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中科院两博士发表最新文章解析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脂类组学方法,检测了巨大温差的条件下,不同植物的膜脂分子变化,并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提出了植物适应温度变化一种新机制。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著名杂志Plant, Cell & Environment上。这项研究由昆明植物研究所李唯奇研究员指导其实验室两位博士:郑国伟和田波博士完成,这一研究组一直从事低温应答,植物适应低温环境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温度是影响植物地理分布、生长发育和作物产量的重要环境因素。植物适应高温或者低温的最重要和最基础的方式,是改变细胞膜的组成以调整膜的流动性,最终保持细胞膜的完整性和功能。一般情况下,植物膜脂以饱和度的升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07-29

  • 德国致病性大肠杆菌研究成果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

    2011年7月28日,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德国汉堡—埃普多夫大学医学中心、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和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等单位主导完成的德国致病性大肠杆菌国际合作研究成果在国际著名杂志《新英格兰医学》(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EJM)上在线发表(http://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1107643)。德国致病性大肠杆菌研究项目首次展示了快速的基因组测序技术和及时的数据共享给全球各科研领域所带来的巨大贡献,证实了信息数据的快速共享在公共卫生事件中可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应对全球重大

    来源:华大基因

    时间:2011-07-29

  • 不同纬度人脑大小有差异 光线影响人脑发育

    田学科  本报讯据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网站7月26日报道,最新科学研究发现,生活在不同纬度的人脑袋大小有较大差异,而生活在地球极地附近的人脑袋最大。  长期以来,相比地球的赤道地区,地球极地的白天越来越短、越来越暗,因此,生活在地球最北部和最南部地区的人看上去进化了许多猫头鹰的特质。研究人员通过对世界各地发现的19世纪以来55个头颅的检测和比对发现,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比生活在高纬度和低纬度地区的人,拥有更小的眼孔。因为大眼睛能够吸纳更多光线,所以靠近极地的人因为光线弱,眼睛都比较大。  研究进一步证明,较高和较低纬度的人看上去能够在光线较弱的情况下,与热带地区人在光线强的情况下看得一样清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1-07-29

  • 中国科技大学PNAS文章揭示肿瘤转移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和安徽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Siva1蛋白在上皮细胞-间质细胞的转化(EMT)和肿瘤转移的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研究发现为抑制肿瘤转移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潜力的治疗靶点,并将推动开发出新型的抗肿瘤药物。相关研究论文于7月18日在线发表在国际著名综合性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 (PNAS)上。沃特世提供新颖高效的色谱柱、样品制备、肽和蛋白酶解标准品、以及助酶解试剂产品,点击索取最新《肽分离技术》中文产品手册 论文的通讯作者为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吴缅教授和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的杨晓鲁教授。吴缅实验室的博士生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07-28

  • 中国学者Nature等多篇顶级期刊文章解析肺癌

    生物通报道  肺癌是当今全球范围内危害性最大的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和高致死率。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肺癌的五年存活率仅为15%。随着吸烟人数的不断上升和环境的持续恶化,肺癌发病率呈现出逐渐增高的趋势。由于肺癌极易发生区域性淋巴结和远处器官转移,所以多在患者就诊时已是晚期。由于此时已经失去手术机会,加之对放化疗敏感性较低,所以预后很差。近日中国的科研人员在肺癌发病、转移及侵袭机制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Cancer等国际顶级杂志上。1.武汉军医破译部分肺癌转移密码近日来自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的章必成博士章必成博士领衔的课题组,将目光瞄准肺癌细胞赖以生存的微环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07-28

  • 中国海洋大学最新PLoS ONE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的研究人员题为“How DNA Barcodes Complement Taxonomy and Explore Species Diversity: The Case Study of a Poorly Understood Marine Fauna”的研究论文,利用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的DNA条形码技术,分析了中国沿海60种帘蛤贝类的315个体。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外最大规模的海洋贝类DNA条形码研究。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杂志上。这项研究是在中国海洋大学李琪教授的指导下,由博士研究生陈军等完成。研究得到了国家863计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07-28

  • 973首席科学家《PLoS ONE》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成功构建出能标示肝脏全程发育的转基因鱼,研究论文“An Apo-14 Promoter-Driven Transgenic Zebrafish That Marks Liver Organogenesis” 在线发表在7月22日的《PLoS ONE》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国家科学技术部973计划"重要养殖鱼类品种改良的遗传和发育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桂建芳博士。该研究得到国家基础研究973计划和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项目的资助脊椎动物的器官形成是一个复杂而又难以看到的发育过程。然而,依赖于转基因技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07-28

  • 陈凌研究组2011发多篇文章解析病毒

    生物通报道:来自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陈凌博士早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主要研究领域涉及生物医药领域的前沿领域,包括癌症、艾滋病及其他病毒类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疫苗研究等。近期其研究组接连发表文章,获得了病毒研究的重要成果。第一篇文章发表在国际著名疫苗学期刊Vaccine杂志上,这篇题为“Epidemiology of adenovirus type 5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in healthy people and AIDS patients in Guangzhou, southern China”的文章对广州地区健康人群和艾滋病病人体内预存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07-28

  • 中国发现1.2亿年前珍贵怀孕蜥蜴化石

        科学家在中国东北部发现年代最为久远的怀孕蜥蜴的化石,距今至少1.2亿年。这块怀孕蜥蜴化石的发现证明,白垩纪早期的一些蜥蜴和蛇类也通过分娩的方式繁殖下一代,而不是产卵,远远早于此前的预计。  这位长腿蜥蜴妈妈在分娩前几天就死亡,而后被埋入泥浆中变成化石。它可能生活在溪流沿岸,体内蜥蜴胎儿超过15个。这一发现由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和北京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得出,研究论文刊登在《自然科学》(Naturwissenschaften)期刊上。在此之前,科学家只发现怀孕海生蜥蜴的化石。伦敦大学学院细胞与发育生物学系教授苏珊-埃文斯表示:“我不认为自己此前曾见过很多类似的化石

    来源:人民网

    时间:2011-07-28

  • 曹雪涛院士再发《Nature Immunology》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第二军医大学、浙江大学医学院、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及中国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发现一种miRNA分子可通过特异性靶向IFN-γ基因,对人体免疫系统功能进行调节。相关研究论文在线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自然免疫学》(Nature Immunology)上。高效转染功能活性蛋白,Fermentas推出最新产品,快来免费申请样品!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所长曹雪涛院士,其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从事肿瘤免疫治疗和分子免疫学方面的研究,以通讯作者在Nature Immunology、Immunity、Blood、J Immunol,C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07-27

  • 水生所973项目成果登JBC杂志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了急性白血病基因MLL在斑马鱼血细胞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结果于7月22日在线发表在《生物化学期刊》(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JBC)上。高效转染功能活性蛋白,Fermentas推出最新产品,快来免费申请样品! 领导这一研究的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分子毒理学学科组组长肖武汉研究员,其早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后赴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从事癌症分子生物学研究,在基因的鉴定和功能分析方面取得突出的研究成果。2006年入选中国科学院“****”。文章的第一作者是肖武汉实验室的博士生万小洋。急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07-27

  • 候选院士再发植物学领域权威期刊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张大兵教授主要从事水稻遗传学、花器官和花药形成分子基础以及分子辅助育种等研究工作。他1998年获得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博士学位,目前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上海科技启明星,上海市曙光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今年张大兵教授也入选了中科院2011增选候选院士。张大兵教授研究组近期接连在国际权威刊物《Plant Physiology》,《The Plant Cell》等上发表文章,报道了植物花药质体中脂肪酸代谢新途径等方面的重要成果。据报道,水稻花器官发育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其中有很多基因参与,任何一个基因发生功能性突变都会导致形成异常的花器官,最终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07-26

  • 中科院杰青研究组发表综述论文

    生物通报道:来自上海生科院植生生态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调控植物根细胞囊泡运输的信号和机制”的研究综述论文,概括了调控植物根细胞囊泡运输的调控因子及其作用机制,并重点对磷脂酰肌醇信号在影响囊泡运输、调控生长素的极性分布、进而调控植物根生长发育中的作用和调控机制进行了综述和评析。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植物科学权威研究综述期刊 Current Opinion in Plant Biology上。这篇文章是上海生科院植生生态所所薛红卫研究组受邀完成的第二篇Current Opinion in Plant Biology研究综述论文。薛红卫研究员早年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1998年入选中科院****,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07-26

  • 百人博士连发多篇文章获热休克蛋白系列成果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的病原微生物研究团队自1997年开展gp96免疫学功能的研究,取得了多项重要进展。2011年接连在Cancer Immunology Immunotherapy,Vaccine和Journal of Biotechnology杂志上发表文章,获得了热休克蛋白gp96抗乙肝病毒方面的系列进展。热休克蛋白gp96(又称GRP94)是位于细胞内质网膜上的热休克蛋白90家族中的一员,在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gp96能作为分子伴侣结合细胞中的肿瘤抗原、病毒抗原或胞内细菌抗原,并将结合的抗原表位呈递给抗原递呈细胞的“专用运输车”MHC I类和II类分子,从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07-26

  • 重大研究计划“微进化过程中的多基因作用机制”通过立项

       日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重大研究计划“微进化过程中的多基因作用机制”通过立项。预计7月中旬发布2011年度的申请指南,8月底开始受理第一批申请项目。请有关单位近期关注基金委发布的申请指南,积极组织项目申请。    生物进化的研究体现在两个层次上:微进化(microevolution)和宏进化(macroevolution)。宏进化研究侧重于观察大的时间尺度下的生物性状变异;而微进化指的是种内或近缘物种之间的进化,是生物变异的源头和适应环境的基础。微进化研究着重于基因对性状的影响,以及选择对基因变异的作用。微进化中适应性表型的变异通常具有可明确阐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1-07-26

  • 全球首个莲藕基因图谱将在武汉诞生

    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莲藕基因测序的全部工作,正进行后续分析,根据目前的进展,年内有望绘制出基因组精细图。”武汉大学生科院副院长王建波教授介绍,武汉市农科院和该校携手,已在莲藕基因图谱绘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7月23日,王建波教授正式受聘为武汉市农科院首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和委员会学科建设组组长。他表示将为更多高校及科研院所实施重大项目提供平台。武汉市农科院院长谭本忠表示,专家委员会就像一个“智力宝库”,将在武汉农业科研、经济发展和三农服务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来源:荆楚网-楚天都市报

    时间:2011-07-26

  • 复旦大学施扬教授最新Cell子刊文章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复旦大学、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清华大学、新兴企业星座制药(Constellation Pharmaceuticals)公司、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解析了一个甲基化关键蛋白UHRF1的晶体结构及功能机制。这一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著名国际期刊《细胞》(Cell)杂志旗下的子刊《分子细胞》(Molecular cell)杂志上。低毒、高效的siRNA专用转染试剂 Entranster™-R 免费申请试用装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复旦大学****施扬教授,其早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学系,2004年成为哈佛医学院病理学系教授,2005年受聘**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07-25

  • Science子刊发表安徽医科大学合作研究成果

    生物通报道  近日中外科学家在一项联合开展的研究中发现精子失去包覆它的一种蛋白质可导致男性不育症发生。这项研究可能带来筛查和治疗不育夫妇的新方法,标志着这一领域的重大突破。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7月20日的《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上。低毒、高效的siRNA专用转染试剂 Entranster™-R 免费申请试用装 这项研究工作是由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加拿大西蒙菲沙大学、英国莱斯特大学、安徽医科大学、伊利诺大学等机构的13位科学家合作完成的。其中****国家特聘专家徐希平以及安徽医科大学的邢厚恂、唐根富 和Xue Liu教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07-25

  • 王恩多院士最新《Nucleic Acids Research》文章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了tRNA 氨基酸接受末端在蛋白质生物合成及其精确性调控中的作用。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7月20日的《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杂志上。低毒、高效的siRNA专用转染试剂 Entranster™-R 免费申请试用装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著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王恩多院士,其长期从事酶学和酶与核酸的相互作用的研究,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关键的氨基酰-tRNA合成酶与tRNA相互作用的研究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于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6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亮氨酰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07-25

  • 复旦大学癌症发病机制登国际核心期刊

    生物通报道: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研究人员发现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37(UCH37)在肝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并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对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家族(UCHs)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及预后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相关研究成果公布在国际核心期刊BBA-REV CANCER(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Reviews on Cancer)杂志(影响因子11.685)。这项研究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主任沈锡中教授课题组完成,沈锡中教授早年师从我国著名消化病专家江绍基院士、萧树东教授,1995年获医学博士学位,之后曾在香港大学医学院进修胃肠病。目前主持863课题、国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07-25


页次:1639/2193  共43852篇文章  
分页:[<<][1631][1632][1633][1634][1635][1636][1637][1638][1639][164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