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鲑鱼“遗产”的秘密(附图)

         [生物通讯]死人可能不会开口说话--但死鲑鱼却可以。古代鲑鱼埋藏于湖底淤泥中的证据使研究人员可以推测出过去2200年中阿拉斯加红鲑鱼的数量。推测的结果提示,过去鲑鱼种群数量长期浮动比现在要大,而公元1200年的一次鲑鱼繁盛时期可能推动了当地居民的文化转变。    生于河湖中的鲑鱼,返回家园产卵和死亡之前,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大海中度过的。鲑鱼死亡后腐烂的尸体在河底或湖底沉积物中留下永久的记录:鲑鱼尸体中含有高比例的重氮同位素15N。另外,硅藻属的某些物种会随鲑鱼的洄游而繁荣。随着硅藻的细胞壁硅化形成硅藻土,它们死

    来源:

    时间:2002-04-19

  • 解读染色体组之后领域专利申请剧增

    据此间媒体报道,在利用人体全部遗传信息开发新药和再生医疗方法即“解读染色体组之后”领域的专利申请在世界上剧增。据日本特许厅调查,在2001年的生物领域专利申请中,这种专利申请超过60%。从国别来看,美国居世界第一,占43%;中国第二,占32%;欧洲第三,占17%;日本第四,占7%。解读染色体组后领域技术包括:以改变基因排列提高细胞功能;查明制造基因的蛋白质功能,开发新药;基因治疗技术;利用胚胎干细胞的再生医疗技术等。目前,各国围绕这些技术的开发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据日本特许厅调查,1995年世界各国在生物领域提出的专利申请为1063件,而2001年“解读染色体之后”的专利申请就超过5000件。1

    来源:

    时间:2002-04-18

  • 动物纷纷“亮相”国际人类基因组大会

    新华网上海4月17日电(记者仇逸,房宁)从最原始的线形虫,到人类最近的“亲戚”黑猩猩,在2002国际人类基因组大会上,各种动物纷纷登台亮相,对它们的基因测序和功能研究,成为人类揭开自身遗传、疾病等诸多迷团的一条捷径。美国和德国的科学家在会上公布了他们对鼠的功能基因组学和鼠之间传染的遗传学的研究;法国学者则关注一种较独特的鱼类--石斑鱼;中国学者也表达了对鸡、河豚鱼、斑马鱼乃至青蛙和鸡等动物测序的兴趣,还计划和丹麦学者联手开展对猪的基因研究。“在以百万年为计量单位的生物进化史中,许多动物的遗传信息并没有随着衍变而消失,仍然留存在人体上。科学家如果能在生物研究中破解这些信息,就可以在人类基因研究中

    来源:

    时间:2002-04-18

  • 国际人类基因组大会闭幕 下届将在墨西哥坎昆举行

    新华网上海4月17日电(记者张学全)第八届国际人类基因组大会将于明年4月在墨西哥坎昆举行,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榊佳之出任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主席。昨天,在“第七届(2002)国际人类基因组大会”上,经过50个成员国的一致推选,现年60岁的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榊佳之从加拿大徐立之教授手中拿过“接力棒”,出任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下一任主席。榊佳之1942年出生于日本名古屋,现任东京大学医学院教授,日本基因科学项目负责人。其主要研究方向是唐氏综合症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及其它神经紊乱疾病。他曾在1997年发现了人体生物钟基因。榊佳之教授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组项目,并于最近完成了人类第21条染色体的测序。摘自 新华网

    来源:

    时间:2002-04-18

  • 全球人类基因组大会卫星会议今日在杭州召开

        由中国高新产业开发区协会和杭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高新技术产业生物医药孵化器论坛”今日在杭州举行,本次论坛作为2002年度全球人类基因组大会的卫星会议,在业界引起了极大关注。科技部火炬中心、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国内知名创业中心均与会参与为期两天的讨论。    中国高新产业开发区协会理事长张景安说:“生物医药产业是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深深吸引着医药产业和风险投资的目光,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后,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中国生物医药能否立足于强手之林,最终取决于企业的创新能力,而创新的载体是孵化器。”  &n

    来源:

    时间:2002-04-18

  • 科学家发现:细胞活力永存,人类长寿可求

        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就一直寻觅着长寿的秘方。现代基因学的研究使我们看到了曙光——科学家发现人体里负责新细胞分化生长的干细胞并不因人年纪的增长而丧失活力。    美国科学家戴维·施莱辛格在此间进行的2002国际人类基因组大会上兴奋地透露了他的新发现。他说,人的干细胞有着旺盛的活力,但是,细胞有新陈代谢,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功能细胞因为老化或磨损而丧失了原有的功能,然而它们却无法被排除体外。这些“失灵”的细胞越积越多,以至于最终妨碍了其他细胞的正常“工作”,这很有可能是导致人类衰老的真正因素。  

    来源:

    时间:2002-04-18

  • DNA受损与老化有关

    DNA受损与老化现象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没有明确的证据,不过,一个新的实验鼠研究显示,DNA受损确实与老化有关。荷兰的研究人员发现具有某一个基因缺损的实验鼠会有提前老化、骨质疏松、皮肤老化、不孕以及其它与老化有关的现象。如果又具有一个名为XPD的基因的缺陷时,老化的速度会更快,而且DNA对氧化破坏的感受度会更大。荷兰鹿特丹Erasmus大学的Jan De Boer与他的同事将实验鼠改造成具有与人类的毛发双硫键营养不良症(trichothiodystrophy (TDD))相同的基因缺陷。这个疾病的特征是毛发容易断裂、生长迟缓以及皮肤会对光过敏。这个缺陷基因-XPD已经知道与DNA转录成蛋白质及

    来源:

    时间:2002-04-18

  • 打开糖体生物芯片之门

    近年来,各国的科学家在人类基因组工程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其显著的成果是人类基因密码的破译和基因组图谱的绘制。它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以基因组功能研究为中心的一个崭新发展阶段。如何开展基因组功能或后基因组学研究成为科学家关注的焦点,生物芯片技术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今年3月,在英国权威的《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刊登了一篇关于糖体生物芯片的论文,宣布了以糖体为基础的新型芯片技术的创立。这项技术的建立是当代生物芯片技术领域的一项重要进展。从此,生物医学工作者可以在基因、蛋白质和糖体等多个分子层面上对生命现象进行广泛深入的分析研究。取得这一突破的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基因中心功能基因研究部主任

    来源:

    时间:2002-04-18

  • 节食基因可控制果蝇寿命

    美国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的《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称,他们通过改变基因的办法,使果蝇的寿命延长了一倍。由于人类同果蝇一样有着“长寿”基因,那么这一结果可能意味着,人类的平均寿命有朝一日也能翻一番,从目前的75岁增加到150岁。科学家们发现这种变异后的基因之所以能改变果蝇的寿命,主要是因为它可以对果蝇细胞在吸收能量上进行控制,让果蝇细胞“节食”。但如果基因变异得太多,果蝇反倒会过早死亡。这一发现发现意义重大,因为它使人类通过控制自身的新陈代谢来延缓衰老成为可能。不过,科学家指出,在任何用于长寿目的的药物在人类身上实验之前,需要在动物身上进行很多实验,以确保其对人类是安全的。摘自 科技之光

    来源:

    时间:2002-04-18

  • 肌营养不良的新希望:酶疗法

                                     [生物通讯]几十年来,研究人员一直不懈地努力,试图找到治疗杜兴肌营养不良病症的有效方法。杜兴肌营养不良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遗传性疾病,病人大都在20 多岁时死亡。现在,研究人员在小鼠实验中取得了一些进展:他们发现通过

    来源:

    时间:2002-04-18

  • 华裔基因学家徐立之获加拿大卡拉姆医学奖

        中新网多伦多4月15日消息:多伦多病童医院首席基因学家徐立之日前获得今年的卡拉姆纪念医学奖,此项奖由加拿大艺术理事会颁发,徐立之是今年5名得奖者中唯一的华人。       据当地华文媒体报道,徐立之出生于上海,在香港接受教育。在香港中文大学取得学士及硕士学位,并在美国匹兹堡大学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从80年代起至今,他一直在多伦多病童医院工作,主要研究囊肿纤维肿瘤。       1985年,徐立之与另外一名科学家共同发现了与囊肿纤维肿瘤有

    来源:

    时间:2002-04-17

  • 鶷佳之:建立亚洲人SNP数据库

        鶷佳之简历:1942年出生于日本名古屋,现任东京大学医学院教授,日本基因科学项目负责人。其主要研究方向是唐氏综合症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及其它神经紊乱疾病。他曾在1997年发现了人体生物钟基因。       鶷佳之教授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组项目,并于最近完成了人类第21条染色体的测序。2002年4月起,出任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的总裁。       走路大步流星,背一个印有“HUGO”(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的双肩包,60岁的鶷佳之教授看上去不像记者心

    来源:

    时间:2002-04-17

  • 我国已经具备揭开水稻高产遗传密码的实力

        我国基因专家今天在此间进行的2002国际人类基因组大会上透露,我国水稻基因研究已经进入关键阶段,距离攻克水稻高产、优质、抗虫害、抗干旱和抗盐碱等秘密只有一步之遥。    中科院遗传所人类基因组中心副主任于军在这里说,我国水稻基因研究已经跃入新阶段,科学家正准备将不同种类水稻的基因分别进行对比研究,锁定控制水稻的高产、抗虫害等功能基因,就能实现人类大规模生产优质水稻的梦想。    科学家计划将6万个水稻基因放在基因芯片上进行基因分析研究,研究这些基因在产生水稻最主要两种营养来源蛋

    来源:

    时间:2002-04-17

  • 我国科学家呼吁加大基因基础研究投入

        全球获取基因测序原始资料的竞争时不我待,而资金短缺正在成为我国启动一批重要基因序列测序项目的瓶颈。率先完成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从而享誉国际的我国科学家于军呼吁:不要让经费短缺阻碍我国原创性基因研究水平的腾飞。    在今天召开的国际人类基因组大会上,于军预测说:未来5年科学家将测出世界上几乎所有重要物种的基因序列。随着基因测序成本逐年降低,各国在获取基因测序原始资料上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虽然基因测序的基本信息都会根据公开、共享的原则,投放到数据库中供各国科学家自由采用;但

    来源:

    时间:2002-04-17

  • 跟踪弯曲菌的感染原(附图)

        [生物通讯]英国微生物学家运用一种新分子流行病学技术跟踪了弯曲菌感染农场小鸡的神秘感染原。弯曲菌是西方国家食物中毒的主要起因,但研究人员对于其究竟是如何进入食物链的却知之甚少。    对于其它病原体如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等而言,分子流行病学在跟踪它们的感染来源和线路上可谓取得了巨大成功--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感染。”英国兽医实验室服务局(Veterinary Laboratories Agency)的Diane Newett说道。“不幸的是,这一套对弯曲菌根本不管用,我们无法用同样的方法确定弯曲菌的感染原。”  

    来源:

    时间:2002-04-17

  • 美研究人员发现一个控制基因沉默的新酶

        [生物通迅]尽管科学家估计人类基因组含有约35,000 个基因,但正常条件下这些基因中只有一小部分能够在某一类型细胞中打开。精确控制基因的表达是必要的;许多癌症都与本应受到抑制或保持沉默的基因被非正常激活有关。    现在,来自Wistar 研究院的研究人员报道,他们识别出一种某些基因沉默所必需的酶。该酶通过将一个分子标记放置到基因上,引起基因沉默来行使功能。一旦这个分子标记丢失,基因就会被不正确激活,从而导致癌症。这个新酶的发现将导致癌症新疗法的产生。有关研究发表于4月15日期的《基因与发育》(Genes and Devel

    来源:

    时间:2002-04-17

  • 太空生物学:生命起源于淡水?(附图)

        [生物通讯]海水是今天生命温暖而舒适的家园,但对于世界上的第一个细胞而言却太严酷了--这是一项新实验室研究得出的惊人结论,研究发现淡水中更易形成原始的细胞膜。这项研究提示,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在大陆上的池塘而非潮池或深海中产生的。    大多数生命的起源都需要一个包被膜或称囊泡,来保护那条能够进行自我复制的化学链。最简单的囊泡是由亲水脂分子构成的。亲水脂分子是一类具有一个结合水分子的头部和一个排斥水分子的富含碳和油脂的尾部的长形分子。两层亲水脂分子能够组合形成囊泡壁;外层中,亲水的头部面朝外,而内层亲水脂分子的头部却向内面朝膜的

    来源:

    时间:2002-04-17

  • 日本用移植造血干细胞治疗胰腺癌

    新华网4月15日专电:日本东京一家医院日前利用移植造血干细胞治疗胰腺癌,在一名患者身上取得不错疗效。把别人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到胰腺癌患者体内,可以生成淋巴细胞,而淋巴细胞的免疫作用对癌症有抑制作用。去年年底,东京都立驹入医院在治疗一名晚期胰腺癌患者时,从其妹妹身上抽出含有造血干细胞的末梢血,注入患者体内,结果,肿瘤缩小了20%,从移植前的10厘米减到8厘米。现在,患者已经出院。但该医院表示,移植造血干细胞疗法在抑制癌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可能也有损害作用,因此,有必要通过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控制移植造血干细胞的副作用。该院院长说:“作为一种治疗癌症的新方法,只在一个人身上试验有效,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

    来源:

    时间:2002-04-17

  • 美发现除草剂导致青蛙阴阳失调(附图)

        [生物通讯]根据发表于4月16日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的一项研究,美国最常用的除草剂--莠去津(atrazine)渗入环境的普通浓度就能使雄性青蛙阴阳失调。专家预言,这项发现将有助于揭开两栖类动物缘何迅速消失之谜,并在美国掀起一场关于莠去津用弃问题的争论。    过去的十多年中,科学家惊恐地发现,两栖类动物正在神秘消失。一些物种已经完全灭绝。有人推测引起两栖类动物灭绝的一个可能原因就是杀虫剂污染。尽管美国莠去津的年均用量高达2700万千克,但独立学家们普遍认为这个用量还是相对良性的,莠去津只有在高浓度时才会产生不良影响。但

    来源:

    时间:2002-04-17

  • 我国白血病基因研究进展令人振奋

        在今天举行的国际人类基因组大会上,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竺宣布:我国科学家已经证实全反式维甲酸和砒霜在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的过程中,对白血病致病基因的蛋白产物起到了靶向治疗的作用,从而可以有的放矢地调变蛋白或者使之降解。    目前,我国研究人员成功地建立了系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的转基因动物模型,揭示了全反式维甲酸所调变的基因表达谱,分离到受维甲酸调控的靶基因。全反式维甲酸和砒霜已经成为国际血液学界公认的率先运用靶向治疗技术的药物。研究人员还发现一些新的基因靶点,为治疗其他种类的白血病找到了希望。  &

    来源:

    时间:2002-04-16


页次:1577/1638  共32758篇文章  
分页:[<<][1571][1572][1573][1574][1575][1576][1577][1578][1579][158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