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科院光电所生物芯片仪器研发水平稳步提升
生物芯片仪器作为生命科学研究尤其是生物芯片技术的支撑平台,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医学基础研究、疾病基因诊断、临床治疗、药物开发、农作物优育和优选、环境检测和防治、食品卫生监督、司法鉴定和生物武器等领域。对促进当代生命科学的发展,使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可实现新的飞跃。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瞄准国际最新发展趋势,在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支持下,作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在国内创新开展了激光共聚焦生物芯片扫描仪、CCD生物芯片检测仪等多项生物芯片检测前沿技术产品的研发工作,先后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和专利。 CCD生物芯片检测仪采用蝇眼透镜均匀照明技术和冷光照
-
我国将会成为国际胚胎干细胞的供应地
18日晚间,中国对“反对一切形式的克隆人”的联合国宣言投了反对票。中国代表苏伟表示,“中国代表团之所以对宣言投反对票,是因为宣言的表述非常含混不清,宣言提到的禁止可能会被误解为也涵盖治疗性克隆研究,这是中方所不能接受的。”那么,中国对于此项宣言投反对票是出于什么考虑?此项宣言将对中国产生什么影响? “治疗性克隆不存在伦理问题” 记者采访了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翟晓梅,她表示,“中国这张反对票在情理之中。目前,世界各国的分歧主要在于是否区分生殖性克隆和治疗性克隆。中国、英国等国家认为,治疗性克隆与生殖性克隆复制人不同,其是为了利用胚胎干细胞的独特功能为患者寻找可能的医学治疗方法。”
-
武大专家首次发现:海带具有抗辐射作用
肿瘤患者在放射治疗时,对免疫系统产生较强毒副作用的弊端,可望解决。 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罗琼等专家昨日对外宣称:海带的提取物海带多糖,因抑制免疫细胞凋亡而具有抗辐射作用。 人类1913年首次从掌状海带中提取海带多糖以来,已经研究出海带多糖具有抗凝血、抗动脉硬化、抗肿瘤、抗病毒等作用,但是研究其抗辐射尚属首次。 罗教授介绍,肿瘤患者在接受放疗时,放射线对机体免疫系统易造成毒副作用,而现在辐射防护剂多数毒性也较大,并被限量使用。因而,从天然产物中寻求和探索具有辐射防护作用的有效成分,成为重要研究课题。 专家组在实验中发现,海带多糖具有明显的抗辐射功能。研
-
追记潜心研究海洋科学77年的曾呈奎院士
连日来,胶州湾畔到处传颂着一个共产党员院士的名字———“中国海洋科学泰斗”、“中国海带之父”曾呈奎。 曾呈奎是三届至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世界著名海洋生物学家,是我国海洋科学主要开拓者之一和海藻学研究、海藻化学工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他潜心从事海洋科学研究77年之久,是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名誉所长。 2005年1月20日16时,96岁的曾呈奎永远地离开了他眷恋不已的教学、科研、调查和人才培养工作岗位,跃动了近一个世纪的心脏,跳完了生命的最后航程。1月26日13时30分,一艘载着曾呈奎骨灰的“海鹰号”艇在汽笛长鸣中,缓缓驶离他工作了54年的中国科学院
-
我国反对克隆人宣言 专家称治疗性克隆不违人权
“支持治疗性克隆决不是对人权的违背。”中科院院士何祚庥认为,“治疗性克隆”的两种不同认知来源于两种不同的人权观点。是否允许治疗性克隆成争论焦点 2月18日,联合国大会法律委员会通过一项政治宣言《联合国关于人的克隆宣言》:要求各国禁止有违人类尊严的任何形式的克隆人。 对该宣言,中国投了反对票。 对于宣言,是否允许治疗性克隆是各方争论的焦点。中方表示说,中国代表团之所以对宣言投反对票,是因为宣言的表述非常含混不清,宣言提到的禁止可能会被误解为也涵盖治疗性克隆研究,这是中方所不能接受的。 针对围绕宣言的各方争论,以及我国投出的反对票。 昨日,记者对有
-
菘蓝可抑制柯萨奇增殖
2月16日从武汉大学医学院病毒学研究所、国家病毒学重点实验室获悉,由该所杨占秋研究员主持的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表明:菘蓝能在体外通过抑制生物合成而抗柯萨奇病毒。 据介绍,柯萨奇病毒B组3型(CVB3)可引起流行性胸痛、无菌性脑炎、脑膜炎、心肌炎和克山病等多种疾病。CVB3已经被证实是病毒性心肌炎主要病原体,而目前一些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药物不是毒性太大就是疗效不显著。 杨占秋研究员等通过提取菘蓝的四种有效成分,经过体外细胞实验,发现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大,病毒细胞呈现变小变圆、颗粒增加、破碎脱落等典型的变化。这证明了菘蓝对CVB3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杨占秋认为,对病毒性疾病的治疗作用
-
“原始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I期临床研究
我国研制的用于白血病治疗的“原始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I期临床研究已于近期展开。今天,科技部和卫生部在京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这是我国干细胞治疗研究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成果,表明我国干细胞治疗研究已经步入世界先进水平。 “原始间充质干细胞”是从骨髓中分离出一种具有亚全能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在特定的体内外微环境条件下,能够诱导分化成为各种组织细胞,通过移植给受者参与组织的再生与修复,成为心脑血管多器官重大疾病移植的最理想干细胞来源。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组织工程研究中心赵春华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在国际上最早成功地从骨髓中分离出一种具有亚全能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并系统阐明了成体
-
牛蒡子治疗糖尿病肾病机制揭晓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研究证实,牛蒡子治疗糖尿病肾病(DN)机制与降低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及影响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p1(TGF-p1)和单核趋化蛋白1(MCP-1)mRNA的表达有关。 研究人员以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为动物模型,中药治疗组分别给予牛蒡子粉饲料、牛蒡子水提物、醇提物进行6周的实验,观察大鼠的一般状况和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及肾功能变化,以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肾皮质TGFpl、MCP-l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牛蒡子提取物能明显改善STZ大鼠多饮、多食和消瘦,降低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减少TGF-p1mRNA、MCP-1mRNA的表达。 研究
-
6位外国科学家获得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
北京2月1日电(俞铮 吕传忠 肖岩冰)6位外国科学家今天在北京获得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主任黄英达说,这些卓有建树的科学家不仅在各自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极大地促进了中外科学技术交流。 这6位科学家是:德国的米夏埃尔·佩策特、美国的杨又迪、瑞典的比约恩·努登斯特伦、加拿大的毛焕宇、日本的黑田吉益和巴西的若泽·伊斯拉埃尔·瓦尔加斯。 69岁的文物保护专家佩策特主持研究秦始皇陵兵马俑表面彩绘保护的国际性难题。研究小组在秦俑彩绘层保护和修复、土遗址保护、石铠甲修复和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确认兵马俑的彩绘有机底层材料由生漆制作,并在紫颜色层中发现了近代才被
-
863计划水稻等重要农作物基因组研究进展顺利
继独立完成籼稻全基因组测序和粳稻第4号染色体测序,结果在《科学》和《自然》上发表后,抗病(白叶枯病、稻瘟病)、耐盐、抗旱、氮磷高效利用、分蘖、脆杆、茎杆伸长、不定根生长等一批有潜在应用价值的重要基因的克隆取得突破。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与中国水稻研究所等单位合作,采用图位克隆的方法分离克隆分蘖控制基因MOC1是我国近20年来首次的克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要农作物重要农艺形状的功能基因。 研制成功国际上第一套水稻全基因组芯片,包含了55791独特基因的信息。利用该全基因组芯片研究了水稻幼苗、分蘖期的苗和根、抽穗期和灌浆期的穗子等器官的基因表达谱,详细分析了不同种类基因在不同器官中的表达特
-
先天性白内障基因定位克隆完成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姚克教授等历经12年研究,完成第一个遗传性先天性白内障家系超微结构和疾病相关候选基因的定位和克隆。 据介绍,约30%的盲童因先天性白内障致盲。该院眼科中心研究的这例基因是一个延续四代的白内障家系,呈现罕见珊瑚状表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在23个家系成员中有11个患有遗传性白内障。科研人员在研究中发现此类基因第二外显子有一个错配突变。蛋白分子模型显示错配突变使Y—D基因密切相关。这是国内首次报道与珊瑚状白内障表型相关的基因突变。 据姚克教授介绍,他们已陆续积累了4个表型特殊的先天性白内障大家系,其表型均十分罕见。目前已基本完成第二个遗传性先天性白内障家系
-
申城今年启建“器官配件工厂”
小白鼠背上“种”出人耳,兔子眼里“复制”角膜,组织工程要为人类临床解决问题,还有赖于实行产业化——申城今年启建“器官配件工厂” 7年多前首次在小白鼠背上“种”出来的人耳朵,至今还让国内外的科学和医学界“牵肠挂肚”,而从事这一课题研究的上海科学家也终于不负重望。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曹谊林昨天透露说,突破了种子细胞来源等关键技术后,“人造耳 朵”有望在一、二年内用到人身上,真正帮助他们听清这个世界的声音。更令人欣喜的是,致力于打造“器官配件工厂”的国家组织工程中心今年上半年就将在闵行紫竹高科技园区揭牌。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前期准备之后,组织工程学终于在上海步上了产业化之路。 研究成果丰
-
北大心血管研究所建成高甘油三酯小鼠模型
近日,记者在北京大学心血管研究所获悉,极度高甘油三酯小鼠模型已经建成,这使筛选调血脂新药的研究又向前迈进一步。 在我国,血脂紊乱以内源性甘油三酯增高最为常见。它是一种独立于高胆固醇的致动脉硬化危险因子,并有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危险。目前,由于缺乏高甘油三酯的动物模型,导致有关的研究不易深入,难有效果确切的新药问世。 据该所副所长、****特聘教授刘国庆介绍,在当今生物医学研究领域中,用基因打靶技术来研究基因功能和制备疾病模型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人们已经用此技术建成了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和载脂蛋白E缺陷的小鼠模型。其共同特点是血浆胆固醇增高,极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目前已经广泛应用
-
上海科学家“拷贝”角膜点亮盲眼
上海科学家的一项“自身角膜复制”新成果,有望在不久的将来使成千上万眼病患者重见光明。 运用组织工程的技术和方法,科学家有能力让患者自身的角膜“拷贝不走样”。上海组织工程研究与开发中心胡晓洁博士告诉记者:课题组从兔子的眼内分离出角膜缘干细胞和角膜基质细胞,经过体外培养,构建出“有活性”的角膜组织。移植手术后8周,这块“复制品”变成透明状,与正常角膜毫无二致。 据《文汇报》报道,这一研究的领衔人物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曹谊林7年前曾在小白鼠身上“种”出过“人耳朵”。他告诉记者,这项技术不久后就可以运用至临床,从患者自身“取材”复制角膜,再通过手术帮助失明者重见光明。而且,由于材料取自患者
-
我科学家发现一条羊驼基因
从2004年12月20日这天起,上网打开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的数据检索平台,输入alpaca点击检索,就会发现有一条来自山西农业大学发布的有关羊驼细胞色素b基因的数据。 这条序列号为AY839860的数据是由山西农大董常生教授率领的羊驼课题组获得的研究成果。据悉这是美国数据库收录的第一条中国科学家研究完成的羊驼基因的序列。 山西农业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董常生教授是我国羊驼引进第一人。他申报的国家948项目分别于1999年和2001年两次立项,并于2002年5月从澳洲引进78只羊驼。近年来,董教授率领的课题组先后完成了引进羊驼对生活环境的适应、羊驼营养代谢规
-
寻找国人自己的HLA基因
访解放军307医院免疫学专家奚永志 “邮寄信件时,地址写得越详细,寄到的可能性就越大;同样,为了尽量减少乃至完全避免非血缘性器官移植的排斥风险,我们必须对人体HLA基因进行精细的分型。”国家骨髓库专家、解放军307医院免疫学研究室主任奚永志研究员说,由于白细胞抗原(HLA)高度的复杂性、多态性和多样性,寻找完全匹配的移植供体,迄今为止仍是科学家远未能圆满解决的关键问题。 “宿主抗移植物反应(HVGR)和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始终是器官移植和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主要的伴发症和致死原因。”奚永志介绍,和耳
-
人血液血管细胞生成素首次在津发现
国际重大发现干细胞因子增添新成员 经氨基酸和DNA序列查证为新型干细胞因子可促进骨髓早期造血和血管干/祖细胞的增殖 将为现代生物制药和人类身体健康带来重大影响 日前,依托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的高新区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韩忠朝等学者为核心的研究小组在国家“863”计划和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基金的支持下,经过不懈努力,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一个新的干细胞因子———人血液血管细胞生成素(HAPO),为干细胞生长因子家族增添了新成员。这将为现代生物制药和人类身体健康带来重大影响。 韩忠朝教授课题组在国
-
HarvestPlus计划将在中国启动
近日从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了解到,一项旨在提高粮食作物中微量营养元素含量的国际计划——粮食作物强化(HarvestPlus)计划正筹备在中国启动,并将于今年起正式资助中国科学家开展相关项目的研究。 为粮食作物提高微量营养元素含量,进而改善人体微量营养元素的摄入量,这种新的营养补充途径也被称为生物强化。对该计划,中国疾病预防中心教授陈春明认为,中国的微量营养缺乏(铁、维生素A等)现状不容乐观,中国某些地区的贫血率高达20%。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提高食品可吸收的营养元素,预计今后10年,由于成年人缺乏性贫血造成的生产能力下降而导致的经济损失将高达7020亿元,儿童的缺乏性贫
-
“鸡病毒病诊断基因芯片”通过鉴定
由山东澳兰生物工程研究院承担完成的青岛市支持经费的研究课题“鸡病毒病诊断基因芯片的研制和开发”今天通过了专家鉴定。 来自军事医学科学院和山东农业大学等地的与会专家分别听取了完成单位所作的工作报告、技术研究报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报告,并审阅了相关材料,通过咨询、答疑、专家讨论,作出鉴定意见。该成果主要创新点在于:该课题研制的基因芯片具有快速、灵敏、准确、可靠、成本低廉、一次检测多种病毒等优点;通过本研究建立了一个应用生物素标记探针的低密度基因芯片技术平台,为基因芯片的实用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该项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市场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推广后将产生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安徽医大皮肤病遗传研究异军突起
2004年,世界皮肤性病学界一流杂志——美国《皮肤性病研究杂志》发表了中国人撰写的6篇论文,其中有4篇出自安徽医科大学。前不久,他们在中国人白癜风易感基因的研究上,又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目前已知的皮肤病有2000多种,很多皮肤病都有遗传倾向。安徽医大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科研实力,把研究重点放在了遗传性皮肤病上,先后获得了多项国家及部委科研项目经费的支持。仅2004年,他们就在十多项皮肤病的遗传学研究上取得重大成果,发表了有重大影响的SCI论文26篇。他们完成了对汉族人白癜风、斑秃等多基因病的遗传流行病学分析;在世界上首次确定多发性毛发上皮瘤的致病基因为CYLD1;首次确定雀斑、点状掌跖角化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