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Nature子刊:中国乳腺癌人群基因突变谱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胡欣副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历时5年探索研究,首次成功绘制出PI3K/AKT通路在中国乳腺癌人群中的基因突变谱,并对该通路基因中功能性突变进行了系统化地解读与鉴定。该研究对乳腺癌实施精准诊疗、药物研发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人体内存在千千万万条信号通路。每条通路上都汇聚着众多基因,这些基因在与外环境的相互作用下,或多或少地会发生基因突变。有的基因突变后激活变成细胞中的“坏分子”(癌基因),破坏人体机能、加速肿瘤的发生与发展以及造成耐药。为搞清楚这些“坏分子”癌变、耐药的来龙去脉,研究团队尝试梳理出PI3K/AK

    来源:复旦大学

    时间:2018-05-28

  • 施一公教授再发Science:克服提纯问题,发布最新酵母剪接体结构

    2018年5月25日,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组就剪接体的组装机理与结构研究于《科学》(Science)杂志以长文形式再次发表重大研究成果。这篇题为《完全组装的酿酒酵母剪接体激活前结构》(Structures of the Fully Assembled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pliceosome Before Activation)的论文报道了酿酒酵母剪接体处于被激活前阶段的两个完全组装的关键构象——预催化剪接体前体(precursor pre-catalytic spliceosome,定义为“pre-B复合物”)和预催化剪接体(pre-catalyti

    来源:清华大学

    时间:2018-05-25

  • 北京化工大学发表Nature文章:一种全新的、不同于经典的新泛素化机理

    来自北京化工大学生命学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basis of ubiquitin modification by the Legionella effector SdeA”的文章,报道了嗜肺军团菌内一种新型的泛素修饰与连接酶——SdeA及其与泛素复合物的晶体结构,揭示了其修饰泛素及催化新型泛素化过程的工作机理。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5月24日的Nature杂志上,北京化工大学为第一单位,通讯作者为高精尖创新中心客座研究员、北京化工大学生命学院冯越教授,第一作者为董亚南、穆雅娟、解永超和张玉鹏。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也参与了这项研究。泛素化是泛素蛋白在特定酶的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5-25

  • NAR:上海交大成功发现STAT3原创变构抑制剂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张健课题组发展了一种基于蛋白结构的精准变构药物筛选设计方法,成功发现抗肿瘤靶标STAT3的全新变构位点及变构抑制剂。5月11日, 国际著名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杂志(IF=10.162)在线发表了张健课题组这一最新研究成果,题目为“AlloFinder: a strategy for allosteric modulator discovery and allosterome analyses”,文章中利用发展的全新变构药物设计技术AlloFinder,发现了STAT3在C端coiled-coil结构域的全新变构位点及新型变构抑制剂,为针对STAT3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

    时间:2018-05-25

  • Cell Reports:致病性Th17细胞调控新机制

    SRC3调控致病性Th17细胞发育机制清华大学免疫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Regulation of pathogenic T helper 17 cell differentiation by steroid receptor coactivator-3”的研究论文,揭示了SRC3在致病性Th17细胞发育中的重要作用及其调控机制,为Th17细胞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这一研究成果公布5月22日的Cell Report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为董晨教授,董晨实验室以前的博士后Kentaro Tanaka和学生Gustavo J. Martinez是共同第一作者。Th17细胞由董晨课题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5-24

  • 古生物学家:人类“鱼祖先”可能起源于云南曲靖

    新华网昆明5月16日电(记者屈婷 许万虎)距今约4.2亿年,大量保存完整的远古鱼类化石……中国古生物学家历经十年大规模的野外采集和研究,提出云南曲靖可能是人类鱼形祖先的起源地。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昆明分院、云南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们,15日在曲靖为新设立的自然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揭牌。该中心设在曲靖师范学院,其周边正是众多珍稀鱼化石材料的发现地。5月15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曲靖师范学院合作设立的自然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张弥曼院士(右二)、朱敏研究员(左一)、中科院昆明分院院长李德铢(右一)和浦虹校长(左二)揭牌。新华社记者屈婷摄2017年世界杰出女科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8-05-24

  • 福建农林大学PLOS Genetics发文:糖酵解特异性调控新机制

    糖酵解是生物有机体中普遍存在的葡萄糖降解代谢通路,是能量代谢的基础途径。而植物花粉管生长是典型的细胞极性延伸现象,通过精细的正负信号反馈维持胞质定向运输和微丝细胞骨架动态。花粉管极性生长是高度耗能的过程,因此科学界通常认为糖酵解等能量代谢途径在花粉管中主要是提供ATP,发挥管家 (housekeeping)功能以维系细胞生长。近日,福建农林大学海峡联合研究院FAFU-UCR园艺植物生物学及代谢组学研究中心关跃峰课题组在遗传学权威杂志《PLOS Genetics》(生物学I区,影响因子6.1)上在线发表题为“Glycolysis regulates pollen tube polarity vi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8-05-23

  • eLife:植物病原真菌致病新机制

    一组研究人员分离了大丽轮枝菌的关键致病因子VdSCP41,阐明了其操控植物免疫的机理和在大丽轮枝菌致病过程中的功能。目前研究团队正在对其它重要效应蛋白的致病功能进行深入解析。这一研究成果“The plant specific transcription factors CBP60g and SARD1 are targeted by a Verticillium secretory protein VdSCP41 to modulate immunity”公布在eLIF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为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的张杰副研究员和郭惠珊研究员,第一作者为秦君博士。大丽轮枝菌是一种感染植物根部的土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5-23

  • 饶毅实验室发文:提出全新证据—五羟色胺参与睡眠

    睡眠对动物至关重要,缺乏睡眠不仅可以降低认知,严重缺乏睡眠更可以导致致命的后果。长期以来,人类对于睡眠机理的理解相对缺乏。有些分子的作用长期有争论。睡眠药物的有效性和副作用也不尽人意。神经递质五羟色胺(5-HT)对于睡眠是什么作用?科学家有不同意见。从1960年代以来,就有实验提示五羟色胺促进睡眠。但也有很长时间,有实验认为五羟色胺抑制睡眠。这些研究的缺陷之一,在于都是用药物抑制五羟色胺或者抑制五羟色胺的作用,而药物分子的特异性难以保证。2008年和2010年,国外两个实验室用遗传突变的小鼠研究五羟色胺对睡眠的作用。这些小鼠因为Lmx1b基因被敲除,而不能形成含五羟色胺的神经元(所谓“五羟色

    来源:北京大学

    时间:2018-05-22

  • 中山大学赵明教授连续两篇文章发表进展期肝细胞癌介入治疗原创性成果

    原发性肝癌早期难以发现,发现后往往进展迅速,被称为“癌中之王”。中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俗称:乙肝”--感染大国,部分患者会因治疗不当导致疾病逐渐加重为乙肝肝硬化,最终转变为肝癌。虽然近20年来乙肝疫苗接种和抗乙肝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每年全球新发肝癌病例约78万,其中约一半以上发生在我国。其中,以进展期肝细胞癌居多(25%-70%),死亡率居高不下,未经治疗者生存期约为3~4个月。当前,索拉非尼(多吉美,一种口服靶向治疗药物)是我国和国际权威指南推荐用于治疗进展期肝细胞癌的标准方法,可以将生存期延长到6.5~11个月左右,但随着10余年的临床使用经验和研究成果发现其治疗效果并不满

    来源:中山大学

    时间:2018-05-22

  • Nature Immunology:天然免疫细胞诱导过敏反应的新机制

    来自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的一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CARD9S12Nmutation converts alveolar macrophages into IL-5-producing cells andfacilitates type 2 immune responses”的文章,报道了CARD9基因多样性S12N变异体是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ABPA)的易感基因,并阐明了其诱导发病的分子机制。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5月18日的Nature Immunology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为清华大学林欣教授和同济大学贾鑫明教授,第一作者为徐霞和上海市肺科医院徐金富教授。ABPA的致病菌为烟曲霉菌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5-22

  • 中国科学家历时十年发现娃娃鱼的“秘密”

    ■记者 丁佳后腿有五个脚趾,酷似婴儿的小手,来自侏罗纪时代的中国大鲵,又称“娃娃鱼”,是网络上流行的“萌物”,同时也是一些商家的“摇钱树”。但科学家更加关心的则是中国大鲵的命运。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科院动物进化与遗传前沿交叉卓越创新中心的一支研究队伍联合国外合作者,经过10年的野外追踪和考察,发现了娃娃鱼一个隐藏了数百万年的秘密。相关成果5月22日凌晨在《当代生物学》杂志发表。保护困境中国大鲵隶属于隐鳃鲵科,是中国特有珍稀野生动物,也是世界现存两栖类中体型最大的物种,体长可达两米,中国大鲵具有极高的进化独特性,在全球动物演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被称为“活化石”,考虑到其濒危程度,堪称“水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8-05-22

  • 中科大教授《Cell》发文:阳光能让你更聪明

    生物通报道:太阳紫外线(UV)辐射是皮肤癌的主要原因,但它对健康也有益处,比如能促进必需维生素D的生成和改善情绪。5月17日《Cell》杂志的一篇文章指出阳光紫外线能增加学习和记忆能力,研究人员指出其中的机制在于紫外线照射能激活大脑谷氨酸生产的分子途径,提高动物的学习和记忆能力。这一研究成果由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熊伟教授研究组与中科大化学学院黄光明教授研究组合作完成,文章一作是朱洪影和王宁。“这项研究十分有趣,因为它为最近提出的关于紫外线调节大脑和中枢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理论提供了更多的证据,”阿拉巴马大学的皮肤科医生Andrzej Slominski(未参与该项研究)说。都柏林大学生物医学工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5-21

  • 《Cell》杂志2017年中国年度论文(下)

    Cell杂志创刊于1976年,现已成为世界自然科学研究领域最著名的期刊之一,并陆续发行了十几种姊妹刊,在各自专业领域里均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近期Cell杂志公布了2017年中国年度论文,以及年度机构,共包括五篇论文与五家年度机构。五家年度机构分别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上海生科院、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浙江大学,五篇论文包括:前篇: 施一公、章晓辉等研究组成果入选 A natural allele of a transcription factor in rice confers broad-spectrum blast resistance稻瘟病被誉为水稻癌症,可引起大幅度减产,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5-21

  • 北大青年学者发表Nature文章:氨基酸依赖的mTOR调控新机制

    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KLHL22 activates amino-acid-dependent mTORC1 signaling to promote tumorigenesis and ageing”的论文,报道KLHL22 E3泛素连接酶对氨基酸依赖的mTORC1调控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报道KLHL22能够影响乳腺癌发生和机体衰老进程。该研究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KLHL22可能成为乳腺癌治疗和干预机体衰老的新靶点。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今日(5月17日)Nature杂志上,由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刘颖研究员领导完成,文章的一作是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5-18

  • 上海交大Bio-X课题组在毛囊真皮干细胞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马钢课题组在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β-catenin activation in hair follicle dermal stem cells induces ectopic hair outgrowth and skin fibrosis”的研究成果。真皮鞘是位于毛囊外根鞘与真皮层之间的一层连接组织鞘,其间的间充质细胞,即是真皮鞘细胞。2014年的研究首次提出真皮鞘细胞是一类能够长期自我更新的真皮干细胞,参与毛囊再生过程中真皮毛乳头和真皮鞘的形成。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于干细胞静态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

    时间:2018-05-18

  • Sci Rep:中国学者发现了最早的草食性象类

      晚中新世(约1100万年)以来,全球气候发生了大规模持续改变,原先温暖湿润气候主导的森林生态系统日渐凋零,最终局限在热带的部分地区;取而代之的是以禾本科植物为主体的草原生态系统,它们最终占据了陆地的大部分生态空间。  禾本科植物可以理解为通常所说的草,能够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中脱颖而出非并是偶然事件,原因之一在于它们拥有一种秘密武器——植硅体。植硅体是植物吸收可溶性二氧化硅后沉淀于植物内部的含水非晶态二氧化硅颗粒。虽然植硅体可以存在于各种类型的植物之中,但在禾本科植物中,植硅体的数量异常庞大,由于植硅体具有非常高的硬度,使得植食动物在取食禾本科植物中要付出牙齿过度磨损的具大代价,植物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8-05-18

  • 中南大学陆前进教授团队银屑病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5月14日,国际著名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在线发表了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皮肤性病科主任、湘雅名医陆前进教授团队关于银屑病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揭示了表观遗传学机制介导的microRNA-210过度表达通过调控T细胞异常分化促进银屑病的发生发展,并通过体内干预显示其突出疗效,为银屑病这一难治性皮肤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以表皮过度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复发性非感染性炎症性皮肤病;也是一种在多基因遗传背景下,由多种致病因子刺激机体免疫系统而引起的以T细胞介导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皮肤病。该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甚至致残,给个人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5-17

  • JBC推荐论文:北大学者揭示癌基因Src促癌新机制

    来自北京大学天然药物与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Src-mediated phosphorylation converts FHL1 from tumor suppressor to tumor promoter” 的研究论文,揭示了重要蛋白激酶Src促癌作用的新机制,并颠覆性地改变了对抑癌FHL1蛋白在肿瘤发生发展中作用的传统认识。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Journal of Cell Biology杂志上,并被作为聚焦论文推荐,张宏权教授为该文的通讯作者,其团队的王翔及魏潇凡博士为并列第一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叶棋浓研究员团队的协助。FHL1蛋白属于FHL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5-17

  • PLoS Genet:病原真菌遗传和表型多样性形成新机制

    遗传和表型多样性是生物适应自然界环境变化的一种普遍策略,而有性生殖则是真核生物遗传和表型多样性形成的重要途径。热带念珠菌是一种重要的人体致病真菌。近年来,由于免疫缺陷人群的增长和临床抗真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热带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念珠菌病越来越普遍。与临床上常见的白色念珠菌相比,热带念珠菌致病性更强,而且容易产生耐药性。但目前国内外对该菌致病机制和耐药性形成机制的研究都比较少。5月7日,复旦大学生科院青年副研究员杜浛等人首次发现热带念珠菌能进行同性交配(same-sex mating, a x a 或alpha x alpha),相关结果以“A coupled process of same- an

    来源:复旦大学

    时间:2018-05-17


页次:573/1560  共31183篇文章  
分页:[<<][571][572][573][574][575][576][577][578][579][58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