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首款国产靶向3CL蛋白酶口服抗新冠病毒创新药先诺欣®附条件获批上市

      2023年1月29日,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联合先声药业合作研发的抗新冠病毒创新药先诺欣®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特别审批程序,附条件获批上市,用于治疗轻至中度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成年患者。这是我国首款自主研发的靶向3CL蛋白酶的抗新冠病毒口服药物。 国家药监局网站信息   先诺欣®是先诺特韦片与利托那韦片的组合包装药物。先诺特韦能抑制新冠病毒复制所必需的3CL蛋白酶,与低剂量利托那韦联用,能减缓先诺特韦在体内的代谢,有助于发挥其抗病毒作用。   新冠疫情爆发后,上海药物所第一时间成立了抗疫攻关团队,联合武汉病毒所开展抗新冠病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时间:2023-01-31

  • 生物物理所在III-E型 CRISPR-Cas系统的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CRISPR-Cas系统广泛存在于细菌、古菌和某些细菌的病毒中(bacteriophage),它可以特异性识别并降解外源入侵的基因。根据CRISPR-Cas系统干扰机制的不同,这些系统主要被分为两大类(Class1和Class2),其中Class1由多个蛋白构成效应复合物(包括I、III和IV型);Class2由单个蛋白行使功能(包括II、V和VI型)。III型CRISPR-Cas系统进一步可主要分为III-A和III-B两个亚型,它们的特点是具有Cas10蛋白,Cas10通过和Cas5、多个拷贝的Cas11、Cas7以及一条crRNA(CRISPR RNA)组装成多亚基效应复合物。III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时间:2023-01-31

  • 微生物所等合作研发抗新冠病毒广谱IgM抗体

      当前,随着新冠病毒变异株的持续出现和广泛传播,绝大部分获批紧急使用的抗体药物已经失效。新冠病毒作为呼吸道病毒,提升呼吸道黏膜抵抗病毒感染的能力尤为重要,目前已有多项通过呼吸道给药的抗新冠病毒多肽、IgG抗体进入临床试验,但IgM抗体作为黏膜免疫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开展的研究非常有限。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山西农业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和清华大学合作研发,分离鉴定了广谱性纳米抗体R14和S43,并构建成IgG融合二价抗体、串联重复三价抗体以及IgM十价抗体以提高其抗病毒活性,结果显示多价抗体的体外假毒中和活性随价次增多而提高。其中,将R14与人IgM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3-01-31

  • 中国科学院营养工程实验室发表硒与2型糖尿病综述文章

      2022年11月10日,中国科学院营养工程实验室营养功能食品部在国际学术期刊Frontiers in Nutrition在线发表题为“Emerging roles of selenium on metabolism and type 2 diabetes”的综述文章。文章系统性回顾了硒和硒蛋白在2型糖尿病中的代谢调节作用,并指出硒作为膳食补充营养素在改善代谢紊乱方面的潜力。   硒是一种存在于土壤、水和空气中的天然化学元素,主要通过饮食进入人体。硒被视为人体必需的微量营养素,已广泛应用于西方国家的膳食补充剂产品中。硒缺乏和硒过量都与不良健康影响有关,呈现出U形量效关系。硒在人体中的营养功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

    时间:2023-01-31

  • 重磅!Nature | 山东农大段巧红团队揭示植物远缘杂交新机制

    远缘杂交育种是种质创新的重要途径,但生殖隔离是远缘杂交育种的“卡脖子”难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远缘物种中优异基因资源的开发利用。北京时间2023年1月26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在线发表了山东农业大学段巧红教授领衔的蔬菜生殖机理与育种应用团队的研究成果。Nature 期刊发表的文章首页团队探讨远缘杂交育种的意义和难点该研究揭示了大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通过调控柱头活性氧水平以维持种间生殖隔离的分子机理,并研发了打破远缘杂交生殖隔离的育种技术,成功获得了大白菜的种间、属间远缘杂交胚,开辟了远缘杂交育种的新思路和新途径。远缘杂交生殖隔离的表型►育种“卡脖子”难题悬而未决,

    来源:山东农业大学

    时间:2023-01-30

  • 中外学者Nature发文:叶绿体蛋白质传送器的组装原理

    叶绿体是植物和藻类细胞中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细胞器。作为一种由两层膜包被的特殊细胞器,叶绿体含有其自身的基因组,其表达是与核基因组的表达紧密协调的。叶绿体的蛋白质有两种来源,有一小部分(50-200个)是由叶绿体基因组编码,而大多数的其它叶绿体蛋白质(2000-3000个)则是由核基因编码的。核基因编码的叶绿体蛋白前体(preprotein)是在细胞质中由80 S核糖体合成,其氨基端带有一段转运肽(transit peptide)。转运肽起到类似于进入叶绿体的入场券的作用。前体蛋白需要通过位于叶绿体内外膜上的蛋白质转运体复合物(“传送器”)介导被运送到叶绿体中。位于叶绿体外膜上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3-01-30

  • 海马小胶质细胞非对称性激活参与慢性痛和抑郁的共病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张玉秋课题组与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俞瑾课题组合作在小胶质细胞与神经元相互作用介导慢性痛与焦虑/抑郁共病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揭示了海马小胶质细胞在三叉神经痛诱发焦虑和抑郁中的重要作用和调控机制。2022年12月23日,相关研究成果以 “Asymmetric activation of microglia in the hippocampus drives anxiodepressive consequences of trigeminal neuralgia in rodents”为题,在线发表于British Journal of Pharm

    来源:复旦大学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时间:2023-01-30

  • 昆明植物所发现一种天然的可用于伤口修复的多糖基生物粘合剂

      每年有数以亿计的人遭受到皮肤组织损伤,包括意外损伤、外科损伤、慢性溃疡等,严重者会导致截肢甚至威胁生命。缝合是目前的临床上封闭伤口首选的方法。然而,伤口缝合在手术过程中耗时较长,拆线会导致组织二次伤害,易导致疤痕增生、挛缩和感染等风险。组织粘合剂的发明给外科手术带来巨大技术进步。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组织粘合剂主要是化学合成的氰基丙烯酸酯类和纤维蛋白胶类。氰基丙烯酸酯类粘合剂具有很强的粘附性能,但是存在降解缓慢,毒副作用等缺点。纤维蛋白粘合剂具有很好的生物组织相容性,但是由于粘附性较弱,应用于一些局部应力较小的组织区域,故应用范围受限。因此,临床上亟需生物兼容性好、粘合力大且潜在风险低的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3-01-30

  • 我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在二维半导体欧姆接触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图 (a-b)Sb (012)-MoS2接触的能带杂化理论;(c)高分辨STEM原子成像;(d-f)接触电阻测量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T2221003、61927808、61861166001、61734003)等资助下,南京大学王欣然教授、施毅教授与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湖南大学和美国斯坦福大学等单位合作,通过增强半金属与二维半导体界面的轨道杂化,将单层二维半导体MoS2的接触电阻降低至4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3-01-30

  • 【科研动态】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细胞生物力学团队合作开发原位测量细胞硬度及牵引力的微型机器探针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细胞生物力学团队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汪宁教授团队、美国科罗拉多大学Kristi S Anseth教授团队、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刘真研究员团队合作,开发了原位测量细胞硬度和细胞牵引力的微型机器探针。相关研究成果于1月25日以题为“Quantifying stiffness and forces of tumor colonies and embryos using a magnetic microrobot”的研究论文,发表于《科学-机器人》(Science Robotics)。 大量的研究已经表明细胞的力学属性与化学属性在细胞活动、细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生命与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3-01-29

  • 【科研动态】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李子福教授与同济医院孙朝阳教授提出治疗乳腺癌新策略

    2023年1月28日,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国家纳米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李子福教授与同济医院孙朝阳教授在国际权威期刊Nano Today上合作发表题为“Mild photothermal therapy boosts nanomedicine antitumor efficacy by disrupting DNA damage repair pathways and modulating tumor mechanics” 的研究论文。 乳腺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研究者们在各种治疗策略上做出了大量的努力,而靶向DNA损伤修复(DDR)途径的治疗策略最近成为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生命与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3-01-29

  • 朴世龙院士团队揭示青藏高原地表变暗对区域冰川及亚洲季风系统的影响

    青藏高原以高、寒、旱著称,通过动力和热力作用驱动亚洲气候环境演变。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高原植被变绿与冰冻圈退缩导致高原地表反照率不断降低,即地表整体变暗,而且这一变暗趋势预计在未来将持续增强。过去的研究大多关注地质历史时期高原隆升对亚洲季风系统的影响。然而,以高原地表变暗为显著特征的现代地表过程变化如何影响与调控区域冰川与亚洲季风系统至今仍不清楚。针对这一问题,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朴世龙院士团队和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姚檀栋院士团队利用陆气耦合模式与冰川模型研究了高原地表变暗对区域冰川与亚洲季风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排放情景下,相对于本世纪初,高原地表反照率在本世纪末预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3-01-28

  • 柳振峰课题组同瑞士Jean-David Rochaix教授合作研究发现叶绿体蛋白质传...

      叶绿体是植物和藻类细胞中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细胞器。作为一种由两层膜包被的特殊细胞器,叶绿体含有其自身的基因组,其表达是与核基因组的表达紧密协调的。叶绿体的蛋白质有两种来源,有一小部分(50-200个)是由叶绿体基因组编码,而大多数的其它叶绿体蛋白质(2000-3000个)则是由核基因编码的。核基因编码的叶绿体蛋白前体(preprotein)是在细胞质中由80 S核糖体合成,其氨基端带有一段转运肽(transit peptide)。转运肽起到类似于进入叶绿体的入场券的作用。前体蛋白需要通过位于叶绿体内外膜上的蛋白质转运体复合物(“传送器”)介导被运送到叶绿体中。位于叶绿体外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时间:2023-01-28

  • 地空学院联合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研制我国GNSS站网积雪深度业务化产品

    面向突发雪灾的高时效性积雪产品长期以来是我国气象业务亟需。由于我国自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轨道多变性,以及我国地基GNSS站网自然环境的复杂性,积雪深度算法和产品的研制工作滞后于成熟的GPS。针对这一难题,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梁宏博士与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遥感所万玮博士组织了联合研究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下,于2020—2022年开展了“需求牵引、突破瓶颈”为导向的攻关,建立了一套考虑北斗轨道特色的GNSS气象业务站网积雪深度高精度自动化算法框架,首次研制了积雪深度产品GSnow-China。该产品利用导航卫星地表反射信号的面状属性信息,空间分辨率介于原位测量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3-01-27

  •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宋晓东、杨翼揭示地球内核差速旋转模式变化

    人们知道地球的自转周期并非是标准的24小时整,而是每天都有微弱的变化。更为奇妙的是,处于地球最中心的固态内核,有着和外部圈层不一样的自转周期,也就是地球内核的差速旋转现象。地球中心的地核的主要成分是铁合金,分为液态的外核和固态的内核两个主要圈层。外核的对流是地球磁场的来源,其施加在内核上的电磁力矩驱动了内核的差速旋转。同时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固态且不均一的内核和地幔之间也有重力耦合效应,这将影响内核差速旋转的状态。然而无论是通过地球动力学的模拟还是地震学的观测,地球内核差速旋转的速度和模式的确定,都极具挑战性。这一问题的解决将对地球深部的动力学过程和地核地幔的耦合机制提供全新的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3-01-25

  • 上海交大邢晖课题组发现奇异金属Nernst效应的反常增强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邢晖课题组、浙江大学许祝安课题组和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黄富强课题组开展合作,在一种新型的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2M-WS2的奇异金属态中发现了Nernst效应的反常增强现象,首次对奇异金属中的载流子行为做出明确的刻画,对奇异金属的物理机制提供了确切的实验约束, 为相关的高温超导和强关联物理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以“Anomalous enhancement of the Nernst effect at the crossover between a Fermi liquid and a strange metal”为题在Nat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3-01-24

  • 上海交大药学院课题组及合作团队发现新型喹啉5,8-二酮类NSD2小分子抑制剂

    组蛋白赖氨酸甲基转移酶NSD2是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酶,能通过S-腺苷-L-甲硫氨酸(SAM)作为甲基供体,催化染色体组蛋白H3上第36位赖氨酸ε-氨基的甲基化,从而调控基因转录与细胞分化等重要生理过程。NSD2的突变与过表达能够驱动肿瘤的发生与转移。研究表明,敲低NSD2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发生发展。因此,抑制NSD2已成为抗肿瘤药物研究的重要策略。然而,当前NSD2小分子抑制剂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结构类型极为有限,活性多停留在分子水平,细胞活性较弱,大多在体内弱效或无效,很难进入临床研究。因此,获得体内外有效的NSD2小分子抑制剂不仅可以进一步确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3-01-24

  • 上海交大陆钰明课题组综述植物大规模基因编辑最新进展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陆钰明教授课题组在生物技术知名期刊Current Opinion in Biotechnology (IF=10.3)发表了题为“Large-scale genome editing in plants: approaches, application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的综述论文,详细描述了植物中利用CRISPR/Cas技术进行大规模基因组编辑的最新技术和应用。 近几十年来,正向遗传筛选在破译农业性状的分子机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通常依赖于物理化学诱变、转基因T-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3-01-24

  • 上海交大李燕团队在面向AR显示的多功能超透镜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李燕副教授团队首次提出了一种光学可透视的反射式离轴超透镜元件。该元件可集目镜、透镜、分光镜的功能为一体,无需额外的光学合成器,便可应用于AR显示系统实现虚拟信息和真实场景的融合呈现。该研究成果以“Ultracompact multifunctional metalens visor for augmented reality displays”(面向增强现实显示的超紧凑多功能超透镜目镜)为题发表在PhotoniX期刊上。研究背景近年来,以三维显示、计算机交互技术等为核心的虚拟现实(virtual rea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3-01-24

  • 上海交大林尤舜副教授团队合作科研成果获2022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长聘教轨副教授林尤舜团队与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林鸿宣团队合作完成的“水稻抗高温基因挖掘及调控新机制”被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评选为2022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该研究挖掘并阐明了TT3分子模块感知并调控叶绿体赋予水稻耐热性的机制,为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珍贵的基因资源。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自2015年起开展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评选工作,旨在推动生命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充分展示和宣传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高温天气频发,使作物大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3-01-24


页次:245/1559  共31166篇文章  
分页:[<<][241][242][243][244][245][246][247][248][249][25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