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成都生物所揭示全球林栖脊椎动物灭绝债务始于第二次工业革命

     灭绝债务是指人类破坏生态系统和导致生活在该生态系统内的物种的灭亡之间存在的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的延迟。森林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支柱,尽管它们仅占全球陆地表面的30%,但维持着近80%的生物多样性。全球生物多样性危机与森林栖息地的收缩和破碎化密切相关。为应对危机,过去的两个世纪以来,各国政府和组织已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大量的保护地。然而,由于缺乏长达几个世纪的栖息地变化数据,无法确定物种灭绝债务的信号有多强,以及这些债务是何时开始的。此外,尚不清楚全球已建立的保护地是否对缓解物种灭绝债务的累积起到积极作用。回答上述这些问题对全球变化背景下的物种灭绝预防措施的制定,高效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

    来源: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2-12-21

  • 喀斯特农田土壤磷循环功能调控途径与机制取得新进展

      在西南喀斯特地区,施用化肥的传统农田养分管理措施是维持土壤磷供应的最常用手段,但是喀斯特农田土壤高钙镁和养分漏失导致土壤磷限制严重,如何提升土壤磷利用效率是喀斯特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微生物是土壤磷循环的关键驱动者,通过无机磷溶解和有机磷矿化作用调控土壤磷有效性,其中丛枝菌根真菌(AMF)和豆科根瘤菌可以调控磷循环且在农业实践中具有重要应用潜力。然而,关于有机的生物调控措施(接种AMF和间作豆科绿肥植物)和无机农业管理措施(添加尿素和无机磷肥)对喀斯特农田土壤磷有效性和磷循环功能的影响机制尚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王克林课题组依托

    来源: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时间:2022-12-21

  • 华南植物园对广东西江流域土壤性质和功能多样性对森林土壤氮空间格局的相对重要性研究取得进展

      表层土壤氮是植物养分吸收的主要来源,其动态变化与森林生产力、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等密切相关。作为珠江最大的支流,西江流域占珠江总水网面积的78%,西江流域的生态系统的稳定对珠江三角洲的发展至关重要。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康剑在导师黄建国研究员、丁晓纲教授的指导下,通过与广东省林业科学院合作,对西江流域中下游森林土壤样品全氮含量的采集和测定,采用线性混合效应和广义可加性模型,研究了森林土壤表层氮素(SN)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阔叶林土壤全氮含量显著高于针叶林土壤。森林SN受土壤性质和多样性指标的影响,根据影响因素构建的完整模型更适用于阔叶林。土壤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2-12-21

  • 华南植物园揭示森林生态系统碳氮磷留存时间的时空规律

      物质元素的输入和输出不仅是维持生态系统自身运转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生态系统功能的具体体现。因此,物质元素留存时间是评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性的重要依据,受生态系统内部自组织和外部环境因素双重调控。目前,有关计算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元素的留存时间报道较少。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鼎湖山站陈洋博士在闫俊华研究员、王应平研究员的指导下,基于中国碳专项127个典型森林样地调查数据,结合GOLUM-CNP循环模型,估算了生态系统碳氮磷留存时间,分析了生态系统碳氮磷留存时间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发现调控森林生态系统碳氮磷留存时间的外部环境要素主要是气温(图1),总体表现出随最冷月平均最低温(Tmin)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2-12-21

  • 童佳瑾课题组在 Current Psychology 上发表文章,揭示集体主义者的疫情适应性

    新冠疫情已经持续三年。已有心理学研究揭示,疫情带来人们的恐慌、担心、焦虑等负面情绪,带来人们对信息的不正确感知,带来对身心健康的破坏,带来适应不良行为(恐慌性购买、工作家庭冲突、退缩行为)等。而回首这抗疫三年,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什么样的人在疫情和危机中有着更好的适应性呢?已有疫情相关的研究提到了一些个人特质,比如Kim等(2016)在埃博拉病毒的研究中发现,集体主义者在同样的疫情风险中有更好的防疫效能感。那么,集体主义者抱团取暖的适应性,是否适合新冠疫情乃至各种群体危机呢? 本研究从问卷研究和启动实验研究两种方法,考察了新冠疫情乃至一般性群体危机中,政府信任如何

    来源: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时间:2022-12-21

  • mBio | 我室周溪研究组和合作单位揭示单纯疱疹病毒诱发铁死亡及病毒性脑炎的新机制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mBio在线发表了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周溪/邱洋团队、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徐翼团队以及厦门大学林树海团队题为“Herpes Simplex Virus 1-Induced Ferroptosis Contributes to Viral Encephalitis”的合作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证实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可以诱发铁死亡,并揭示HSV-1诱发铁死亡的分子机制及铁死亡在病毒性脑炎中的作用。 铁死亡是一种非凋亡形式的程序性细胞死亡,依赖于铁介导的脂质自由基的形成和积累。在本项研究中,研究团队发现HSV-1感染人的神经

    来源: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时间:2022-12-21

  • 上海交大唐鸿志课题组和赵一雷课题组合作阐明非血红素铁双加氧酶NicX的催化机理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唐鸿志教授课题组和赵一雷教授课题组在Cell Press期刊《Chem Catalysis》在线发表了题为“Dioxetane and Lactone Pathways in Dioxygenolytic Ring Cleavage Catalyzed by 2,5-Dihydroxypyridine Dioxygenase”的研究论文,阐明了一种新型的非血红素铁酶NicX利用其独特的铁催化中心活化氧气分子,与2,5-二羟基吡啶(DHP)发生加合后以罕见的retro-[2+2]开环降解底物芳香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2-12-21

  • 上海交大陈淳课题组在非常规多体局域化研究中取得进展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陈淳课题组与王孝群教授和复旦大学陈焱教授合作,以“Many-body localization in the infinite-interaction limit and the discontinuous eigenstate phase transition”为题在npj Quantum Information(影响因子:10.758)上发表了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本项工作探讨了如何通过在强相互作用的里德堡原子系统中引入准周期的无序来实现一种新颖的非常规多体局域化现象及其伴随的非连续性局域化-热化间的动力学本征态相变(dynamic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2-12-21

  • 化学学院裴坚课题组Prog. Polym. Sci.综述:共轭高分子的溶液聚集态调控

    共轭高分子的宏观光电功能与其在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微观多级组装结构紧密相关,包括化学结构、构象分布、分子间相互作用、链排列方式、结晶行为、薄膜形貌等结构特点。精准调控分子组装结构对于发展高性能共轭高分子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但共轭高分子微观结构具有的多层次性和复杂性使得表征和调控其组装结构极具挑战。共轭高分子微观结构信息的不完整和缺失使得难以构建清晰的“结构−性能”关系。图1. 共轭高分子在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多级组装结构与常见表征方法针对共轭高分子复杂的多级组装结构,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裴坚教授课题组长期致力于通过分子结构设计、高分子溶液与结晶调控等方法实现高分子多级组装结构的精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2-12-21

  • 香港理工大学绘制全球首张空气微生物“地图集”

            研究小组分析了从世界各地63个地点收集的370个单个空气颗粒样本的细菌群落,从地面到山顶,以及从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到北极圈。    资料来源:香港理工大学研究及创新处从土壤到海洋,细菌在地球表面都非常丰富。我们周围空气中的微生物数量相对未知,但由理大科学家带领的研究团队即将改变这一现状。经过近十年的努力,他们已经编制了一份全球空气中微生物的全面地图,为这些物种如何与表面环境相互作用以及它们未来可能的变化提供了新的见解。自COVID-19大流行开始以来,一立方米“空”空气中含有1万个或更多细菌,人们对空气作为微生

    来源: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时间:2022-12-20

  • 下丘脑RIIβ蛋白激酶A参与脂肪组织褐变调控新机制

    2022年12月18日,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郑瑞茂研究员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RIIβ-PKA in GABAergic Neurons of Dorsal Median Hypothalamus Governs White Adipose Browning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道下丘脑背内侧核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RIIβ-PKA信号对脂肪组织褐变的调控机制,揭示了PKA发挥脂代谢稳态调控作用的特异脑神经结构与相关分子组学机理(见下图)。白色脂肪组织褐变(browning of white adipose tissue)对优化脂代谢稳态发挥重要

    来源: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

    时间:2022-12-20

  • 肖玉秀课题组在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双模式检测方面取得新进展

    12月4日, 分析领域国际著名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在线发表了武汉大学药学院肖玉秀教授课题组在荧光-光热双模式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检测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题目为“In Situ Formation of o-Phenylenediamine Cascade Polymers Mediated by Metal−Organic Framework Nanozymes for Fluorescent and Photothermal Dual-Mode Assay of Acetylcholinesterase Activity”(论文链接:https://doi.org

    来源:武汉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2-12-20

  • 上海交大刘荣厚教授团队在BioresourceTechnology发表两阶段厌氧发酵耦合原位沼气提纯的综述论文

    2022年12月9日,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生物质能工程研究中心长聘教授刘荣厚研究团队在能源与燃料领域知名期刊《Bioresource Technology》(SCI,中科院一区,Top期刊,影响因子为11.889)正式发表了题为“Integration of two-stage anaerobic digestion process with in situ biogas upgrading”(两阶段厌氧发酵耦合原位沼气提纯)的综述论文。论文的通讯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长聘教授刘荣厚。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博士生Dominic Ye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2-12-20

  •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于洋研究团队在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发表人参皂苷Rb1保护氧化应激诱导的卵巢颗粒细胞损伤机制研究成果

      2022年11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生殖医学中心于洋研究员团队,在国际生物学领域权威期刊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中国科学:生命科学》)上以Research Article形式正式发表了题为“Ginsenoside Rb1 Inhibits Oxidative Stress-Induced Ovarian Granulosa Cell Injury through Akt-FoxO1 Interaction”(人参皂苷Rb1通过激

    来源:北京大学医学部

    时间:2022-12-20

  • 谢晓亮/曹云龙联合团队破解新冠病毒演化趋势 广谱抗体再添抗疫新武器

    摘要:自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出现以来,其子代变异株井喷式涌现,并呈现出“趋同演化”的趋势,大量中和抗体药物和康复者血浆已经“被逃逸”,这给新冠疫情的防控带来了十分严峻的考验。“趋同演化”现象的形成机制以及演化终点亟需深入探究。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北京昌平实验室曹云龙副研究员/谢晓亮教授课题组联合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王佑春课题组于2022年12月19日在《自然》(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Imprinted SARS-CoV-2 humoral immunity induces convergent Omicron RBD evolution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2-12-20

  • 猴痘病毒DNA合成机制

    利用冷冻显微镜,研究人员展示了猴痘病毒DNA聚合酶全酶的高分辨率结构,这是一种在病毒基因组复制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复合物。这一发现揭示了猴痘病毒基因组复制的机制,并可用于指导抗病毒药物的开发。2022年7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猴痘病毒(MPXV)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截至2022年12月初,全球110个国家已确认超过8.2万例人类猴痘病例。需要对这种病毒采取新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在这项研究中,Qi Peng 及其同事使用冷冻电子显微镜确定了猴痘病毒DNA聚合酶全酶的高分辨率结构。根据研究结果,全酶具有一种结构,表明DNA复制的“向前滑动钳”机制。作者认为,这一发现可以用于设计抗痘病

    来源:Science

    时间:2022-12-19

  • 新型化疗方案可降低肝细胞癌患者术后复发风险

    中新网广州12月17日电 (蔡敏婕 陈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7日发布消息称,该中心联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4家中心共同完成了一项临床研究。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证实辅助性FOLFOX方案肝动脉灌注化疗,可降低合并微血管侵犯的肝癌人群术后复发风险,且安全性良好,填补了海内外这一领域的空白。这项研究入选了2022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壁报讨论,并于12月16日在线以《术后辅助性FOLFOX方案肝动脉灌注化疗在合并微血管侵犯的肝细胞癌患者的作用:一项多中心、Ⅲ期随机对照研究》为题发表于肿瘤学顶尖期刊《临床肿瘤学杂志》。肝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肝细胞癌是肝癌最主要的病理类型,约占全部肝癌

    来源:中山大学

    时间:2022-12-19

  • 胃黏膜病变进展和早期胃癌风险相关尿蛋白标志物

    2022年11月8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文庆研究团队等在Lancet系列杂志EbioMedicine(IF:11.205)在线发表了题为“Urine proteomic signatures predicting the progression from premalignancy to malignant gastric cancer”的研究论文。本研究首次系统描绘了胃黏膜病变演变至胃癌发生各阶段的尿蛋白质组学图谱,筛选一组与胃黏膜病变进展和胃癌风险显著关联的尿液蛋白质,为潜在胃癌高

    来源:北京大学医学部

    时间:2022-12-19

  • 城环学院彭书时研究团队在《自然》发表最新研究,揭示2020年大气甲烷浓度飙升的机制

    甲烷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甲烷浓度增加了2倍,在所有温室气体的辐射强迫中占比三分之一。要实现《巴黎协定》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将全球温升控制在2°C以内,削减人为甲烷排放降低大气甲烷浓度迫在眉睫。近15年大气甲烷浓度呈现增长加速的趋势,2020年甚至达到了1984年以来有站点观测记录的最大值。如果未来大气甲烷浓度持续加速增长,将会对减排和《巴黎协定》温控目标的实现带来严峻挑战。因此,需要回答大气甲烷浓度为什么近期增长加速这一国际难题。大气甲烷浓度增速主要受人为源排放、自然源排放和大气汇共同控制,然而,由于这三部分估算的不确定仍难以对大气甲烷浓度增速进行归因,尤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2-12-19

  • 北大学者《自然》发文,揭示肝癌免疫微环境亚型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肿瘤转化研究中心张宁团队与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张泽民团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朱继业团队紧密合作,在《自然》(Nature)发表了题为“Liver tumor immune microenvironment subtypes and neutrophil heterogeneit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系统揭示了肝癌的免疫微环境亚型,并深入解析了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的功能异质性,最终通过小鼠肝癌模型证明靶向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有望形成新的肝癌免疫治疗策略。论文截图免疫微环境的异质性是肿瘤耐药、复发和预后差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免疫治疗及相关联合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2-12-19


页次:258/1559  共31166篇文章  
分页:[<<][251][252][253][254][255][256][257][258][259][26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