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水生所揭示同域物种形成的成种模式

      物种形成是演化生物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同域物种形成(sympatric speciation)是指新物种从同一地域祖先物种中演化而来,在没有地理隔离的情况下产生了生殖隔离的过程。然而,在同域物种形成的早期,物种间频繁的基因流可以延缓甚至逆转种群分化,因此这种物种形成模式一直备受争议。    虽然同域物种分化具有理论的可能性,但实证案例较少。分布于青藏高原逊木措湖的两个姐妹物种:斜口裸鲤(Gymnocypris eckloni scoliostomus)和花斑裸鲤(G. eckloni eckloni)在形态、食性、繁殖等特性上存在差异,且分化时间较短(距今约2万年—6万年间

    来源: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3-01-05

  • 华南植物园对异型花柱植物的交配多样性演化研究取得进展

    繁殖是植物生活史中最重要的阶段。在繁殖过程中雌雄配偶的交配组合受到植物本身生物学特征,以及其他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共同影响。不同的交配组合除了影响植物产生后代的数量,也影响了其传递给后代的遗传多样性,进而导致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性系统的转变,甚至最终促进新物种的形成。因此,揭示物种的交配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对于研究其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异型花柱多态性是一种由超基因(S-locus supergene)控制的花形态结构的多样性,表现在群体中有两种或者三种雌雄蕊相互异位的花(图1)。这种花的多态性结构至少出现在28个被子植物科中,主要是为了促进异交授粉,提高花粉传递精确性。然而由于基因突变,以及生物因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3-01-05

  • 药事管理与临床药学系崔一民教授团队在Nature子刊STTT杂志发表重磅综述:靶向整合素通路——从信号通路到治疗策略

    2023年1月2日,北京大学药学院药事管理与临床药学系崔一民教授团队在Nature子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杂志(STTT,Q1区,IF=38.1)在线发表了题为“Targeting integrin pathways: mechanisms and advances in therapy”的综述,该综述系统回顾了整合素研究的历史进程,介绍了整合素及其介导的下游信号转导,以及整合素在多种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深度解析了整合素靶向药物的开发趋势及未来临床研究、基础研究和转化研究的重点。

    来源:北京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3-01-05

  • 上海交大钱峰教授团队研究揭示耐甲氧金黄色葡萄球菌引发肺炎的新机制

    2023年1月2日,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钱峰教授课题组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 Microbiology(IF=30.964)上发表了题为Staphylococcal virulence factor HlgB targets the endoplasmic-reticulum-resident E3 ubiquitin ligase AMFR to promote pneumoni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通过其毒力因子HlgB与胞内内质网相关E3泛素连接酶AMFR相互作用,促进巨噬细胞产生炎症细胞因子,介导胞内菌MRS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3-01-05

  • 利用生物网络大数据之剑破解玉米遗传奥秘

    传承创新 揭开构建玉米多维网络图谱时代序幕 2022年12月30日,《自然-遗传》杂志在线发表了我校李林课题组联合杨芳课题组、严建兵课题组的合作研究论文“A multi-omics integrative network map of maize”。该研究对参考自交系B73全生育期不同组织/时期的样品进行多维组学大数据测定,获得了31个不同组织或发育时期的mRNA-Seq数据、21个不同组织或发育时期的circRNA-Seq、sRNA-Seq数据和21个组织的Ribo-Seq数据。同时,使用高通量酵母系统RLL-seq构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3-01-05

  • 基础医学院钟清/王伟卫等报道新型快速识别肿瘤边界的喷洒型造影剂

    生物医学成像在癌症诊断、术中指导和术后评估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荧光成像由于其低成本、快速反馈、高灵敏度、非危险辐射等特点,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常规光学成像中使用的激发光通常是可见光,由于存在组织吸收和光散射,激发光在穿透生物组织时会大大衰减。而使用近红外(650~900nm)激发光可以实现更深的组织穿透以及更低的组织自发荧光,从而得到高信号背景比(signal-to-background ratio, SBR)的深层组织成像。 FDA于2021年已批准Cytalux(pafolacianine sodium;既往称为OTL38)用于成年卵巢癌患者,作为术中识别恶性病变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时间:2023-01-05

  • 我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在钙钛矿量子点固体薄膜可控制备方面取得进展

    图 钙钛矿量子点固体薄膜策略及所构筑的高性能半导体器件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91956130、62104116、22121005)等资助下,南开大学袁明鉴研究员、陈军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联合多伦多大学Edward H. Sargent教授团队,在高质量钙钛矿量子点固体薄膜精确可控制备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全基底量子点固体薄膜可控合成(Synthesis-on-Substrate of Qua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3-01-05

  • 我国学者在钙钛矿光电材料领域取得进展

    图 钙钛矿薄膜相分离研究。(a)基于第一性原理的理论计算揭示原子/离子尺度的相分离热力学驱动力;(b)谢林模型模拟从原子到纳米尺度的薄膜组分相分离的动力学过程;(c)飞行离子二次质谱表征微米尺度的组分相分离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1975028、U21A20172、22011540377)等资助下,北京理工大学陈棋教授团队在钙钛矿光电材料研究领域取得进展,相关成果以“初始化薄膜均匀性以延迟相分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3-01-05

  • Nature Communications | 胡家志课题组与合作者利用Cas9TX在年龄性黄斑病变...

    CRISPR-Cas9是目前领域内最为常用的基因编辑工具,在基础科研领域以及临床应用上都有着广阔的使用前景。然而Cas9在完成靶向位点突变的同时,还会在脱靶位点进行切割,并会造成染色体易位和染色体大片段缺失等染色体结构异常副产物。除此之外,在以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为递送载体的体内基因编辑治疗中,存在着AAV片段高频插入的现象。这些基因编辑中的副产物严重威胁了基因组的稳定性,可能会导致细胞的癌化,为基因编辑的治疗结果带来不确定性。通过抑制Cas9反复切割靶向位点的完美修复产物,胡家志课题组近期发表的Cas9TX可以在CAR- T的改造过程中大幅度

    来源:生命科学联合中心

    时间:2023-01-05

  • 南京医科大学,中科院Nature发文:精子发生中的新型核糖体能够产生精子特异蛋白组

      核糖体是最重要的聚合酶之一,以信使RNA(mRNA)为模板,氨酰化tRNA(aa-tRNA)为底物,合成蛋白质的工厂。核糖体在每个哺乳动物的细胞中有百万至千万的拷贝【1,2】。核糖体本身也占有细胞的大量物质占比,核糖体RNA(ribosomal RNA, rRNA)占所有细胞类型中总RNA的80-85%,核糖体蛋白(ribosomal protein, rProtein)在哺乳动物中占总蛋白量的5-10%,总蛋白拷贝数的10-20%【1】(图1)。图1.核糖体结构图与核糖体参与蛋白质合成工作原理图  (A) 核糖体以信使RNA(mRNA)为模板,氨酰化转运RNA(aa-tRNA)为底物,合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3-01-04

  • 从头合成型病毒RdRP引发-延伸转换机制

           核酸聚合酶是实现核酸生物合成的关键蛋白质机器,在复制、转录、逆转录等重要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聚合酶启动核酸合成的过程也称为“引发”(initiation),可通过两种基本模式来实现:第一种称为“依赖引物”(primer-dependent),需要利用核酸或蛋白作为引物,以DNA复制(DNA replication)过程为代表;另一种则称为“从头合成”(denovo synthesis),即由两个三磷酸核苷(nucleoside triphosphate,NTP)分子反应生成二核苷酸产物来实现引发,以转录(transcri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时间:2023-01-04

  • 构建可电离铁纳米佐剂用于个性化肿瘤疫苗治疗

      肿瘤疫苗代表了一种可诱导机体特异性且持久性抗肿瘤免疫应答的治疗手段,对于改善临床肿瘤治疗具有广大的前景。然而,肿瘤抗原的免疫原性低、胞质递送效率低以及淋巴器官靶向性差等问题大大限制了肿瘤疫苗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的水平,进而导致临床治疗效果不佳。新型免疫佐剂的开发为改善肿瘤疫苗疗效提供了有力的策略。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 STING)信号激动剂作为最具前景的免疫佐剂之一,其刺激抗原呈递细胞STING信号激活,诱导I型干扰素(Type I interferon, IFN-I)分泌,从而促进肿瘤抗原的交叉呈递以及后续T淋巴细胞的增殖与活化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时间:2023-01-04

  • 昆明植物所在陆上丝绸之路经济植物交流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大约1万年前,人类驯化了小麦、马铃薯、水稻、玉米等农作物,引起了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在欧亚大陆的东西两侧出现了两个世界上最早的驯化中心,大麦和小麦在西亚肥沃的新月形地带(新月沃土)驯化,而水稻和粟分别在中国的长江和黄河流域驯化,公元前2世纪古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文化交流最主要的陆路通道。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是丝绸之路开辟的标志,将东亚和中亚联系在了一起;在张骞出使西域后,横跨欧亚大陆的交流网络得以贯通,将中国和中亚、西亚与欧洲各国的发展联系在了一起。作物是丝绸之路中西方交流的重要内容,对丝路沿线各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然而,一些作物的传播路线尚存在较大的争议。&n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3-01-04

  •  成都生物所在退化泥炭沼泽中二氧化碳排放对增温的响应研究获进展

     泥炭沼泽是全球重要的土壤碳库,深层碳是泥炭沼泽土壤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使泥炭沼泽退化严重。在退化泥炭沼泽中,水位降低将泥炭沼泽土壤剖面划分为环境差异的三层:1)表层有氧层,长期处于有氧环境中,且其中含有大量的来自植物根系和凋落物的新有机碳;2)深层厌氧层,长期处于厌氧环境中,几乎不含有来自植物的新有机碳;3)有氧厌氧过渡层,周期性处于有氧厌氧交替状态,含有少量的来自植物根系和凋落物的有机碳。长期的差异环境可能导致三层土壤在碳质量、微生物活性及碳排放动态等方面不同。过去的泥炭沼泽土壤剖面碳动态研究,均以深度为依据研究不同深度土壤碳排放动态,忽视了沿土壤剖面水文环

    来源: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3-01-04

  •  成都生物所在高氨氮负荷渗滤液系统中的异自养耦合脱氮研究中获新进展

     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是指抑制或淘汰系统中的亚硝酸盐氧化菌,使氮素的转化仅限于NH4+氧化为NO2-,进而NO2-被还原为N2,省去硝酸盐的转化步骤,节省系统曝气量和碳源添加量。然而,在高氨氮负荷系统中,由于氨氧化细菌对外界环境条件的敏感性较高,倍增时间较长,功能微生物易流失,导致短程硝化单元失稳。在系统中添加少量的碳源,可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并且增强亚硝酸盐的积累。然而,这其中的微生物学机制却没有被深入地研究过。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物质能源项目组成员曹沁助理研究员在李香真研究员的指导下,设置和运行了两套实验室规模的序批式硝化生物反应器,一套反应器通

    来源: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3-01-04

  •  成都生物所在高负荷丙酸互营氧化产甲烷菌系富集研究中获进展

     厌氧消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处理秸秆、粪污、垃圾、污水等各类有机废弃物,并生产可再生能源沼气,是公认最有效的碳中和技术之一。在厌氧消化过程中,丙酸是重要的中间代谢产物,由于丙酸降解过程中的吉布斯自由能为正,在高负荷厌氧消化时,丙酸是最容易累积的,最终导致反应器失稳甚至崩溃。互营丙酸氧化菌是将丙酸氧化为乙酸和H2/CO2的主要微生物,乙酸和H2/CO2随后被产甲烷菌转化为CH4。因此,增强丙酸氧化菌与产甲烷菌之间的互营关系、强化丙酸降解产甲烷对厌氧消化过程的稳定至关重要。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种互营机制,富集高浓度的丙酸互营氧化产甲烷菌系,以提高厌氧消化效率和反应器

    来源: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3-01-04

  • 何航-邓兴旺团队成功构建两个猕猴桃物种T2T基因组图谱

         在我国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大幅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是满足农业安全和发展农业经济的必然途径。随着农业大数据与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的物种进入育种4.0即精准设计育种时代,其中代表性标志之一即为T2T(端粒至端粒)完整基因组及T2T泛基因组的解析。继2022年6月首次破解西瓜T2T无缺口基因组之后,2022年12月31日,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何航、邓兴旺团队与武汉植物园钟彩虹团队合作,在Molecular Plant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Two haplotype-resolved, gap-free genome

    来源: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

    时间:2023-01-04

  • 王陈继/李瑶团队揭示SPOP基因突变促进BRAF依赖性的MAPK-ERK信号通路异常激活的致癌机制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陈继副研究员、李瑶教授和基础医学院章平肇副研究员合作,于2022年12月30日在Cell & Bio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SPOP inhibits BRAF-dependent tumorigenesis through promoting non-degradative ubiquitination of BRAF ”的最新研究成果。MAPK-ERK信号通路是机体内调控细胞生长、增殖、分化和凋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通路,在细胞周期调控、胚胎发育和肿瘤发生等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该通路包括一系列磷酸化信号转导激酶,主要结构是三级酶联反

    来源: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3-01-04

  • Nat Metab | 上海药物所合作绘制肝癌组织乳酰化修饰图谱

      乳酸 (lactate) 是哺乳动物糖酵解代谢中的主要产物,在肿瘤、败血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病理状态下显著增多。其生物学功能因肿瘤细胞中存在的“瓦伯格效应(Warburg effect)”而得到广泛关注。2019年,芝加哥大学Yingming Zhao教授团队发现哺乳动物细胞内的乳酸可驱动形成一种新型组蛋白翻译后修饰(PTM)——赖氨酸乳酰化(Kla),进而发挥重要的基因转录调控功能,从而为乳酸的非代谢功能提出了全新的见解。   作为糖脂代谢的关键器官之一,肝脏的多种病变与代谢异常密切相关。肝细胞癌(HCC)胞内因瓦伯格效应积聚的大量乳酸已成为其临床特征之一。由此产生几个科学问题:1)肝癌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时间:2023-01-04

  • 营养与健康所翟琦巍研究组研究成果获Nature研究亮点专评

      12月13日,国际学术期刊Nature以“Why does fat return after dieting? The microbiome might have a hand”为题,对近日翟琦巍研究组发表在Nature Metabolism的关于节食后体脂反弹机制的研究成果(https://doi.org/10.1038/s42255-022-00687-6),在Research Highlight栏目进行了专评(全文见https://doi.org/10.1038/d41586-022-04387-9)。该评论指出,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及其合作者发现,短期节食通过改变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

    时间:2023-01-04


页次:252/1559  共31166篇文章  
分页:[<<][251][252][253][254][255][256][257][258][259][26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