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杨志/朱华研究员开发CLDN18.2靶向PET探针 Development of a CLDN18.2-targeting immuno-PET probe for non-invasive imaging in gastrointestinal tumors

    2023年2月底,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杨志主任、朱华研究员团队在药学领域TOP期刊《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医学1区/药学1区,JCR Q1, SCI IF 14.026)上发表发表有关CLDN18.2靶向免疫PET探针[89Zr]Zr-DFO-TST001用于胃肠道肿瘤的无创性成像的临床前研究。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CLDN18.2是属于CLDN蛋白家族(CLDNs)的紧密连接蛋白,参与细胞间粘附结构的形成,控制

    来源:北京大学医学部

    时间:2023-03-10

  • 抗肿瘤1类新药谷美替尼片附条件获批上市

      2023年3月8日,化药1类新药抗肿瘤MET抑制剂海益坦®(谷美替尼片,研发代号SCC244)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附条件批准上市,用于治疗具有间质-上皮转化因子(MET)外显子14跳跃突变(METex14跳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成人患者。该药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与上海海和药物研究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海和药物)合作研发,由海和药物作为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已于2021年9月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名单。   谷美替尼片是小分子MET激酶抑制剂。临床前研究显示其强效和特异性靶向抑制MET激酶的活性,对具有METex14跳变的肺癌有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时间:2023-03-10

  • Nat Commun | 上海药物所合作揭示内皮素受体多肽识别选择性的分子机制

      内皮素(Endothelin,ET)是一类由21个氨基酸组成的内源性多肽激素,包括ET-1,-2和-3三种亚型,由氨基段、羧基端和中部的α螺旋区组成(图1a)。ET-1是已知最强且作用最为持久的血管收缩肽之一。ETs通过作用于内皮素受体(ETRs)调节人体多种重要的生理和病理过程。ETRs由ETAR和ETBR两种亚型组成,属于典型的A类G蛋白偶联受体。在被ET-1激活后,ETAR和ETBR呈现相反的血管调节作用:ETAR激活导致长时间的血管收缩效应,而ETBR则介导血管扩张。内皮素系统对于维持血管稳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多种器官系统的血管疾病密切相关,是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重要靶标之一。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时间:2023-03-10

  • 修改mRNA或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

    中国陕西西安空军医科大学的Rui Zhang在3月7日发表在开放获取期刊《PLOS Biology》上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减少关键信使RNA的甲基化可以促进巨噬细胞向大脑的迁移,并改善小鼠模型中的阿尔茨海默病症状。该结果阐明了外周免疫细胞进入大脑的一条途径,并可能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提供一个新的靶点。阿尔茨海默病发展的一个假定触发因素是大脑中蛋白质、细胞外淀粉样β斑块的积累。小鼠体内高水平的β -淀粉样蛋白会导致神经退行性变和类似人类阿尔茨海默病的认知症状,减少β -淀粉样蛋白是开发新治疗方法的主要目标。消除β淀粉样蛋白的一个潜在途径是血液来源的骨髓细胞迁移到大脑,并成熟为巨噬细胞,巨噬细胞与常驻

    来源:PLOS Biology

    时间:2023-03-09

  • 空军军医大学最新发文:修改信使RNA为阿尔茨海默病提供一个新的靶点

    空军医科大学张瑞在3月7日发表在开放获取期刊《公共科学图书馆·生物学》上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减少关键信使RNA的甲基化可以促进巨噬细胞向大脑的迁移,并改善小鼠模型中的阿尔茨海默病症状。该结果阐明了外周免疫细胞进入大脑的一条途径,并可能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提供一个新的靶点。阿尔茨海默病发展的一个假定触发因素是大脑中蛋白质、细胞外淀粉样β斑块的积累。小鼠体内高水平的β -淀粉样蛋白会导致神经退行性变和类似人类阿尔茨海默病的认知症状,减少β -淀粉样蛋白是开发新治疗方法的主要目标。消除β淀粉样蛋白的一个潜在途径是血液来源的骨髓细胞迁移到大脑,并成熟为巨噬细胞,巨噬细胞与常驻的小胶质细胞一起可以消耗β淀粉

    来源:AAAS

    时间:2023-03-09

  • 复旦大学最新发文:遗传交融驱动的我国西北人群基因组和转录组多样性形成机制与效应

    2023年3月3日,我院徐书华团队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上以“Comparative genomic and transcriptomic analyses reveal the impacts of genetic admixture in Kazaks, Uyghurs, and Huis”为题发表最新科研成果。该研究系统性分析比较了哈萨克、维吾尔族和回族人群的基因组和转录组模式和特征,揭示了以遗传混合为驱动力的人群基因组和转录组多样性形成的机制,为深入理解人类表型的进化遗传学基础提供了机理性的视角。现代人类族群的形成,经历了迁移、

    来源: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3-03-09

  • 真菌隐性次级代谢产物结构多样性形成机制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尹文兵研究团队在Angewandte Chemie发表文章。团队通过解析pretrichodermamide A的生物合成途径,揭示了非沉默生物合成途径中隐性多硫代二酮哌嗪类化合物(ETP)类次级代谢产物结构多样性的形成机制。   ETPs是一类由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其中一个亚类pretrichodermamides含有独特的α, b'-二硫桥、1, 2-噁嗪环和复杂的多环结构(A–F环,图1),复杂的结构加大了其有机合成的难度,严重制约了pretrichodermamide的药用开发。因此,研究pretrichoder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3-03-09

  • 《eLife》香港大学:个人感染的差异如何影响COVID-19在家庭内的传播

                   感染性变异与统计学的关系。3月7日发表在《eLife》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病例之间传染性的显著差异可能会强烈影响SARS-CoV-2病毒在人群中传播的方式,甚至是在家庭层面。这些发现可能有助于流行病学家更好地理解传染性的个体差异在SARS-CoV-2传播中的作用。了解这些模式将有助于公共卫生团队制定更有效的方法来减少传播。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人们对所谓的“超级传播事件”在传播SARS-CoV-2中的作用进行了充分研究。许多研究都集中在导致大量感染的群体事件上。总体结果表明

    来源:eLife

    时间:2023-03-09

  • 同种异型特异性AMPK抑制会影响老年小鼠的认知功能

                   基于质谱(MS)的蛋白质组学分析揭示了与神经元AMPKα亚型抑制相关的蛋白表达水平的明显变化。《Aging》杂志发表了一篇新的研究论文,题为《AMPK催化亚基神经元抑制对老年小鼠认知功能的异形特异性影响》。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作为一种分子传感器,在维持细胞能量稳态中起着关键作用。AMPK信号的失调与突触失效和认知障碍有关。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威克森林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证明了老年小鼠海马体中AMPK活性异常增加。AMPK激酶催化亚基以α1和α2两种亚型存在,其在衰老相关认知

    来源:Aging

    时间:2023-03-09

  • 重点实验室在牡蛎温度适应可塑性进化机制方面获新进展

      近日,分子生物学与进化领域权威期刊《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在线刊发了中科院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贝类遗传与进化研究团队关于牡蛎温度适应进化机制的研究论文“Cis- and trans-variations of Stearoyl-CoA Desaturase Provide New Insights into the Mechanisms of Diverged Pattern of Phenotypic Plasticity for Temperature Adaptation in Two Congeneric Oyster Species”

    来源: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时间:2023-03-09

  •  成都生物研究所在手性六价硫衍生物合成与药物筛选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有机硫化合物在有机化学以及药物化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硫原子独特的化学性质,多种价态的含硫化合物存在,并广泛应用于有机催化、医药、农药等领域。如图1所示,具有潜手性的二价硫:硫醚、次磺酰胺等;具有手性的四价硫:亚砜、亚磺酰胺、亚磺酸酯、亚磺酸硫酯、硫亚胺等;具有手性的六价硫:砜亚胺、卤代砜亚胺、砜亚胺酰胺、砜亚胺酯等。    图1:各种价态有机硫结构示例   成都生物研究所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与生物分析项目组李光勋一直致力于各种有机硫化合物的制备。在前期的研究中,我们实现了手性亚磺酰胺的不对称催化合成(ACS Catal. 2019, 9, 1

    来源: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3-03-09

  • 生命科学学院遇赫课题组与合作者共同揭示冰期前后欧洲狩猎采集人群的遗传历史

    3月1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蛋白质与植物基因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遇赫研究员课题组与德国图宾根大学、德国马克思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合作,在Nature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Paleogenomics of Upper Paleolithic to Neolithic European hunter-gatherers”的研究论文。研究获取了116个生活于3.5万至5千年前的欧洲狩猎采集者的基因组数据,系统探究了冰期前后欧洲狩猎采集人群的遗传历史,确认了西南欧是末次冰期时的人类避难所。现代人大约4.5万年前开始在欧亚大陆扩张,然而受限于早期人类遗骸稀少且难以保存,人们对于早期狩猎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3-03-09

  • 内质网-线粒体互作特异性调控未折叠蛋白响应的新机制

      为了缓解内质网腔内错误折叠蛋白累积造成的内质网应激(ER stress,ERS),细胞会激活内质网未折叠蛋白响应(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s,UPR)。UPR主要由IRE1α(inositol-requiring enzyme 1α),PERK(PKR-like ER-resident kinase)与ATF6(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6α)这三条信号通路组成。其中IRE1α和PERK信号通路的下游也被鉴定出了多条信号分支。在UPR的激活上,除了内质网腔内未折叠蛋白外,脂质双层膜应激(lipid bilayer stress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时间:2023-03-08

  • 人PSC衍生的肝类器官在药物肝毒性评估及抗肝纤维化药物筛选中的应用

      2023年3月3日,国际学术期刊Cell Regeneration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丁秋蓉研究组的研究文章“Modeling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and screening for anti-hepatofibrotic compounds using human PSC-derived organoids”。该研究开发了衍生自人类多能干细胞(hPSCs)的人肝脏器官(HLOs)在药物安全性评估和抗纤维化药物高通量筛选方面的应用。  新药研发的高失败率众所周知。据国际药物研发中心(CMR)发布的《2020年CMR药物研发评估报告》显示: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

    时间:2023-03-08

  • 昆明植物所在小分子促进线粒体融合并修补线粒体损伤的新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

      粉花绣线菊复合群包含七个变种,为我国特有。在早期的化学与生物学研究基础上,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郝小江团队开展了其特征性二萜及二萜生物碱的生物功能挖掘,相继揭示了部分化学成分可促进线粒体融合、特异性抑制Wnt信号通路、通过非Bax/Bak依赖的线粒体途径诱导细胞凋亡、抑制原癌基因Fli-1表达等新颖作用机制。日前,与南开大学陈佺团队、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胡俊杰团队合作,在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以长文(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题为Small molecule agonist of mitochondrial fusion repai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3-03-08

  • 曾克武/屠鹏飞团队研究成果入选“2022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

    2023年2月25日,中华中医药学会召开了“2022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入选成果新闻发布会。我院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曾克武/屠鹏飞团队的中药靶点“钩钓”系列研究成果成功入选。 入选项目为单细胞组学、靶点“钩钓”等新技术助力中药功效科学内涵阐释。研究团队主要针对当前中药直接作用靶点不明的科学问题,将现代“化学生物学”的概念引入中药靶点鉴定,通过制备中药活性分子探针,从疾病细胞及组织中系统鉴定中药活性成分的直接作用靶点,进而揭示了靶点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及下游分子信号通路。研究成果发表于PNAS, Sci Adv, ACS Cent Sci,

    来源:北京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3-03-08

  • 刘文、夏宁邵教授团队发现新冠病毒感染临床治疗潜在药物

    近日,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福建省药物新靶点研究重点实验室、药学院刘文教授团队与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共卫生学院夏宁邵教授团队,合作构建了一种特异性靶向SARS-CoV-2新冠病毒刺突蛋白(Spike)的嵌合抗原受体(SARS-CoV-2-S CAR),成功制备了SARS-CoV-2-S CAR 感染的T细胞(SARS-CoV-2-S CAR-T),并获得了新冠特异性炎症诱导模型。基于此,研究团队对FDA已批准上市的上千种药物进行筛选,通过一系列实验确定了非洛地平、法舒地尔、伊马替尼及卡泊芬净四种药物能够有效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并在不同程度上缓解新冠病毒感染的地鼠模

    来源:厦门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3-03-08

  • 欧阳高亮/吴甜甜团队揭示细胞外基质蛋白Periostin调控结直肠癌肿瘤免疫微环境

    结直肠癌是全球第三大最常见的癌症,也是癌症死亡的第三大主要原因。免疫疗法是目前比较热门的肿瘤治疗方法,但只有10%-15%的结直肠癌患者受益于免疫治疗,有研究表明免疫疗法响应率低与T细胞、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等免疫细胞浸润产生的免疫抑制作用密切相关。肿瘤微环境在肿瘤免疫抑制中起主要作用,而肿瘤相关的细胞外基质作为免疫抑制微环境中的重要成分,是近年来肿瘤免疫微环境研究的重要热点。Periostin是一种分泌性的细胞外基质蛋白,在肿瘤转移微环境、肿瘤干细胞微环境、肿瘤血管周微环境、肿瘤转移前微环境、肿瘤纤维化微环境以及骨髓微环境

    来源: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3-03-08

  • 上海交大毛志刚团队在集成电路设计领域顶级会议ISSCC 2023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微纳电子学系毛志刚教授、何卫锋教授团队在2023年国际固态电路会议(International Solid-State Circuits Conference,ISSCC)上发表了题为“CCSA: A 394TOPS/W Mixed-Signal GPS Accelerator with Charge-Based Correlation Computing for Signal Acquisition”(CCSA:一种基于混合信号电荷域计算技术的高能效GPS信号捕获电路)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采用数模混合的计算方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3-03-08

  • 北大第三医院魏蕊/洪天配研究团队在Diabetes发表胰岛β细胞再生机制研究的最新成果

    2023年2月25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科魏蕊/洪天配研究团队,在内分泌代谢专业顶级期刊、美国糖尿病学会官方期刊《糖尿病》(Diabetes)在线发表题目为《胰高糖素作用于GLP-1受体参与调控胰高糖素受体阻滞诱导的糖尿病小鼠β细胞再生》(Glucagon Acting at the GLP-1 Receptor Contributes to β-Cell Regeneration Induced by Glucagon Receptor Antagonism in Diabetic Mice)的研究成果。文章在线发表截图本文为魏蕊/洪天配研究团队关于胰岛β细胞再生及其机制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3-03-08


页次:230/1559  共31166篇文章  
分页:[<<][221][222][223][224][225][226][227][228][229][23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