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我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在晚中新世陆相温度演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图 晚中新世墨西拿期陆地-海洋降温与早上新世回暖。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888101)资助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王成善院士课题组联合德国基尔大学地球科学研究所、美国华盛顿大学团簇同位素实验室在晚中新世陆相温度演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大气CO2驱动东亚晚中新世降温和生态系统重组(CO2-forced Late Miocene cooling and ecosy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3-03-25

  • 我国学者在活细胞水平的染色质动态修饰领域取得进展

    图 “关联解析”染色质动态修饰机制与功能的“单位点-多组学”技术-SiTomics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91753000、22137001、21937001、32170569、31871309)资助下,北京大学陈鹏与季雄教授团队在活细胞水平的染色质动态修饰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活细胞水平染色质酰化标记定义的蛋白质组与基因组‘信息关联’(Linking chromatin acylat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3-03-25

  • 丛尧组揭示关键细胞骨架蛋白在TRiC/CCT与plp2协助下折叠的过程和机制

      3月15日,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 Advance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丛尧研究组题为 “Structural basis of plp2-mediated cytoskeletal protein folding by TRiC/CCT” 的研究论文。研究人员应用冷冻电镜结合交联质谱技术,捕获了辅伴侣plp2协同TRiC在ATP驱动的构象循环中协助tubulin/actin折叠的过程,首次解析了TRiC-plp2-tubulin复合体结构,揭示了主要的细胞骨架蛋白tubulin/actin在蛋白质折叠机器TRiC与辅伴侣plp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时间:2023-03-25

  • 周斌组发现心内膜起源的成纤维细胞调控心脏纤维化

      3月23日,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Genetic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周斌研究组发表的研究论文“Dual genetic tracing reveals a unique fibroblast subpopulation modulating cardiac fibrosis”。   周斌研究组科研人员开发了双同源重组酶介导的遗传谱系示踪系统来特异性追踪心内膜起源的成纤维细胞(Endocardium-derived fibroblast, EndoFb),揭示了EndoFb是调节心脏纤维化的独特成纤维细胞亚群。利用EndoFb-t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时间:2023-03-25

  • Immunity:上海交大揭示血小板调控感染诱发血栓形成机制和治疗靶点

    全球每年有约有5000万例脓毒症患者,其中死亡人数超20%,每年死于脓毒症的患者约占全球死亡人数的1/5。脓毒症病因复杂,主要是由于感染造成的凝血系统和免疫系统功能紊乱,进而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微血栓形成、急性肺损伤以及多器官衰竭。血小板数目减少和功能障碍是临床上判断脓毒症严重程度和预后的重要指标。血小板是由巨核细胞分化形成的无核血细胞,除了传统的凝止血功能外,也具有免疫调控功能。活化的血小板可通过释放血小板衍生的微泡(PMVS)、细胞因子(IL-1β和TGF-β等)和趋化因子(CXCL4和CXCL7等),直接参与天然免疫的调控。此外,血小板表面的P-selectin也可和中性粒细胞表面的P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时间:2023-03-24

  • 水生所在PNAS报道蓝藻细胞生物学研究重要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张承才研究员团队在蓝藻细胞生物学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A c-di-GMP binding effector controls cell size in a cyanobacterium(环状双鸟苷酸受体蛋白调控蓝藻细胞尺寸)”为题,在线发表于PNAS上 (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2221874120)。这是继该团队数月前在PNAS和PNAS Nexus发表关于细胞分裂和发育的协调机制(Xing et al., PNAS 119 :e e2207963119, 2022;

    来源: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3-03-24

  • 西北干旱区社会经济干旱程度呈减缓趋势

      联合国《2022年全球干旱数字》报告指出,干旱对全球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广泛且被低估了的影响。作为四种基本干旱类型之一的社会经济干旱,可以同时反映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干旱程度,系统反映由于水分短缺影响生产、消费等社会经济活动的现象。西北干旱区是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最明显的地区之一,目前该区干旱类型的研究多集中于气象干旱、农业干旱、水文干旱以及三种干旱类型之间的传递及滞后关系等方面,对社会经济干旱的定量研究匮乏,忽视了水资源短缺的重要经济和社会驱动力;同时,西北干旱区是中国资源型缺水最严重的区域,工程型缺水、结构型缺水和管理型缺水并存,目前对各地(市、州)的缺水类型研究仍

    来源: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时间:2023-03-24

  • 中国科大发现自然杀伤细胞失去抗肿瘤功能关键机制

    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 NK细胞)是肿瘤的“职业杀手”,在抗肿瘤免疫治疗上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肿瘤微环境中NK细胞的抗肿瘤功能受到严重挑战,大部分晚期肿瘤都能逃避NK细胞的杀伤,急需弄清机理,寻找恢复NK细胞功能的新方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和生命科学与医学部魏海明教授、郑小虎教授和田志刚教授课题组,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黄光明课题组以及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钱叶本主任合作,发现肿瘤组织微环境NK细胞丢失表面膜突起,无法识别肿瘤细胞,失去了抗肿瘤功能。他们还创建了一种“单个免疫细胞膜质谱检测技术”,揭示NK细胞膜主要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生命科学与医学部

    时间:2023-03-24

  • 河南省脑靶向生物纳米药物重点实验室在脑胶质瘤侵袭机制

    近日,河南省脑靶向生物纳米药物重点实验室尹金龙教授课题组针对脑胶质瘤侵袭难题发现了新的治疗靶点及机制,纳米靶向该靶点可有效抑制肿瘤的侵袭和发展,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中科院一区Top,IF=17.694)。 弥漫性浸润是胶质母细胞瘤(GBM)治疗耐药和复发的主要原因。在GBM中存在一类具有干细胞特性的细胞群:胶质母细胞瘤干细胞(GSC),是GBM肿瘤形成、发生发展、浸润侵袭、复发和导致放化疗抗性的根本原因。然而针对GSC侵袭性的具体分子机制及应用于靶向治疗的可行性仍不清楚。在此,尹金龙团队发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5(IGFBP5)

    来源: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3-03-24

  • 暨南大学病原微生物研究院团队在新冠疫苗及抗RNA病毒研究领域取得系列进展

            2023年1月,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IF:20.693)在线发表了暨南大学病原微生物研究院团队的系列研究成果:“A vaccine delivery system promotes strong immune responses against SARS-CoV-2 variants”和“Inhibition of PIKFYVE kinase interferes ESCRT pathway to suppress RNA virus replication”。研究院团队在新冠病毒高效疫苗递送系统和R

    来源:暨南大学病原微生物研究院

    时间:2023-03-24

  • Plant Cell | 刘琳/陈雪梅团队揭示玉米磷稳态调控新机制

          磷是植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为了应对磷缺乏,植物已经进化出多种复杂的策略来协调磷酸盐的获取、清除和再利用(回收)过程。玉米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如今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种植。磷是维持玉米高产所需肥料的主要成分之一,然而磷资源正在迅速减少,并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枯竭。了解玉米磷酸盐获取和利用的潜在分子机制,以开发具有高磷酸盐利用效率的玉米品种是应对未来磷资源短缺的有效手段。         近日,The Plant Cell在线发表了来自深圳大学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刘琳副教授

    来源:深圳大学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

    时间:2023-03-24

  • 【科研动态】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贺晓静团队揭示动粒在维持基因组稳定遗传和着丝粒稳态中的作用

    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对于基因组稳定性以及子代细胞存活至关重要。CENP-A作为组蛋白H3变体是着丝粒的表观遗传标记。多亚基的超大蛋白质复合物——动粒(Kinetochore)附着于染色体着丝粒两侧并结合纺锤体微管,在维持姐妹染色单体的正确分离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内层动粒的核心成员,CENP-H/I/K/M复合物中亚基缺失或异常定位均会造成动粒功能障碍,从而导致染色体错误分离、细胞周期停滞以及细胞死亡(1)。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贺晓静教授团队于2019年率先解析了嗜热真菌C. thermophilum (ct) CENP-I N端及与T. terrestr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生命与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3-03-24

  • 【科研动态】对DNA m6A修饰“两肋插刀”--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朱斌课题组发现已知唯一病毒来源DNA...

    2023年3月23日,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朱斌教授团队在国际微生物领域著名期刊《Microbiology Spectrum》发表题为“A unique m6A-dependent restriction endonuclease from an archaeal virus”的研究论文。 论文链接:https://journals.asm.org/doi/epub/10.1128/spectrum.04262-22 限制修饰系统是原核生物对抗病毒最主要的免疫系统,其中的DNA切割元件限制性内切酶奠基了DNA重组技术,被授予诺贝尔奖,是重要的分子生物学工具酶。绝大多数限制性内切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生命与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3-03-24

  • 上海交大义理林教授课题组在锁模光纤激光器快速精确建模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义理林教授课题组(LIFE,Laboratory of intelligent fiber ecosystem)联合天津大学胡明列教授团队使用循环神经网络实现了对锁模光纤激光器快速精确建模,运行速度相比传统分步傅里叶(SSFM)迭代求解方法快146倍。研究提出先验信息导入(Prior Information Feeding)方法,对激光器谐振腔腔长和小信号增益(对应泵浦功率)等信号波形之外的参数实现了泛化,从而成功实现了不同状态(孤子、束缚态等)演变过程的幅相全域快速精确建模,相关成果以“Fast Predicti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3-03-24

  • PNAS | 刘铁民/孔星星合作揭示骨骼肌PARP1通过AMPK调控线粒体稳态,延长寿命的新机制

          人类衰老的生物学基础仍然是最大的未解科学问题之一。衰老是一个以细胞功能逐渐退化为标志的复杂过程,受生物学因素、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等影响。线粒体作为细胞的主要能量枢纽,是高度动态的细胞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线粒体功能的改变是衰老过程中潜在的核心调节因子【1】,去除功能失调的线粒体并形成新的健康线粒体可维持其功能和能量稳态,这与长寿密切相关【2-3】。然而,这些功能在衰老过程中是如何受到影响的,以及替代的抗衰老干预是否需要不同的线粒体网络仍不清楚。        PARP1(Poly(ADP-ribose) pol

    来源: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3-03-24

  • 杨雄里院士团队在Progress in Retinal and Eye Research上发表特邀综述

    青光眼是全球第二大致盲性眼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高眼压引起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进行性退变是青光眼致盲的根本原因。在青光眼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视网膜胶质细胞的激活及其相互作用在神经节细胞损伤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近十余年来,脑科学研究院王中峰教授课题组,在杨雄里院士的协助下,应用多学科技术对实验性青光眼视网膜胶质细胞激活及其对神经节细胞损伤的机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若干重要的成果,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 Journal of Neuroinflammation, Glia等杂志上发表了近30篇学术论文,为国际

    来源:复旦大学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时间:2023-03-24

  • 王中峰课题组发现星形胶质细胞在青光眼视觉损伤中的作用新机制

    青光眼是全球首位不可逆性致盲眼病,其临床特征是视神经头病变和视野丧失。与其它神经退行性疾病相似,青光眼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有文献表明,在青光眼患者视网膜中编码缝隙连接蛋白43(connix43,Cx43)的缝隙连接α1基因存在突变,但是,Cx43如何参与青光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损伤仍然未知。近日,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王中峰课题组在国际期刊《胶质细胞》(Glia)上在线发表了题为《调控Rac1/PAK1/connexin43介导的星形胶质ATP释放参与实验性青光眼神经节细胞的存活》(Modulation of Rac1/PAK1/connexin43-mediated ATP release f

    来源:复旦大学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时间:2023-03-24

  • 黄志力课题组揭示静脉麻醉药丙泊酚麻醉作用新机制

    全身麻醉药如何导致意识消失是重要的科学问题之一。临床上最常用的静脉全身麻醉药丙泊酚用于临床已40余年,但脑内关键作用部位仍有待阐明。近日,睡眠课题组黄志力团队在麻醉学国际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IF=11.7,中科院一区TOP)发表研究成果,揭示了丙泊酚脑内作用的新核团、神经元类型和神经环路机制,发现位于丘脑中线背侧的丘脑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thalamus, PVT)神经元在丙泊酚麻醉过程中发挥重要的意识转换作用。研究人员运用在体脑电、离体电生理记录、光纤钙信号记录、化学遗传学、光遗传学,连续小鼠尾静脉输注等技术,发现丙泊酚麻醉诱

    来源:复旦大学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时间:2023-03-24

  • 生命科学学院蒋争凡课题组发现STING后高尔基体囊泡转运的重要性及分子机制

    cGAS-STING通路是负责识别胞质DNA免疫应答的主要通路1。cGAS作为胞质DNA受体,可以被DNA和/或Mn2+激活并利用ATP和GTP合成第二信使2'3'-cGAMP,后者进一步激活STING并诱导I型干扰素等细胞因子的产生,从而介导抗感染/肿瘤免疫反应。研究表明,多种病原微生物入侵及各种压力胁迫,如氧化应激、代谢紊乱及DNA损伤等都可导致胞质DNA的累积及Mn2+浓度的升高,从而激活cGAS-STING通路。因此,cGAS-STING信号通路在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肿瘤及多种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生及治疗中都发挥关键作用。磷脂酰肌醇磷酸(phosphoino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3-03-24

  • 基础医学院刘俊岭和徐艳艳团队揭示血小板调控感染诱发血栓形成机制和治...

    全球每年有约有5000万例脓毒症患者,其中死亡人数超20%,每年死于脓毒症的患者约占全球死亡人数的1/5。脓毒症病因复杂,主要是由于感染造成的凝血系统和免疫系统功能紊乱,进而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微血栓形成、急性肺损伤以及多器官衰竭。血小板数目减少和功能障碍是临床上判断脓毒症严重程度和预后的重要指标。血小板是由巨核细胞分化形成的无核血细胞,除了传统的凝止血功能外,也具有免疫调控功能。活化的血小板可通过释放血小板衍生的微泡(PMVS)、细胞因子(IL-1β和TGF-β等)和趋化因子(CXCL4和CXCL7等),直接参与天然免疫的调控。此外,血小板表面的P-selectin也可和中性粒细胞表面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时间:2023-03-24


页次:224/1559  共31166篇文章  
分页:[<<][221][222][223][224][225][226][227][228][229][23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