化息息相关。在中国这样的集体主义社会中,个体行为受群体规范影响较大,这使得攻击行为的产生机制更为复杂。过往研究表明,敌意归因偏差(指个体将模糊的社会情境解释为具有敌意的倾向)和情绪调节困难(即个体在管理和控制情绪反应方面存在不足)是影响青少年攻击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 。然而,传统的干预方式往往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难以满足实际需求。线上情境干预虽具有灵活性,但在该领域的应用却尚未充分展开。在此背景下,为深入了解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内在机制,探索
来源:BMC Psychology
时间:2025-04-15
-
授权型领导与职业倦怠:心理坚韧性调节下的工作狂中介模型
在全球化与技术变革的浪潮中,组织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人力资源成为应对这些挑战的核心。医疗行业尤其如此,护士作为医疗体系的支柱,长期处于高压环境,职业倦怠(Occupational Burnout)问题日益突出。职业倦怠以情绪衰竭、去人格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为特征,不仅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更威胁患者护理质量。尽管授权型领导(Empowering Leadership)被普遍认为能通过赋予自主权、提升工作意义感来缓解倦怠,但其潜在负面影响——如诱发工作狂(Workaholism)行为——却鲜少被探讨。此外,个体特质如心理坚韧性(Psychological Hardiness)能否缓冲这种负面效应,
来源:BMC Psychology
时间:2025-04-15
-
父母教养行为如何影响中国青少年不良同伴交往?心理反抗与性别差异的关键作用
在青春这段充满变数的旅程中,青少年如同航行在成长之海的船只,而他们所结交的同伴,就像是海风和潮水,深刻影响着前行的方向。不良同伴交往,就像一股暗流,会将青少年卷入吸烟、饮酒、暴力等危险行为的漩涡,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以往研究大多聚焦于同伴相关因素对不良同伴交往的影响,却忽视了家庭因素的关键作用,尤其是在父母教养行为方面,存在明显的研究空白。为了填补这一空白,武汉大学的研究人员展开了深入研究。他们想弄清楚父母的教养行为,比如给予孩子的情感温暖、对孩子的拒绝态度以及过度保护行为,是如何影响青少年与不良同伴交往的;同时探究心理反抗在其中起到怎样的中介作用,以及性别差异是否会调节这种关系。这项研
来源:BMC Psychology
时间:2025-04-15
-
我们的工具重新定义了人类:感知机器人能动性降低了人类能动性的重要性 —— 一项揭示 AI 时代人性认知变革的研究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人工智能(AI)尤其是机器人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AlphaGo 战胜众多人类围棋冠军,医疗 AI 在疾病诊断上达到专家级精度 ,这些都让人们越发觉得机器人具有类似人类的心智能力。以往研究多聚焦于机器人能动性对人机交互和机器人发展评估的影响,却忽视了其对人类重新思考自身本质的作用。为了填补这一研究空白,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的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他们基于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提出感知机器人能动性可能会降低人类能动性在定义人性时的重要性这一假设,并通过 3 个实验(N=920)进行验证。该研究成果发表在《BMC Psycholo
来源:BMC Psychology
时间:2025-04-15
-
探秘济宁呼吸道腺病毒:流行特征与基因奥秘揭示防控新方向
腺病毒,这个看不见的 “小恶魔”,在我们生活中掀起不小的波澜。它能引发多种疾病,像发热、咳嗽,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肺炎,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尤其是在儿童群体中,它引发的呼吸道感染比例不容小觑,可达到 5% - 10%,而在成人中也有 1% - 7%。目前,针对呼吸道腺病毒,还没有广泛应用的疫苗,治疗手段也主要是对症处理,缺乏特效药物。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 “小恶魔”,来自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济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针对 2023 年 2 月至 2024 年 7 月济宁市呼吸道腺病毒的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BMC Genomics》上,为我们防控腺病毒感染带来
来源:BMC Genomics
时间:2025-04-15
-
Gibberellin调控LBD38-1响应核桃细菌性疫病(Xanthomonas arboricola pv. juglandis)的分子机制研究
核桃作为富含营养的经济作物,其栽培历史可追溯至2000年前的中国。然而,气候变化与集约化种植导致核桃细菌性疫病(Xanthomonas arboricola pv. juglandis, Xaj.)频发,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植物特有的LBD(Lateral Organ Boundaries Domain)基因家族虽在生长发育中作用明确,但其在抗病响应中的机制仍待解析。河北农业大学团队通过多组学分析,揭示了赤霉素(GA)通过调控JrLBD38-1参与核桃抗Xaj.感染的分子通路,为抗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论文发表于《BMC Genomics》。研究采用基因组筛选、系统发育分析、染色体定位等技术鉴定核
来源:BMC Genomics
时间:2025-04-15
-
转录组与代谢组联合解析:光质如何影响玉米籽粒淀粉与蛋白质含量
在农业生产的大舞台上,光就像一位神秘的指挥家,掌控着作物生长、发育、品质和产量的 “旋律”。玉米,作为世界上广泛种植的重要谷物,其籽粒中的淀粉和蛋白质含量直接关乎产量与品质。然而,在提升玉米产量和品质的育种之路上,研究者们遇到了 “拦路虎”—— 淀粉和蛋白质含量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与此同时,尽管光环境对作物的影响已受到广泛关注,但光环境究竟如何影响玉米籽粒中淀粉和蛋白质的含量,这个问题却一直迷雾重重。为了拨开这层迷雾,探索光环境与玉米营养成分之间的奥秘,河南农业大学的研究人员踏上了科研征程。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BMC Genomics》杂志上,为农业生产中优化光照策略、提高
来源:BMC Genomics
时间:2025-04-15
-
直接RNA测序揭示鸡盲肠响应空肠弯曲杆菌感染的转录后修饰图谱及其免疫调控机制
在食品安全与公共卫生领域,空肠弯曲杆菌(C. jejuni)引发的食源性疾病每年造成超130万美国人感染,而家禽盲肠是其主要定植部位。这种革兰氏阴性病原体不仅威胁禽类健康,更通过食物链传播给人类。尽管已知宿主免疫系统会启动防御反应,但关于鸡类如何通过RNA层面的精细调控来应对感染的机制仍属空白。传统转录组研究难以捕捉RNA修饰的动态变化,而表观转录组学(epitranscriptomics)的最新进展表明,m6A(N6-甲基腺苷)和m5C(5-甲基胞嘧啶)等修饰在免疫调控中发挥关键作用。山东农业大学的研究团队在《BMC Genomics》发表的研究,首次采用纳米孔直接RNA测序技术(DRS),
来源:BMC Genomics
时间:2025-04-15
-
基于重组自交系群体 QTL 分析的水稻产量相关性研究:为高产优质水稻育种奠定基础
在农业生产的大舞台上,水稻一直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是全球数十亿人的主食,其产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然而,长期以来,如何提高水稻产量成为困扰科研人员的一大难题。水稻产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像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等,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 ,使得解析水稻产量的遗传机制困难重重。为了突破这一困境,挖掘提高水稻产量的关键基因,科研人员踏上了探索之路。沈阳农业大学和中国水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针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BMC Genomic Data》上,为水稻产量的提升带来了新的希望。研究人员采用了一系列关键技术方法。首先,利用印度粳稻品种 M494 和籼稻品种 Z9B
来源:BMC Genomic Data
时间:2025-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