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生命科学学院吴虹课题组揭示将“冷”肿瘤转化为“热”肿瘤从而促进前列腺癌免疫治疗新机制

    前列腺癌是男性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主要治疗方法是抗雄激素治疗,然而不少患者会进展为去势抵抗前列腺癌并发生转移(CRPC)。目前针对CRPC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包括免疫治疗。2021年1月10日,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吴虹教授课题组题为“Overcoming resistance to immune checkpoint therapy in PTEN-null prostate cancer by intermittent anti-PI3Kα/β/δtreatment”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新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2-01-25

  • 黄英团队在链霉菌物种形成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链霉菌(streptomycetes)是一类有着类似真菌发育分化过程的革兰氏阳性细菌,起源于约3.8亿年前。链霉菌以产生丰富多样的抗生素而闻名,并且广泛分布于多种生境,有着重要的生态功能。随着对其应用价值和生态功能的研究和挖掘,大量的链霉菌物种被报道。链霉菌属(Streptomyces)目前有效发表并正确命名的物种近700个,是原核生物中有效物种数量最多的一个属。如此高的物种多样性是如何形成的?驱动微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外部因素主要有地理和生态两个方面,不同的微生物可能具有不同的模式。已有的研究认为链霉菌多样性格局符合纬度梯度模型,类似动植物,但研究局限于北美地区同类型的土壤且菌株间的遗传分化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2-01-25

  • 杨巍维组发现代谢物丙酮酸在DNA损伤应答中的新功能

      1月20日,国际学术期刊Advanced Science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杨巍维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Pyruvate facilitates FACT-mediated γH2AX loading to chromatin and promotes the radiation resistance of glioblastoma”。该研究揭示了代谢物丙酮酸(pyruvate)在肿瘤DNA损伤应答(DNA damage response, DDR)中的新功能,并阐明了pyruvate调控FACT介导γH2AX装载于染色质的新机制。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时间:2022-01-25

  • 细菌效应蛋白拮抗宿主抗细菌自噬的分子机理和细胞选择性自噬的通用机制

      真核细胞的经典自噬是细胞在营养缺陷时实现胞内物质循环再利用的重要信号通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自噬通路也可以选择性地感知并抵御入侵的病原细菌,这一过程也被叫做抗细菌自噬或者异源自噬(Xenophagy)。2019年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邵峰团队首次揭示了异源自噬的分子机制。细菌入侵宿主细胞后,细菌所在内吞泡上的V-ATPase感受到细菌感染引起的内吞泡破坏,招募自噬机器ATG16L1复合体活化自噬标记分子LC3,活化的LC3包裹含有细菌的内吞泡,进一步介导溶酶体融合和降解来限制病原菌的增殖和扩散。这项工作还发现沙门氏菌通过独特的效应蛋白SopF介导V-ATPase亚基VoC发生ADP-核糖基化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时间:2022-01-24

  • 乳酸参与调控肥胖导致的胰岛素抵抗

      2022年1月14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陈雁研究组在国际糖尿病领域著名期刊Diabetes在线发表题为“Lactate is a key mediator that links obesity to insulin resistance via modulating cytokine production from adipose tissue”的研究论文。肥胖导致的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一个最主要特征,但其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该工作深入研究了脂肪组织的乳酸代谢,通过敲除或抑制脂肪的乳酸转运蛋白MCT1的小鼠和细胞模型,发现乳酸是影响肥胖导致的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分子,提示调控乳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

    时间:2022-01-24

  • 上海交大金放鸣研究团队论文获海底生命起源学说创始人Michael J. Russell热点专题评述

    上月,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金放鸣教授研究团队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PNAS)发表了水热转化二氧化碳产长链烷烃的论文,并被PNAS选为热点评述文章。近日,国际著名的海底生命起源学说创始人Michael J. Russell教授在PNAS对该研究发表了题为“Cobalt: A must-have element for life and livelihood”的重要专评文章(https:/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2-01-24

  • Science|瞿礼嘉教授再获教科书级的重大发现

    2022年1月20日,北大生命科学学院瞿礼嘉教授实验室的研究论文“RALF peptide signaling controls the polytubey block in Arabidopsis”以长文形式在国际著名期刊《科学》(Science)上在线发表,该论文揭示了模式植物拟南芥通过小肽信号及其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防止多精受精的分子机制,即每个胚珠仅允许一根花粉管穿出花柱道的隔膜进入其内进行受精。这是瞿礼嘉教授实验室继2017年阐明花粉管爆裂释放精细胞的分子机制(Ge et al., Science 2017)、2019年阐明拟南芥通过种属特异性的花粉管吸引信号实现“

    来源: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2-01-22

  • 刘涛团队成果入选2021年度国内十大医学科技新闻

    2022年1月19日,由健康报社组织评选的2021年度中国十大医学科技新闻和国际十大医学科技新闻揭晓。我院刘涛团队领衔研发“胰岛素快速调控开关”的相关成果入选2021年度国内十大医学科技新闻。 北京大学药学院刘涛团队与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叶海峰团队合作研发出一种快速调控胰岛素表达的基因“开关”,为合成生物学和细胞治疗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相关研究2021年11月在线发表于《自然·化学生物学》。 基于基因密码子扩展技术的细胞治疗系统通过小鼠口服非天然氨基酸调控胰岛素表达 该研究利用基因密码子扩展技术,直接在蛋白质翻译水平设计开关,可以跨越转录

    来源:北京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2-01-22

  • 基础医学院贾浩等在Molecular Therapy杂志发表口腔黏膜白斑病治疗的新方...

    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细胞生物学系的贾浩副研究员等最近在Molecular Therapy杂志上发表了题为“LncRNA IFITM4P is activated through LPS/TLR4 and promotes immune escape by up-regulating PD-L1 via dual mechanism during oral carcinogenesis”的学术文章。 口腔白斑病(oral leukoplakia)是最重要的口腔黏膜潜在恶性疾患之一,上皮异常增生是其病理学特征。世界卫生组织将口腔黏膜癌前病变和癌前状态归为口腔黏膜潜在恶性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时间:2022-01-22

  • 中国科大Cell Res发现人类胆汁酸外排蛋白ABCB11的一种新颖底物结合和转运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陈宇星教授和周丛照教授课题组,利用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解析了一系列人类胆汁酸外排蛋白ABCB11与其生理底物—牛磺胆酸钠的复合物的三维结构,发现该蛋白内部存在两个串联的底物结合口袋,借助一系列生化实验阐明了ABCB11特异性外排胆汁酸的分子机制。该研究成果以“Structures of human bile acid exporter ABCB11 reveal a transport mechanism facilitated by two tandem substrate-binding pockets”为题于2022年1月18日在线发表在《Cell R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生命科学与医学部

    时间:2022-01-21

  • 枸杞水提物通过诱导线粒体UPR抑制蛋白聚集

      枸杞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被誉为"长寿果"。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Aβ (β-amyloid)在脑内的生成和聚集被认为是AD的触发机制。因此,研究AD患者中毒性Aβ的产生和清除是治疗AD的有效途径。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陈畅课题组利用AD转基因线虫模型,发现枸杞水提物(lycium barbarum extract, LBE)通过激活抗氧化系统和线粒体未折叠蛋白反应(mtUPR)抑制阿尔兹海默症的发展。这篇题为"A Lycium barbarum extract inhibits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时间:2022-01-21

  • 综述:蒺藜苜蓿复叶模式建成的分子机制

      叶片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抵御病虫害的主要场所,在形态上表现出极大的多样性,因此是研究植物复杂形态建成和演化的很好模型。单叶和复叶是植物叶片的两种基本形态。国内外对于单叶发育的研究已经取得许多重要进展,但是复叶发育中的很多重要科学问题还没有得到解答。近年来对豆科模式植物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叶发育的研究让我们对复叶形态建成的基因调控机制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最近,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发表了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陈江华团队题为“The genetic control of the compound leaf patterning i

    来源: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时间:2022-01-21

  • 华南植物园对东亚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樟科鳄梨族演化历史研究获新进展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一种重要的植被类型,主要分布在东亚地区,优势类群主要是壳斗科、樟科、木兰科和山茶科。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在北纬24°至32°、东经99°到123°的范围内,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当今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东亚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将会如何演化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尽管预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在未来的变化趋势还十分困难,但是通过研究它过去的演化历史可为我们带来一定的启示。已有一些研究通过常绿阔叶林常见类群推断其演化历史,比如黄连属(毛茛科)、清风藤属(清风藤科)和木通科等。这些类群为草本、攀援或直立灌木,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并不处于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2-01-21

  • 2022-01-20 中国科大发现人类胆汁酸外排蛋白ABCB11的一种新颖底物结合和转运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陈宇星教授和周丛照教授课题组,利用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解析了一系列人类胆汁酸外排蛋白ABCB11与其生理底物—牛磺胆酸钠的复合物的三维结构,发现该蛋白内部存在两个串联的底物结合口袋,借助一系列生化实验阐明了ABCB11特异性外排胆汁酸的分子机制。该研究成果以“Structures of human bile acid exporter ABCB11 reveal a transport mechanism facilitated by two tandem substrate-binding pockets”为题于2022年1月18日在线发表在《Cell R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2-01-21

  • 李立明团队The BMJ “中国抗击新冠疫情的策略与经验”专辑 荣登2021年度中国十大医学科技新闻之首

    2022年1月19日,由健康报社组织评选的2021年度中国十大医学科技新闻和国际十大医学科技新闻揭晓。北京大学公众健康与重大疫情防控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李立明教授和英国医学杂志高级临床研究编辑、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流行病学讲席教授唐金陵领衔的《英国医学杂志》(The BMJ )“中国抗击新冠疫情的策略与经验”专辑,荣登本年度中国十大医学科技新闻榜首。 该专辑由The BMJ倡议、中国专家主导、国际专家参与,2021年12月正式线上发表。专辑共包括1篇编者按和10篇分析性文章,国内十家单位数十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讨论和撰写。 在专辑中,我国学者表示,新冠病毒传

    来源:北京大学医学部

    时间:2022-01-21

  • 肿瘤医院流行病学室研究团队通过前瞻性研究明确胃镜筛查的有效性和重复筛查的最优时间间隔

    2021年12月29日,北大肿瘤医院流行病学室潘凯枫、李文庆、游伟程教授团队在 Endoscopy 杂志(IF="10.093)在线发表了题为“Beneficial effects of endoscopic screening on gastric cancer and its optimal screening interval: a population-based study”的研究论文,报告了团队基于中国胃癌高发区人群,对胃癌二级预防效果、筛查适宜起始年龄和最佳重复筛查时间间隔进行系统评价的结果。本研究以山东临朐胃癌高发区国家上消化道癌早诊早治项目胃镜筛查队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2-01-21

  • 2022年1月17日沈立实验室在Leukemia合作发文解析HMCES对长期造血干细胞的保护作用并提出白血病治疗的新靶点

    长期造血干细胞(long-term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LT-HSC)通过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维持机体的终身造血。在稳态下,这群稀有的成体干细胞通过保持静息状态以减少活性氧(ROS)的产生从而保证其基因组的稳定性。然而,当遭受造血压力刺激时,LT-HSC会退出静息状态并快速活化和增殖,从而导致细胞内的ROS水平迅速升高,进而产生无碱基位点(AP位点)等DNA氧化损伤。当这些AP位点出现在LT-HSC增殖过程中产生的单链DNA上时,由于缺乏互补链作为修复模板,它们很容易在AP核酸内切酶或者跨损伤合成(TLS)易错聚合酶的作用下产生DNA双链断裂(DSB)或突变。因此,

    来源: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

    时间:2022-01-21

  • 利用高场磁共振揭示面孔加工脑区内部的精细表征分布

      大脑的功能与解剖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大脑认知功能的工作方式很大程度上约束了脑结构的组织形式,因此在结构上不同功能的神经反应会表现出规律性的空间组织关系。这种关系被发现存在于初级视觉皮层中,例如眼优势功能柱或者风车状朝向选择性结构。在高级视觉加工脑区例如颞叶物体识别加工网络,功能在脑结构空间上的组织规律主要被发现于较大空间尺度上,反映了加工不同物体类别的神经核团之间的空间组织关系。然而除了识别物体类别,颞叶功能的重要目标是利用各种特征把物体身份在类别内部识别出来,因此研究类别加工核团内部不同特征的小尺度空间组织结构对理解物体识别的认知过程至关重要。   探索厘米级别神经核团内部的小尺度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时间:2022-01-21

  • 生命学院王新泉与医学院张林琦、微软亚洲研究院王童合作揭示刺突蛋白N370位点糖基化…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发的疫情延续至今,目前我们对其跨物种传播途径与进化分子机制仍知之甚少。冠状病毒表面的刺突糖蛋白(spike)在病毒入侵宿主细胞过程中负责受体识别和介导膜融合,并且刺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与结构的分子进化影响其对不同物种受体的识别,因而刺突蛋白的分子进化是冠状病毒实现跨物种传播的一个关键因素。         蝙蝠冠状病毒RaTG13分离自中国云南省中华菊头蝠,与新冠病毒基因组序列一

    来源:清华园生命学院

    时间:2022-01-21

  • 大熊猫只吃竹子,为什么还是胖乎乎的?

    大熊猫只吃竹笋和竹叶,为什么仍然胖乎乎的?也许秘密就隐藏在肠道微生物中。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魏辅文院士领导的团队本周在《Cell Reports》杂志上发文称,在竹笋出现的季节,大熊猫肠道微生物群的变化有助于它们增加体重并储存更多脂肪,以弥补吃竹叶季节的营养不良状态。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黄广平表示:“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大熊猫的肠道菌群与其表型之间建立起因果关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都知道大熊猫在吃竹笋季节有一组不同的肠道菌群,而它们在那段时间会明显变胖。”由于食物供应的变化,许多动物的肠道细菌会出现季节性变化。例如,某些种类的猴子在夏天吃新鲜的树叶和水果,而在冬天吃树皮,它们的

    来源:Cell Press

    时间:2022-01-20


页次:394/1559  共31174篇文章  
分页:[<<][391][392][393][394][395][396][397][398][399][40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