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Molecular Cell | 中国科大揭示蛋白琥珀酰化修饰的新机制

    蛋白的琥珀酰化修饰(succinylation)作为新型酰基化修饰广泛存在于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中,参与基因表达及蛋白功能的调控。琥珀酰化修饰本身是一个可逆的、动态的修饰,迄今为止,大多数报道的具有琥珀酰化修饰活性的蛋白都是经典的乙酰基转移酶,而特异性介导蛋白琥珀酰化修饰的转移酶尚不清楚。酮体代谢对生理稳态的调控非常重要,OXCT1是酮体分解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限速酶,催化琥珀酰辅酶A中的辅酶A基团转移至乙酰乙酸形成乙酰乙酰辅酶A。张华凤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OXCT1在肝癌中被诱导激活,促进酮体分解利用而加速肝癌进程 (Cell research,2016;26(10):1112-1130)。1月3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基础医学院

    时间:2024-01-06

  • 上海交大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在蛋白质水下软体机器人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率先创制了可编程驱动的蛋白质水下软体机器人,相关研究成果以“Programmable adhesion and morphing of protein hydrogels for underwater robots”为题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海交通大学博士黄盛晨为第一作者,研究员钱志刚和教授夏小霞为共同通讯作者。水凝胶是亲水高分子通过物理或化学交联形成的软材料,具有与天然组织器官相似的含水量和力学性能,在药物递送、组织工程和软体驱动等生物医学领域具有重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4-01-06

  • 上海交大戴少波课题组揭示底物磷酸基团在转酮酶催化中的多重功能

    近日,国际知名期刊《ACS Catalysis》在线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戴少波课题组的研究成果“Multifaceted Role of the Substrate Phosphate Group in Transketolase Catalysis”。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长聘教轨副教授戴少波,德国哥廷根大学教授Kai Tittmann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博士后柳志永和博士生肖城良为论文第一作者。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林双君特聘教授为论文提供了宝贵意见。磷酸基团是能量分子ATP和代谢途径中间体化合物的通用基团,而大自然为什么选择磷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4-01-06

  • 电子学院程翔教授团队首次提出“机器联觉”概念——通信与多模态感知智能融合领域的首个统一框架

    作为助力实现“万物智联”的核心技术之一,通信与感知融合技术是6G无线通信的一项关键技术。然而,现阶段主流的通信感知融合技术局限于通信与单一射频感知的融合(射频通感一体化),且局限于静态、低速场景,无法支撑6G典型应用场景的需求。为满足通信与感知系统极高的性能要求,需要挖掘通信与多模态感知之间存在的潜在关联,发挥“通”与“感”相互辅助的能力,促进通信与多模态感知的智能融合。当前,通信与多模态感知智能融合领域虽已存在初步研究工作,但应用范围局限,缺乏系统框架来统一指导其设计思路与目标。受人类联觉启发,北京大学电子学院程翔教授团队在全球范围内首次系统化地建立并论述了通信和多模态感知智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4-01-06

  • Cell | 上海药物所周虎课题组合作绘制小细胞肺癌蛋白基因组学图谱

      肺癌是全球癌症致死的首位原因,而小细胞肺癌约占肺癌总数的15%,是所有肺癌亚型中恶性程度最高、预后最差的亚型,其5年生存率仅为5%。与非小细胞肺癌形成鲜明对比,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手段单一,患者总生存率止步不前。分子表征与组学研究的不足极大限制了小细胞肺癌的基础和临床进展,迄今为止,仅有少量针对小细胞肺癌临床样本的基因组研究被报道,又由于小细胞肺癌普遍存在TP53和RB1的失活突变,缺乏驱动突变,使得难以通过基因突变信息获得有效靶点和分子分型。而蛋白质作为生命功能的执行者,是95%以上药物的作用靶点,目前尚缺乏从蛋白质组层面对小细胞肺癌进行系统研究,因此,全面系统地表征小细胞肺癌的蛋白质组学图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时间:2024-01-06

  • 生命学院孙前文实验室揭示DNA引物酶促进转录复制间的竞争并影响基因组稳定性的新机…

    转录和复制是生物体维持和传递遗传信息的重要事件,它们以同一套基因组为模板,因而常会发生转录-复制对撞,诱发R-loop积累和DNA断裂,导致基因组损伤。R-loop是由杂合双链RNA:DNA和单链DNA组成的三链核酸结构,其过量积累会导致基因组不稳定,因此生物体进化出了一系列机制调控基因组内R-loop的水平。其中核糖核酸酶RNase H能够特异消化RNA:DNA杂合链中的RNA,从而清除R-loop,维持基因组稳定。 2024年1月2日,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孙前文实验室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引物酶促进转录和复制在同一模板链上

    来源:清华园生命学院

    时间:2024-01-06

  • 杜雅蕊/徐国良团队揭示双加氧酶的低复杂度结构域调控DNA氧化去甲基化

      1月4日,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杜雅蕊/徐国良团队的研究成果:“Auto-suppression of Tet dioxygenases protects the mouse oocyte genome from oxidative demethylation”。该研究揭示Tet双加氧酶催化活性中心的一个低复杂度结构域(Low complexity domain,LCD)介导该家族蛋白的酶活负调控,阐述了LCD保护卵母细胞甲基化组免受过度氧化的重要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时间:2024-01-06

  • 调控纳米颗粒内吞的新机制

    近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李子健团队在Nano Letters杂志在线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Nanoparticles Internalization through HIP-55-Dependent Clathrin Endocytosis Pathway”,揭示了调控纳米颗粒内吞的新机制。纳米颗粒是成像、诊断、治疗和药物递送等领域中非常具有前景的工具。许多纳米颗粒需要进入到细胞内才能发挥其生物学作用。纳米颗粒主要以内吞的方式进入细胞内,其中clathrin途径被认为是介导纳米颗粒内吞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但目前关于clathrin介导纳米颗粒内吞的调控机制尚不清楚。李子健团队基于量子点在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4-01-05

  • uCoTargetX技术实现单细胞多组蛋白修饰与转录并行检测

      技术革新是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引擎,每一次生物技术的迭代与更新,都会给生命科学领域带来颠覆性变化。近年来单细胞测序技术飞速发展,全球科学家进入了揭示生命奥妙的快车道。单细胞表观多组学技术是研究细胞特异性的染色质状态与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的重要工具。在单细胞水平、无偏地对多维度表观图景进行高精度解析,成为领域内关注的焦点。为了研究复杂生命系统细胞命运的表观调控机制,单细胞多维组蛋白修饰检测技术近两年开始萌芽【1-5】,但现有技术依然存在较大局限性:(1)实验步骤复杂且依赖特殊试剂、仪器,使其很难在一般生物医学实验室推广使用;(2)同时捕获组蛋白修饰数量有限;(3)单细胞数

    来源:生命科学联合中心

    时间:2024-01-05

  • 土壤有机质对湿地碳排放温度敏感性的调控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梁玉婷课题组联合丹麦奥胡斯大学、美国俄克拉何马大学、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等国内外研究单位在土壤有机质调控湿地碳排放的温度敏感性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 Relative increases in CH4 and CO2 emissions from wetlands under global warming dependent on soil carbon substrates"为题,已在线发表在《自然地理科学》(Nature Geoscience)上。 湿地储存了

    来源: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时间:2024-01-05

  • 南京土壤所在我国农业钾资源管理系统农学与环境效应评价方面取得进展

    作为全球化肥消耗量最大的国家,我国化学钾肥严重依赖进口达50%左右,研发钾肥高效替代技术对我国粮食与钾资源安全至关重要。土壤—农作系统中,作物吸收80%左右的钾素分配在秸秆中,秸秆是一种低成本且富含高钾的有机资源,其循环利用程度直接影响我国土壤钾素肥力与碳库容量。在我国有机无机钾资源体系中,系统揭示我国主粮作物产量差与农田土壤钾素肥力的时空演变,对于构建我国可持续钾素管理策略至关重要,且不同钾素管理系统的环境代价不同,其减排潜力尚未探明。 针对以上科学问题,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王火焰团队构建了我国有机无机钾资源作物与土壤数据库,结合秸秆循环经验模型与生命周期评价,探明了不同钾管理系统的环境代价

    来源: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时间:2024-01-05

  • 新疆生地所在《自然-通讯:地球与环境》发文揭示:深俯冲增生杂岩在“俯冲工厂”物质循环及...

      俯冲带是地球上最大的物质循环系统,被称为“俯冲工厂”。巨量的碳元素通过“俯冲工厂”被传输至岛弧弧下地幔楔深度(80-150km),或至更深层的下地幔。其中,一部分碳元素经由“变质脱挥发分”和“板片部分熔融”等方式脱离俯冲板片,交代-氧化地幔楔,产生岛弧岩浆作用并孕育弧火山喷发。每年约有15-25兆吨的碳元素,经由岛弧岩浆-火山作用,排出至大气层,显著影响着地球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气候-环境变化,以及对人类的宜居性。因此,“俯冲工厂”物质循环机制是国际学术界关于圈层相互作用的一个重要前沿课题。   然而,关于“俯冲工厂”物质循环机制认识还存在一些关键难点亟待突破。已有研究表明,全球超过三分

    来源: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时间:2024-01-05

  • 高寒湿地生态系统近自然修复与功能提升学科组在退化高寒草甸物种稳定性维持机理方面取得新进展

      稳定的退化高寒草甸植物群落是自然恢复的挑战。高寒草甸退化的重要特征是斑块化和土壤氮含量下降,植物种间氮偏好的生态位互补能够使植物在低土壤氮(N)条件下共存。和未退化高寒草甸相比,退化高寒草甸最直观的景观变化是斑块化,植物分布比较疏散且不均匀。尽管空间异质性可能对植被产生深远影响,植物群落小尺度景观特征在物种共存研究中往往被忽视。目前,对低氮条件下,斑块化的退化高寒草甸如何维持群落稳定性尚不清楚。 植物群落水平15NO3-、15NH4+和15N-甘氨酸的吸收偏好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高寒湿地生态系统近自然修复与功能提升学科组通过15N标记(15NO3-、15NH4+和15N-

    来源:中科院高原生物所

    时间:2024-01-05

  • 牟林教授课题组“基于地波雷达的海洋监测组网关键技术研…

    2023年12月27日,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组织专家对我院牟林教授承担的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海洋高端装备制造及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专项“基于地波雷达的海洋监测组网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项目进行现场验收。会上,专家组听取了项目成果、经费使用等有关情况汇报,经过质询、讨论,专家组一致认为该科研项目资料齐全、财务管理规范,并且高质量完成了任务书的各项考核指标,同意通过验收。 本项目为深圳大学在海洋科学领域承担的首个广东省重大科技项目,研究成果受到验收专家组的一致好评和业内的广泛认可。研究团队基于我国当前的地波雷达技术和应用发展水平,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形成大湾区“一张网、一系统、一平台、

    来源:深圳大学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

    时间:2024-01-05

  • 任长亮教授团队关于人工H+/Cl-通道的构建及其特异性抗癌应用研究...

           近日,药学院、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福建省药物新靶点研究重点实验室任长亮教授团队,报道了首个依靠非共价键自身钉合的刺激响应型人工H+/Cl-通道,该人工通道可在442 nm可见光照射下被激活从而实现H+/Cl-的同向跨膜传输。同时,激活后的通道表现出出色的抗结直肠癌活性和选择性,有望作为一种潜在的抗癌药物加以进一步开发。相关成果以“Non-Covalently Stapled H+/Cl- Ion Channels Activatable by Visible Light for Targeted Anticancer T

    来源: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

    时间:2024-01-05

  • 王波团队揭示ULK1/2-PXN机械转导通路抑制乳腺癌细胞迁移的新机制

    乳腺癌是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发展受到细胞外基质(ECM)的调节。ECM是一种复杂的多聚物网络,包含多种结构和功能蛋白。ECM不仅提供了细胞生长和分化所需的物理支架和化学信号,还通过改变其生化组成或力学特性来影响细胞行为。ECM与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主要通过粘附斑(FAs)来实现,FAs是一种动态的蛋白质组装体,负责机械信号的感知和转导。当ECM与跨膜异二聚体整合素受体结合时,FAs内部会招募众多蛋白组分,并与肌动蛋白骨架相连。随着ECM刚度的增加,细胞通过肌动蛋白聚合和肌动蛋白马达主动增强对抗性的收缩和张力。将机械信号转化为生化信号,调节细胞行为。乳腺癌相关组织表现出比正常乳腺组织

    来源: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

    时间:2024-01-05

  • 李勤喜教授团队揭示在能量应激情况下肝脏中乙酸生成的机理及生理...

    糖尿病本质上是一种由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揭示糖尿病代谢紊乱的机理,发现能反应糖尿病代谢紊乱的新指标有重要意义。为了探究糖尿病引起的代谢改变,李勤喜教授和化学化工学院林东海教授团队首先通过NMR技术检测了临床糖尿病患者血液样品中的代谢物,发现糖尿病患者血液中的乙酸浓度显著高于健康者,然而其分子机制和生理意义尚不清楚。为了进一步揭示乙酸升高的机理及意义,作者通过糖尿病小鼠模型、GEO数据库差异分析、小鼠肝脏基因特异性敲低、代谢物同位素示踪等技术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发现:(1)在糖尿病或饥饿情况下,肝脏中ACOT12和ACOT8蛋白表达显著上调,能够水解脂肪酸来源的乙酰辅酶A生成乙酸;(2)乙酸类似于

    来源: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

    时间:2024-01-05

  • 高祥团队在代谢异构体分析手性磷试剂技术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福建省药物新靶点研究重点实验室、药学院高祥副教授团队与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董继扬教授、化学化工学院赵玉芬院士合作在含氨基代谢物异构体鉴定技术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Comprehensive Profiling of Amine-Containing Metabolite Isomers with Chiral Phosphorus Reagents”为题在线发表在Analytical Chemistry杂志(DOI:10.1021/acs.analchem.3c02325)代谢物异构体包含结构异构体和立体异构体。在生物系统中,分子式相同但化学结构不同的结

    来源: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

    时间:2024-01-05

  • 刘文、邓贤明教授团队合作发现PRMT1调控乳腺癌发生发展的新机制...

    全球范围内的癌症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中,乳腺癌在女性中连续多年高居第一,严重威胁女性的健康。乳腺癌的传统治疗方案呈现效果不理想、副作用强以及耐药性等一系列问题。基因可变剪接是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中的重要环节,其过程受到精密调控。异常的基因可变剪接可导致细胞生长、侵袭、迁移、代谢、免疫应答等生物学过程紊乱,被证实与癌症、神经退行性和代谢性等人类重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11月7日,我室刘文教授研究团队与邓贤明教授研究团队合作于Cell Reports在线发表题为“Targeting PRMT1-mediated SRSF1 Methylation to Suppress Oncogenic Ex

    来源: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

    时间:2024-01-05

  • 吕忠显教授课题组揭示子宫上皮调控分娩启动的新机制

    11月14日,吕忠显教授课题组与医学院王海滨教授课题组合作,在单细胞分辨率下揭示子宫上皮Shp2蛋白调控分娩启动的新机制,相关成果以Deciphering a critical role of uterine epithelial SHP2 in parturition initiation at single cell resolution为题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分娩启动是哺乳动物妊娠过程中的一个关键事件,过早(早产)或过晚(难产)的分娩都会对母体和胎儿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现有研究表明母体子宫蜕膜在分娩启动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子宫作为一个高度异质性的组织,包含

    来源: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

    时间:2024-01-05


页次:104/1558  共31155篇文章  
分页:[<<][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