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昆明植物所揭示不同施肥策略对全球干旱地区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全球干旱生态系统拥有约1/3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区域,为28%的濒危物种提供栖息地,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极其敏感。旱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质贫瘠,养分流失十分快速,连续的农业耕种常常导致作物严重减产。因此,增施化肥成为提高旱地农作产量的方法。然而,旱作农业生态系统对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一直被忽视。   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N2O)和甲烷(CH4)是与土壤-营养-气候反馈循环相关的三种农业温室气体。耕地因为肥料的施用贡献了全球一半以上的N2O排放。为了应对粮食危机,农民将使用更多化肥来提高产量,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量持续增加,但粮食产量不一定会增加。为了促进耕地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3-03-25

  • 川大华西医院苏昭铭研究员团队在Nature Catalysis发文:揭示四膜虫核酶内含子剪接过程构象

    2023年3月16日,我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苏昭铭研究员团队在Nature Catalysis(IF:40.706)在线发表文章:Cryo-EM reveals dynamics of Tetrahymena group I intron self-splicing。研究通过体外转录共折叠后获得正在进行剪接反应的四膜虫I类内含子,并直接运用冷冻电镜在两个样品中捕获了剪接过程中第一步、第二步以及环化反应共六种不同构象(分辨率在2.84 — 3.73 Å),极大完善了人们对该内含子完整剪接过程的理解(图1)。

    来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时间:2023-03-25

  • The Plant Cell | 四川大学张大伟团队揭示光诱导顶端弯钩快速打开机制

    光是影响植物发育的最重要的外部刺激因素之一。当种子埋藏在黑暗的土壤中发芽时,幼苗将进行暗形态建成,在双子叶植物中主要表现为下胚轴的伸长、顶端钩的形成、子叶的闭合状态。光照将开启植物从暗形态建成转变为光形态建成的过程,即幼苗的光合能力增强、下胚轴生长速度降低、顶端钩和子叶快速打开。植物顶端钩是植物萌发后形成的重要结构,对于植物的正常生长十分重要,它可以保护幼嫩组织如子叶、真叶和最重要的顶端分生组织成功地穿过土壤,是幼苗能否正常出土的先决条件。HOOKLESS1 (HLS1)是顶端钩发育的重要调节因子,是一个受各种信号调控的信号终端。然而,植物如何通过修饰HLS1来调控光诱导的顶端弯

    来源: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3-03-25

  • 李福男副教授、吴乔教授、林天伟教授团队合作发现干预SARS-COV-2引发肺纤维化的新型小分子化合物

    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SARS-CoV-2)是导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主要病原体,常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特别是肺实质病变、肺泡腔渗出、肺间质纤维化等,可导致患者肺功能不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日,我院李福男副教授与生命科学学院吴乔教授、林天伟教授团队合作,发现SARS-CoV-2引发肺纤维化的全新分子机制,并筛选出一种以Smad3为靶点,能有效干预肺纤维化的小分子化合物RMY-205,为治疗SARS-CoV-2引发的肺纤维化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颖的先导化合物。该研究成果已申请了一项国家发明专利,并以“Therapeutic potency of c

    来源:厦门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3-03-25

  • 中国科大发现自然杀伤细胞失去抗肿瘤功能关键机制

    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 NK细胞)是肿瘤的“职业杀手”,在抗肿瘤免疫治疗上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肿瘤微环境中NK细胞的抗肿瘤功能受到严重挑战,大部分晚期肿瘤都能逃避NK细胞的杀伤,急需弄清机理,寻找恢复NK细胞功能的新方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和生命科学与医学部魏海明教授、郑小虎教授和田志刚教授课题组,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黄光明课题组以及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钱叶本主任合作,发现肿瘤组织微环境NK细胞丢失表面膜突起,无法识别肿瘤细胞,失去了抗肿瘤功能。他们还创建了一种“单个免疫细胞膜质谱检测技术”,揭示NK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基础医学院

    时间:2023-03-25

  • “超级真菌”是怎样炼成的?-黄广华课题组在临床耳念珠菌感染和传播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耳念珠菌是一种新发的真菌病原体,通常具有多重耐药、传播性强和血液感染病死率高等特征,因此,也被称为“超级真菌”。自2009年日本科学家报道第一个感染病例以来,耳念珠菌在全球快速传播,目前约50个国家已报道几万个相关感染病例;我国北京、辽宁、福建、香港和台湾等地区已累计报道60例。耳念珠菌及相关感染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2019年美国CDC在《抗生素耐药的威胁》年报中将其列为“紧迫威胁”,2022年世界卫生组织在真菌预警清单中将其列为“最高级别”。为什么耳念珠菌在医院内部环境中难以被消杀和清除?为什么耳念珠菌具有非常强的传染性,其感染又难以治疗?这是长期以来困扰临床医生和微生物学家的两个问题。最

    来源: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3-03-25

  • 整形外科医院肖苒团队揭示PTB蛋白去二聚化过程及其单体的基因调控作用

    2021年8月17日,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肖苒研究员团队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在线发表了题为《De-dimerization of PTB is catalyzed by PDI and is involved in the regulation of p53 translation》的论文,首次发现了多聚嘧啶区结合蛋白(PTB)二聚体和单体的不同亚细胞定位,揭示了PTB二聚体和单体之间进行转换的机制,阐明了PTB单体在基因翻译水平调控中的作用。 蛋白质的二聚化和去二聚化过程是整合了功能、结构和调控的生物过程, 在蛋白质调节中发挥关

    来源:北京协和医学院

    时间:2023-03-25

  • 病原生物学研究所何玉先团队发现了基于HIV纳米抗体基因治疗新策略

    艾滋病(AIDS)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至今依然缺乏安全有效的预防疫苗和根治药物。目前,多种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的“鸡尾酒”方案仍然是控制病毒感染的主要手段,虽然这种方案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但是终身服药伴随的毒副作用以及耐药等问题对临床治疗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研发一种可以治愈艾滋病的技术手段仍然是当前国内外的重点课题。 “柏林病人”和“伦敦病人”的成功治愈,提示给患者输入具有HIV抗性的造血干细胞(HSC)或T淋巴细胞有可能是治愈或功能性治愈艾滋病的有效途径。前期研究中,病原生物学研究所何玉先课题组基于强效广谱的基于多肽的HIV膜融合

    来源:北京协和医学院

    时间:2023-03-25

  • 病原生物学研究所崔胜团队揭示抗新型冠状病毒高效抑制剂的作用机制

    目前,新冠病毒(SARS-CoV-2)在全球仍旧处于大流行阶段,其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仍持续攀升,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用于COVID-19的治疗。因此,研发高效的抗新冠病毒药物迫在眉睫。为助力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研发,病原生物学研究所崔胜课题组于2021年1月在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上发表题为《Crystal structure of SARS-CoV-2 papain-like protease》的论文。该研究在国际上率先阐明了新型冠状病毒重要药靶-木瓜样蛋白酶(Papain-like protease,以下简称PLpro)

    来源:北京协和医学院

    时间:2023-03-25

  • 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王健伟团队发现SARS-CoV-2聚合酶拮抗天然免疫的机制

    COVID-19仍然肆虐全球,给全世界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经济造成极其严重的威胁。天然免疫反应在抵抗病毒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反过来病毒为了生存进化出多种机制拮抗宿主的天然免疫反应,因此阐明新冠病毒与宿主天然免疫相互作用的机制对于了解其致病机理具有重要作用。 前期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王健伟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的研究初步阐明新型冠状病毒天然免疫逃逸机制的研究,报道了SARS-CoV-2感染进程中的干扰素反应,系统筛选了病毒编码蛋白对于干扰素产生和下游信号通路的影响。本研究在之前筛选的23个SARS-CoV-2编码蛋白对于I

    来源:北京协和医学院

    时间:2023-03-25

  • 病原生物学研究所崔胜团队揭示新型冠状病毒拮抗宿主天然免疫的结构基础

    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引起的新冠肺炎(COVID-19)的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还在持续攀升,对全球经济和公共卫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目前尚无特效的抗新冠病毒药物,新药物、新靶点的研发势在必行。除病毒自身靶点之外,寻找有效的宿主靶点逐渐成为药物研发的新趋势。冠状病毒不但编码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还具有一套独特的“辅助蛋白”。辅助蛋白并非病毒复制必须的蛋白质,但它们对冠状病毒在细胞中的生存至关重要。辅助蛋白参与天然免疫的调节,促进病毒感染。SARS-CoV-2感染的特征之一是IFN-I的诱导被抑制,这归功于辅助蛋白对IFN-I信号通路的干扰。有

    来源:北京协和医学院

    时间:2023-03-25

  • 病原生物学研究所钱朝晖、金奇和王健伟团队合作发现蝙蝠冠状病毒RaTG13和新型冠状病毒对不同种属ACE2的感染机制

    目前,新冠肺炎(COVID-19)仍在全球肆虐,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而摆在科学界面前的不确定问题仍有很多,跨物种传播机制是其中重要的科学问题。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属于β冠状病毒属B亚型冠状病毒,SARS-CoV-2基因组与SARS-CoV和bat SL-CoV RaTG13核苷酸序列的相似性分别为80%和96.2%。SARS-CoV-2与蝙蝠SL-CoVs 的高序列同源性提示SARS-CoV-2可能起源于蝙蝠。然而,蝙蝠病毒由蝙蝠向人类的跨种传播是直接的,还是通过中间动物宿主,仍有待确定。 病原生物学研究所钱朝晖课题组、金奇课题组和王健

    来源:北京协和医学院

    时间:2023-03-25

  • 基础所生物医学工程系张卫奇团队实现低光毒性的溶酶体荧光成像

    2021年10月6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基础所)生物医学工程系张卫奇团队与美国康奈尔大学医学院Ching Tung教授合作在ACS Nano发表了“A Hybrid Nanogel to Preserve Lysosome Integrity for Fluorescence Imaging”的论文。该研究发展了一种新型的复合纳米凝胶作为溶酶体标记物,通过主动去除成像过程中的光毒性,简易地实现了高效低毒的活细胞荧光成像。 溶酶体是细胞中最主要的细胞器之一,广泛参与了细胞代谢、信号通路、细胞膜修复与细胞死亡等各类生命活动。溶酶体的异常与代谢紊乱、

    来源:北京协和医学院

    时间:2023-03-25

  • 基础医学研究所余佳团队发现QKI5通过转录调控促进单核分化新机制

    2021年10月14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余佳团队在Genome Biology期刊在线发表题为“A global screening identifies chromatin-enriched RNA-binding proteins and the transcriptional regulatory activity of QKI5 during monocytic differentiation”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全局性描绘了造血细胞中染色质富集型RBP的分布图谱,并对其染色质结合机制进行探究,鉴定出RBP QKI5通过转录调控促进

    来源:北京协和医学院

    时间:2023-03-25

  • 基础医学研究所许海燕团队在使用CD123拮抗多肽治疗白血病方面取得进展

    2021年11月13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简称“基础所”)许海燕团队与中科院国家纳米中心王琛团队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王建祥团队合作在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杂志上以Letter形式发表了研究成果“A novel CD123-targeted therapeutic peptide loaded by micellar delivery system combats refractory acute myeloid leukemia”。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leuke

    来源:北京协和医学院

    时间:2023-03-25

  • 肿瘤医院周光飚团队在输血依赖型β地中海贫血的治疗方面取得新进展

    2021年11月18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周光飚团队与相关团队合作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上发表题为“Safety and efficacy of thalidomide in patients with transfusion-dependent β-thalassemia: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的论文,这项II期、随机、安慰剂对照、双盲的临床试验旨在明确沙利度胺治疗输血依赖型β地贫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是人类最常见的单基因遗传性疾病,在我

    来源:北京协和医学院

    时间:2023-03-25

  • 现代农学院解伟与合作者在Nature发文揭示农业生产优化布局有望促进食物系统可持续发展

    2022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强调,“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农业生产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但其背后也隐含了较高强度的资源环境消耗,例如,地下水位急速下降、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化肥施用强度急剧上升、农药污染更加广泛。在此背景下,中国各管理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提高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其中,水利部提出“用水红线”,生态环境部推动农业温室气体减排,农业农村部提出“化肥农药零增长计划”等。上述政策和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业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但当前的农业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3-03-25

  • 口腔医学院蒋欣泉团队揭示骨骼发育中破骨细胞谱系分化过程的“刹车器”

    形成骨的成骨细胞与溶解吸收骨的破骨细胞(骨的两个主要细胞成分)之间的协调是维持骨骼的功能和稳态的重要细胞基础。其中,破骨细胞起源于骨髓,参与骨发育、改建和重建过程等重要生理过程,其分化功能异常导致骨质疏松,骨质硬化,骨坏死、佩吉特氏骨病等。因此,明确破骨细胞分化发育过程中的谱系分化的分子生物学调控机制,可为人类的骨骼系统相关疾病的治疗,以及促进骨再生修复提供重要的治疗线索。 前期研究表明溴结构域蛋白9 (BRD9),作为非典型染色质重塑BAF复合物(ncBAF)的重要组成亚基,是造血系统相关疾病的重要靶分子。然而,BRD9介导的染色质重塑功能在破骨细胞谱系分化与骨稳态调节中的作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时间:2023-03-25

  • 孙玉诚研究团队揭示蚜虫翅型分化的调控机制

      昆虫是最早演化出翅并具备飞行能力的动物类群,许多昆虫具有翅的非遗传多型现象。其中,蚜虫的翅二型现象是昆虫可变翅型最为极端的模式,即完整发育的翅和完全降解的翅,且翅型转变完全依赖跨代信号调控。由于其祖先和邻近种均为有翅,无翅蚜在演化动力、性状决定和调控机制的研究在国际上处于空白。   蚜虫翅型分化受到种群密度、温度光周、寄主营养、天敌胁迫等多种环境因素影响。母代蚜虫感知外部环境信号后,将其转换为分子信号,通过跨代传递到子代胚胎,决定子代翅原基组织细胞命运。本研究通过比较密度依赖的有翅蚜和无翅蚜一龄阶段翅原基组织形态,发现有翅蚜和无翅蚜在出生24 h均有翅原基组织,但无翅蚜翅原基组织在出生后的

    来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时间:2023-03-25

  • 我国学者在天体撞击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图 水星上的一条走向弯曲的溅射纹。最新研究发现该溅射纹形成于北斋撞击坑(Hokusai),是溅射角度突变的产物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2241108、42273040)等资助下,中山大学肖智勇教授团队在天体撞击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行星表面难以追踪的远溅射物(Untrackable distal ejecta on planetary surfaces)”为题,于2023年3月1日在线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3-03-25


页次:223/1559  共31166篇文章  
分页:[<<][221][222][223][224][225][226][227][228][229][23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