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我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在超高强钢增塑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图 (A)传统等轴结构的马氏体;(B-I)基于拓扑学结构设计与亚稳奥氏体调控的新型多层次纳米结构马氏体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52104371、U21A20116)等资助下,东北大学王国栋院士、袁国教授团队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阎丰凯研究员、兴橙特钢杜鹏举博士、德国马普钢铁研究所Dierk Raabe教授在2000 MPa级超高强钢铁材料组织创新设计与增塑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高塑性2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3-03-22

  • STTT | 上海药物所合作揭示AMPK表观调控H3K9me2抑制肺癌转移的新机制

      肺癌是历年来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居高不下主要是因为其极易发生转移。如今,原位肺癌的控制与治疗已趋成熟,但对于转移性肺癌依然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深入研究肺癌转移的发病机理对于肺癌的控制与治疗至关重要。   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被认为是癌细胞扩散的关键驱动因素。EMT过程中常伴随着表观遗传学的染色质重塑,以CDH1为代表的上皮基因,从染色质活跃状态(以组蛋白乙酰化H3Kac和甲基化 H3K4me3为标志)转变为稳定抑制状态(以组蛋白甲基化:H3K27me2/3, H3K9me2/3 为标志),从而限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时间:2023-03-22

  • 微生物所研究团队合作揭示结核分枝杆菌PtpA诱导宿主细胞铁死亡促进病原菌致病性及播散新机制

      近期,汪静青年研究团队、刘翠华研究团队和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张令强研究团队合作揭示了Mtb效应蛋白PtpA通过调控宿主表观遗传修饰诱导宿主细胞铁死亡进而增强Mtb致病性和播散的新机制(图1),相关研究结果已在线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研究人员利用体内筛选实验和转录组学分析鉴定到Mtb效应蛋白PtpA是诱导宿主细胞铁死亡的关键效应蛋白,并进一步发现PtpA被Mtb分泌至宿主细胞内可分布于细胞质和细胞核内。研究发现,PtpA并不具有经典的真核样的入核模序,而是依赖其第11位的半胱氨酸与宿主入核转运蛋白Ran/NTF2复合物结合,进而以非经典的R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3-03-22

  • 你们好,Watson和Crick,我是Hoogsteen,我们来折叠吧

    近年来,DNA纳米结构领域已在诸如环境监测、生物计算、智能材料等众多领域显现出可观的应用前景。凭借优异的可编码性,DNA分子通过精确的碱基序列互补配对得以实现复杂的高阶组装,从而形成具有特殊形貌、既定功能的纳米结构。迄今为止,绝大多数DNA纳米结构的研究皆是依赖于对单链DNA分子之间组装行为的操控,罕有文献记载过将自然界更为常见的双链DNA作为构筑单元进行纳米结构的设计和构建。这种对单链DNA的高度依赖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DNA纳米结构在细胞内的应用空间。鉴于此,我们开发了一种全新的DNA纳米结构设计策略,该策略可以将双链DNA作为构筑单元从而使其进行组装形成复杂的纳米结构。 基于前期对

    来源:清华园生命学院

    时间:2023-03-22

  • 绿瘦蛇体色差异的分子机制

     自然界中,体色多态性广泛存在于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几乎所有动物类群,这些丰富色彩的形成机制一直备受科学研究者的关注。爬行动物的颜色或斑纹主要由发育自神经嵴细胞的3种色素细胞(黑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和虹彩细胞)形成,这些色素细胞的排列和相互作用最终产生了不同的色彩。蛇类是体色最为丰富的爬行动物之一,其体色多态性在不同物种间或同一物种内均有出现,为研究体色多态性的演化提供了良好模型。  近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李家堂研究团队结合透射电镜、组学测序和功能实验等多技术手段,对体色多态性蛇类——绿瘦蛇(Ahaetulla prasina)体色差

    来源: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3-03-21

  • 霍乱弧菌Dps依赖的非游动性突变增强宿主的适应性

    2023年3月16日,我院刘智教授团队与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刘小云教授团队,在国际期刊《PLoS Pathogens》发表题为《Dps-dependent in vivo mutation enhances long-term host adaptation in Vibrio cholerae》的合作成果,揭示霍乱弧菌Dps依赖的非游动性突变适应宿主环境的新策略。在长期感染过程中,病原菌与宿主的共进化是其适应宿主环境并与人类共存的主要策略。宿主产生的活性氧(ROS)能迅速导致病原菌细胞膜损害和DNA损伤,直接杀死病原体或产生基因突变。霍乱弧菌是最古老的肠道致病菌之一,已经进化出应对ROS的精细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生命与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3-03-21

  • 水生所关于不同区域和空间尺度下土地利用对高山河流水质的影响研究取得进展

    鎮ㄤ娇鐢ㄧ殑娴忚鍣ㄤ笉鏀寔鎴栨病鏈夊惎鐢╦avascript, 璇峰惎鐢╦avascript鍚庡啀璁块棶! [video:祁连山论文] 水生所团队祁连山研究工作宣传视频    高山河流是对全球变化十分敏感的水生态系统。在全球变化大背景下,摸清高山河流水质变化的驱动因素对保护敏感而脆弱的高山河流生态系统有着重要意义。    土地利用被认为是河流水质的重要影响因素。土地利用对河流水质的影响会因河流所处的区域和计算土地利用的空间尺度不同而有所差异。高山河流除了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外,其自身的空间异质性也较高,源头区和干流区的河流形态和流域

    来源: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3-03-21

  • 赵权教授团队发现结直肠癌新突变及精准疗法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作为全球发病率排名第三、死亡率第二的肿瘤,由众多致病因素导致且预后差,当前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近年来,高通量测序与生物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带来肿瘤基因组、表观组等研究的突破,结合人工智能辅助创新药物发现,快速推进肿瘤治疗进入精准新时代。       南京大学赵权教授团队在前期癌症治疗新靶标确证等(Genome Med, 2021, 13:58; Cell Death Differ, 2021,28:3316-3328; Nucleic Acids Res, 2021,49:9711-97

    来源: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3-03-21

  • 生命科学学院李湘盈课题组解析人类红细胞发育中核压缩过程的染色质结构动态与机制

    红细胞是人体中数目最多的细胞,也是体内最活跃的自我更新体系,健康人每日需更新约二十亿个红细胞。红细胞发育过程的缺陷会导致许多贫血或再生不良的疾病发生,例如先天性纯红再障(DBA)等[1-3],因此理解红细胞发育各阶段的生物学事件及其机制是极为重要的。红细胞发育后期经历一系列细胞生物学的显著变化,包括染色质压缩、退出细胞周期等,哺乳动物的红细胞最终还要经历“脱去细胞核”的关键步骤,以产生新生红细胞。红细胞终末发育的染色质逐步压缩过程中仍然需要保持血红蛋白基因等红细胞功能相关基因的表达,此过程中的细胞如何在染色质高度压缩的状态下维持基因表达、染色质压缩过程是否有一定的程序性规律与调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3-03-21

  • 罗阿蓉博士等揭示物种分歧历史时间估算研究中要更多考虑先验模型和参数等

      物种分歧时间估算是生物系统学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物种分歧时间不仅有助于估算物种分化速率和物种进化速率等重要参数,探究地质历史等因素在物种演化历史过程中的影响,还能探究生物区系的系统发生多样性等。目前比较成熟的物种分歧时间估算方法大多在贝叶斯分析框架下,基于分子钟理论,整合现生物种的分子序列和化石物种的时间信息进行估算。   伴随下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物种基因组得到基因组测序,巨量分子数据继而用于系统发生组学(Phylogenomics)研究。全球著名的生物测序计划(如EBP和Fish10K等)均采用多样化的策略开展物种取样,比如第一阶段选择某类群各目的代表物种开展测序,第二阶段选

    来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时间:2023-03-21

  • 多肽抗氧化纳米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取得新进展

      纳米酶作为2022年十大新兴技术之一(IUPAC,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发布),它集天然催化与人工催化优势于一身,具有类似于天然酶的酶促反应动力学,可以作为酶的替代品用于人类健康;又具有稳定性高、成本低廉、易于规模化生产的特点,克服了天然酶的局限性;同时还具有纳米材料的可设计性和多功能性,在工业、医学、生物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如何利用纳米酶的独特性(如多酶活性、多功能和底物催化),创造一些新技术,解决一些天然酶或其它催化剂所不能为之的问题,是纳米酶领域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最近,阎锡蕴院士团队针对缺血性脑卒中致死致残率高、缺乏高效低毒治疗药物的难题,发明了一种多肽抗氧化纳米酶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时间:2023-03-21

  • 营养与健康所丁秋蓉研究组发现肝脏再生过程中肝脏脂质动态变化信号转变为再生修复信号的关键“桥梁”因子

      2023年3月18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丁秋蓉研究组在国际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题为“Acute liver steatosis translationally controls the epigenetic regulator MIER1 to promote liver regeneration in a study with male mi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肝脏再生过程中,肝实质细胞的MIER1表观因子响应脂质动态改变,从而调控肝实质细胞增殖再生的机制。   哺乳动物的健康肝脏组织在肝损伤后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作为一种“新建再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

    时间:2023-03-21

  • 中科大Nature子刊发文:深入剖析经典核酶的自剪接机制

    自剪接内含子(核酶)是具有催化活性的RNA,主要参与RNA的加工与成熟。与蛋白酶类似,核酶也会折叠成高级结构发挥功能。RNA在一级序列的基础上形成局部的helix、loop等二级结构元件,再在金属离子的帮助下进一步折叠成具有酶活中心的三级结构,在无需蛋白质的情况下催化反应。但由于RNA的异质性和灵活性,使RNA结构的解析受到了很大的挑战,限制了人们对其结构和功能间联系的理解。在许多生物体中,I型核酶通过两个连续的酯交换反应催化自身从RNA前体中切除。嗜热四膜虫I型核酶是第一个被发现的核酶,自20世纪80年代被发现以来,大量的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研究已经阐明了四膜虫核酶的潜在催化机制,但获得其全长分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3-03-20

  • 物理学院胡永云、聂绩课题组揭示大陆漂移驱动热带雨带迁移

    近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胡永云教授、聂绩助理教授团队根据深时气候模拟结果,揭示和阐明了大陆漂移(板块运动)驱动了热带辐合带 (ITCZ)的南北迁移,论文以“大陆漂移通过改变辐射和海洋热输送导致热带雨带迁移”(Continental drift shifts tropical rainfall by altering radiation and ocean heat transport)发表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ITCZ是由南北半球信风在赤道附近辐合形成的。如图1A所示,在热带中东太平洋有一条的对流性云带,包含尺度大小不一的对流云团。这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3-03-19

  • 复旦大学最新发文:在老年衰弱研究领域取得进展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衰弱作为一种动态可逆的老年综合征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已有研究证实衰弱是跌倒,死亡、住院等不良健康结局的重要危险因素,但是衰弱状态的转变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以及衰弱对老年人预期寿命的影响还不完全清楚。为此,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高俊岭课题组利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库(CLHLS),开展了一项动态队列研究。研究成果以 “Life expectancy among older adults with or without frailty in China: multistate modelling of a national

    来源: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时间:2023-03-18

  • 中国学者Science发文:“化学剪刀”编辑层状材料结构新策略

    3月17日,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先进能源材料工程实验室黄庆研究员等人在国际学术杂志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Chemical scissor-mediated structural editing of layered transition metal carbides”的研究文章(DOI: 10.1126/science.add5901)。该研究工作成功开发了一种“化学剪刀”辅助的层状过渡金属碳/氮化物(MAX相和MXene)结构编辑策略,实现了层状过渡金属碳/氮化物结构拓扑转变及组分精准调控,并创制出一类金属原子插层型二维碳化物新材料。MAX相是一类具有六方晶体结构(空间群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3-03-18

  •  成都生物所在广义苦参属的系统发育及生物地理学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豆科 (Fabaceae) 蝶形花亚科 (Papilionoideae) 的苦参属 (Sophora L.),在全世界约有65种,主要分布于热带和温带地区。该属植物兼具生态、观赏、研究和药用价值,一直受到人类的高度关注。截至目前,苦参属植物的系统位置、种内种间关系、属的单系性以及地理分布格局成因等诸多科学问题仍未解决。因此,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植物多样性研究团队对世界范围内的苦参属植物进行广泛取样,结合七个基因片段构建该属全面可靠的系统发育框架,并进一步利用分子钟理论、整合性状演化和染色体数目等多方面证据研究了该属植物的起源和地理分布格局成因,并基于可靠的系统发育框架完成了

    来源: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3-03-18

  •  成都生物所植物多样性团队助力植物大家庭再添两位“新成员”——和民盆距兰、卧龙报春

     2021年6月,研究团队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发现一种不同寻常的树栖微型兰花,它被初步鉴定为盆距兰属列叶组(Gastrochilus sect. Microphyllae Bentham & Hooker)的一个物种。2022年3至8月,经多次补充野外调查和繁殖期植株标本采集,再经过详细的形态学比较和分子系统学研究,最终证实该物种为兰科(Orchidaceae)盆距兰属(Gastrochilus D.Don)的一个新种。同时,其原产地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最早开展大熊猫保护、繁育、放归等科学研究的基地之一,而张和民教授又被誉为“大熊猫之父”,亦是大熊猫

    来源: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3-03-18

  • 张凯铭团队深入剖析经典核酶的自剪接机制

    自剪接内含子(核酶)是具有催化活性的RNA,主要参与RNA的加工与成熟。与蛋白酶类似,核酶也会折叠成高级结构发挥功能。RNA在一级序列的基础上形成局部的helix、loop等二级结构元件,再在金属离子的帮助下进一步折叠成具有酶活中心的三级结构,在无需蛋白质的情况下催化反应。但由于RNA的异质性和灵活性,使RNA结构的解析受到了很大的挑战,限制了人们对其结构和功能间联系的理解。在许多生物体中,I型核酶通过两个连续的酯交换反应催化自身从RNA前体中切除。嗜热四膜虫I型核酶是第一个被发现的核酶,自20世纪80年代被发现以来,大量的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研究已经阐明了四膜虫核酶的潜在催化机制,但获得其全长分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生命科学与医学部

    时间:2023-03-18

  • 胡良海教授团队在外泌体与细胞质膜识别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质膜是指围绕在细胞最外层,由脂质、蛋白质和胆固醇等组成的生物膜,质膜的结构维持了其内部相对稳定的生理环境,同时也起着细胞与环境之间的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与信息传递等作用。磷脂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部分,磷脂双分子层不仅起着天然的屏障作用,还在物质与信息传递、细胞信号转导和免疫应答等方面发挥重要的功能,同时也反应了细胞的生理病理状态。如磷脂酰丝氨酸正常分布在细胞膜的内侧,在细胞凋亡时其会外翻至细胞膜的表面,已成为细胞凋亡检测的重要标志物。因此,通过细胞膜上的脂类分子对生物膜进行选择性识别,对细胞成像、分选、靶向、调控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图1.磷脂分子表位印迹及其对质

    来源: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3-03-18


页次:226/1559  共31166篇文章  
分页:[<<][221][222][223][224][225][226][227][228][229][23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