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崔峰团队揭示水稻胞间连丝蛋白Flotillin1调控植物病毒侵染的广谱分子机制

      植物病毒素有“植物顽疾”之称,每年引起全球作物经济损失高达4000亿元。水稻作为人类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供给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主要种植于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地区。然而,这些地区的水稻产量深受病毒危害。目前已报道的水稻病毒有30多种,其中25种病毒对水稻生产构成直接的经济威胁。这些病毒主要通过媒介昆虫传播,如水稻条纹病毒RSV、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RBSDV、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BSDV、水稻齿叶矮缩病毒RRSV、水稻草状矮缩病毒RGSV、水稻矮缩病毒RDV和水稻瘤矮病毒RGDV等。当前针对水稻病毒开发的抗病种质资源较少,因此挖掘水稻病毒传播的关键蛋白,创制新型广谱性的抗病种质资源是当

    来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时间:2024-02-01

  • 李明研究组利用物种分布模型揭示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灵长类分布和物种丰富度的影响

      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加速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导致物种范围的转移、收缩和扩张。在全球范围内,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已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了严重威胁,目前已导致全球522种灵长类动物中约68%的物种面临灭绝风险。中国现存有灵长类物种有3科8属28种,包括懒猴(Lorises)、猕猴(Macaques)、叶猴(Langurs)、金丝猴(Snub-nosed monkeys)和长臂猿(Gibbons),是世界上灵长类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然而,中国现存的灵长类物种中有80%受到威胁,92%的种类种群数量正在减少,15-18个物种的种群规模不足3,000只,而白掌长臂猿(Hylobates lar)和北白颊

    来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时间:2024-02-01

  • 焦建伟团队揭示溶酶体细胞器动力学调控神经发生的现象和机制

      哺乳动物新皮层的发育是一个高度有序的多步骤过程,其中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是皮层的发育基础。细胞器作为细胞空间区域化和功能特异化的亚细胞结构单位,在真核细胞有丝分裂时存在很多有趣的细胞器行为,例如新旧中心粒存在极性定位,内质网出现膜扩散屏障,线粒体在不同命运的子细胞分别出现裂变和融合现象。目前人们对细胞器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生理意义的认识还很有限,其潜在调控机制还有很多未解之处。  2024年1月8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焦建伟研究组在Developmental Cell第59卷第1期发表了题为 Lysosomal dynamics regulate mammalian cortical

    来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时间:2024-02-01

  • 刘宣研究团队合作提出祈福性动物放生的入侵风险管控建议

    正如战国时期《列子·说符篇》中所云:“正旦放生,示有恩也”。放生活动在我国及东南亚等佛教、道教较为盛行的国家或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慈悲为怀”、“众生平等”、“六道轮回”等思想影响下,动物放生旨在“解救生命”,“积德行善”。然而,放生活动对自然敬畏与生命热爱的同时也可能会造成一些生态环境挑战。例如,一些外来物种可能会被无意识放生而造成生物入侵现象。近年来,鳄雀鳝、红耳彩龟、美洲牛蛙等外来入侵物种的放生事件备受民众、科研机构及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长期以来,国家各部委一直努力采取有效措施致力于引导和规范放生活动。因此,及时研判放生外来物种的入侵风险热点,对科学制定生物入侵管控方案至为关键。然而

    来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时间:2024-02-01

  • 杜卫国与刘峰联合团队揭示贵德沙蜥体色变异的进化驱动力与分子基础

    动物体色的本地适应(Local Adaptation)在物种形成和适应性进化过程中至关重要,然而关于其本地适应的近因(生理生化)和远因(进化)的全面研究仍然十分缺乏。近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杜卫国团队和刘峰团队联合攻关,以青藏高原分布的贵德沙蜥物种为研究系统,整合室内外生态实验、基因组测序和遗传验证等手段,揭示了贵德沙蜥体色本地适应的驱动力及生理生化和分子机制。相关成果以Genetically encoded lizard color divergence for camouflage and thermoregulation为题,于2024年1月19日在线发表在进化生物学知名期刊Mole

    来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时间:2024-02-01

  • 卫涛涛研究组与合作者共同揭示Gabija复合物抗噬菌体侵染的分子机理

      为了应对噬菌体的入侵,原核生物演化出多种精巧的免疫系统以实现自我保护。对原核生物免疫系统的深入研究催生了多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分子生物学工具,包括在分子克隆实验中广泛应用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系统,以及在基因编辑领域中大放异彩的CRISPR-Cas系统等。然而,细菌和古菌基因组中还有一大批功能尚不明确的原核免疫系统相关基因,其中Gabija基因在已测序细菌和古菌基因组中的出现率超过15%,是原核生物中最常见的抗噬菌体防御系统之一[1]。Gabija系统由GajA和GajB两种蛋白组成,GajA蛋白被鉴定为序列特异性的DNA缺刻核酸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时间:2024-02-01

  • 微生物研究所合作构建糖尿病小鼠模型开展SARS-CoV-2感染致病机制及肝素抗病毒感染效果研究

      日前,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毕玉海研究团队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计秋团队合作构建hACE2糖尿病小鼠、肥胖小鼠模型,研究SARS-CoV-2对两种模型的感染致病特征,探索SARS-CoV-2对糖尿病患者的可能感染致病机制及抗凝治疗(肝素)的治疗效果,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Zoological Research》(Anti-infection effects of heparin on SARS-CoV-2 in a diabetic mouse model)。该研究提示了低分子肝素和胰岛素联合用药在抗SARS-CoV-2感染糖尿病小鼠过程中发挥保护作用,为具有糖尿病基础病的新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4-02-01

  • 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发布流感病毒变异风险评估数据库系统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日前发布“流感病毒变异风险评估系统”( Influenza virus variation risk evaluation system),简称VarEPS-Influ数据库。该数据库是全球首个对流感病毒基因组已知变异及虚拟变异进行多维度风险评估的系统,集时空追踪、谱系分析、变异鉴定、风险评估于一体,对流感病毒基因组变异进行一站式分析。   该系统引入“多维度评估”策略,通过集成多种工具和方法,对变异带来的理化性质、一二三级结构、受体亲和力、抗体结合能力、抗原表位等多方面的影响进行全面评估,结合时空分布、宿主物种分布、谱系分析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4-02-01

  • 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等单位合作“生物数据隐私计算平台”入选2023年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集

        11月9日,在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网络安全技术发展与国际合作论坛上,“生物数据隐私计算平台”案例入选2023年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集《科技之魅》。该平台由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绿盟科技集团、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合作建设,是国内首个生物数据隐私计算平台。     该平台面向重要病原微生物,为满足微生物跨领域数据融合分析和互信互用的需求,实现开放的数据联盟链服务网站、知识库、控制台、区块链浏览器及智能合约的建设,并上线提供服务。利用区块链和隐私计算技术,它实现了对具有数据风险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4-02-01

  • 微生物所研究团队合作在地衣共生机制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

      地衣共生至少发生在4亿年前,对地球陆地生态系统构建和演替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在人类已认识的近2万种地衣型真菌中,90%与绿藻共生。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魏江春研究团队以绿藻地衣为研究对象,对菌-藻共生分子机制、驱动因素,以及共生稳态维持的群落组成进行研究,近期取得系列成果。    以石生地衣放射盘石耳为研究模型,对Ump1 MAP激酶在菌-藻互作和初级地衣体形成过程中的分子调控机制进行研究(图1)。研究团队摸索出有利于共生互作和地衣体分化的条件,证明了Ump1 MAP激酶在地衣发育中的重要性。研究发现,在硬性表面菌-藻最初形成类似生物膜状的共生复合体,藻细胞与覆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4-02-01

  • 微生物所研究团队揭示RNA结合蛋白复合体转录后调控真菌次级代谢的新机制

      2023年11月14日,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尹文兵研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题为“Fungal secondary metabolism is governed by an RNA-binding protein CsdA/RsdA complex”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RNA结合蛋白与全局调控因子RsdA形成复合体,并在转录后水平控制其表达,介导真菌全局次级代谢变化的新机制,对深入理解真菌次级代谢调控的机制及新颖次级代谢产物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从丝状真菌中鉴定到一个全新的调控真菌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4-02-01

  • 微生物所研究团队在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分布格局研究中取得进展

      近日,微生物所高程和郭良栋研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题为"Bacterial genome size and gene functional diversity negatively correlate with taxonomic diversity along a pH gradient"的研究论文,揭示了微生物种类和功能多样性的大尺度分布格局。    研究依托我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结合宏基因组和扩增子测序分析,比较了细菌种类和功能多样性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随着土壤pH由酸性升高到中性,细菌的种类多样性升高,而细菌的功能基因多样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4-02-01

  • 微生物所研究团队合作在新冠病毒新型广谱多特异抗体研究中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王奇慧研究团队与昆明动物研究所姚永刚研究团队合作在 Cell Discovery 发表题为VH-CH1 switch region-inserting multispecific antibody designs and their efficacy against SARSCoV-2 in vitro and in vivo 研究论文,通过模仿在疟原虫感染者体内发现的天然VH-CH1转换区插入抗体构型设计了系列双/三特异性抗体,发现将靶向SARS-CoV-2 S蛋白保守表位抗体进行组合可提升抗病毒效果,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4-02-01

  • 微生物所邓涛研究团队揭示流感病毒NS2蛋白调控病毒RNA复制的作用机制

      12月6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邓涛研究团队在期刊Journal of Virology在线发表论文,题为“Twenty natural amino acid substitution screening at the last residue 121 of influenza A virus NS2 protein reveals the critical role of NS2 in promoting virus genome replication by coordinating with viral polymerase”。该团队此前发现流感病毒感染早期表达蛋白NS1和后期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4-02-01

  • 《中国真菌志 第七十六卷 丛赤壳科 生赤壳科(续)》正式出版

      2023年11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庄文颖院士研究团队主编的《中国真菌志 第七十六卷 丛赤壳科 生赤壳科(续)》出版发行,进一步丰富了对我国该类真菌物种多样性的认知。    2013年《中国真菌志 第四十七卷 丛赤壳科 生赤壳科》出版后,我国相继发现了该类群相当数量的新种和中国新记录种。本卷共收录39属148种,其中生赤壳科8属16种、丛赤壳科31属132种,包括编研过程中发现的38个新种和26个中国新记录种。提供了中国已知种的分属和分种检索表,物种的形态描述、标本引证、国内和世界分布,以及必要的讨论等,附图版104幅。按照现行的命名法规和分类系统,对科和属的国内外分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4-02-01

  • 微生物所团队揭示呼吸道病毒感染后的肺部黏膜免疫特征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研究团队和王硕研究团队在Science Bulletin期刊发表题为“Spatially resolved transcriptomics reveals distinct pulmonary immune responses during influenza virus and SARS-CoV-2 infection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比较了新冠病毒和流感病毒感染下的肺部黏膜免疫空间转录组特征,阐明了早期肺部呼吸道病毒引起的肺脏黏膜免疫动态应答过程,揭示了新冠感染早期B1细胞的活化特点及免疫保护作用,为深入理解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保护性应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4-02-01

  •  微生物所合作研究获得一种靶向呼吸道合胞病毒保守表位的保护性单克隆抗体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团队联合北京儿童医院谢正德团队、爱科百发邬征团队报道了一种靶向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保守表位的新型保护性单克隆抗体。该研究拓展了对于RSV中和/保护表位的认识,筛选到的RV11单克隆抗体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开展临床试验。    RSV是一类引起儿童和老年人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特别是对于早产儿或存在高危因素的儿童,RSV的感染可能致病。预防RSV感染的帕利珠单抗(Synagis®)目前需要在RSV流行季多次注射,成本高昂,大大限制了该单抗的广泛使用。因此,亟需开发活性更高、效果更持久、单剂次的新一代单克隆抗体。    研究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4-02-01

  • 微生物所合作研发新型“二合一”猴痘病毒重组蛋白疫苗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团队在Nature Immunology上发表题为“Rational design of a ‘two-in-one’ immunogen DAM drives potent immune response against monkeypox virus”的研究论文,通过抗原结构指导的多表位嵌合策略,创新性地设计了一款“二合一”的猴痘病毒重组蛋白疫苗——DAM,实现单一免疫原对猴痘病毒两种感染性病毒粒子的全面保护,其对猴痘病毒的中和能力是传统减毒活疫苗的28倍,为猴痘病毒的防控提供了更为安全和可规模化的替代性疫苗方案。团队首先对猴痘病毒两种感染性病毒粒子的关键抗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4-02-01

  • 微生物所在真菌脑膜炎耐药和治疗策略研发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王琳淇研究团队在Nature Microbiology上发表论文,题为Brain glucose induces tolerance of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to amphotericin B during meningitis。该研究发现了真菌耐药新类型—宿主驱动的表型耐药(host-induced antifungal tolerance),为真菌脑膜炎临床复发感染治疗提供了重要线索,并提出了针对性治疗策略。真菌性脑膜炎是最危险的真菌感染疾病之一,新生隐球菌则是真菌性脑膜炎头号病原体。目前两性霉素B是治疗隐球菌脑膜炎唯一杀菌类药物(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4-02-01

  • 微生物所合作发现肠道共生菌转化胆酸新功能和调控宿主糖脂代谢的新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与山东大学合作在Nature Microbiology上发表论文,题为Gut commensal Christensenella minuta modulates host metabolism via acylated secondary bile acids,阐明了以小克里斯滕森氏菌为代表的肠道共生菌通过产生一类全新的次级胆汁酸——酰基胆酸,缓解宿主糖脂代谢异常的新机制,证明小克里斯滕森氏菌及酰基胆酸具有治疗II型糖尿病等慢性代谢类疾病的应用潜力的药物候选物。已有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宿主代谢类疾病的发生与防治密切相关,通过靶向挖掘和解析肠道新功能菌有望实现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4-02-01


页次:93/1558  共31155篇文章  
分页:[<<][91][92][93][94][95][96][97][98][99][10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