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彭海琳课题组在二维半导体超薄单晶栅介质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随着集成电路芯片向亚3纳米技术节点迈进,晶体管中关键尺寸不断微缩,带来更高的开关速度和集成度,但也会导致短沟道效应,严重影响晶体管性能,摩尔定律正逼近物理极限,这使得业界亟需开发新材料和新架构。原子级厚度的高迁移率二维半导体将取代传统硅锗,成为备选沟道材料,而栅介质的等效氧化层厚度(equivalent oxide thickness,EOT)也需微缩至0.5纳米以下。如何有效地将高迁移率二维半导体与高介电常数栅介质集成并极限微缩(EOT < 0.5纳米)是电子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挑战。近日,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彭海琳课题组建立了高迁移率二维半导体Bi2O2Se的紫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2-10-03

  • 中国科大张凯铭团队解析人源m6A甲基化酶复合物冷冻电镜结构

    在RNA上存在多种修饰,其中腺嘌呤N6位甲基化(m6A)修饰是哺乳动物中丰度最高、分布最广的RNA修饰。研究发现m6A修饰在mRNA的编码区和3’ -UTR区域富集,参与多种生理及病理过程的调控。RNA的m6A修饰依赖由多个蛋白成员组成的m6A甲基化酶完全复合物(Holo-complex),其中由MT-A70家族蛋白METTL3和METTL14形成异源二聚体组成的催化亚基被称作m6A-METTL复合物(m6A-METTL complex,简称MAC);而WTAP、VIRMA(KIAA1942)、ZC3H13和HAKAI等主要起调控作用,并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它们组成的调控亚基被称作m6A-ME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生命科学与医学部

    时间:2022-10-02

  • 杨振军团队在环二鸟苷酸及其类似物的体内递送及肿瘤免疫作用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核酸是一类能够贮存遗传信息的重要生物分子,其自身及所编码的功能蛋白参与许多生命过程。用以调控基因水平生理过程及疾病治疗的多种功能寡核苷酸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包括反义核酸(ASOs)、小干扰RNA(siRNA)、miRNA(microRNA)、核酶(ribozyme)、核酸适配体(aptamer)、mRNA、质粒(plasmid)以及环二核苷酸(cDNs)等。其生理条件下呈负电性,克服体内环境障碍并有效递送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我院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杨振军教授团队发展的中性胞苷脂材(DNCA)联合胱氨酸骨架阳离子脂材CLD纳米制剂,以氢键/π

    来源:北京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2-10-02

  • 徐书华/何云刚团队合作重构海南黎族演化历史并溯源百越人群基因谱系

    2022年9月30日,分子进化领域知名国际期刊《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在线发表了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徐书华教授团队、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何云刚研究员、海南医学院林蓉研究员的合作研究成果“Tracing Bai-Yue ancestry in aboriginal Li people on Hainan Island”。研究团队基于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分析研究了海南黎族的遗传起源、群体历史和适应性进化;并结合我国和越南的侗傣语系族群,重构了“百越”族群的遗传演化模型;为深入了解我国上古人群与当今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提供了基因证据和遗传学视角。 位于我

    来源: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

    时间:2022-10-02

  • 复旦大学丁琛团队、侯英勇团队、上海交通大学赵健元团队联合通过蛋白质组学特征揭示胃癌对化疗和靶向治疗反应的新策略

    胃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也是世界范围内第二癌症致死原因。目前,手术、化疗和放疗是胃癌的主要治疗策略。然而,胃癌一线治疗方案,包括三药联合DOS化疗(多西他赛、奥沙利铂和爱斯万)和两药联合XELOX化疗(卡培他滨和奥沙利铂),其客观缓解率仅30%左右。随之,抗HER2靶向联合治疗与单独化疗相比可改善患者的中位生存,客观缓解率可提高至60%,被批准作为HER2阳性胃癌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然而,抗HER2靶向联合治疗的患者选择偏向性和预防耐药策略仍有待证实。尽管在治疗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缺乏预测胃癌治疗反应的全面分子图谱。 基于团队先前于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BPRC)展开的胃癌相

    来源: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

    时间:2022-10-02

  • 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提出种子程序起源的新假说

    2022年8月29日,应国际主流植物科学杂志Frontiersin Plant Science专题编辑之邀,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白书农、饶广远教授和他们曾经的同事、现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杨继教授撰写的观点论文“Origins of the seed: The ‘golden-trio hypothesis’”一文在该杂志上线发表。种子在人类演化中的作用广为人知。但种子是如何起源的,人类至今知之甚少。历史上,人们主要使用古生物学和比较形态学的方法探讨种子性状起源的可能机制。白书农、饶广远、杨继的文章,回顾了他们从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入手,以非种子植物蕨类为对象,探讨种子性状中无法通过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2-10-02

  • 中科院高福/施一团队Nature发文:首次解析了埃博拉病毒聚合酶的结构

         埃博拉病毒是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之一。埃博拉病毒聚合酶负责病毒基因组复制过程,且具有较高保守性,是研发广谱性药物的重要靶标。但由于分子量大、不稳定、易降解等原因,埃博拉病毒聚合酶三维结构的解析一直是世界性难题,从而严重限制了靶向聚合酶的药物开发。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高福/施一团队首次解析了埃博拉病毒聚合酶的结构,阐明了其合成子代RNA的分子机制,明确了不分节段负链RNA病毒在进行转录和复制时,从起始状态向延伸状态转变时的动态变化,为从分子水平理解埃博拉病毒复制机制奠定了关键理论基础;同时,该工作发现苏拉明药物能通过抑制NTP底物进入酶活中心而有效抑制埃博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2-10-01

  • FTRCA1不仅是一个E3泛素连接酶,而且是一个RNA结合蛋白

      长期的观点认为:不同物种之间和物种内个体之间的表型差异源于基因表达调控的差异。这是因为绝大部分基因存在于整个脊椎动物中,且功能保守。现存鱼类约有26000多个物种,每个物种是否存在自身特异的基因又发挥何种功能?  TRIM(tripartite motif)家族蛋白是一类E3泛素连接酶,通过泛素化修饰底物参与机体的生命过程调控,其中包括对天然抗病毒免疫反应的调控。一般来说,在病毒感染后的数小时内,宿主就能激活干扰素反应以抑制病毒的复制;待病毒被清除干净后,宿主干扰素的表达又很快下降,然后维持在很低的本底水平,以避免对组织细胞的更多损伤。为了维持抗病毒反应的“健康”进行,宿主就需要实时调控干

    来源: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2-10-01

  • 极端降雪事件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凋落物呼吸的影响

      凋落物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重要组分与参与者,对森林土壤呼吸的调节作用显著。凋落物的输入对气候变化尤其是强降雪事件的响应程度较高。极端降雪事件通过破坏林冠进而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而影响凋落物的输入与分解动态。    为探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凋落物呼吸对极端降雪事件的响应,该研究依托设置在云南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的长期持续自动土壤呼吸观测系统,通过对土壤凋落物呼吸的连续观测(2011-2018)数据分析,配合同期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降雨量,凋落物输入量,凋落物现存量,凋落物含水量,土壤硝态氮和土壤氨态氮含量等观测数据,以2015年初发生在哀牢山亚热带

    来源: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时间:2022-10-01

  • 获取磷是半附生榕树绞杀宿主的一个主要驱动因子

      榕树是热带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种(keystone species)。在全球约750种榕树中,有300多种榕树属于半附生榕树。在热带复杂环境条件下,许多半附生榕树经历了附生、半附生和独立乔木生长阶段(图1),生境从林冠转变为陆地,生长基质从林冠腐殖质转换为土壤,使得半附生榕树具有独特的生活史。一些半附生榕树独特的“绞杀”现象形成了一道奇特的生态景观,其中斜叶榕(Ficus tinctoria)是热带地区造成“绞杀”现象最普遍的半附生植物之一,其在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形成及维持、物质循环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人们对热带地区半附生榕树的“绞杀”现象非常好奇,科学家

    来源: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时间:2022-10-01

  • 研究揭秘民间传统靛蓝染缸里的绿色发酵机制

      天然靛蓝(natural Indigo)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染料之一。在工业靛蓝染色中,将靛蓝转化为可溶染液需要使用强还原剂连二亚硫酸钠 (Na2S2O4),这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有着严重的影响。    传统的靛蓝染色目前仍在世界范围内以各种形式进行着,染匠们都是使用纯天然有机添加剂来配置染缸,进行染色。但这是一个复杂的发酵过程,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甚至同一地区同一民族的染匠,使用的染缸配方和各种添加剂都存在着差异。    为了揭示传统染缸的内在机制和原理,该研究调查并研究了东南亚和中国,包括东帝汶、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菲律宾和越南在内的六个全球产靛蓝植物多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2-10-01

  • 复旦大学徐书华/何云刚团队合作重构海南黎族演化历史并溯源百越人群基因谱系

     2022年9月30日,分子进化领域知名国际期刊《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在线发表了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徐书华教授团队、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何云刚研究员、海南医学院林蓉研究员的合作研究成果“Tracing Bai-Yue ancestry in aboriginal Li people on Hainan Island”。研究团队基于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分析研究了海南黎族的遗传起源、群体历史和适应性进化;并结合我国和越南的侗傣语系族群,重构了“百越”族群的遗传演化模型;为深入了解我国上古人群与当今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提供了基因证据和遗传学视角。位于

    来源: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2-10-01

  • 人工智能研究院朱松纯、朱毅鑫团队在机器人场景重建、使用动作信息助力机器人自主规划方向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人工智能研究院朱松纯、朱毅鑫教授团队在IJCV 2022发表论文《Scene Reconstruction with Functional Objects for Robot Autonomy》,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场景重建问题和场景图表征,为机器人自主规划提供必要的信息,并为其仿真测试提供了与现实场景功能相近的可交互的虚拟场景。同时,这一工作也开发了一个完整的机器视觉系统,以实现所提出的场景重建问题。实验证明了所提出的场景重建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场景图表征在机器人自主规划方面的潜力。感知三维环境并理解其中包含的信息是人类智能的重要体现,也是人类与环境随心交互的前提。在环境的几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2-10-01

  • 王琛柱研究团队揭示Orco基因缺失导致重要农业害虫棉铃虫严重的嗅觉功能障碍

      昆虫生活在一个具有各种气味的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因此嗅觉对其生命活动至关重要。昆虫的嗅觉受体蛋白主要有三种类型:(1)气味受体(odorant receptor,OR),(2)离子型受体(ionotropic receptor, IR),(3)部分味觉受体(gustatory receptor, GR)。其中,以对OR的研究最为突出。每个OR由负责结合配体的气味受体Or与气味受体共受体(Orco)结合形成异源多聚体而发挥作用。在一种昆虫中Or多种多样,但Orco只有一种,因此Orco是研究昆虫气味受体总体功能的最重要的靶标基因。   2022年9月30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王琛柱研究团队在

    来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时间:2022-10-01

  • 我国学者在非病毒定点整合CAR-T 细胞治疗复发/难治 B 细胞淋巴瘤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图 非病毒定点整合CAR-T 细胞治疗复发/难治B细胞淋巴瘤。(A)抗CD19的CAR序列通过CRISPR-Cas9的同源重组特异性整合到目标位点;(B)PD1-19bbz CAR-T细胞治疗的小鼠生存率得到显著提高;(C)难治复发淋巴瘤患者中,客观缓解率高达100%,完全缓解率达到87.5%;(D)三个典型病人治疗前后PET-CT检查结果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81772622、8173000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2-10-01

  • 我国学者在lncRNA编码蛋白影响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图 LncRNA PSR 通过编码新型蛋白质 Arteridin 调节血管重塑的作用机制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82022005、31771271)等资助下,陆军军医大学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大坪医院)心血管内科曾春雨教授团队,发现一种由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编码的全新蛋白,命名为Arteridin,进而证实Arteridin蛋白协同其非编码转录本,通过“转录本-蛋白质双重作用”促进血管平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2-10-01

  • 体内自组装siRNA

    尽管最近我们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致病机制的认识取得了进展,但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仍有相当大的医疗需求未得到满足。由于溃疡性结肠炎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过程,仅阻断单一炎症细胞因子或免疫靶点可能不足以治愈这种疾病。针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多种致病基因和途径的联合治疗可能是必要的。不幸的是,目前的治疗策略通常是基于独立的化合物或单克隆抗体,联合治疗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中尚未充分发挥其潜力。由于小干扰RNA(siRNA)在单一剂量下协同靶向多个基因的高特异性、效力和灵活性,基于siRNA的疗法为溃疡性结肠炎的联合治疗提供了一种有吸引力的策略。然而,开发合适的siRNA体内给药系统仍然是RNAi治疗的主要瓶颈。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2-09-30

  • 中国发现罕见牙齿化石颠覆了人们长期以来对脊椎动物进化的看法

    Qianodus duplicis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发现了4.39亿年前的齿鱼化石,这表明现代骨鱼类(鳐鱼和鳍鱼)和球粒鱼类(鲨鱼和鳐鱼)的祖先起源比之前认为的要早得多。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9月28日的《Nature》杂志上。在中国南部贵州省的一个偏远遗址,包含了遥远的志留纪(约4.45亿至4.2亿年前)的沉积层序列,这里发现了壮观的化石,包括被鉴定为属于一个新物种(Qianodus duplicis)的原始颌骨脊椎动物。它以现代贵州的古称命名,Qianodus 具有特殊的螺旋状牙齿成分携带了几代的牙齿,这些牙齿在动物的一生中不断增加。Qianodus的牙齿螺旋(或轮齿)是从该遗址发现的最不常见的

    来源:Nature

    时间:2022-09-30

  • 来了!第一份梭梭和白梭梭响应干旱胁迫的全长转录组!

    背景介绍2022年被称为干旱之年,持续的高温天气引起了世界各地干旱的发生,这将导致农作物产量减产。轻则影响植株生长发育,重则导致植株死亡。干旱胁迫的分子机制已在阔叶树种中进行了广泛研究,如黑杨、白桦等,但只有少数研究集中在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耐旱植物——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和白梭梭(Haloxylon persicum)。梭梭和白梭梭是藜科梭梭属植物,具有耐旱、耐高温、耐盐碱土、耐风蚀和耐寒的特性。它们通常在沙漠和半沙漠地区形成大面积纯林,具有固定沙丘和维持生态系统结构的功能,被称为沙漠的守护者。因此揭示梭梭属的耐旱机制对耐旱育种具有重要意义。近日,新疆大学干旱生态

    来源:

    时间:2022-09-30

  • 农学院徐海君团队发现调控昆虫长短翅分化的新开关基因

    昆虫是唯一能够飞的无脊椎动物,昆虫翅的演化历经了无翅到有翅的过程,飞行能力的获得是昆虫能在生态上取得成功的一个主要因素。但是,许多昆虫经过二次演化又变成了无翅或短翅,这种现象可常见于不同目类别之间的昆虫,甚至同一种群不同个体的昆虫。迄今为止,人们对昆虫翅多型发生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      为了阐明昆虫翅型分化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团队以我国水稻上的重要害虫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为模型,前期发现了第一个调控昆虫翅型分化的开关基因FoxO以及胰岛素途径(IIS)主导的蛋白磷酸化调控模式(Xu et al., Nat

    来源:浙江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学院

    时间:2022-09-30


页次:291/1559  共31166篇文章  
分页:[<<][291][292][293][294][295][296][297][298][299][30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