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科学家揭示了一只中国章鱼的真实身份

            一只活的Callistoctopus xiaohongxu当他们在中国福建省东山岛收集头足类动物样本时,一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发现:一种新的章鱼物种。事实上,当地人和渔民早就对这个物种很熟悉了 但他们一直把它误认为是普通长臂章鱼的一种幼年形态,其贸易遍及全国。只有当一队科学家从中国海洋大学从东山海鲜市场码头采集了一批被当地人误认的标本,这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新物种——Callistoctopus xiaohongxu, 和一个科学的描述发表在开放获取期刊上ZooKeys.  科学名称xiaohongxu 是该物种的采集

    来源:ZooKeys

    时间:2022-09-20

  • 水生所等从景观尺度揭示土地利用、水文和气候因子对长江干流水质的影响

      解析由人类活动干扰塑造的景观格局与水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对于制定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健康修复策略至关重要。然而,目前此类研究主要集中于小型可涉水的河流和溪流或大型河流的局部区域,在长江等大型不可涉水的河流开展的空间大尺度的相关研究报道非常少,特别是综合考虑土地利用、水文、气候等因子对大型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方面(图1)。  图1 文章框架    针对该问题,在前期研究多重压力因子与长江干流鱼类群落关系的基础上(Xiong et al., 2021, Landscape Ecology, 36: 3079-3095),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态系统健康学

    来源: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2-09-20

  • 蚂蚁-树二分网络的空间变异由自下而上的过程驱动

      以食物网的观念为原型,将群落中的物种互作视作生态网络的想法由来已久。在过去的十多年间,对于生态网络的研究从对网络组成和连接的统计描述发展为探讨网络节点和连接随时间、空间的变异,进而从网络全局参数和局部参数两方面探讨环境因子和物种特征对网络结构、组织及稳定性的影响。解释物种组成和互作关系以及网络稳定性如何随时空改变并揭示外在因素(环境因素)和内在因素(物种特征及种间互作)的影响成为生态网络研究的新趋势。在此过程中,从网络构建以及网络参数分析两方面均发展出了一系列新的分析思路和方法,成为群落生态学研究的热点。    版纳植物园协同进化研究组王波等研究人员在西双版纳5个样点的144

    来源: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时间:2022-09-20

  •  成都生物所在同步脱氮及削减抗生素抗性基因方面取得进展

     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是一类具有环境持久性、累积性等特点的新污染物。污水处理系统是ARGs的“源”和“汇”,其残留的抗生素和丰富的营养物质通过水平转移和垂直传播促进ARGs扩散、赋予抗生素耐药菌(ARB)抗性,引发“超级细菌”,对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威胁。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已将ARGs列为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最重大挑战之一。我国 “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提出“重视新污染治理”,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我国废水处理正由传统污染物高效去除到传统与新型污染物协同治理转变。   生物单元是废水处理中主要脱氮过程。短程

    来源: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2-09-20

  • 华南植物园在植物甾醇与植物激素油菜素甾醇合成方面取得进展

        植物甾醇(sterol)不仅是细胞膜的重要结构成分,也是植物激素油菜素甾醇(BR)生物合成的前体,还可作为信号分子参与调节植物发育过程。CYP51是细胞色素P450家族中独特一员,是参与植物甾醇合成过程的重要限速酶,被认为是在细菌、真菌、动物以及植物中最为保守和古老的基因家族之一,在动植物生长发育与逆境响应中起着重要调控作用。CYP51编码了钝叶醇14α-去甲基化酶,在真菌中该酶是三唑类杀菌剂的主要靶标位点,关于CYP51家族基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研究非常少。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作物营养高效与分子育种研究组近年来对水稻CY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2-09-20

  • Molecular Psychiatry |熊伟课题组解析恐惧增强惊跳反射的环路机制

    惊跳反射(startle reflex)是哺乳动物具备的一种高度保守的本能防御行为,它涉及到动物全身数百处肌肉的反应,主要表现为闭眼、面部和头颈部收缩及全身弹跳,这样的快速防御范式可以为后续进一步的防御反应做好前期准备。尽管是一种本能行为,惊跳反射具有可塑性,情绪对其幅度影响尤为明显。负性情绪,尤其是恐惧情绪,可以调节动物的惊跳反射水平,这一现象被称为恐惧增强惊跳反射(Fear-potentiated startle, FPS)。FPS现象不仅存在于实验动物上,大量的临床观察结果表明,创伤后应激障碍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恐慌症(Pani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生命科学与医学部

    时间:2022-09-20

  • 【科研动态】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宁康教授团队在微生物组大数据的人工智能挖掘领域取得系列成果

    2022年9月19日,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系统生物学与生物信息系宁康教授团队,以华中科技大学为唯一单位在国际权威期刊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上发表题为“EXPERT: transfer learning-enabled context-aware microbial community classification”的研究论文,提出一种基于迁移学习的情景感知微生物群落分类方法。 微生物群落分类能够确定微生物群落的潜在类型和来源,从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群落的分类和功能结构是如何发展和维持的。然而,以前的分类模型需要在速度和准确性之间权衡,并且面临着对各种情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生命与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2-09-20

  • 生命科学学院刘光伟课题组在eLife发表机械力受体PIEZO1肿瘤免疫新机制:调控树突状细胞依赖性T细胞分化

    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细胞免疫疗法正为抗肿瘤免疫治疗带来新的希望。在免疫细胞抗肿瘤治疗中,CD4+ T细胞可以通过发育分化为效应性Th1、Th2、Th17和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 Treg)等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s)是专职的抗原提呈细胞,在调控不同亚群T细胞分化中发挥关键作用,并最终将决定免疫应答的结局。然而,在肿瘤微环境中,天然免疫细胞(如DCs)调控CD4+ T细胞功能分化的机制,目前仍然不清楚。 肿瘤微环境对肿瘤生长非常重要。而肿瘤微环境中的天然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2-09-20

  • 农学院包劲松教授团队在水稻高抗性淀粉形成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

    最近,农学院包劲松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Carbohydrate Polymers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等杂志发表3篇研究论文,揭示水稻淀粉分支酶IIb(BEIIb)突变体(be2b)抗性淀粉含量增加伴随产量下降的分子机制、抗性淀粉精细结构形成机制及抗性淀粉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淀粉是水稻胚乳的主要组分,约占精米干重的90%,主要由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组成。研究表明,摄入适量高抗性淀粉的稻米可以防止餐后血糖水平的急剧上升,并对糖

    来源:浙江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学院

    时间:2022-09-20

  • 苏州医工所戴亚康团队在脑疾病辅助诊断研究中取得进展

      目前,机器学习方法已被用于脑疾病的辅助诊断,在帮助临床医生及时诊断和干预脑疾病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然而,脑疾病临床数据在样本分布和特征表达方面存在问题,造成脑疾病自动诊断模型在实际应用时面临着挑战。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样本分布不平衡,主要指不同类别的样本量差异很大,临床数据集上,脑疾病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的样本集在数量上有较大的差异,致使样本集只包含少量的脑疾病患者影像数据,但有较多的正常对照影像数据(如图1所示);二是存在特征表达能力弱,患者和正常组的功能连接特征的细微差异在原始特征空间中不能很好表示,致使样本在原始特征空间中很难线性分开(如图2所示)。上述两方面问题会对模型鲁棒性、

    来源: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时间:2022-09-20

  • 物理学院高鹏课题组与合作者在原子尺度上揭示极性斯格明子的拓扑相变过程

    近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电子显微镜实验室高鹏教授课题组等利用原子分辨的原位扫描透射电子显微技术实现了对极性斯格明子在外电场下动力学演化与拓扑相变行为的观测,揭示了其相变机制与相互作用等,为其在下一代纳米电子器件中的潜在应用提供了指导信息。相关研究成果以《电场下极性斯格明子动力学》(Dynamics of Polar Skyrmion Bubbles under Electric Fields)为题,于2022年9月2日在线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类比由自旋构成的磁性斯格明子,极性斯格明子由电偶极子构成,于2019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2-09-20

  • 基质细胞亚群之间的差异

            小鼠淋巴结内淋巴管不同段的图像显示绝大多数LYVE1+细胞共表达CD41。    淋巴结是免疫应答的关键部位,淋巴结间质细胞对其功能至关重要。最近,由中国卫生与医疗技术研究所Liwei Jiang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Reza Abdi教授合作,研究了淋巴结中的CD41+细胞。他们描述了 证明CD41+小鼠淋巴结细胞亚群主要表达基质细胞和肥大细胞表面标记分子。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们对淋巴结间质中的非传统基质细胞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了两种不同的基质细胞亚群CD41+

    来源:Frontiers in Immunology

    时间:2022-09-19

  • 华中科技大学:利用微生物组大数据辅助预测蛋白质三维结构

    当前环境与人体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在新冠肺炎肆掠全球的当今社会,更为深入的理解环境和人的互作,尤其是环境对人的影响,尤为关键。针对环境和人体微生物群落,利用组学大数据挖掘技术构建环境和人的互作模型,是当今研究理解环境和人的互作方面重要的内容。2022年9月15日国际权威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在线发表了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宁康教授团队题为“The distinct microbial community patterns and pathogen transmission routes in Intensive Care U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生命与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2-09-19

  • Cancer Cell:膀胱癌获得性化疗耐药的新机制 为分化治疗提供新思路

      9月12日,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陈崇教授、刘玉教授团队联合泌尿外科魏强教授团队在Cancer Cell(IF:38.585)发表研究论文Acquired semi-squamatization during chemotherapy suggests differentiation as a therapeutic strategy for bladder cancer,发现半鳞状分化是膀胱癌化疗耐药的一个新特征,进而提出靶向组织蛋白酶(Cathepsin H, CTSH)促进耐药肿瘤细胞终末分化的分化治疗策略,对实体肿瘤的分化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生物治疗国家重

    来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时间:2022-09-19

  • 上海科技大学最新发文:新型AAV载体新型冠状病毒疫苗

    近日,上海科技大学钟桂生课题组与王皞鹏课题组合作在学术期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上发表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团队前期优化的新型腺相关病毒(AAV)载体——AAV-ie,开发了基于AAV载体的新型新冠病毒疫苗。COVID-19疫情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及全球范围内的社会经济生活。据WHO统计,疫情爆发以来,已在全球范围内造成6亿多人感染及600万人死亡。为有效防控疫情,目前已有灭活病毒疫苗、重组蛋白疫苗、腺病毒疫苗及mRNA疫苗等多种新冠病毒疫苗开发并上市。然而,由于传播过程中病毒频繁地突变,导致新冠病毒变异株尤其是目前的主要流行变体omicro

    来源:上海科技大学

    时间:2022-09-19

  • 上海交大王如竹团队研究成果实现半干旱地区的大批量产水

    近日,上海交大王如竹教授领衔的ITEWA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题为Exceptional water production yield enabled by batch-processed portable water harvester in semi-arid climate的论文,通过分析目前空气取水系统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从操作模式的角度弥合了吸附解吸动力学的差距,提出了新型“夜间批量吸附-日间逐个解吸”的批处理吸附-解吸模式。同时,根据高性能吸附剂以及取水系统的精心传热传质设计,应用该模式的便携式空气取水系统,实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2-09-19

  • 地空学院法文哲课题组在“嫦娥”五号着陆区月壤特性与样品源区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2020年12月,我国“嫦娥”五号成功从月球采集1.731kg月壤样品,并顺利返回地球。这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也是继1976年苏联Luna 24任务后,时隔44年人类再次成功从月球采集并返回样品。到目前为止,国内多个研究团队对“嫦娥”五号样品开展了实验测量,对样品的物理特性、化学成分、矿物类型、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有了基本了解。实验室同位素定年结果表明,“嫦娥”五号玄武岩岩屑样品年龄为20亿年,是人类目前采集到的最年轻的月球样品。对“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月球热演化、近期火山活动、内太阳系撞击历史、年轻月壤的形成与演化过程等,也可以为行星地质学中传统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2-09-18

  • 暨南大学张弓教授:剪切变体的蛋白质鉴定

    暨南大学张弓教授团队研发了三代全长翻译组测序技术,突破了人类蛋白质组计划的三大难题之一的剪切变体蛋白质产物鉴定,发现了人细胞中存在着数千种数据库中从未收录的mRNA剪切变体可以翻译成蛋白质,并在蛋白质层面用质谱鉴定了其中一些新剪切变体的特征肽段。这一成果打开了蛋白质组研究的新天地。日前,该成果通过了科技部的课题验收。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着可变剪切(alternative splicing),即基因组上的一个基因可以通过不同的剪切方式产生多种RNA(称为“可变剪切转录本”,alternative spliced transcripts, AST),其中的一些可以被翻译为蛋白质。不同剪切变体的蛋白质

    来源:暨南大学

    时间:2022-09-17

  • 南京医科大学Cancer Cell发文:肺癌致病变异的遗传新机制

    2022年9月15日,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沈洪兵、胡志斌课题组在国际顶尖肿瘤学期刊《细胞·癌症》(Cancer cell)上发表了题为“基于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系统解析中国人群肺癌罕见胚系致病变异”(Analyses of rare predisposing variants of lung cancer in 6004 whole genomes in Chinese)的研究论文。 肺癌是中国人群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近十年来,基于高通量芯片和基因型填补策略的大样本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已高效鉴定了八十余个非

    来源:南京医科大学

    时间:2022-09-17

  • 两种大蜜蜂跨越21000年的分布区变化研究

      传粉昆虫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全球气候变化正严重威胁着它们的多样性和地理分布。蜜蜂是最为关键的传粉昆虫类群之一,对气候和栖息地环境变化敏感。黑大蜜蜂(Apis laboriosa)和大蜜蜂(Apis dorsata)是蜜蜂属中个体最大的两种,分布区明显不同,在部分地区重叠分布。    版纳植物园协同进化研究组彭艳琼等,探讨了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两种大蜜蜂的潜在分布区和可能的共存区,以及影响两种大蜜蜂分布的关键因子,从而为保护这两种重要的传粉昆虫提供科学依据。基于黑大蜜蜂和大蜜蜂的分布数据,通过MaxEnt模型模拟了两种大蜜蜂在跨越21000年期间,其分布范围的变化及其

    来源: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时间:2022-09-17


页次:296/1559  共31166篇文章  
分页:[<<][291][292][293][294][295][296][297][298][299][30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