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决定调查全球首只克隆狗的真伪(图)
英国科学期刊《自然》21日宣布,将对韩国“克隆之父”、首尔大学教授黄禹锡小组研制的全球首只克隆狗“斯纳皮”的真伪进行调查。有关试验最早在明年1月完成。 克隆狗一直是个难题,但黄禹锡科研小组称,他们利用和人类试验中一样的体细胞核转移技术(SCNT)完成了这一世界性难题。美国的干细胞研究专家罗伯特·兰扎认为,“斯纳皮”可能并非“克隆”出来的,而是利用了一种胚胎分裂技术。 兰扎称,这可以通过检查“线粒体DNA”的方法来识别,如果“斯纳皮”真是利用SCNT技术克隆
-
异种动物器官移植研究获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王婉瑜、熊郁良,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专家陈刚、钟震,美国匹兹堡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专家Thomas. Starzl合作开展了Gal基因敲除猪到狒狒的异种器官移植实验。经研究发现,Gal基因敲除猪到狒狒的异种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与针对非Gal抗原的抗体有关。 研究人员将α1,3-半乳糖转移酶基因敲出(GalT-KO)猪的肾脏移植到6只狒狒体内,采用两种不同的免疫抑制方案治疗,结果大多数狒狒死于严重的急性体液性异种移植物排斥反应。研究还发现在排斥时狒狒循环血液中针对非Gal抗原的诱
-
新研究发现低浓度氯能杀死病毒
生物通报道:就全世界来说,一种叫做noroviruses(诺沃克样病毒)的病毒是肠胃疾病发生的最重要的原因。最近,北卡罗莱纳州大学的一项新研究发现比之前认为的更小浓度的氯溶液仍然能够用于杀灭这种病毒,并且其杀灭率高达99%以上。这些结果在2005年国际杀菌剂和化疗会议上公布。北卡罗莱纳州大学的Mark D. Sobsey博士和Geunwoo Park博士共同进行这项研究。他们还发现稀释的氯溶液能在5分钟或更短的时间内快速起效。对病毒性肠胃炎患者来说,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消息。在研究中,研究人员先用Ⅱ型norovirus和一种广泛使用的指示剂病毒处理不锈钢和陶瓷表面。在用200毫克每升的次氯酸溶
-
寻找靶向RNA的潜规则
生物通报道:曾经是DNA不起眼的兄弟的RNA如今已经走到了舞台的中央。细胞中的RNA根据DNA提供的指令来编排蛋白质的构建、催化化学反应并能改变可能导致癌症和其他疾病的蛋白质的表达。但是,找到能结合并抑制一个RNA序列的化合物(一种有潜力治疗疾病的新方法)仍然是非常困难的事情,需要不厌其烦地从数百万个分子中筛选出能与一个单独的RNA序列结合的分子。布法罗大学的医药化学家希望能够改变这种局面。布法罗大学艺术与科学学院化学系的Matthew D. Disney博士正在试图找出靶向RNA的规则。这些规则将能被用于合理设计能抑制一个特定RNA序列的化合物。Disney的目的是希望找出一种化合物构建规则
-
HHMI:张毅发现一类进行基因调控新蛋白
生物通报道:在真核生物中DNA以染色质的形式存在,它使得DNA处于一种高度压缩的状态。组蛋白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DNA缠绕着它以形成染色质。如果DNA处于和组蛋白结合的状态就无法进行正常的活动,包括复制和转录。因此组蛋白的修饰作用可以直接影响到基因的表达水平,从而对生命活动进行影响。去年有研究人员发现了第一个去甲基化酶,这引起了张毅的注意,他认为应该存在更多的去甲基化酶。会有这样的想法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第一个发现的去甲基化酶LSD1不能移去组蛋白上三甲基基团链;二是,我们在烤面包时常用的酵母里并没有发现这种去甲基化酶,但是这种酵母中却存在着甲基化酶。于是研究人员尝试利用生化方法
-
Science:首次获得远古生物DNA测序结果
生物通报道:在许多科幻电影中,如果是讲述远古时代的故事,经常大家都会看到一种类似于今天的大象,但是却有长长的毛的一种动物,这就是长毛象(Woolly Mammoth)。来自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McMaster University)的古生物DNA专家联合美国宾州州立大学(Penn State University)的基因组研究人员,以及其他来自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还有俄罗斯的技术人员在即将出版的12月22日的Science科学快讯上公布了他们有关永久冻结带(permafrost bone)研究的第一份基因组测序结果的报告:长毛象测序结果,“复活”了这种远古动物。由于这一测序结果第一次允许科学
-
聚合酶为DNA合成提供新思路
一些特定的DNA聚合酶对于化学修饰性核苷分子显示出惊人的耐受性,从而为高度功能化的核酸分子的有效合成提供了令人激动的新机遇。 新兴纳米技术的一个诱人之处就是它可以识别核酸是否可作为一种用途多样的有效实验平台,以应用于建造那些更为复杂的生物医学工具。目前,有多种特定的功能基团能以共价键的形式联接到核苷上,而核苷又依次通过几种化学反应组装成链状物。一方面这是一种耗费劳动的过程,但在另一方面,一些科学家现在正通过此种过程来检验自然产生的酶类是否可以用作一种更为有效的替代物。  
-
首个胃癌治疗性中药研制成功
我国在自主知识产权抗癌药物的研发领域又取得重大突破。前日,从上海市中医药科技产业促进中心、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心和上海市中医药学会联合举办的学术报告会上传出信息,首个胃癌治疗性中药已在张江高科技园区成功问世。该项新成果是我国中药抗癌领域第一个专门用于胃癌等消化系统肿瘤的治疗性药物,填补了我国没有此类药物的空白。 最新统计显示,胃癌位居本市肿瘤死亡率第二位,本市每年新增病例5000人左右,半数以上的患者无法进行手术切除。 该项成果通过在上海、广州、江苏、浙江、河南等地开展的长达7年近600例的大样本临床试验,在总缓解
-
干细胞天然缺陷:潜在致癌机制
生物通报道:来自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干细胞(原细胞,stem and progenitor cells)有驱使癌症肿瘤细胞发生和增殖的固有特性。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2月Cancer Cell杂志上。细胞分裂的过程受到严格监控,这是因为一个细微的错误就会导致染色体变异,从而引发癌症。为了确保分裂过程不出现错误,机体细胞本身主要是利用一系列的检测点(Checkpoints),其中一个就是确保有丝分裂中细胞染色体在被拉向两边之前完全分开,以防出现非整倍体染色体。但是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者们发现干细胞(原细胞,stem and progenitor cells)在这个检测点上具有天然的“缺
-
PNAS:心脏干细胞和miRNA的重大发现
生物通报道:基因疗法被认为是能够从根本即基因水平上治愈疾病的一种先进的方法。最近,来自Gladstone心血管疾病研究所(GICD)的一个研究组确定出了心脏发育的一个关键因子。这一发现将可能有助于人们利用基因疗法治疗心脏疾病。研究人员Deepak Srivastava博士指出,这些发现将可能帮助心脏干细胞研究人员有一天能够研发出以基因和细胞为媒介的心脏治疗方法或药物。研究的结果将发表在2005年12月27日的PNAS杂志上。众所周知,RNA是存在于所有生活细胞中的核酸,它们将信息从DNA传给细胞的蛋白质制造系统。此外,它们还会表达,控制基因的开启和关闭。MiRNA,即MicroRNA是一些短小
-
Cell:发现一条重要的发育途径(上)
生物通报道:自从发现干细胞以来,它一直是治疗人类损伤、疾病甚至是癌症的一大希望,因为它有潜力形成身体中各种类型的细胞。因此,研究人员希望利用它来再生受损的组织。现在,霍华德休斯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条非常重要的调节途径,它能使青蛙胚胎即使在劈成两半(就如同等同的双胞胎发育过程中的情况)时也能正常发育。研究人员指出,他们的发现意味着使用胚胎干细胞来再生受损或者患病的组织的研究可能还必须克服干细胞中存在的这种相似的自我调节机制。否则,这些机制可能使干细胞分化成具有多种细胞类型的胚胎,而不是形成研究人员想要它成为的单一的组织类型。霍华德休斯的研究生Bruno Reversade和研究员Edward
-
Cell:发现一条重要的发育途径(下)
生物通报道:虽然已经知道BMP对这个系统非常重要,但似乎却永远不可能使一个胚胎完全变成脑细胞或者破坏这种形态发生系统——胚胎总是试图自我调节和恢复。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将蟾蜍胚胎的背部和腹部劈开,并且在半个胚胎中使用一些技术来有选择地抑制BMP信号途径。然后,他们就可以观察到这种操作对胚胎发育的影响了。实验结果表明虽然胚胎腹部的那一半需要特殊的BMP,但令人吃惊的是胚胎的背部部分的发育却相当正常。接下来的一系列实验表明背部发育需要BMP家族的另外一种成员——抗背部化形态发生蛋白(ADMP,anti-dorsalizing morphogenetic protein)。这些研究揭示出胚胎的两半中的
-
华裔学者开启干细胞再生器官之路
生物通报道:研究人员采用了长时程标记固位(long-term label retention),移植和荧光染料Dil跟踪示位法来为干细胞活动制图。研究人员发现羽毛干细胞在瓶状的羽囊内壁呈环状分布,羽毛干细胞的定向与羽毛产生类型是相互关联。鸟类每年换羽2次,每只鸟身上平均有200,000根羽毛,这意味着每只成鸟都在进行着活力再生。Chuong博士和他的助手鉴定研究了鸡毛囊泡中的表皮干细胞。他们用含有非放射性标记物质的水来喂养鸡,这些非放射性标记物质进入体内的表皮干细胞中,通过标记他们发现这些干细胞可以发育成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胞。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干细胞在每个羽囊中得到很好的保护。在羽毛中有三种类型的
-
Cell:MiRNA在动物进化中起重要作用
生物通报道:MicroRNA是一类小分子非编码RNA,它作为一种转录后的调节因子在高等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中起到重要作用。它们在动物中广泛的存在并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最近的研究更预计大约20-30%的基因是受到microRNA调控的。MicroRNA在起作用时主要是通过与RNA中的3'非翻译区作用,从而抑制翻译的进行,最终达到抑制特定基因表达的目的。首先科学家找到一些在发育基因表达程序(developmental gene expression program)中涉及的miRNA的作用,特别是它们与大量被沉默靶标的相互关系。利用果蝇找到这些miRNA作用目标的基因信息,包括基因功能和表达情况。在
-
用微小芯片制造PET扫描探头
研究人员制造出一个美分硬币大小的微反应器,该设备能廉价和高效地制造用于医学正电子发射断层(PET)扫描的化学探头,PET扫描设备能给出体内部位的三维影像。用于PET扫描的化合物是最广范使用的分子探头之一,在美国2004年一年中用于病人诊断的化合物就超过了1百万剂。这个由Chung-Cheng Lee和同事设计的、用计算机控制的“芯片上的实验室”设备能快速地制备类似PET扫描探头的不稳定化合物,作者们说该技术可能被扩展到各种化学靶标。微反应器用极小的微流体回路将几种化学过程集成到一个小空间,不需要担心交叉污染。研究人员还说,能在大约两天的时间内想出和建成新的回路设计。
-
美《商业周刊》评出2005年美国最佳“想法”
美国《商业周刊》近日评出2005年美国的最佳“想法”。DNA并不一定决定命运 长期以来,大多数生物学家认为,基因决定了生物的命运。然而这种基因至上论遭到了挑战。实验胚胎学新兴领域的研究人员认为,化学和环境因素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单个基因的行为。从而解释了为什么一个人感染了与基因有关的疾病,而她的同卵双胞胎却没有感染这一现象。另外一个冲击就是,科学家通过对“垃圾DNA”的研究发现,这些不编码蛋白质、在传统上被认为是垃圾的DNA绝对不是真正的垃圾,它们可以控制重要的细胞功能。设计培育杂交宠物狗 &nbs
-
消化系统抗癌中药问世
我国第一个专门用于胃癌等消化系统肿瘤的治疗性中药在沪研发成功。昨天在沪召开的“中医药抗癌最新成果学术报告会”上传出信息:由上海百棵药业有限公司历经18年研制的“枫苓合剂”已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新药证书和批准证书。目前,这一拥有国内外两项专利的抗癌中药已列入上海市医疗保险报销药物目录,正式进入临床使用。 据介绍,枫苓合剂主要针对胃癌、肝癌、胰腺癌、肠癌等消化系统肿瘤的临床治疗,也可用于配合手术、放化疗等其他临床手段开展综合治疗。
-
基因组被动地变大
生物通报道:乔治亚技术学院的生物学家为一种具有争议性的理论提供了科学的证据,这个理论分割开了进化基因组学和进化发育生物学即evo devo。研究人员发现一个物种的基因的复杂性和大小在本质上不是一种进化适应,但却能导致这个物种的有效的种群数量的减小。这些结果公布在12月的Trends in Genetics上。按照通常的规则,越复杂的生物,其基因组要比较简单的生物大些。但事实上,这个规律有时并不一定正确。例如,青蛙和变形虫的一些种类的基因组要比人类基因组大很多。为了解释这种矛盾,印第安纳大学和俄勒冈大学的研究人员在2003年公布了一种引起激烈争论的假说:有机体中发生的大多数突变都不是有利的,而且
-
Cell:病原体入侵细胞的关键被确定
生物通报道:由美国和法国的研究人员合作进行的一项研究确定出了促使引发地中海斑疹热的病菌Rickettsia conorii(康氏立克次氏体)进入细胞的细菌和寄主受体蛋白。对这种细菌与寄主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的了解可能有助于发展相关病原体如Rocky Mountain斑疹热和斑疹伤寒的新治疗策略。巴黎的研究人员Pascale Cossart和她的博士后Juan Martinez以及凯斯西储大学的同事确定出了Rickettsial(立克次氏体病)的第一个受体。这些发现刊登在12月16日的Cell杂志上。立克次氏体能够通过跳蚤和虱子传递给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并导致危险的甚至致命的感染。这种细菌分为两种类
-
12月16日Science选读
影响皮肤颜色的基因研究浅颜色斑马鱼的科学家发现了一个可能在决定人类皮肤颜色中起作用的基因。了解人类皮肤颜色显著不同的遗传起源是生物学中现存的几个难题之一。研究人员发现,“金色”斑马鱼的浅色斑纹是由slc24a5基因的变异引起的,这个变异使黑色素体变小,其数量减少、密度降低。人类这个基因的版本与斑马鱼基因在序列上极为相似,而且能使变异斑马鱼的“金色”细胞复原为野生色素型。根据名为HapMap的人类遗传变异数据库,不同人群中,欧洲籍人带有一个与非洲和东亚洲人略微不同的slc24a5 基因的版本。改变这个基因编码区域一个氨基酸的遗传变异或多态性与色素水平关联,说明slc24a5 基因能导致人类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