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上海交大李丹课题组与合作者阐释Hsp27抑制阿尔兹海默病pTau病理聚集及毒性的分子机制

    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作为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全球确诊患者已超过5000万,至今尚无特效药物,其严重影响人类生命健康(尤其是65岁以上老年人)。β淀粉样蛋白沉积形成的细胞外斑块和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在细胞内形成的神经纤维缠结是AD的典型病理学特征。目前,针对β淀粉样蛋白为靶点的抗AD药物研发几乎都以失败而告终,研究人员把更多的研究目光转移到了Tau蛋白上。Tau是一类微管相关蛋白,主要位于神经元轴突内,维持微管的稳定性,在轴突生长中起到重要作用。过度磷酸化会使得Tau蛋白从微管解离,并聚集形成病理毒性的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2-09-14

  • 旦大学任国栋团队合作揭示RNA尿苷化与SKI复合物协同调控植物光合作用新机制

    复旦大学任国栋团队合作揭示RNA尿苷化与SKI复合物协同调控植物光合作用新机制RNA 3’末端尿苷化修饰(RNA uridylation)是一种重要的转录后修饰方式,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尿苷化对RNA的稳定性起重要调控作用,如尿苷化的RNA会进一步被下游因子(如核酸外切酶)识别,继而引发RNA失稳或降解。植物中存在多种RNA降解途径,对细胞内的RNA进行质量监控或主动清除。参与胞质mRNA降解的主要成员包括3’到5’的核酸外切酶XRN4和5’到3’的外切体(exosome)及SKI复合体(SKI2/SKI3/SKI8)。其中SKI复合体介导靶标RNA的解旋和线性化,协助外切体清除mRNA。当

    来源: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2-09-14

  • 电子学院张志勇团队在纸基碳纳米管CMOS晶体管与集成电路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概念的兴起,电子产品不断向轻薄化、柔性化、功能化和超低功耗的方向发展,纸基电子技术和特种功能电子电路在时代的召唤下应运而生。与传统电子器件相比,纸基电子器件具有重量轻、可回收和可生物降解等优点,有望发展环境友好型电子器件。另外,纸基衬底辐照俘获电荷少,抗辐照强,同时有望构建特种应用电子器件。因此,基于纸基实现具有特殊应用的超低功耗电路具有重要研究意义。但是目前研究所报道的纸基电子器件功能单一,多为传感器或单极型晶体管,低功耗纸基CMOS场效应晶体管与单元门电路仍难以实现。近日,北京大学张志勇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赵建文课题组合作,利用碳纳米管开关比高、化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2-09-14

  • 我国学者在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致病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图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LRP1基因杂合突变及其病因学分子机制模式图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82172379、81902174、81991514、81420108021)等资助下,南京大学蒋青教授团队在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致病机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 “杂合性LRP1缺陷通过抑制自噬影响Y形软骨分化导致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Heterozygous LRP1 deficiency ca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2-09-14

  • 中科大PNAS揭示错误折叠四膜虫核酶的拓扑交叉中心

    嗜热四膜虫 I 型自剪接内含子是第一个被鉴定为催化 RNA 的纯 RNA 系统。 RNA 需要精确折叠成特定的三维结构才能在从蛋白质翻译到剪接的生物过程中发挥作用,但似乎极易发生错误折叠。 与许多结构化 RNA 一样,四膜虫核酶通过多种折叠途径组装,其中许多途径最终进入非天然动力学陷阱。 在体外标准条件下,一小部分四膜虫核酶在 1 分钟内折叠到天然 (N) 状态,而其余部分形成一个长寿命的错误折叠中间体 (M),要在数小时乃至数天后重新折叠到 N 状态。 这种化学开关的结构机制仍然未知。2022年9月6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凯铭与美国斯坦福大学Rhiju Das、Wah Chiu教授团队合作在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生命科学与医学部

    时间:2022-09-13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在癫痫脑电识别方面取得进展

      发作间期癫痫脑电(以下简称为“癫痫脑电”)含癫痫样棘波,是临床常用的致痫区生物标志物,辅助癫痫发作类型等诊断。由于脑电数据量巨大,且癫痫样棘波持续时间极短(20-200毫秒间)、形态各异、易与伪迹混淆,肉眼识别费时费力且难免误判,借助计算机辅助分析实现癫痫样棘波识别具有重要意义。  为挖掘癫痫样棘波、非棘波的显著区分信息,中科院苏州医工所戴亚康课题组刘燕副研究员、彭博副研究员等提出一种多层次特征表征方法。该方法同时挖掘基于专家领域知识的具象特征和基于数据的抽象特征,实现表征癫痫样棘波综合拟态特性的同时,还可有效表征类间、类内癫痫脑电相似波形周期内长时依赖辨别特性,提高癫痫样棘波检测精度,方

    来源: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时间:2022-09-13

  • 华南植物园揭示中亚阿尔泰山基于模型模拟的形成层物候及气候因子对树木生长的响应

        北方针叶林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群落之一,中亚地区是北方针叶林的重要分布区域之一。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研究中亚地区树木生长与物候、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对森林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和探索该地区的碳汇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与科学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康剑在导师黄建国研究员的指导下,利用基于过程的Vaganov-Shashkin模型模拟树木年轮生长速率,以中亚阿尔泰-萨彦山三个不同纬度的三个站点为研究对象,评估落叶松(Larix sibirica)的形成层物候(生长季节的开始和结束)。结果表明,温度是限制RU(位于西伯利亚中南部)生长速率的主要因素,形成层的动态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2-09-13

  • 华南植物园对绿氨远程耦合系统的资源与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取得进展

        作为一种适合远距离交易的可再生能源介质,绿氨成为了众多国家和跨国公司能源转型战略中争相发力的新热点。然而,受制于统一量化评价方法的缺失,其资源与环境综合影响,及可持续性仍然是一个谜。    为填补这一空白,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植被与景观生态学研究组与日本国立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AIST)林彬勒研究团队合作,开发了一种综合评价各种资源消耗、排放和环境影响的生命周期评估-能值评价(LCA-EME)整合研究方法,并应用于澳大利亚-日本客运交通绿氨远程耦合系统的资源与环境影响评价案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从化石能源向绿氨能源过渡可减少运输系统30%的不可再生能源消耗和10%的温室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2-09-13

  • PLoS Pathog | 吴建国教授团队在流感病毒调控干扰素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2022年9月7日,国际学术期刊PLoS Pathogens杂志在线发表了暨南大学吴建国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论文题目为“Enzymatic independent role of Sphingosine kinase 2 in regulating the expression of type Ⅰ interferon during influenza A virus infection”。该项研究揭示了甲型流感病毒(IAV)感染、通过宿主鞘氨醇激酶SPHK2调控Ⅰ型干扰素合成进而影响病毒复制的

    来源:暨南大学病原微生物研究院

    时间:2022-09-13

  • 【科研动态】薛宇教授团队合作提出跨组学核心激酶推断算法

    9月6日,我校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薛宇教授团队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黄鹏羽团队、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舒易来团队合作,在国际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题为《PIM抑制铁死亡诱导重编程和细胞周期停滞促进肝脏转分化》(PIM1 promotes hepatic conversion by suppressing reprogramming-induced ferroptosis and cell cycle arrest)的合作成果。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为袁阳阳博士、王晨玮博士、庄绪冉以及林少峰博士,其中王晨玮博士和林少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生命与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2-09-13

  • 生科院陈才勇团队在Blood上发文揭示红细胞铁代谢重要调控机制

    红细胞是人体数量最多的一类细胞,其在成熟过程中需要吸收大量铁离子以用于合成血红素和血红蛋白。转铁蛋白(Tf)循环是红细胞以及其它很多类型细胞吸收铁离子的主要通路。在Tf循环中,细胞膜上的转铁蛋白受体(Tfrc)结合带铁的Tf后通过内吞作用进入细胞,释放铁离子,然后Tf-Tfrc复合体通过再循环内体回到细胞膜,因此该循环涉及Tfrc在细胞膜、初级内体和再循环内体之间的反复循环。为了快速吸收铁离子,红细胞在终末分化阶段不仅会增加Tfrc的表达,还要高效回收循环过程中的Tfrc。2022年9月8日,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陈才勇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Blood上发表论文“Grab regulates tra

    来源: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2-09-13

  • 上海交大董瑞蛟团队与合作者共同开发可用于药物精准筛分的有序多孔纳米膜制备新策略

    近日,最新一期的Nature杂志报道了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董瑞蛟团队与伦敦玛丽皇后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江志伟、Andrew Livingston团队的一项合作研究成果Aligned macrocycle pores in ultrathin films for accurate molecular sieving,该研究开发了一种新策略将大环分子有序排列制备出厚度小于10纳米的超薄膜,实现了膜孔的精准控制及药物分子的精准筛分,为拓展多孔膜在药物分离中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论文第一作者为伦敦玛丽皇后大学的江志伟研究员和上海交通大学的董瑞蛟副教授,通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2-09-13

  • 上海交大何亚文团队联合全球相关科研人员发表“群体感应信号DSF介导的种内、种间和跨界信号交流”综述文章

    近日,国际微生物学权威综述期刊Trends in Microbiology在线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何亚文教授团队的综述文章“DSF家族群体感应信号介导的种内、种间和跨界信号交流 (DSF-family quorum sensing signal-mediated intraspecies, interspecies, and inter-kingdom communication)”。何亚文教授为综述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中山大学邓音乐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缪岩松教授(Prof. Yansong Miao)为综述共同第一作者,西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2-09-13

  • 黄薇、贺蓓团队在慢阻肺患者大气污染心肺健康危害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

    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环境暴露相关重要慢性疾病之一,其中大气污染被认为是目前呼吸健康的重要环境风险因子。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黄薇教授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贺蓓教授团队开展深入合作,基于大气污染物化学组分和来源等不同维度暴露特征,系统阐述大气污染对慢阻肺人群心肺系统功能的影响及重要机制,系列成果发表近期在国际权威期刊上。研究团队通过对慢阻肺患者人群随访,系统阐述了交通相关空气污染对慢阻肺患者气道功能、心肌损伤和血管损伤等不同层次和系统的

    来源:北京大学医学部

    时间:2022-09-13

  •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彭海琳课题组与合作者报道新型二维半导体Bi2O2Se异质结红外探测

    红外光探测器作为人们观测自然的“千里眼”,在红外夜视、安全侦查和军事遥感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远距探测芯片的核心器件,红外光探测器发展的关键在于新型红外光电材料的开发。传统III-V和II-VI族化合物(如:HgCdTe、GaAs/AlGaAs量子阱和InAs/GaSb超晶格等)的开发推动了商业红外探测技术的革新,然而,低温工作条件和复杂的制备工艺等制约其进一步发展。新型二维半导体材料的兴起为室温高灵敏红外探测器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然而,二维半导体的原子级薄层特性制约了高量子效率二维红外探测器的开发与应用。得益于独特的超薄平面结构及层间范德华相互作用,二维半导体异质界面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2-09-13

  • 物理学院吴孝松课题组与合作者发现异维超晶格结构和面内反常霍尔效应

    美国物理学家埃德温·霍尔(Edwin Hall)于1879年发现了正常霍尔效应(ordinary Hall effect),两年后又在铁磁金属中发现反常霍尔效应(anomalous Hall effect)。如今,霍尔效应已经成为凝聚态物理研究的重要工具;诸多霍尔效应,如整数和分数量子霍尔效应,以及近年来发现的量子自旋霍尔效应、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等,极大地推动了凝聚态物理学和相关学科的发展。在正常霍尔效应中,施加的外电场E在样品测量平面内,而磁场B垂直于样品平面,产生的霍尔电流JH在样品平面内,且方向和电场垂直;这三个矢量两两垂直的关系源于载流子所受到的洛伦兹力F=ev×B。在反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2-09-13

  • 物理学院谢心澄课题组及合作者对半磁性拓扑绝缘体中关于半量子化霍尔电导输运理论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最近,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谢心澄课题组与合作者提出了一种基于半磁性拓扑绝缘体的半量子化霍尔电导的输运理论。相关研究成果以《半磁性拓扑绝缘体中半量子化霍尔电导的输运理论》(“Transport Theory of Half-quantized Hall Conductance in a Semimagnetic Topological Insulator”) 为题在线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宏观量子现象如分数量子霍尔效应和整数量子霍尔效应等,是一种在宏观尺度上呈现出的整体量子现象。分数量子霍尔效应的准粒子激发具有分数化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2-09-13

  • 生命科学学院罗冬根团队发现维持昼夜节律的一种新型电信号

    2022年9月2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麦戈文脑研究所、定量生物学中心、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罗冬根研究员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An extra-clock ultradian brain oscillator sustains circadian timekeeping”研究论文,报道了一种维持昼夜节律的新型电信号及其神经机制。昼夜节律由大脑主生物钟协调控制,其核心为生物钟基因及其蛋白间的负反馈产生周期为24小时的分子节律(获2017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长久以来,领域内普遍认为主生物钟自身就足以维持昼夜节律(1, 2)。罗冬根团队的新发现突破了该传统理论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2-09-13

  • 油菜黒胫病防控团队发现病毒在真菌中的跨种传播可导致新宿主的…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邓越 吴明德)近日,ISME journal期刊在线发表了我校油菜黒胫病防控团队李国庆课题组撰写的题为“Viral cross-class transmission results in disease of a phytopathogenic fungus”的研究论文。这项研究报道了油菜黑胫病菌中的真菌病毒可以跨种传播到油菜灰霉病菌中,并导致灰霉病菌致病力衰退,揭示了在自然界中真菌病毒可在不同植物病原真菌中传播及病理学意义。 油菜黑胫病菌和灰霉病菌可侵染油菜等多种十字花科植物,生态位重叠。该研究首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2-09-13

  • 生命学院颉伟课题组与其合作者共同揭示人类早期胚胎翻译组图谱 并发现TPRXs参与人类…

    在哺乳动物卵子向早期胚胎转变的过程 (oocyte-to-embryo transition, OET) 中,翻译在减数分裂、合子基因组激活和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合子基因组激活 (human zygotic genome activation, ZGA) 作为生命起始时的第一次转录事件和启动胚胎发育进程的关键事件,在哺乳动物中仍未被完全理解清楚。尽管启动ZGA的关键转录因子在其他物种,如斑马鱼和果蝇等中被陆续发现,启动人类ZGA的关键转录因子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通过结合超灵敏翻译组测序技术Ribo-lite (Ligation-free, ultra-low

    来源:清华园生命学院

    时间:2022-09-13


页次:299/1559  共31166篇文章  
分页:[<<][291][292][293][294][295][296][297][298][299][30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