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弱偶极相互作用均相聚合物-离子溶剂电解质实现长循环锂金属软包电池
《Nature Communications》: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25年04月15日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针对固态锂金属电池中聚合物电解质离子电导率低、界面稳定性差的核心问题,清华大学团队创新性地引入TTE稀释剂调控PVDF基电解质中离子溶剂簇的偶极相互作用,构建了具有连续离子传输网络的TPISE电解质体系。该电解质在25°C下离子电导率达1.27×10-3 S cm-1,交换电流密度提升190倍,使NCM811正极(3.58 mAh cm-2)与50μm锂箔组装的354.4 Wh kg-1级软包电池实现450次循环(容量保持率78.1%),为高能量密度固态电池设计提供了新范式。
清华大学研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的研究中,创新性地采用1,1,2,2-四氟乙基-2,2,3,3-四氟丙基醚(TTE)作为稀释剂,构建了弱偶极相互作用的均相聚合物-离子溶剂电解质(TPISE)。通过固态核磁共振(19F CPMAS和2D 1H-19F HETCOR)证实TTE能封装[Li(DMF)x]溶剂化簇,使其与PVDF基体的偶极相互作用能从-1.28 eV降至-1.09 eV。这种独特的"溶剂笼"效应促使接触离子对(CIP)向聚集体(AGG)构型转变,AGG占比提升至82.3%(拉曼光谱验证),从而在25°C下实现1.27×10-3 S cm-1的超高离子电导率,活化能仅0.144 eV。
研究团队运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揭示,TTE诱导的AGG构型使FSI-更易分解形成LiF-rich界面。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TOF-SIMS)三维重构显示TPISE形成的SEI中LiF分布均匀度提升300%,原子力显微镜(AFM)测得界面模量达9.46 GPa(较PISE提升8倍)。这种界面特性使Li|TPISE交换电流密度达31.62 mA cm-2,驱动Li|NCM811全电池在-30~60°C宽温域稳定工作。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采用3.58 mAh cm-2高载量NCM811正极与50μm锂箔组装的软包电池,能量密度达354.4 Wh kg-1,在54 mA g-1电流密度下450次循环容量保持率78.1%,创下聚合物基固态电池的纪录。
该研究的关键技术路线包括:1)通过固态核磁共振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解析溶剂化结构演变;2)采用原位XRD追踪NCM811正极相变行为;3)结合TOF-SIMS和冷冻电镜(Cryo-TEM)多尺度表征界面特性;4)开发改良Aurbach法精确测定锂沉积/溶解库仑效率。
研究结论部分强调,TTE诱导的弱偶极相互作用和AGG主导溶剂化结构,突破了聚合物电解质离子电导率与界面稳定性的协同优化瓶颈。实际意义体现在三方面:1)为"溶剂笼"工程提供了普适性设计原则;2)开发的TPISE体系可直接适配现有PVDF基电池生产工艺;3)354.4 Wh kg-1级软包电池性能验证了技术产业化潜力。该工作被审稿人评价为"首次在分子水平上建立了聚合物电解质中偶极相互作用-溶剂化结构-界面稳定性的完整构效关系",为发展安全、高能量密度的固态电池开辟了新路径。
知名企业招聘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