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马文君课题组与合作者发表X射线脉冲光源重要研究进展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重离子物理研究所、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马文君研究员课题组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颜学庆教授、韩国基础科学研究院相对论激光科学中心南昌熙(Chang Hee Nam)教授团队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等合作,利用碳纳米管构筑出新型靶材体系,在超强激光照射下,通过高能电子在微米尺度的回旋运动与非线性逆康普顿散射,产生了峰值亮度可媲美大型同步辐射光源的飞秒X射线光源,将该类脉冲光源的能量转换效率提高了两个数量级。该研究成果以《来自碳纳米管等离子体的飞秒激光驱动高亮度硬X射线脉冲》(“Brilliant femtosecond-laser-driven ha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3-01-24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侯仰龙团队构筑系列二维磁性纳米结构,助力超低功耗自旋电子学器件

    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侯仰龙教授课题组致力于化学设计合成新型二维磁性材料,系统研究其生长机制及构效关系,深入开展磁性及相关物性调控研究,取得了系列重要进展。二维磁性材料因其新奇独特的物性备受关注,在高密度信息存储、高速运算等领域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然而,目前的二维磁性材料大多磁转变温度低,制备难度大,缺乏有效的通用制备方法,极大地限制了其实际应用。此外,下一代自旋电子学器件也存在瓶颈,如自旋轨道力矩(spin-orbit torque,SOT)器件需要复杂的多层膜结构;自旋转移力矩(spin-transfer torque, STT)器件难以直接调制均匀磁化样品的磁性,较高的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3-01-23

  • 张凯铭团队利用冷冻电镜捕捉四膜虫核酶第一步剪接过程中多种构象

    核酶是具有催化活性的RNA,主要参加RNA的加工与成熟。与蛋白酶类似,核酶也会折叠成高级结构发挥功能,RNA序列在一级序列的基础上形成局部的helix、loop等二级结构元件,再在金属离子的帮助下进一步的折叠形成具有酶活中心的三级结构,在不存在蛋白的情况下发挥催化反应。但由于RNA的异质性和灵活性,使RNA结构的解析受到了很大的挑战,这也限制了对结构和功能间联系的认知。张凯铭团队此前在2021年首次解析了四膜虫核酶全长结构(Nature 2021)以及解析了多个不同构象错误折叠的四膜虫核酶结构(PNAS 2022),为冷冻电镜解析高分辨率RNA结构做出了表率。然而,因为缺少两步剪接反应的中间态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生命科学与医学部

    时间:2023-01-22

  • 中国科大在噬藻体三维结构和组学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周丛照教授课题组,继最近关于侵染伪鱼腥藻Chao 1806的五种噬藻体Pam1~Pam5的组学新进展(Microbiome, 2022)之后,利用冷冻电镜单颗粒技术解析了其中一株肌尾噬藻体Pam3的完整结构,阐明了一种最简肌尾噬菌体的精细组装模式,相关成果以“Fine structure and assembly pattern of a minimal myophage Pam3”为题于2023年01月19日在线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上。与此同时,团队成功从巢湖分离出五株侵染伪鱼腥藻Chao 1811的噬藻体,命名为Pan1~Pan5,对其进行了基因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生命科学与医学部

    时间:2023-01-22

  • 视网膜研究团队在青光眼视觉损伤早期监测方面取得新进展

      青光眼是全球排名首位的不可逆致盲性眼病,具有发病隐蔽,早期诊断困难,视觉损伤不可逆等特征,故也常被称作为“盗走光明的小偷”。即便如此,如果能够早发现和早干预,将能有效阻断或者延缓青光眼进展,患者也将能够最大限度地保存有用视力,维持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青光眼早期诊断新技术的研究一直都是全球备受关注的热点。近期,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中峰教授和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吴继红教授,经过3年多的通力合作,在青光眼视觉损伤标志物的早期监测方面取得了新进展,研究成果以“A novel biosensing platform for detection of glaucom

    来源:复旦大学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时间:2023-01-22

  • 生命科学学院张哲课题组揭示叶酸转运蛋白SLC19A1底物识别的分子机制

    叶酸(维生素B9)作为一碳单元转移反应的辅酶,参与嘌呤和胸苷酸合成、丝氨酸和蛋氨酸代谢以及核酸和蛋白质的甲基化修饰等生理进程。叶酸代谢异常会引起严重的发育缺陷和多种疾病,包括癌症和神经系统疾病等。哺乳动物缺乏自主合成叶酸的能力,因此,必须依赖特定的转运或受体蛋白从胞外摄取叶酸。还原性叶酸转运蛋白SLC19A1(或RFC)在多种细胞类型中广泛表达,是人体大部分组织器官摄取叶酸的主要途径。此外,抗叶酸药物,如甲氨蝶玲(methotrexate)等,被广泛应用于多种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作为叶酸类似物,这些药物也主要依赖SLC19A1蛋白被转运进入细胞内从而发挥功能。北京大学生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3-01-22

  • 生命学院魏迪明课题组:核酸纳米设计的平行宇宙

    1982年,纳德里安·西曼(Nadrian C. Seeman)教授以分支交叉(branch junction)为基础,开创了DNA纳米技术领域的先河。近四十年来,DNA纳米技术蓬勃发展,可以精准实现各种复杂二维及三维的图案或形状的自组装,而结构模块大多依照普通交叉(regular junction)来设计。而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由西曼教授同时提出的另一DNA模块类型——混合交叉(mesojunction),却被研究者忽视和遗忘。虽然混合交叉的部分单元设计已在实验中得到初步验证,但是后续相关的研究长期以来近乎停滞。 2023年1月20日,生命学院魏迪明课题组(MADlab)在《美国化学

    来源:清华园生命学院

    时间:2023-01-22

  • 人工智能研究院邓小铁教授、杨耀东助理教授在多人随机博弈的纳什均衡计算复杂度研究…

    近日,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多智能体中心邓小铁教授团队与杨耀东助理教授团队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发表论文“On the Complexity of Computing Markov Perfect Equilibrium in General-Sum Stochastic Games”。该工作引入了近似马尔科夫完美纳什均衡(Markov Perfect Nash Equilibrium,MPE)作为多人一般和随机博弈(Multi-player General-Sum Stochastic Games)计算问题的解概念,并证明了该解概念的PPAD-Complete

    来源: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

    时间:2023-01-21

  • 叶堉课题组与合作者揭示薄层MnBi4Te7和MnBi6Te10的磁基态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凝聚态物理与材料物理研究所、纳光电子前沿科学中心、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叶堉研究员课题组与中国人民大学夏天龙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周武教授、北京理工大学黄元教授等合作,首次揭示了本征磁性拓扑绝缘体MnBi4Te7和MnBi6Te10在二维极限下铁磁-反铁磁共存的磁基态及其交换偏置效应。2022年12月10日,相关研究成果以《MnBi4Te7和MnBi6Te10中的铁磁-反铁磁共存基态和交换偏置效应》(“Ferromagnetic-antiferromagnetic coexisting ground state and exchange bias ef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3-01-21

  • 大豆团队揭示共生固氮促进豆科植物开花新途径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贠金霞)近日,我校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李霞教授团队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韩天富、侯文胜团队合作,在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了题为“A nitrogen fixing symbiosis-specific pathway required for legume flowering”的研究论文,发现豆科植物存在一条共生固氮调控植物开花的新途径,阐明了miR172c作为长距离移动的共生固氮信号与根瘤固定的氮素整合年龄开花途径促进大豆开花的新机制,并首次揭示了共生固氮通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3-01-21

  • 周斌组合作利用双重组酶揭示冠状血管转变为心内膜的潜能

      1月10日,国际学术期刊Cell Discover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周斌研究组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王利新研究组合作的研究文章“Coronary vessels contribute to de novo endocardial cells in the endocardium-depleted heart”。该研究利用双同源重组酶介导的谱系示踪技术揭示了心脏冠状血管转变为心内膜的潜能。   在心脏的发育过程中,冠状血管主要来源于两群祖细胞,第一群祖细胞为将血液循环回心脏的静脉窦(sinus venous, SV),另一群祖细胞则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时间:2023-01-21

  • 周斌组利用双重组酶揭示胰腺导管细胞和腺泡细胞之间命运转变

      1月3日,国际学术期刊Cell Discover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周斌研究组的研究成果“Use of a dual genetic system to decipher exocrine cell fate conversions in the adult pancreas”。该研究开发了可以同时示踪胰腺外分泌部导管细胞和腺泡细胞的双同源重组酶介导的谱系示踪新技术,利用该技术揭示了在特定条件下,胰腺导管细胞和腺泡细胞可以发生细胞命运转变。该研究为胰腺炎等相关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   胰腺是体内仅次于肝脏的第二大腺体,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时间:2023-01-21

  • 陈玲玲研究员组织国际同行统一环形RNA命名规范

      1月19日,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陈玲玲研究员受邀组织国际同行专家达成共识,在Nature Cell Biology发表题为“A guide to naming eukaryotic circular RNAs”的论文,系统地对环形RNA命名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提出了环形RNA规范命名原则,并呼吁领域同行专家共同努力,推动环形RNA命名规范化进程,促进环形RNA研究交流和发展。   与其它早期发现的环形RNA(例如病毒基因组环形RNA和真菌自剪接产生的环形RNA等)不同,最近10年的研究发现外显子反向剪接来源的环形RNA(circular RNA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时间:2023-01-21

  • 南京土壤所在气候变化对稻田磷循环影响方面取得进展

    二氧化碳(CO2)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的重要原料,大气中CO2浓度升高(eCO2)会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增强,提高生产率,这就是指CO2的施肥效应。长期以来,eCO2的施肥效应一直被视为未来全球粮食安全有效保障之一。然而,CO2施肥效应容易受土壤养分胁迫影响。例如前人发现长期高CO2条件下自然生态系统中土壤氮(N)发生明显下降,导致eCO2对植物的施肥效应逐渐下降甚至消失。目前,eCO2对土壤磷循环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在不同的生态系统、培养条件和时间尺度上的结论不一。自然生态系统中更多是增加或维持土壤磷的有效性;农田生态系统零星研究发现,eCO2会减少旱地土壤磷的有效性以及有机磷含量。这

    来源: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时间:2023-01-20

  • 我室于学杰课题组在新发传染病Q热及地中海斑点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学杰教授团队在同一期新发传染病杂志《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发表两篇论文:“Delayed Diagnosis of Acute Q Fever, China”和“Natural Mediterranean Spotted Fever Foci, Qingdao, China” 论文(影响因子16.126)。 Q热是一种重要的自然疫源性新发传染病,人主要通过吸入被贝氏柯克斯体污染的气溶胶而感染,也可通过接触传播和消化道传播。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持续的高热、头痛、肌痛和肺炎等,若治疗不及时,部分病例可发展为慢性Q热。值得注意的是

    来源: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时间:2023-01-20

  • 化学学院余志祥课题组发展[4+2]反应并对反应机理进行研究

    发展新反应来实现有机分子中广泛存在的六元环的高效合成,一直以来都是有机化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其中,最为著名且常用的反应是Diels-Alder反应,这一反应也获得了1950年诺贝尔化学奖。但不同分子的取代千差万别,立体化学也不一样,有机化学家们仍然需要发展新的反应来高效合成不同的六元环结构。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余志祥教授课题组的研究方向之一就是发展新型成环反应,为化学家合成各种分子提供合成工具。他们课题组发展了用于六元碳环合成的[5+1]、[5+1]/[2+2+1]和[3+2+1]反应。其中的[3+2+1]反应采用铑作为催化剂,乙烯基环丙烷作为三碳组分,烯烃或炔烃作为二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3-01-20

  • 我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在全球农田氮素污染治理的成本收益分析研究中取得进展

    图 全球农田氮素污染减排的成本收益分析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721001、42261144001、42061124001和41822701)等资助下,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谷保静、徐建明等与国内外合作者利用全球1500多个田间实验数据以及IMAGE、MAgPIE、CHANS、GAINS等模型,系统量化了全球农田氮素减排的可行路径,并建立了与之对应的氮素信用系统,推动农田氮素污染减排措施的落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3-01-20

  • 我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在白垩纪温室期的冰冻圈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图 白垩纪风成沙丘底积层中保存的多年冻土砂楔,鄂尔多斯盆地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872099、42230310、41888101、91855213)等资助下,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吴驰华研究员课题组联合英国苏塞克斯大学冻土实验室、美国田纳西大学诺克斯维尔分校环境生物技术中心在白垩纪温室期的冰冻圈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白垩纪超级温室中的多年冻土(Permafrost in th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3-01-20

  • 生命学院刘俊杰课题组开发新型Casπ基因编辑系统,并揭示其DNA识别切割机制

    CRISPR-Cas系统作为细菌、古细菌以及巨噬菌体抵抗外源核酸入侵的一种适应性免疫系统,已被广泛应用于基础生物学研究、农业育种、人类疾病治疗以及体外核酸检测等方面。近年来的研究根据Cas核酸酶的种类将CRISPR-Cas系统具体分为2个大类,6个亚型,其中V型Cas12系统的种类和功能最为丰富多样且存在多种较小分子尺寸的核酸酶系统,如CasX (Cas12e)、Cas14 (Cas12f),CasΦ (Cas12j)以及Cas12i等。尽管研究者通过理性设计和定向进化等方法提升了这些系统的基因编辑效率,但是目前已经鉴定的Cas12蛋白只能识别富含T的PAM (T-rich PAM)

    来源:清华园生命学院

    时间:2023-01-20

  • 构建可与内源血白蛋白结合的工程化EVs 为肾脏疾病治疗研究提供新思路

      2022年12月,我院移植免疫研究室刘敬平研究员团队在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IF:11.467 )发表研究论文“Improving the circulation time and renal therapeutic potency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 using an endogenous ligand binding strategy”。研究基于内源性配体结合策略,构建了可与内源血白蛋白结合的工程化EVs,提升其体内循环时间、肾脏分布及药物递送效率,为肾脏疾病的治疗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nbs

    来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时间:2023-01-19


页次:246/1559  共31166篇文章  
分页:[<<][241][242][243][244][245][246][247][248][249][25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