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863计划与0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生物通报道:10月3号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颁布拉开了2005年诺贝尔奖的序幕,这一次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花落澳大利亚两位来自珀斯皇家医院的学者--罗宾·沃伦(J.Robin,Warren)和巴里·马歇尔(Barry,Marshall)。他们从一个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活检标本中首先分离到了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一种呈S形或弧形弯曲的革兰阴性杆菌,能产生大量尿素酶,抵抗胃酸性环境,因此不会被胃酸杀死),证实了幽门螺杆菌属细菌是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这类疾病的病原菌,从而从根本上指明了治疗胃溃疡等疾病的研究方向。虽然比较于之前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200
-
10月6日《自然》发表古脊椎所重要成果
10月6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生物学家汪筱林、周忠和研究员和巴西科学院的两位学者凯尔勒和坎普斯教授合作研究的一篇论文,报道了我国著名的辽西热河生物群中发现的两类新的翼龙化石。这一重要发现以及对热河生物群已知翼龙化石的分析,显示我国辽西地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翼龙化石产地,翼龙动物群具有惊人的多样性,可能是白垩纪许多重要翼龙类群的起源中心。 他们的研究表明,在距今1.2年前的早白
-
澳门:提名华裔科学家候选诺贝尔医学奖
在世界上首次发现HAE活性抗癌物质的日藉华裔生物医学科学家戴峰,5日在澳门被正式提名为“2006年度诺贝尔医学奖候选人”。 “戴峰2006年度诺贝尔医学奖候选正式提名”新闻发布会,由澳门血液肿瘤科学会、澳门药剂师学会联合主办。 在戴峰正式提名新闻发布会,主持人介绍说,1960年出生于中国的日藉华裔著名生物医学科学家戴峰,长期致力于免疫生物抗癌、生物抗衰老,以及全新型无副作用的生物药物开发研究,并取得卓有成效。 2005年,戴峰在与中国药科大学的研究中,发现了“HAE·K-1”号也能
-
张启发院士:绿色超级稻是下一个目标
中科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农科院院长张启发教授近日在华中农业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作学术报告时指出,培育抗病虫害、少施化肥及抗旱节水的绿色超级水稻品种,是我国农业科学家要攻克的下一个目标。 张启发认为,要使超级稻的产量潜力在大面积生产中得以实现,除要求高产、优质外,还应着重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增加品种的抗病虫性,减少农药的施用量。目前,高产栽培中的病虫危害逐年加重,喷施大量农药既加重农民负担,农民增产不增收,又严重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还造成食物中的农药残留,危害人类健康。二是培育肥料
-
细数“十五”璀璨生物成果的背后英雄
生物通报道:今年对于我们生物新闻编辑者们来说是个好年头:不断的有各大高校竞相在国际权威杂志上“亮相”;一项又一项的科研成果引起世界关注;越来越多的国际生物技术和医药巨头公司将目光转向了中国;各种各样的生物医药大会在国内召开......其中最有权威性,最全面的莫过于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成就展了。而当我们看到了这些生物科学方面一个又一个璀璨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研成就成果时,当然会想这些成果是出自哪家哪院,哪位“高人”之手呢?这里让我们细数一下这些功臣们。世界第一张家蚕基因图谱——家蚕基因组测序及功能基因组研究2003年,中国家蚕基因组计划项目主持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11月15日宣布:经过40
-
973项目最年轻的首席科学家潘晓玲:为梦想倾注一生
42岁的潘晓玲承担着许多重要的职务。她是新疆大学的副校长、教育部绿洲生态重点实验室主任、干旱半干旱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中心中国主任。但吸引记者将她列为此次专题采访对象的还不止这些。 6年前,潘晓玲才36岁就被聘为“973”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她是当时最年轻的“973”首席,从事的是需要大量实地科考工作的干旱地区生态研究。 “我这个人有点儿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情结” 潘晓玲是广东人,在新疆长大。1983年在新疆大学做本科毕业论文时,她参加了一次到塔里木盆地的
-
台研发肺结核芯片半小时可检测结果
台湾岛内许多医院经常传出结核菌院内感染,因以往的检测必须花上1个月培养细菌,才让疾病防制有了“空窗期”。如今台湾大学医学工程研究所推出一项肺结核芯片,准确度已经有94%,检测时间也可以缩短到半小时。 据台湾媒体报道,开放性肺结核因为传染力强让许多人闻之色变,由于结核分歧杆菌细菌培养时间很长,相对影响确诊时间,台大医工所因此以芯片方式,改进这项缺点。 据研究人员介绍说,研究小组先找出9种特异性的结核菌抗原,把这些抗原涂在SPR芯片上,然后以结核病人跟正常人的血液来测试,结果SPR芯片跟现有临床检测方法比起来,准确度达到94%,正确率甚至还略高于现有方式。此外,SPR芯片还能不受微量抗体影响,自动
-
全国核心期刊网络化研讨会召开
由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和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召开的第三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于9月15日在京举行。 据介绍,本次会议着重就建立基于“引文链接”的知识整合平台、发展引证研究报告;核心期刊的测评体系与方法;期刊国际化、网络化发展方向与措施进行了深入探讨。大家一致认为,群策群力,发展中文知识链接平台,开展知识管理服务是提高信息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数字化期刊群的基础上,已建成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并对核心期刊评测的科学化、规范化、自动化有重要推动作用。 打造高质量中国期刊,你我共出力!第一站文章:[候选优秀论文]南京大学王亚平
-
中国农大Virus Genes文章公布研究数据
生物通报道:这篇将发表于12月份Virus Genes上的文章依然是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研究院刘金华教授的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通过对我国1998年到2002年鸡禽流感病毒H9N2非结构区的基因分析,加深了对我国大陆禽流感病毒的认识和促进了治疗理论理解。禽流感自今年以来,在我国以及其他亚洲地区陆续暴发,尤其是上半年在我国青海湖发生的侯鸟感染H5N1高致病禽流感事件,引起了科学家和政府的密切关注,刘金华教授也以“Highly Pathogenic H5N1 Influenza Virus Infection in Migratory Birds”为题在Science上发表了相关文章。H9N2亚
-
自然杂志牵手北京大学举办分子医学论坛
生物通报道:分子医学是联系基础科学、临床医学和人群相关科学的桥梁。后基因组时代分子医学的第一波浪潮正席卷欧美,若干重大项目已经启动。与世界潮流同步,中国继参加人类基因组计划、建立南方和北方基因组研究中心后,最近也启动了一些新的研究机构和项目,如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等。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她是北京大学在2005-2009年期间发展前沿交叉学科、探索体制改革的重点和试点之一。该所由肖瑞平担任所长,从海内外大力招聘人才,现由程和平、李建、沈幼棠及周专等任学术带头人,以开展心血管系统及其相关疾病的基础理论、应用基础理论以及临床应用的研究为目标,与国外同行单位
-
“十五”重大科技成就展:生物质能变废为宝
在能源技术领域展区,一个摆设极其简单的展位引人注目。 展位桌面上放着几个小玻璃瓶,后边是一幅描绘着各种农作物的图画。 玻璃瓶中盛的是无色液体,标签写着“乙醇”。工作人员说,这些乙醇可不是一般的乙醇。它是利用秸秆中的纤维素制造出来的。他介绍,目前,我国生产燃料乙醇主要以粮食为原料,而我国粮食并不富裕,用大量粮食生产乙醇是不可行的。而纤维素物质是一类资源极为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将纤维素物质转化为酒精,部分代替汽油等化石燃料,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nbs
-
我国生物芯片产业初见端倪
从正在北京举行的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成就展上获悉,“十五”期间,随着“功能基因组和生物芯片”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一个崭新的产业--生物芯片产业在我国初见端倪。在诊断检测芯片方面,SARS病毒检测的基因芯片试剂盒已进行了试生产,并进行了2000余例临床实验;“地中海贫血检测芯片”和“丙型肝炎病毒分片段抗体检测试剂盒(蛋白芯片)”已获国家新生物制品一类新药证书,并作为生物制品新药投入使用;HLA-DRB1及HLA-AB两种分型基因芯片试剂盒已完成三批产品的试生产,并已取得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颁发的检验合格报告。此外,乳腺癌转移预测基因芯片以及用于志贺氏菌、大肠杆菌、肺炎链球菌、真菌等检测的基因芯
-
我国造血干细胞分型研究步入国际领先水平
本报北京9月27日讯(记者潘锋 通讯员吴志军)记者近日从军事医学科学院了解到,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863”计划项目的支持下,经过近5年的努力,由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升启领导的课题组与深圳益生堂生物企业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HLA—DRB1分型基因芯片试剂盒,日前正式获得了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新药证书和生产文号,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获得新药证书的HLA芯片分型产品,标志着我国HLA分型(组织相容抗原骨髓移植配型)试剂的研究和开发技术步入国际领先水平。 我国现有白血病患者近400万人,且以每年4万人左右的速度递增,目前治疗白血
-
我国科学家光受体研究连发两篇高水平论文
生物通报道:今年五月,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杨洪全研究员领导的课题组利用模式生物拟南芥植物对蓝光受体隐花色素进行的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学权威杂志The Plant Cell上(该杂志2004年的影响因子为11)。不久之后,该课题组关于蓝光受体的另一科研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PNAS,该杂志2004年影响因子为10)。对于学生物的人来说光合作用是必修的一课,讲得简单点: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并释放扬起的过程,讲的复杂点呢就要提两个光反应系统,爱默生增益效应等等。记得当年笔者学植物生理的时候可是把电子传递、类囊体结构等背得滚瓜烂
-
中美两国科学家合作食管癌研究取得显著成果
从日前在郑州市结束的首届国际食管癌学术研讨会上获悉,中美合作20年的食管癌研究取得显著成果,在河南林州市这一中国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下降,目前已经比10年前下降了30%。 食管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距北京500公里的河南省林州市(原林县)是著名的食管癌高发区。上世纪50年代,林县就被列为中国食管癌防治研究重点基地。 1982年,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与中国医
-
路甬祥参观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成就展侧记
他从海菊苣的青叶上轻轻撕下一角,放进嘴里仔细品尝起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今天下午在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成就展上笑称,想尝尝海水种出来的蔬菜咸不咸。 今天是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成就展展出的最后一天。在科技部副部长李学勇的陪同下,路甬祥首先来到1号展厅。在“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产品———燃料电池轿车前,他停下脚步,仔细询问这个产品的特点。 在“中国自主芯片”展台,路甬祥细细观看“龙芯”系列CPU产品。面对基于“龙芯”CPU的高清晰数字电视,他驻足观看一会儿之后,评价道:“分辨率不错!” 在“863智能手机嵌入式软件平台”展台,路甬祥观看了各种使用
-
世界首只“数字猪”在第三军医大诞生
生物通报道:荣昌猪是我国优良的地方猪种之一,其品种形成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据文献记载,大约从明末清初的广东、湖南大量移民四川时带来,经过人工定向选育和自然适应形成,主产区位于重庆西部,成渝两地间。9月24日,在第二届中国畜牧科技论坛主题报告会上,由第三军医大学、重庆畜牧科学研究院、重庆工学院组成的联合课题组宣布世界首套猪(荣昌猪)数据集于9月21日在重庆构建诞生。这只数字化的“可视猪”年龄为5个月、体长94厘米、高44厘米、重量为45公斤,体格健壮,生长发育正常,无器质性创伤。数据集采集了2315张连续图像资料,分辨率高达1100万像素,整个数据集的数据总量为145.6GB。目前,该猪数据集的计
-
聚焦973:中医首次立项,获经费五千余万
生物通报道:今年,97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共受理申报项目277项,根据3轮专家评审意见,批准了54个项目立项,投入研究经费10余亿元。7月1日,973计划2005-2006年项目实施会召开,科技部副部长程津培向项目首席科学家颁发了聘书。这是973计划启动8年来首次设立“中医理论”专项,目的是提升我国中医药在国际上的核心竞争力。经3轮严格评审,包括中医基础理论、方剂配伍规律、络病学说与针灸3方面的基础研究最终获准立项,分别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邓铁涛、天津中医学院院长张伯礼、河北医科大学教授吴以岭担任首席科学家,累计投入经费5200万元。这次3个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之一,今年89岁的
-
国家“十五”生物医药类重大科研成就一览(上)
生物通报道:9月18日至27日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成就展在北京海淀展览馆举行,这次以“新世纪·新科技·新成就”为主题的展览将全面的介绍“十五”期间国家科技战略部署和总体布局,展示科技发展对我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和重大贡献,其中生物医药的重大成就有:1. 分子生物学类世界第一张家蚕基因图谱——家蚕基因组测序及功能基因组研究我国独立完成了世界第一张家蚕基因组框架图及全基因组功能分析结果,确立了我国在本领域的领先地位,是我国蚕业科学重大突破,是“21世纪新丝绸之路”的里程碑。开创了蚕业科学发展的新时代,将把鳞翅目昆虫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研究成果发表在S
-
国家“十五”生物医药类重大科研成就一览(下)
预防SARS有效安全的喷雾剂——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先证明,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预防SARS冠状病毒等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安全有效。本生物制剂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生物制品,可预防SARS等冠状病毒感染,对副流感和乙型流感也有一定作用。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预防的基础研究通过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脑卒中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较对照人群增高,高Hcy血症患者血栓风险增加72%,脑出血风险增加94%,进一步证实与Hcy代谢的关键酶的基因突变或遗传有关。实验证实高Hcy可引起炎症和免疫反应及氧化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诱发心脑血管事件。叶酸可通过影响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