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日本、爱尔兰开发出快速基因解析仪器

        日本一家企业最近与爱尔兰科研机构共同开发出一种快速基因解析仪器,它的基因解析速度比现有仪器快100倍以上,可望大大加快基因异常病症的研究。       开发新型基因解析仪的是日本日立制作所的欧洲分公司和爱尔兰的都柏林大学临床医学系。日立公司日前发布的消息称,这种名为“HITAGENE”的仪器是“基因解析速度的一大突破”,它具有快速处理能力,以前24小时才能完成的基因解析,新仪器只需十多分钟。预计快速基因解析仪器将在今年秋天上市,主要面向制药公司和研究机构销售。   &

    来源:

    时间:2002-04-20

  • 人类不必为焦虑而焦虑——焦虑受基因控制

    新华社上海4月17日电 “有的人天生开朗,有的人生来忧郁。”如今这种说法有了科学依据。澳大利亚基因学家尼克·马丁在2002国际人类基因组大会上宣布,他在实验中取得了大量的证据证明人体有特定的基因控制着像焦虑和抑郁这些“情绪”。         虽然医学界早就发现焦虑和抑郁是最常见的神经性疾病,但长期以来,人们通常并不认为它是一种病,而仅仅是一种情绪,有些人甚至责备自己的心胸不够开阔。马丁说,虽然人类焦虑在很大程度上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但是它们确实是由遗传性基因控制的,而且属于多基因疾病。      

    来源:

    时间:2002-04-20

  • 基因研究的欢乐与哀愁----国际人类基因组大会(HGM2002)随想

    自从1986年Thomas Roderik提出基因组学的概念、倡议实施“人类基因组计划”以来,十八年来,基因、生物芯片、克隆、干细胞等等概念如排山倒海之势涌入人们的脑海。2000年6月,人类基因组草图出台,2002年4月,科学家又对外宣布水稻基因组问世,前昨天刚刚在上海闭幕的国际人类基因组大会(HGM2002),让人感到基因研究的新名词新观念如排山倒海之势涌向人们。还有,电视,报纸热烈讨论克隆人,生物恐怖…,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有着轻微的风吹草动,马上就可传播到全世界.即将上映的<克隆人进攻>(星球大战系列),向大家传达了一种对新的基因技术表示恐惧的感觉.新科学新理论新发现

    来源:

    时间:2002-04-19

  • 世界首例含人类基因克隆猪在台育成

    大洋网4月19日消息 台湾首次以外源基因克隆的克隆猪,在研究人员极度保密下,今年二月十五日诞生,目前健康状况良好,这是带有人类第九凝血因子及猪乳铁蛋白转殖猪的全世界首例。研究团队针对这项突破,已观察实验两个多月,日前并产下第二、三只克隆猪。台湾“动物科技研究所”所长翁仲男表示,时机成熟后,会将克隆猪公开“亮相”。这个研究团队,由财团法人“台湾动物科技研究所”、台大畜产系郑登贵教授及美国康乃狄克大学杨向中教授组成,经多年努力,基因转殖猪于二月十五日成功产下一只克隆猪。这只克隆猪是由母猪本身取下耳朵的体细胞作为“供核者”,再移置已去核的卵细胞进行“核移置”工程。研究人员指出,用以产

    来源:

    时间:2002-04-19

  • 前列腺癌的新分子标记

        [生物通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癌症研究人员识别出诱发前列腺癌的一个新的与饮食有关的遗传“罪犯”。    研究小组报道,前列腺癌细胞内一个叫做AMACR 的基因表达增加了9倍。“该基因似乎在诸如奶制品和牛肉中的脂肪酸分子的支链的降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的高级作者、约翰霍普金斯大学Brady泌尿学研究院和Kimmel 癌症中心的泌尿和肿瘤学教授William B. Isaacs博士解释说。    但研究人员警告说,AMACR表达升高与食用牛肉和奶制品之间的这种联系还不确定,将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由

    来源:

    时间:2002-04-19

  • 研究发现急性麻疹可抑制HIV复制

        [生物通讯]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Bloomberg公共卫生学院研究人员的一项新研究,人类免疫缺损病毒HIV的复制在急性麻疹发作时可以暂时受到抑制。对赞比亚感染HIV儿童的研究发现,与未患麻疹的感染HIV儿童相比,罹患急性麻疹的HIV感染儿童血液内的HIV水平显著下降。研究人员表示,早先唯一发现对HIV有抑制作用的病毒就是引起斑疹伤寒症的恙虫。这项研究发表在4月15日期的《传染性疾病杂志》(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上。    “我们被这个发现惊呆了,因为我们预想看到的会是HIV复制随

    来源:

    时间:2002-04-19

  • 世界上最大的昆虫群落如何形成?(附图)

         [生物通讯]世界上最大的昆虫群落在南欧被发现。从西班牙的大西洋海岸到意大利的地中海,这些入侵的阿根廷蚁互相招呼,熟得好像来自同一个地方--尽管它们事实上毫无关系。这项新研究加剧了有关蚁群的合作如何形成的争论。    自人类在20世纪初将阿根廷蚁引入欧洲以来,这种昆虫已将其领土扩张到6000公里。与它们在加州的“同胞”一样,入侵欧洲的阿根廷蚁形成了一个异乎寻常的超大群落,工蚁就在巢穴间自由活动,为没有血源关系的蚁后收集食物。对加州的阿根廷蚁进行的遗传学研究表明,这种合作是入侵蚁群通过遗传“瓶颈”之后,偶然情况下引起的:蚁群丢失

    来源:

    时间:2002-04-19

  • 酶的作用导致老鼠肌肉受损

    和杜兴肌养失调症(NMD)有关的肌肉受损在老鼠测验中受到控制,方法是把一种自然生成的酶加到鼠的骨骼肌肉中。加州圣地亚哥大学的研究者把这项成果发表在国家科学院的院刊上。这种酶叫做CT Ga lNAC转移酶。通常这种酶只在神经肌节上才会有所表现的。研究者把这种酶重新放置到骨骼肌中,从而控制了肌肉受损。加拿大的深罗-马丁希望这种酶能够用来治疗杜兴肌养失调症。在每5000个不到6岁的儿童中就有1人会染上这种疾病,而大多数的孩子会在20岁以前就死亡。通常讲,失去营养肌意味着失去房子的地基,整个机体就会因此崩溃。而这种CT Ga lNAC转移酶可以修补这些营养肌。下一步的试验将揭示相关的机理,从而发现一种

    来源:

    时间:2002-04-19

  • 基因疗法治疗心绞痛是安全的

    最近美国学者的一项研究显示,将生长因子基因注入心脏是安全的,有望治疗心绞痛。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Circulation(2002,105 ∶1291)上。这项心绞痛基因治疗(AGENTA)研究是检验将生长因子基因注入心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第一项人类安慰剂对照研究。研究者发现,接受该治疗的严重心绞痛病人的运动时间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显著改善。美国密歇根州William Beanmont医院心导管室主任、该研究的领导者Grines医师说,生长因子基因治疗是一种完全新的、不同的治疗途径。以往将血管基因蛋白(是刺激血管生成基因的产物)注入心脏,刺激侧支血管生长的研究,未获远期成功。其原因可能为蛋白质的半衰期

    来源:

    时间:2002-04-19

  • 新发现有望找到癌症治疗新法

    尽管人类基因组的基因估计有三万五千个,但只有其中的一小部分在正常情况下的细胞形式出现。控制基因表现非常必要。许多癌症就是和基因的非正常组合联系紧密的。现在,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已找到了一种新的酶使特定的基因正常活动。酶的作用就是将这些基因做个分子印记。如果这种印记丢失,特定的基因就会活动异常而导致癌症。这种新的酶的发现能帮助人们找到癌症治疗方法。Rauscher教授发现一组特定的基因丢失了分子印记后,乳腺癌就变得非常具威胁性。摘自 科技之光

    来源:

    时间:2002-04-19

  • 食叶猴类的消化酶进化

    一种名为疣猴的东半球猴类亚科十分独特,因为其成员主要不是以果实和昆虫,而是以叶子为食。《自然-遗传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揭示了某个编码RNA降解酶的基因重复拷贝是如何进化,并协助一种疣猴消化食物的。某些基因是在其他基因的复制过程中产生的。重复基因可能通过选择压力得到进化,获得与原始基因不同的功能。但是在少数例子中,重复基因的进化可归因于某种特定的选择压力,而且人们已经知道其蛋白质产物确实获得了一种有用的新功能。食叶猴类消化食物的方式与牛消化青草相似。肠道中的细菌降解叶片,然后猴子消化细菌以重新获得养分。安阿伯市密歇根大学的Jianzhi Zhang及来自其他两个单位的同事们证明, 白臀叶猴(

    来源:

    时间:2002-04-19

  • 鲑鱼“遗产”的秘密(附图)

         [生物通讯]死人可能不会开口说话--但死鲑鱼却可以。古代鲑鱼埋藏于湖底淤泥中的证据使研究人员可以推测出过去2200年中阿拉斯加红鲑鱼的数量。推测的结果提示,过去鲑鱼种群数量长期浮动比现在要大,而公元1200年的一次鲑鱼繁盛时期可能推动了当地居民的文化转变。    生于河湖中的鲑鱼,返回家园产卵和死亡之前,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大海中度过的。鲑鱼死亡后腐烂的尸体在河底或湖底沉积物中留下永久的记录:鲑鱼尸体中含有高比例的重氮同位素15N。另外,硅藻属的某些物种会随鲑鱼的洄游而繁荣。随着硅藻的细胞壁硅化形成硅藻土,它们死

    来源:

    时间:2002-04-19

  • 解读染色体组之后领域专利申请剧增

    据此间媒体报道,在利用人体全部遗传信息开发新药和再生医疗方法即“解读染色体组之后”领域的专利申请在世界上剧增。据日本特许厅调查,在2001年的生物领域专利申请中,这种专利申请超过60%。从国别来看,美国居世界第一,占43%;中国第二,占32%;欧洲第三,占17%;日本第四,占7%。解读染色体组后领域技术包括:以改变基因排列提高细胞功能;查明制造基因的蛋白质功能,开发新药;基因治疗技术;利用胚胎干细胞的再生医疗技术等。目前,各国围绕这些技术的开发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据日本特许厅调查,1995年世界各国在生物领域提出的专利申请为1063件,而2001年“解读染色体之后”的专利申请就超过5000件。1

    来源:

    时间:2002-04-18

  • 动物纷纷“亮相”国际人类基因组大会

    新华网上海4月17日电(记者仇逸,房宁)从最原始的线形虫,到人类最近的“亲戚”黑猩猩,在2002国际人类基因组大会上,各种动物纷纷登台亮相,对它们的基因测序和功能研究,成为人类揭开自身遗传、疾病等诸多迷团的一条捷径。美国和德国的科学家在会上公布了他们对鼠的功能基因组学和鼠之间传染的遗传学的研究;法国学者则关注一种较独特的鱼类--石斑鱼;中国学者也表达了对鸡、河豚鱼、斑马鱼乃至青蛙和鸡等动物测序的兴趣,还计划和丹麦学者联手开展对猪的基因研究。“在以百万年为计量单位的生物进化史中,许多动物的遗传信息并没有随着衍变而消失,仍然留存在人体上。科学家如果能在生物研究中破解这些信息,就可以在人类基因研究中

    来源:

    时间:2002-04-18

  • 国际人类基因组大会闭幕 下届将在墨西哥坎昆举行

    新华网上海4月17日电(记者张学全)第八届国际人类基因组大会将于明年4月在墨西哥坎昆举行,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榊佳之出任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主席。昨天,在“第七届(2002)国际人类基因组大会”上,经过50个成员国的一致推选,现年60岁的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榊佳之从加拿大徐立之教授手中拿过“接力棒”,出任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下一任主席。榊佳之1942年出生于日本名古屋,现任东京大学医学院教授,日本基因科学项目负责人。其主要研究方向是唐氏综合症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及其它神经紊乱疾病。他曾在1997年发现了人体生物钟基因。榊佳之教授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组项目,并于最近完成了人类第21条染色体的测序。摘自 新华网

    来源:

    时间:2002-04-18

  • 全球人类基因组大会卫星会议今日在杭州召开

        由中国高新产业开发区协会和杭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高新技术产业生物医药孵化器论坛”今日在杭州举行,本次论坛作为2002年度全球人类基因组大会的卫星会议,在业界引起了极大关注。科技部火炬中心、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国内知名创业中心均与会参与为期两天的讨论。    中国高新产业开发区协会理事长张景安说:“生物医药产业是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深深吸引着医药产业和风险投资的目光,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后,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中国生物医药能否立足于强手之林,最终取决于企业的创新能力,而创新的载体是孵化器。”  &n

    来源:

    时间:2002-04-18

  • 科学家发现:细胞活力永存,人类长寿可求

        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就一直寻觅着长寿的秘方。现代基因学的研究使我们看到了曙光——科学家发现人体里负责新细胞分化生长的干细胞并不因人年纪的增长而丧失活力。    美国科学家戴维·施莱辛格在此间进行的2002国际人类基因组大会上兴奋地透露了他的新发现。他说,人的干细胞有着旺盛的活力,但是,细胞有新陈代谢,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功能细胞因为老化或磨损而丧失了原有的功能,然而它们却无法被排除体外。这些“失灵”的细胞越积越多,以至于最终妨碍了其他细胞的正常“工作”,这很有可能是导致人类衰老的真正因素。  

    来源:

    时间:2002-04-18

  • DNA受损与老化有关

    DNA受损与老化现象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没有明确的证据,不过,一个新的实验鼠研究显示,DNA受损确实与老化有关。荷兰的研究人员发现具有某一个基因缺损的实验鼠会有提前老化、骨质疏松、皮肤老化、不孕以及其它与老化有关的现象。如果又具有一个名为XPD的基因的缺陷时,老化的速度会更快,而且DNA对氧化破坏的感受度会更大。荷兰鹿特丹Erasmus大学的Jan De Boer与他的同事将实验鼠改造成具有与人类的毛发双硫键营养不良症(trichothiodystrophy (TDD))相同的基因缺陷。这个疾病的特征是毛发容易断裂、生长迟缓以及皮肤会对光过敏。这个缺陷基因-XPD已经知道与DNA转录成蛋白质及

    来源:

    时间:2002-04-18

  • 打开糖体生物芯片之门

    近年来,各国的科学家在人类基因组工程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其显著的成果是人类基因密码的破译和基因组图谱的绘制。它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以基因组功能研究为中心的一个崭新发展阶段。如何开展基因组功能或后基因组学研究成为科学家关注的焦点,生物芯片技术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今年3月,在英国权威的《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刊登了一篇关于糖体生物芯片的论文,宣布了以糖体为基础的新型芯片技术的创立。这项技术的建立是当代生物芯片技术领域的一项重要进展。从此,生物医学工作者可以在基因、蛋白质和糖体等多个分子层面上对生命现象进行广泛深入的分析研究。取得这一突破的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基因中心功能基因研究部主任

    来源:

    时间:2002-04-18

  • 节食基因可控制果蝇寿命

    美国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的《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称,他们通过改变基因的办法,使果蝇的寿命延长了一倍。由于人类同果蝇一样有着“长寿”基因,那么这一结果可能意味着,人类的平均寿命有朝一日也能翻一番,从目前的75岁增加到150岁。科学家们发现这种变异后的基因之所以能改变果蝇的寿命,主要是因为它可以对果蝇细胞在吸收能量上进行控制,让果蝇细胞“节食”。但如果基因变异得太多,果蝇反倒会过早死亡。这一发现发现意义重大,因为它使人类通过控制自身的新陈代谢来延缓衰老成为可能。不过,科学家指出,在任何用于长寿目的的药物在人类身上实验之前,需要在动物身上进行很多实验,以确保其对人类是安全的。摘自 科技之光

    来源:

    时间:2002-04-18


页次:1496/1558  共31149篇文章  
分页:[<<][1491][1492][1493][1494][1495][1496][1497][1498][1499][150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