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首个系统生物学系在中科大建立
昨天,全国第一个,全球第二个系统生物学系日前在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成立,此前哈佛大学于2003年在哈佛医学院建立了全球首个系统生物学系。 传统的生命科学研究一般是通过实验室分析的方法,把一个复杂的生命分成单个的基因或者蛋白质来研究,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出现,系统生物学应运而生。它一方面充分利用了过去生命科学的实验技术,同时也利用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出现后,研究所有的基因、所有的蛋白质的这种宏观、整体的研究策略。为了适应新学科的研究模式,中国科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共同创办了全国首个系统生物学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系统生物学系主任吴家睿介绍说:它是把一种传统的实验科学
-
江苏设3500万新药基金支持研发者
为发展江苏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产业,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新药部特设立了3500万元新药研发基金支持创业者。从该省技术产权交易所获悉,该“新药资金”已借助他们举办的“医药、化工行业项目推荐会”这个专业平台正式对外发布。 据悉,为加速江苏省医药、化工科技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该省技术产权交易所特举办了“医药、化工行业项目推介暨洽谈会”,吸引了南京医药、金陵药业等南京龙头医药企业,汇鸿国际等大型风险投资公司以及高校科研院所代表70多人参加。本次活动推出的22个医药项目,大多已拿到临床试用批文,但还未获
-
自体细胞移植再建血脉
日前,武警总医院血液科采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新技术治疗肢体缺血性疾病取得良好效果。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糖尿病肢体缺血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肢体缺血性疾病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缺血性常见病。目前临床治疗非常棘手,晚期保守治疗效果很差,常规药物或手术治疗难以控制疾病发展,最终往往不得不施行截肢。 据该院血液科李昕权主任介绍,骨髓细胞移植治疗肢体缺血性疾病,是通过移植在缺血组织中骨髓单个核细胞来源的内皮祖细胞分化为内皮细胞,同时分泌血管生长因子,产生“治疗性血管新生”效应,建立侧支循环,改善局部组织供血,从而达到治疗效果。骨髓中包含造血干细胞和间质干细胞,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体外
-
微芯生物新药获准临床
记者昨天从深圳微芯生物制药公司了解,该公司刚刚获得了其正在研制的原研新药——西格列他钠的临床批件,而这将有望打破国内在化学药创新药方面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新药的纪录。 “西格列他钠药如果能顺利上市,将是国内首个原研药”,深圳微芯生物制药公司行政办公室左小姐告诉记者,西格列他钠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药物。公司准备马上开始西格列他钠的I期临床研究,预计I期和II期临床试验研究计划于明年年底前完成。 但左小姐未透
-
新型抗生素诞生阻力重重
伴随着细菌感染的猖獗,人类一直坚持不懈地与细菌作斗争,然而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新型抗生素的开发速度远远跟不上细菌耐药发生的步伐。近40年来,只有一类新型抗生素药物问世,即辉瑞公司(Pfizer)的利奈唑烷(linezolid,Zyvox),它是世界批准应用的恶唑烷酮类人工合成抗生素的第一个药物,同时也是第一个进入美国市场的MRSA感染治疗药物。因此,当其获准上市的时候,在医学界甚至引起了一阵骚动。然而在利奈唑烷上市仅仅不到1年的时间里,就出现了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烷耐药的报道,迫使人类必须不得不寻找新的抗生素来替代其进行治疗。因此可以说,如今这个抗生素匮乏的医学界比任何时候更迫切需要新型抗生
来源:国家发改委医药工业信息中心站
时间:2005-06-24
-
中英“精英科技”年活动在浙大展开
系统生物学研究有何新进展?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研究的进展如何?今天上午,中英两国科学家在浙江大学就系统生物学的一些研究课题进行交流、研讨,探寻今后两国科学家在该研究领域的合作项目。 中英系统生物学学术会议是2005中英“精英科技”年活动内容的一部分。中英“精英科技”年活动是中英两国政府共同支持举办的活动,旨在促进两国之间的科技合作。参加今天研讨的有英国利兹大学、约克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的专家,中方专家除浙大教授
-
我生命起源研究跻身世界前列
生命起源与物质起源、宇宙起源一道被称为当今世界三大科学难题。我国科学家在这一科研领域不断取得重大成果,整体研究水平目前已跻身世界前列。 第十四届生命起源国际大会今天在清华大学开幕,这是国际生命起源研究领域最高级别会议,吸引了包括2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300多位中外专家学者。有关专家指出,“这样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在北京举办,本身就是对我国生命起源研究水平的肯定。” 据介绍,我国虽然在纯粹的生命起源课题上国家资助的课题不多。但经过广大科学家的不断努力,目前已发展起了一支强大的与生命起源相关的研究队伍,并已取得可喜的成就 以清华大学赵玉芬院士为代表提出了蛋白质与核酸共同起源与进化的实验模型。经
-
中国植物遗传与基因组研讨会在长召开
中国遗传学会植物遗传与基因组学专业委员会,2005年学术研讨会,今天在长春召开。中国遗传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家洋等25位国内顶级生命科学专家、学者到会。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淑莹到会并讲话。 此次会议由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东北师范大学及吉林省遗传学会等单位承办。据中国遗传学会副秘书长王兴智介绍,会议共收到《水稻第11染色体着丝粒变异突变体研究》等论文88篇,国内植物遗传领域的顶尖人才几乎全部
-
哈医大研究治疗性克隆 “白小鼠”重构胚胎
哈尔滨医科大学治疗性克隆研究日前取得新成果,300只昆明白小鼠进行胚胎重构。这为该校临床治疗性克隆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2003年5月,哈医大2002届硕士研究生刘东华在其导师刘慧雯教授指导下,将近300只昆明白小鼠的卵母细胞超排后去核,并将雄性小鼠耳缘成纤维细胞分离培养后注入到67个成功去核的卵母细胞卵周隙内,采用电融合及化学激活的方法,使重构胚分裂。日前,共有20个重构胚发育到2-细胞期,并经过了专家鉴定。 据悉,目前该课题组正在进一步实验,使重构胚发育至囊胚并分离其内细胞群,培养胚胎干细胞,并诱导分化,为临床治疗性克隆研究提供基础。
-
顶级免疫杂志首次出现中国人名字
日前获悉,国际医学顶级期刊《免疫学年报》上首次出现了中国人的名字——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徐沪济教授作为共同作者,应邀在影响因子高达52.280(《自然》和《科学》杂志影响因子分别只有30.919和29.280)的这本国际免疫学界最权威的期刊上,发表了关于疫苗研究工作的综述报告。 据悉,一直致力于疟疾疫苗研究工作的徐沪济教授,有着许多来之不易的“第一”:在国际上首次证实细胞免疫对疟疾感染起决定性作用,表明在研制疟疾疫苗的过程中,必须获得能诱导细胞免疫的抗原才能真正完全保护;在国际上克隆鉴定了第一个细胞免疫的疟疾疫苗抗原,证实疟原虫的HGXPRT抗原能诱导细胞介导的免疫保护,成为
-
“转基因产品检测芯片的研究”通过鉴定验收
新华社天津6月14日电(张泽伟、赵力宝)由天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承担的科技攻关项目--《转基因产品检测芯片的研究》,日前通过军事医学科学院、天津科技大学、中国检验检疫科学院的7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鉴定验收。 天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转基因检测芯片的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转基因产品DNA的提取方法,研制了转基因产品检测芯片,制备了检测及鉴定7种转基因产品共计14个不同品系的DNA芯片,实现了转基因产品的通量化检测,检测灵敏度达到0.1%。 目前,这个局已开发研制了DNA提取试剂盒和芯片杂交检测试剂盒。这种检测试剂盒的研制,为我国转基因产品通量化检测搭建了技术平台,将为保障消费者对转基因产品的知情权、国家
-
中荷实施马铃薯基因组测序意义重大
荷兰农业大臣魏尔曼一行今天访问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双方就两国科研机构的合作进行了深入的交谈。 中国农业科学院和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是两国农业的权威研究和教学机构。从1989年开始,双方在教育、学术交流,共建实验室、合作研究四个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迄今为止,著名的瓦赫宁根大学和研究中心为中国培养了500多名农业科技人才,成为培养中国农业人才最多的国外院校之一。 中国农科院院长翟虎渠热情欢迎魏尔曼一行。他说,在两国农业科技交流中,中国农科院科学家学到了荷兰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双方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被国家科技部列为首批重点国际合作项目的中荷蔬菜基因组学联合实验室,已培养了多名博士和硕士
-
国内首个脑图谱研制成功
国内第一个脑解剖图谱日前宣布研制成功,这项成果是由哈尔滨工业大学王树国教授、付宜利教授,联合新加坡生物信息技术研究所、宾夕法尼亚大学医院等机构科研人员联合研制完成的。该图谱集合了最新、最完整的脑解剖信息,是一种适用于学生、教师和研究人员的交互式参考工具。 脑图谱是一个表达人类的脑组织结构、脑功能结构、脑神经结构模型,由一个数据库及分析算法、处理工具等组成的软件系统。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的脑解剖图谱将目前最好的神经解剖学方法与功能强大的个人电脑相结合,不仅展示了数字技术的能力,还为未来的医学教育提供
-
第一届世界医学高峰会议将在上海召开
由世界医学会、中华医学会、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联合举办,上海枫林国际医学交流和发展中心承办的 “第一届世界医学高峰会中国上海”将于2005年6月27~29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 本届会议的主题是:“医学全球化发展与合作”。 届时,来自美国、加拿大、南非、香港等十多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医学会首脑,国内外一流的卫生管理高级官员、医学专家、教育家、科学家将围绕“全球性公共卫生应急策略”、“医院现代化经营与管理”、“肿瘤的最新临床综合治疗进展”、“心血管疾病的
-
猪基因组测序结果公布
生物通报道: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和丹麦Pig Breeding and Production(DCPBP)联合公布了猪基因组序列。这些公布的序列信息包括欧洲和中国的5个不同的家猪品种基因组的384万个片段。这些信息来自2001年中国和丹麦研究人员合作进行的首次大规模猪基因组测序项目——Sino-Danish Pig Genome Project。这些基因组序列数据能够从NCBI Trace Repository和GenBank获得。除了基因组测序,研究人员还分析了100个不同猪组织和发育阶段的表达序列库。这些序列将在近期与猪基因表达分析结果一起公布。这项研究表明猪在遗传上比通常用于试验的
-
中国检验医学中青年论坛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杂志总编辑、中国医学科学院前院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前校长,现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巴德年教授主题为《人类基因组测序后的医学科学》的精彩专题演讲,博得了与会人员的阵阵掌声。 编者按: 对于日前召开的中国检验医学中青年论坛来说,记者以为其价值在于能够集中展现国内医院检验科年轻一代的学术研究成果,并为他们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和契机。这不仅取决于论坛主办方中
-
葫芦素化学结构分类研究取得新进展
葫芦素(Cucurbitacins)属于19-甲基出现在C-9位上的一类四环三萜化合物,主要分布于葫芦科植物中,在十字花科、玄参科、秋海棠科、杜英科、四数木科等高等植物及一些大型真菌中也有发现。 天然葫芦素具有大量的生物、医药活性。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以往学术界认可的葫芦素化学结构分类显得凌乱无序。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员邱明华带领科技人员,一直从事葫芦科等植物中天然葫芦素化学结构的研究。最近,该小组在发现的一系列新型葫芦素的基础上,研究了229个几乎所有的葫芦素类化合物,提出了新的结构分类模式,由
-
植物适应盐碱机制研究领域的重大发现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宋凤斌研究员及其指导的博士研究生王波等人经过近两年的潜心研究,发现了燕麦适应盐碱的重要机制——气孔排盐。该研究应用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燕麦通过叶片表面的气孔将大量的盐结晶排出体外,这是植物适应盐碱逆境机制研究领域的重大发现,为今后耐盐碱植物的筛选以及植物耐盐碱育种提供了借鉴和可供参考的依据。同时,该课题组通过发芽试验、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从外部形态、生理生化指标、超微结构变化及产量形成等方面明确了盐碱胁迫对燕麦的伤害机理、燕麦对盐碱胁迫的适应性反应,系统地揭示了燕麦适应盐碱逆境的生理机制,并在机理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燕麦抗盐碱高效调控模型。
来源: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时间:2005-06-07
-
中国在克隆器官研究领域居世界领先水平
参加此间召开的2005年中法细胞和组织工程治疗学法医学研讨会的一些专家认为,中国在体外活体组织领域的研究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细胞工程学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它应用生命科学和工程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在体外用人工的方法构建人类的组织、器官,用来更换或者治疗有缺损的组织、器官,人们常称之为“人体配件工厂”或者“克隆器官”。 武汉大学医学院教授欧阳静萍说,这项研究在国际上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
-
我国生物医学材料研发取得丰硕成果
在我国科学家提出的“无生命的ca—p生物材料可以诱导骨形成”理论指导下,我国已研发成功骨诱导人工骨。这种通过材料自身优化设计,不是外加骨生长因子或培养活体骨组织细胞,而是材料具有骨形成作用的新型人工骨,用于临床,疗效良好,为千百万骨患者带去了福音。这是我国在生物医学材料研究上取得的一项重大突破。5月中旬,坐落于四川大学,研发这一成果的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领到了教育部颁发的科技进步一等奖奖牌。 在科技部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经过我国生物医学材料科学家们的刻苦攻关,近几年来使我国在生物医学材料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新成果、新材料层出不穷,国际地位迅速提升。在最近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