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家发现全球最古老灵长类动物化石
科学家发现了一幅近乎完整的灵长类动物骨架,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古老的灵长类动物化石。此一发现在本周《自然》期刊上发表,其研究成果为灵长类动物的早期进化提供了重要线索。化石大约在55亿年前形成,属已知最早和最原始的眼镜猴近亲。由于眼镜猴与类人猿(包括猴子、猿和人类)相近,此一发现证实了人类的起源在很早期已经截然不同。 化石标本由倪喜军和他的团队发现,为中国始新世早期(5.58-5.48千万年前)的化石,骨架同时混合了类人猿和眼镜猴的特征。英文学名为Archicebus achilles,大致意思为“有脚跟的古猴”。研究证实跗猴型下目与类人猿亚目(亦即人类的祖先)的分歧比科学家之前预想的要早
-
邯郸发现罕见人类染色体异常核型
近日,河北省邯郸市第一医院发现一例罕见人类染色体异常核型。这一罕见人类染色体异常核型报送《中国人类染色体异常核型数据库》异常核型鉴定中心后,经中国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专家鉴定为“世界首报人类染色体异常核型”,其编码为3367。 该病例患者为女性,19岁,因无月经到医院就诊。检查发现,该患者有4条染色体发生了结构改变,即X染色体和1号染色体之间发生了平衡易位,3号染色体和13号染色体之间发生了倒位插入。 据该院主管检验师张新荣介绍,多条染色体发生结构改变且能生存者十分罕见。一般染色体变异和环境、污染等因素有关。可能是患者母亲在怀孕早期感冒用药,产生了物理或化学变化使其染色体核型发生了突变。
-
雌激素相关受体调节剂研究获进展
近日,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博士丁克团队宣布,经过多年努力,成功设计和合成了国际首个亚型选择性雌激素相关受体-α(ERRα)激动剂。进一步的生物学评价表明,化合物具有较好的药代动力学性质和良好的安全性参数。DK3在多种动物体内、外模型中表现出较好的改善Ⅱ型糖尿病、非酒精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症状的效果。 目前,该化合物已被确定为候选药物进行系统的临床前评价。相关成果已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2项,并已申请美国、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及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专利。 此外,该团队还设计和合成了一系列三氮唑类化合物作为有效的ERRα转录活性抑制剂。其中化合物E201表现出良
-
中国医学科学院Hepatology肝硬化研究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布了一项14年定群研究的结果,确定了在熊去氧胆酸治疗6个月后根据生化反应预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长期预后的新策略。相关研究在线发表在5月27日国际著名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最新影响因子11.665)上。 论文的通讯作者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风湿免疫科的张奉春(Feng-Chun Zhang)教授,其主要从事自身免疫病基因和抗原抗体的研究。迄今共发表论文150余篇。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是一种肝内胆管进行性非化脓性损害性疾病,由于此病早期缺乏临床症状或临
-
上海交大曹心德教授:锁住土里重金属
(记者 徐瑞哲)在“镉大米”、“铅超标”等重金属污染中,要把深入土壤的金属元素去掉是个大难题。“6·5”世界环境日之际,上海交大昨天发布一项土地修复新技术——将重金属“锁”在土里,而不被农作物吸收。他们开发出至少6种吸附材料,均源自固体废弃物,却能“以废治废”。 以镉污染为例,土壤中的金属镉一方面来源于采矿、冶炼行业排放的废渣、废水,以及各类工厂排放的废气;另一方面,农业化肥被大量使用,特别是磷肥,也会促使土壤镉超标。而一旦镉元素通过土壤进入食物链后,除掉它们就更为困难。上海交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曹心德教授介绍,镉大米被人体摄入后,约95%直接从粪便排出,但仍有5%为人体所吸收,其中约1/3积
-
厦门大学Nature子刊药物研究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来自厦门大学、匹兹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抗寄生虫药物伊维菌素(ivermectin)是一种调控代谢的新型FXR配体。相关研究论文在线发表在6月3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论文的通讯作者是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闽江学者特聘教授李勇(Yong Li),其主要方向是核受体结构生物学与药物学研究。曾在世界主流学术刊物上包括PNAS、Molecular Cell, 和Nature Structure & Molecular Biology等发表多篇论文。法尼酯衍生物X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FXR
-
2013中科院候选院士之中南大学
生物通报道:201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已经公布,此次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增选候选人88人,分布在不同的地区院校,其中中科院系统最多(20人),其次是北京大学(5人),清华大学(4人),上海交通大学(4人),中国医学科学院(4人),首都医科大学(4人)。以下是这些科学家及其院校的介绍,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他们及他们所在的科研机构。中南大学是一所学科齐全、工学和医学见长、具有优良办学传统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也是国家“985工程”部省重点共建的高水平大学。2000年4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由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与中南工业大学合并组
-
H7N9流感疫情早期流行病学和风险分析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 生物通报道:近期中国发生人感染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重大疫情,来自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禽病监测室,伊利诺斯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就此对病例性别、年龄、职业及地域分布情况以及疫情传播特
-
上海交通大学循证医学研究成果再登《Lancet》杂志
6月8日,世界医学界最权威的学术刊物之一的The Lancet(中文译名《柳叶刀》)刊登上海交大环境与儿童健康教育部和上海市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有关循证公共卫生决策的最新述评:《中国循证公共卫生决策之路》。文章依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过去二十余年间在循证公共卫生决策领域的研究工作经验,深入分析了目前在中国推动循证公共卫生政策所遇到的困难与挑战,同时结合国际前沿理论及团队既往实践经验提出了提高认识、知识以及实践水平,推动自身能力建设,增强研究者与政策制定者之间的沟通,建立有效的转化体系等措施是现阶段系统层面推动中国循证公共卫生决策的关键要素。 循证医学,又称实证医学,是统一利用科学方
-
中国莲基因组测序完成
继中国科学家成功完成水稻、玉米基因组测序工作后,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研究人员与国外多家科研机构合作,顺利完成中国莲的基因组测序,构建了首张中国莲全基因组图谱,相关论文在线发表于《基因组生物学》杂志。 “该项目为将来的莲分子育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标志着我国相关研究将对生物进化科学的发展作出前所未有的贡献。”武汉植物园研究员韩月澎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我们对莲的研究从未如此深入,具有如此丰富的信息。” 莲属包含中国莲和美洲莲两个种,前者广泛分布于我国、印度、日本等亚洲国家,后者主要分布于北美洲和加勒比海。我国是世界莲花起源和种植中心之一,早在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
-
王佳伟小组阐明“年年岁岁花相似”分子机理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生生态所王佳伟课题组在最新研究中,揭示了多年生草本植物弯曲碎米芥成花诱导的分子机理,并解释了高等植物的开花多样性可能正是由于不同植物间不同成花诱导途径的贡献差异决定的。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科学》杂志。 “年年岁岁花相似”,这句古诗形象地指出了多年生植物在每年特定的时间开花,并且可以生长多年的生活习性。那么,这些植物是如何感知四季变化、调控开花的呢?王佳伟课题组通过对多年生草本植物弯曲碎米芥的研究,揭开了年龄途径和春化途径共同参与调控开花的分子机理。 弯曲碎米荠属于十字花科碎米荠属,为两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王佳伟研究组发现,弯曲碎米荠的成花诱导需要经历一段
-
植物温度感应分子机制研究获进展
近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生生态所何祖华研究组与国内外合作的研究成果,揭示了高温解除转录后基因沉默并伴随着隔代记忆的分子机制。 据介绍,全球气候变暖伴随着植物的生长发育行为变化,温度波动会影响作物的产量,尤其是高温会对农作物生产造成严重威胁。因此,研究高温影响植物生长发育机制意义重大。但目前对于高温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植物对极端高温(40℃~42℃)瞬间胁迫的反应上,植物体感受环境温度上升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 何祖华等在植物抗病性研究中,把拟南芥的油菜素受体BRI1与水稻免疫受体XA21的合成受体转化后,得到系列内源BRI1基因共抑制的矮化表型,即
-
有害螺类防治研究获国家发明专利
近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徐良雄、魏孝义等完成的“一种β-间二羟基苯甲酸大环内酯衍生物在有害螺类防治中的应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螺类是软体动物腹足类的统称,在海水、淡水和陆地上广泛分布,种类繁多,其中许多螺类可供人们食用或用作饲料、饵料,但许多螺类也是多种人、畜寄生虫的中间宿主,或容易过量繁殖导致生态灾害,例如钉螺和福寿螺。 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也是恰乐村肺吸虫和福建肺吸虫的中间宿主。由于人体对血吸虫病不能有效产生免疫,即使重复感染过的人也不能产生抗体,所以血吸虫病对人体健康可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并往往产生后遗症。因此从源头上控制和消灭钉螺才是防
-
我科学家发现纳米材料有望用于避孕
科技日报讯(记者吴长锋)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医学中心孙斐教授课题组与王均教授课题组通力合作,发现通过纳米材料的光热效应,可以对雄性哺乳动物进行高效安全的避孕控制,从而达到降低动物繁殖能力的目的。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5月出版的《纳米快报》。以纳米尺寸的金纳米棒为代表的光热材料,在近红外光的照射下,可以有效地将光能转化为热能,从本世纪初即被广泛利用于纳米生物学,尤其是肿瘤的光热疗法中。光热疗法依靠热量杀伤肿瘤细胞,结合红外激光准确的空间控制性能,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大肿瘤抑制效果,同时避免传统治疗方法的毒副作用。中国科大的新研究突破了纳米光热材料的应用领域,首先提出基于睾丸组织易被高
-
河北发现罕见染色体异常核型病例
中国科学报讯(记者高长安)记者5月31日从河北省邯郸市第一医院获悉,当地一患者日前被该院发现多条染色体发生结构改变,为罕见的人类染色体异常核型。邯郸市第一医院检验科科长刘冬青介绍,该病例患者是一名19岁女性,因无月经到邯郸市第一医院就诊。经B超检查发现,其子宫体大小约2.8cm×1.9cm×1.7cm,但形态尚规则,基层回声尚均匀,内膜显示不清,双侧卵巢显示不清。发现该异常核型的该医院主管检验师张新荣介绍,染色体检测显示,这名患者有四条染色体发生了结构改变,即X染色体和1号染色体之间发生了平衡易位,3号染色体和13号染色体之间发生了倒位插入。“一般染色体变异和环境、污染等因素有关,可能是患者母
-
上海生科院Science解析重要分子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在对多年生草本植物弯曲碎米荠(Cardamine flexuosa)的研究中揭示了年龄相关性春化作用的分子基础。相关论文“Molecular Basis of Age-Dependent Vernalization in Cardamine flexuosa”发表在5月31日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论文的通讯作者是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所的王佳伟(Jia-Wei Wang)研究员。其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是:对植物中非编码的RNA进行系统的功能分析。力图阐明这些调控RNA的产生机理和作用机制,以及它们
-
候选院士PLoS Genetics解析水稻信号传导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和中国水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The U-Box E3 Ubiquitin Ligase TUD1 Functions with a Heterotrimeric G α Subunit to Regulate Brassinosteroid-Mediated Growth in Rice ”的文章,发现了一个新的水稻BR不敏感矮秆突变体:taihu dwarf1(tud1),由此揭示了G蛋白介导油菜素内酯信号转导新机制,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PLoS Genetic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薛勇彪研究员,其早年毕业
-
2013中科院候选院士之厦门大学
生物通报道:201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已经公布,此次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增选候选人88人,分布在不同的地区院校,其中中科院系统最多(20人),其次是北京大学(5人),清华大学(4人),上海交通大学(4人),中国医学科学院(4人),首都医科大学(4人)。以下是这些科学家及其院校的介绍,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他们及他们所在的科研机构。厦门大学是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的,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也是我国唯一地处经济特区的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 韩家淮 53 细胞生物学 厦门大学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导,"****
-
中科院最新文章揭示尿嘧啶循环新机制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的研究人员揭示了细胞内尿嘧啶循环及细胞对过量尿嘧啶的适应新机制,指出了 OMP 脱羧酶对真菌生长发育存在潜在影响。乳清酸核
-
PNAS:饶毅研究组发现五羟色胺控制雌性动物性偏好
哪些分子可以控制性偏好这一基本行为决策?这是理解异性恋的必要基础。 2011年,饶毅实验室刘琰、蒋云爱等在《自然》发表文章,他们发现脑内的5-羟色胺(5-HT)控制雄鼠的性偏好行为:缺乏脑内5-HT的雄鼠丧失偏好、同等追求雌鼠和雄鼠,提示脑内神经递质5-HT是雄性哺乳动物脑中对其性偏好至关重要的分子。 这一工作引出自然的问题:5-HT在雌性老鼠是否参与性偏好?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