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动物研究所合作揭示人类基因组古病毒复活驱动衰老

      病毒与人类之间的协同进化关系源远流长,它们之间的交锋从未随时间停止过。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一方面,病毒使人类饱受疾病困扰,甚至死亡,并在此过程中对人类基因组不断地利用与改造;另一方面,人类的免疫系统会积极对抗病毒的入侵,使得整合到人类基因组中的病毒序列逐渐被宿主细胞的遗传调控系统接管,协同进化。内源性逆转录病毒(Endogenous Retrovirus, ERV)是数百万年前远古逆转录病毒入侵整合到人类基因组的遗迹——“古病毒化石”。在漫长的岁月中,大量ERV的遗传信息被人类细胞俘获,并经过突变、缺失等变异成为人类基因组中的“暗物质”潜伏下来,占据了人类基因组序列的8%左右,成为重要

    来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时间:2023-01-08

  • 方驰华教授团队3篇论文入选“F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

    近日,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了2021年度“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F5000)”名单,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方驰华教授团队3篇论文入选。方驰华教授的论文《数字智能化诊疗技术在解剖性肝切除中应用价值》(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9,39(6))、《多模影像技术在解剖性肝切除手术导航中应用价值研究》(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9,39(5))、《增强现实导航技术联合吲哚菁绿分子荧光影像在三维腹腔镜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中华外科杂志,2019,57(8))入选2021年度“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F-5000)”。方驰华教授是我国数字医学技术建

    来源:南方医科大学

    时间:2023-01-07

  • 《物理评论X》发表李源、彭莹莹课题组与合作者对Kitaev模型候选材料钠钴锑氧的研究

    最近,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的李源长聘副教授课题组成功生长出了大尺寸、高质量的Na3Co2SbO6单晶,并与量子材料科学中心的彭莹莹助理教授课题组等合作者共同研究了晶体中的量子磁性特征。实验结果表明,Na3Co2SbO6拥有Kitaev量子自旋液体模型的一部分关键特性,并在外场中具有很好的可调控性,有希望被用来寻找新奇的磁性量子物态。相关研究成果以《Na3Co2SbO6中巨大的面内磁各向异性和竞争不稳定性》(“Giant Magnetic In-Plane Anisotropy and Competing Instabilities in Na3Co2SbO6”)为题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3-01-07

  • 我国学者在免疫治疗重塑抗体特征方面取得进展

    图 免疫检查点封闭治疗重塑抗体特征诱导肿瘤免疫逃逸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82025016、31830025和81901585)等资助下,中山大学邝栋明教授团队在免疫治疗重塑抗体特征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免疫检查点封闭治疗介导的IgG抗体唾液酸化修饰削弱抗肝瘤I型干扰素反应(Immune checkpoint therapy-elicited sialylation of IgG antib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3-01-07

  • ACS Nano | 上海药物所合作开发纳米探针用于脑胶质瘤的成像与治疗

      脑胶质瘤作为一种高浸润性、高转移性的肿瘤,因其预后差、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等挑战,被认为是最具侵袭性的恶性脑肿瘤之一。虽然,目前临床上已采用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多种方法来治疗脑胶质瘤,但其预后仍较差,中位总生存期仅为14-17个月。由于血脑屏障(BBB)的限制,目前发展的大部分抗肿瘤药物难以穿越BBB到达肿瘤部位,对脑胶质瘤的治疗效果不佳;此外,由于这些药物缺乏肿瘤特异性,易导致严重的毒副作用和耐药性。提高抗肿瘤药物在脑胶质瘤中的递送和疗效,实现原位脑胶质瘤的按需高效治疗仍极具挑战性。   近日,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柳红研究员和南京大学叶德举教授合作,在脑胶质瘤靶向激活的有机共组装纳米诊疗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时间:2023-01-07

  • JACS封面 | 上海药物所合作研发能穿过血脑屏障的近红外二区小分子荧光探针

      近红外二区(1000-1700 nm, NIR-II)荧光成像与可见光和近红外一区荧光成像相比,具有更低的组织自发荧光、更深的组织穿透深度和更高的成像分辨率等优势,被认为是一种极具潜力的疾病的诊疗和术中实时导航的成像方式。近年来,NIR-II荧光探针及其在疾病诊疗中应用的相关研究也受到广泛关注,获得了长足进展。然而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目前缺乏NIR-II荧光探针,能够有效的成像脑组织及复杂的脑部疾病。因此,研发能够穿越血脑屏障的NIR-II荧光分子探针,具有重要的研究和临床转化意义。   2022年12月13日,莱斯大学Han Xiao实验室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分子影像中心程震团队合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时间:2023-01-07

  • 冯巍课题组和徐涛课题组合作揭示膜融合调控相关Mint1-Munc18-1-syntaxin...

      囊泡转运过程中的膜融合是真核细胞生命活动中的关键生物学过程,受多种蛋白质及其复合物的精细调控。SNARE复合物是介导膜融合的核心蛋白质分子机器,由SNARE蛋白组装而成。SNARE蛋白是一种进化上保守的膜锚定蛋白家族,含有一个由60~7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保守区域,称为SNARE-motif。发生膜融合时,四个SNARE-motif相互识别和结合,形成一个高度稳定的α-螺旋束结构,类似"拉链"一样(SNARE-"ZIPPER"),将两种膜拉近并驱动膜融合。   神经系统中,在突触前膜区域,Sec1/Munc18(SM)家族蛋白是调控SNARE复合物组装和形成的关键蛋白。作为SM家族成员,M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时间:2023-01-07

  • 科学家发现师范孔子鸟 揭示鸟类早期演化机制

    沈阳12月31日电(记者刘勇 通讯员李青坡)日前,《自然》杂志子刊《通讯生物学》在线发表了沈阳师范大学胡东宇、徐星团队在古生物研究的最新进展——在一件距今约1.19亿年前的鸟类化石中,发现了古生物“孔子鸟”的一个新物种,命名为“师范孔子鸟”。它的发现改变了此前对古鸟类部分演化机制的认知,对科学家进一步了解早期鸟类演化,有着重要意义。据了解,在辽西热河生物群发现的众多古鸟类中,孔子鸟类是最早被发现的一个类群。从20世纪90年代第一件标本被发现开始,它就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近30年间,辽西及周边地区的早白垩世地层中发现了上千件标本。由于它是迄今所知最早演化出与现生鸟类相似的“角质喙”与“尾综骨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23-01-06

  • 北大学者在Reports on Progress in Physics和Nature Reviews Materials上发表系列综述论文

    分子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单分子科学与技术有助于解决物理、化学和生命科学等领域存在的许多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前不久,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郭雪峰教授和南开大学贾传成教授在物理领域顶级期刊Reports on Progress in Physics上发表了题为“Single-molecule nano-optoelectronics: Insights from physics” 的长篇综述。该综述从物理学的角度系统地介绍了单分子器件的基本原理、单分子电荷效应、单分子自旋效应、单分子激子效应、单分子振动效应、单分子结构和轨道性质等方面的最新进展、机遇和挑战,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3-01-06

  • 脑组织研究发现与多发性硬化症相关的新基因

    科学家已经确定了三种可能与多发性硬化症发病机制有关的基因及其表达蛋白。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在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的脑组织中,SHMT1、FAM120B和ICA1L基因(及其蛋白质)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不同。12月7日发表在《临床和转化神经病学年鉴》上的一项新研究确定了三种可能参与多发性硬化症发病机制的基因及其表达蛋白。通过比较数千名多发性硬化症患者和非多发性硬化症患者大脑中表达的基因和蛋白质的信息,研究人员发现患者和对照组脑组织中SHMT1、FAM120B和ICA1L基因(及其蛋白质)的表达水平不同。       研究这些基因的功能可能会揭示有关多发性

    来源:Annals of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Neurology

    时间:2023-01-06

  • 夜间室外人造光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当身体无法适当调节血糖水平时就会发生。糖尿病患者出现严重健康问题的风险增加,包括心脏病、失明和肾脏疾病。       最近发表在《糖尿病学》(Diabetologia)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夜间暴露于室外人造光(LAN)与糖尿病风险增加以及血糖控制受损之间存在联系。上海内分泌代谢疾病研究所的Yu Xu博士及其同事进行的这项研究估计,中国成年人中有900多万例糖尿病可归因于接触LAN。这项研究强调了LAN暴露作为一个风险因素的广泛性质,因为城市光污染的强度已经增加到不仅影响

    来源:Diabetologia

    时间:2023-01-06

  • Sci Transl Med | 蓝柯/徐可团队追踪病毒谱系进化规律并提出广谱新冠疫苗设计新策略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的疫情仍在持续,迄今全球新冠病毒感染者已达6亿4千多万人次,死亡约660余万人(据世界卫生组织官网)。随着病毒传播与流行的时间越长,病毒不断积累变异,加上人体免疫以及疫苗免疫的选择压力,新冠病毒已由最初的原始毒株进化出多谱系的变异毒株。世界卫生组织根据病毒变异对传播力、毒力、疾病严重程度以及对现有药物与疫苗的影响,将一些变异病毒命名为重点关注的变异株(variant of concern, VOC)和一般关注变异株(variant of interested, VOI)。其中被列为VOC的有5种:阿尔法(Alpha)、贝塔(Beta)、伽马

    来源: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时间:2023-01-06

  • 我国学者在嫦娥五号月壤的太空风化特征及成因方面取得进展

    图 嫦娥五号月壤的实验室光谱表征、月面原位探测及遥感观测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972322、11941001、42102280)等资助下,山东大学凌宗成教授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刘建忠研究员团队、上海技术物理所何志平研究员团队在嫦娥五号月壤太空风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来自嫦娥五号年轻富铁玄武岩风化形成的成熟月壤(Mature lunar soils from Fe-r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3-01-06

  • 我国学者在月表中纬度太阳风成因水方面取得进展

    图1 嫦娥五号月壤颗粒的氢含量深度剖面及其太空风化层厚度   图2 硅酸盐玻璃和矿物中的氢含量深度剖面数值模拟。(A、B)埋藏后,氢的扩散丢失过程;(C、D)太阳风氢注入和加热扩散丢失的动态过程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973064、42103035、42230206)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徐于晨副研究员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田恒次副研究员、林杨挺研究员等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3-01-06

  • 丛尧组合作发展针对柯萨奇病毒A16型的中和抗体并揭示其分子机制

      12月21日,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丛尧研究组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黄忠研究组的合作研究论文“Molecular mechanism of antibody neutralization of coxsackievirus A16”。该研究开发了两个针对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9B5和8C4,基于冷冻电镜及生化分析,阐明了上述特异性抗体所介导的中和保护的功能和结构基础,为设计和开发CVA16疫苗和抗体疗法提供了重要信息。   CVA16是小核糖核酸病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时间:2023-01-06

  • 中南大学Nature子刊发文:肿瘤细胞铁死亡的新型代谢机制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儿科杨明华教授团队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 发表了题为“The lipid flippase SLC47A1 blocks metabolic vulnerability to ferroptosis”的原创性研究成果,揭示了肿瘤细胞铁死亡的新型代谢机制,首次阐明了靶向SLC47A1介导的脂代谢重编程诱导铁死亡的新策略。杨明华教授与西南医学中心唐道林教授为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林芝为第一作者,湘雅三医院为第一作者单位。该研究成果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湘雅三医院汇智育才等项目资助。靶向

    来源:中南大学

    时间:2023-01-05

  • Nature Metabolism:绘制肝癌组织乳酰化修饰图谱

    乳酸 (lactate) 是哺乳动物糖酵解代谢中的主要产物,在肿瘤、败血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病理状态下显著增多。其生物学功能因肿瘤细胞中存在的“瓦伯格效应(Warburg effect)”而得到广泛关注。2019年,芝加哥大学Yingming Zhao教授团队发现哺乳动物细胞内的乳酸可驱动形成一种新型组蛋白翻译后修饰(PTM)——赖氨酸乳酰化(Kla),进而发挥重要的基因转录调控功能,从而为乳酸的非代谢功能提出了全新的见解。  作为糖脂代谢的关键器官之一,肝脏的多种病变与代谢异常密切相关。肝细胞癌(HCC)胞内因瓦伯格效应积聚的大量乳酸已成为其临床特征之一。由此产生几个科学问题:1)肝癌组织中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3-01-05

  • Cell Res:配体和辅助蛋白协同调控黑素皮质素受体2的分子机理

      G蛋白偶联受体(GPCR)的功能依赖于多种辅助蛋白的调控,如单次跨膜蛋白受体活性修饰蛋白1(RAMP1)别构调控B类GPCR的活性。黑素皮质素受体辅助蛋白家族(MRAP) 包括两个成员(MRAP1和MRAP2),其中MRAP1被认为是黑素皮质素受体 2 (MC2R)运输到质膜和产生活性的必要元件。相对RAMP1对B类GPCR的调控,科学界对MRAPs等辅助蛋白调控A类GPCR的机制知之甚少。  MC2R是在黑素皮质素受体(MCR)家族5个受体亚型中最为独特的成员,仅有其活性依赖于辅助蛋白MRAP1,且它对配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具有选择特异性。早期研究表明,MRAP1 的 N 端是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时间:2023-01-05

  • CHK1/FLT3双靶向抑制剂的概念验证与候选药物发现

    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由骨髓、外周血或髓外组织中的髓样原始细胞异常增生导致的一种恶性血液肿瘤。近年来,AML发病率和耐药突变持续上升,其中FLT3突变是AML中最常见的基因突变,约占30%(Leukemia, 2019, 33: 299-312)。FLT3-ITD突变是AML患者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之一,具有易复发、生存时间短的特点,且对传统化疗响应不佳。靶向抑制FLT3是抗FLT3突变AML的重要手段,米哚妥林(midostaurin)、吉列替尼(gilteritinib)和奎扎替尼(quizartinib)等FLT3抑制剂已在美国或日本批准上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3-01-05

  • 多物种全基因组6mA分布及可能来源

    自从在真核生物DNA上重新发现N6-deoxyadenosine(6mA)修饰以来,研究人员对其能否成为新的表观遗传标记充满期待。随着研究的进展和新方法的开发,研究者们声称6mA存在于各种真核生物中,包括植物、脊椎动物,甚至哺乳动物。然而,现有方法的不足限制了6mA的精确定位和功能解释。近年来关于6mA是否存在于哺乳动物中以及其能否成为新的遗传学标记的重要性问题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因此,开发一种敏感和可靠的检测方法来确定6mA的存在以及基因组中真正的6mA位点的精确定位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于6mA水平非常低的生物。我院骆观正教授长期专注于表观遗传相关研究,前期工作发现了6mA在真核生物中是一种可能

    来源:中山大学

    时间:2023-01-05


页次:251/1559  共31166篇文章  
分页:[<<][251][252][253][254][255][256][257][258][259][26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