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走出世界顶级RNAi专家
生物通报道:今年5月22日,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孙逸仙纪念医院)宋尔卫博士的一篇新作在“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上发表了。这是即2003年在“Nature Medicine” 其发表的首次成功地将RNA基因干扰技术应用于保护小鼠爆发性肝炎的模型之后的又一篇力作。RNA干扰(RNAi)是指由小双链RNA有效地作用于同源RNA序列,经细胞内核酸酶作用使同源序列降解的过程。利用这一过程,致病细胞中与双链RNA有同源序列的信使RNA被降解,从而抑制了致病基因的表达。目前RNA干扰技术在探查基因功能和治疗人类疾病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过去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人们一直认为RNAi
-
我国科学家发现解读基因“神奇工具”
如果愿意,可以将某些人的身高调控成姚明那样的大高个、也可以把人类衰老的时钟往后再拨一拨……而这些可能不再是遥远得要苦苦等上几百年的事情了。复旦大学的科研人员最近找到了一种更为高效、快速地破解“基因天书”的“密码”,这意味着人类大规模、逐一了解3万个基因中每个基因的功能、并找到基因疾病的根源将不再那么遥不可及。 据悉,该项轰动世界、被称为“里程碑式发现”的科研成果已由国际顶尖生命科学杂志《细胞》在线刊登,并将刊登在8月12日《细胞》杂志的封面,相关技术已申请国际专利。更令人意外的是,该项目的第一作者是仅仅只有26岁的研究生丁。 解读天书密码“PB转座因子” 密码打开3万基因大门
-
金宁一:分子病毒学的学术带头人
工作在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十一所的金宁一研究员,20多年来,在烈性病毒性病原分离、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病毒基因组克隆、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病毒活载体系统平台构建、病毒基因工程重组疫苗、快速诊断和生物高技术相关产品开发等研究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为分子病毒学、动物传染病学学术带头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科技攻关、“863”和“973”课题等33项课题。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学技术部“863”计划主题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85年启动病毒基因重组活载体构建和病毒基因工程疫苗研究后,金宁一经多年的探索,应用活载体病毒的基因组背景分析、非
-
药物公司瞄准中国市场进行临床实验
生物通报道:为了减小成本与缩短投入市场的时间,现在的制药与生物技术行业更多的把进行临床实验的目光放在中国。进行全球化的实验是现在出现的一个存在很大挑战的市场,药物公司发现在多个地方建立临床实验试点的许多优点。在中国,包括明显降低成本,缩短研究时间,并且可能同时获得在多个市场进行销售等主要的优点。 战略研究所(Strategic Research Institute)将在9月18-21号在中国上海举办一个“冲击中国:制药研发全球高峰会”,会议中会进一步讨论为什么许多人认为中国会作为药物行业的下一个前沿地区(生物通记者 谢菲)。
-
我国生物农药现状及发展建议
我国生物农药现状 生物农药业在我国已有50多年的历史,但始终未能形成规模产业。我国2002年注册登记的生物农药有效成分品种为85个,年产值18亿元;按总产值与生物农药品种数量比较,平均每个品种年产值仅200多万元。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井冈霉素、阿维菌素、赤霉素生产国。井冈霉素、阿维菌素也已成为我国农药杀菌剂和杀虫剂销售和使用量名列前茅的品种。从综合产业化规模与其研究深度上分析,井冈霉素、阿维菌素、赤霉素、苏云金杆菌(简称Bt)4个品种已成为我国生物农药产业中的拳头产品和领军品种,而农用链霉素、农抗120、苦参碱、多抗霉素和中生菌素等产业化品种已成为我国生物农药产业的中坚力量。这些品种
-
我国首次发现螺旋藻新种
百姓们耳熟能详的螺旋藻,如今在我国首次发现了3个新种。这不但填补了我国从未发现过螺旋藻种的学术空白,而且结束了我国螺旋藻产业只能依靠外来藻种的历史。改写这个历史的,是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尹伟伦率领的课题组。今天上午,他主持的这项科研成果通过了专家鉴定。 专家认为,这项研究发现了中国螺旋藻种,提出了细胞激发放氧的新理论及细胞沉浮调控新机制,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为浮游生物细胞沉浮机制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路。 螺旋藻是具有高级保健品、高营养饲料等用途的宝贵资源,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此前,国内外从未发现中国有此藻种,只能依赖进口的藻种,不但抗寒性差,而且生产季节短、成本高。 这项题为“螺旋藻新种
-
我国代血浆领域的一项重大进展
一种历经20年研究的新型代血浆“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商品名“霍姆”)已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新药证书及生产批件。它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化学药品,目前已获得中国、澳大利亚、土耳其、越南、朝鲜、欧亚专利组织、非洲AP及OA专利组织的专利证书,并即将获得美国的发明专利授权。有专家认为,这项科技成果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它的问世标志着战伤救治及外科危重病人的抢救迈上了新的理论高度和水平。 据发明人赵超英博士说,“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以下简称高渗液)不同于以往临床上所使用的等渗液体,它是一种高渗的胶体与晶体的混合物,是针对休克病理生理状态治疗的液体。传统上对低血容
-
人类非编码RNA及其介导的基因表达调控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屈良鹄教授为首席科学家主持的“人类非编码RNA及其介导的基因表达调控”获准为“973”计划项目。这是该校第二次获准973计划首席主持项目。 屈良鹄教授主持的“973”计划项致力于建立和发展针对三类非编码RNA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体系,发现和鉴别新的人类非编码RNA和各种顺式RNA元件及其相关的RNA结合蛋白,探讨其在基因转录和转录后加工中的调控作用以及RNA调控网络与生命现象和重大疾病的关系。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将使我国在“RNA调控”这一科学的前沿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并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 此项目将联合中科院上海生化与细胞所、武汉大学、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
-
我国首次向国外申请植物新品种权
2005年4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委托北京中农恒达植物品种权代理事务所,向韩国申请大豆新品种“中黄13”的植物品种权,这是我国实施植物新品种保护6年以来,也是建国以来,国内向国外申请的第一个植物品种权。 “中黄13”是由我国著名大豆育种家王连铮研究员带领课题组花费10年心血,以“豫豆8号”为母本,以“中90052-76”为父本精心培育而成的。该品种集高产、高蛋白、适应性广、抗性较高等诸多优点于一身,具有抗倒伏、抗涝、耐旱、增产潜力大等特点,亩产可达250~300公斤,2004年在山西襄垣创亩
-
联合国邀请中国领导抗疟疾工作
联合国的特别顾问杰弗里•萨奇在《千年发展目标》(MDGs)6月24北京的会议上说,中国可以在全球的抗疟疾工作中发挥领导作用。千年发展目标提出了到2015年减少一半的极端贫困人口的目标。 萨奇说,中国可以生产更多的黄花蒿,从中提取更多的黄花蒿素。黄花蒿素是我国研究人员在上个世纪70年代发现的一种抗疟疾的有效成分。全世界大约有90%的黄花蒿产自我国,但根据我国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每年的6,000吨产量只能满足世界约1/3的需求。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51个国家已经将黄花蒿素作为抗疟疾的药物之一。“中国可以帮助绝大多数的疟疾病人到2008年保证得到有效的药物治疗。”萨奇说,“通过额外种
来源:生命科学研究快报
时间:2005-07-14
-
艾滋病患者的福音:第四代抗艾滋病药物进入临床试验
生物通报道:对于全球近4000万艾滋病感染者来说,这或许是一个福音:由天津市扶素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制成功的一种世界领先的治疗艾滋病新药--------西夫韦肽今年4月已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进入临床试验。预计明年底正式上市。根据中国科学院等部门的细胞试验表明,西夫韦肽的药效大幅超过美国最新抗艾滋病药物T20。西夫韦肽是中国第一个在美国获得专利许可的抗艾滋病生物技术类药物,其国际专利进入了欧洲、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同时西夫韦肽也被列入国家“863”项目和天津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领先于世界其他抗艾滋病生物技术类药物。西夫韦肽是一种抗艾滋病膜融合抑制剂,属于目前世界最先进、国内首创的第四
-
科学家首次发现视嗅觉的协同功效
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日前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所郭建增博士和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郭爱克院士研究果蝇学习与记忆的最新成果:《果蝇跨模态学习的相互作用》。该论文表明:他们首次发现果蝇在视觉和嗅觉不同模态之间的学习与记忆中具有“协同共赢”和“相互传递”的功效。 该论文的全部实验和科学发现是以果蝇为模式动物,在精巧的飞行模拟器上完成的。在原有的视觉飞行模拟器上,他们“嫁接”了嗅觉气味调控系统。这是他们在国际上率先在视觉飞行模拟器上,实现了对个体果蝇的嗅觉操作式条件化的实验突破。他们能够在同一台飞行模拟器上,对果蝇个体同时完成视、嗅双模态或分别独立完成
-
植物抗冻基因等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7月6日,受科技部委托,甘肃省科技厅组织专家顺利通过了对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共同承担的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专项课题“植物抗冻基因等的克隆及功能分析”的验收。 转基因植物技术及其产品是当今世界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的重点和热点,是我国农业科技革命的核心内容之一,对我国农业科技手段的更新换代以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开发作为国家专项计划重点支持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创新研究及转基因植物的产业化开发。该专项的实
-
中国首次在京举办国际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
第十六届国际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十一日在北京大学开幕,这是该项赛事创办十六年来首次来华举行比赛。来自全球五十四个国家和地区的四百多名代表参赛,创造了其历次赛事之最。 本届生物学国际奥赛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北京大学承办。中国科协副主席徐善衍致开幕辞说,举办这项赛事,旨在促进青年人对生物科学领域的探索,希望参赛选手们未来能够致力于改善人类的生存质量,致力于促进自然界永久、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北大校长许智宏表示,要把本次竞赛活动办成一次青少年生物科技爱好者的节日,增强各国青少年之间的国际交往,为不同国家与地区间师生的联系提供友好的环境和氛围。 生物学国际奥赛的竞赛内容分为理论及实验考试,今年
-
我国将建中国农业高级专家库
当遇到农业科技创新或发明难题,你一定想寻找权威或内行的农业专家。中国农学会7月4日宣布,即将建立的“中国农业高级专家库”将会给你提供这一方便。 我国首次创建的中国农业高级专家库是“同行认可价值体系”的基石。中国农学会秘书长陈建华的进一步解释是,科技工作者的工作和成就,正是在被同行认可后,才会被社会其他各种体系所认可。没有“同行认可价值体系”,就谈不上科技界和学术界的真理、标准和秩序以及科技工作者的学术价值。这是中国农学会建立大型科学而规范的“中国农业高级专家库”的初衷。 中国农学会是中国科协的一级学会,汇聚全国数量庞大、学科齐全的农业科技专家队伍。他们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与源泉。然而,
-
我国研制成功“鸡球虫弱毒疫苗”
北京农学院院长王有年7月6日与中国农科院科技产业发展局局长张逐陈签订了鸡球虫弱毒疫苗转让协议,将该疫苗以300万元的价格正式转让给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原科技部副部长韩德乾和北京农学院党委书记孙尧东向鸡球虫弱毒疫苗课题组颁发了荣誉证书和90万元的奖金。 鸡球虫弱毒疫苗是以北京农学院动物科学技术系段嘉树教授为首席专家的课题组,从1990年开始研究历经15年获得成功的科研成果,去年年初获得农业部颁发的两个二类新兽药证书。这标志着该项目填补了国内的空白,为生产高质量,无药残的禽蛋产品提供了技术保证,为
-
生物制造国际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
6月29日,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CMES)主办,清华大学承办的生物制造国际研讨会在创新大厦开幕。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官员George. Hazelrigg博士和Jian Cao博士,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机械学科主任雷源忠,我校校务委员会副主任胡东成, 中国科学院院士温诗铸,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钟约先,以及美国国家健康总署官员Christine Kelley博士等40余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会议为期三天,共宣读论文29篇,内容包括:生物制造工程、组织工程、计算机辅助组织工程、三维细胞受控组装及打印、生物制造的工艺与
-
我科学家破解线粒体膜蛋白之谜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副院长饶子和院士领导的研究组最近在世界上率先解析出线粒体上一个和呼吸氧化作用密切相关的膜蛋白复合体的三维精细结构。这一研究成果将于7月1日刊登在国际生命科学领域最重要的学术刊物——《Cell》上。这是近25年来我国科学家第一次完全立足于“本土”,将完整、系统、原创的研究成果发表在这一杂志上,填补了线粒体结构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领域的空白,成为线粒体呼吸链研究领域一个新的里程碑。 线粒体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中。它的功能是通过氧化磷酸化进行能量转换,为细胞活动提供能量。其中,氧化过程由线粒体内
-
上海科学家“绘出”艾滋病关键酶结构
一种名为“IN”的酶是催化艾滋病毒进入人体基因的祸源之一,能否有效将其抑制直接关系到病情发展。在昨日举行的东方科技论坛上,复旦大学教授唐赟透露说,运用“计算生物学”,项目组已模拟出“IN”的结构模型,在该研究基础上将有望进一步设计出“IN”的抑制药物。 据了解,目前世界上已发现两种HIV(艾滋病毒):HIV-1和HIV-2。其中HIV-2主要分布于非洲西部,而HIV-1则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引起全世界AIDS流行的病原。目前HIV的研究以HIV-1为主进行。 &
-
独家报道:猪基因组分析,全力以赴!
——北方基因组研究所独家采访录(生物通独家专访)中国科学院人类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与丹麦家猪育种生产委员会于今年6月6日在中国北京和丹麦哥本哈根发表联合声明宣告家猪基因组序列对外公开。生物通记者专门就此事采访了负责报告此项目的人类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研究员胡松年,对大家所关心的猪基因组计划的意义及下一步的工作进行了访问。序家猪可以说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它是我们每天主要的肉食来源之一,基因组序列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如何改进猪的育种,提高猪肉的质量。同时家猪基因组的研究表明,家猪在遗传上比通常使用的其他实验动物更接近人类。这对家猪在医学研究和药物试验上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猪的器官无论在大小和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