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徐丹教授课题组最新重要发现:宫内发育迟缓子代自闭症易感的肠-脑轴机制及潜在防治策略

    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精神发育障碍,特点是社交困难、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行为。全球超过7000万人受ASD影响,儿童平均患病率为0.62%。尽管大量研究致力于探索ASD的遗传病因,但仍有许多问题未解。随着研究的深入,生命早期不良环境因素的重要性逐渐被认识。宫内发育迟缓(intrauterine growth retardation, IUGR)是最常见的发育毒性表现,主要呈现为低出生体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低出生体重儿童出生后ASD发生率显著增加,提示IUGR与儿童期ASD的发生密切相关,ASD具有胎儿发育起源。然而,IU

    来源:武汉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3-11-15

  • 第二届临床医学研究生学术年会展示——第三期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临床医学院

    时间:2023-11-15

  • 上海交大郁昱教授团队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零知识证明相关研究成果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郁昱教授团队与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组建的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潘建伟、张强,清华大学马雄峰,南方科技大学范靖云等研究者合作,首次实现了一套以器件无关量子随机数产生器作为熵源,以后量子密码作为身份认证的随机数信标公共服务,将其应用到零知识证明(ZKP)领域中,消除了非交互式零知识证明(NIZKP)中随机预言机模型所带来的安全隐患,提高了NIZKP的安全性。相关成果于11月2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郁昱教授的博士生张凯羿为共同第一作者。实现基于器件无关量子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3-11-15

  • 上海交大刘权兴教授团队在海洋捕捞数学模型研究领域获得进展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刘权兴教授的研究小组,通过建立生态过程和种群进化的跨时间尺度个体发育数学模型,系统地分析了海洋保护区的设计策略如何影响鱼类的种群动态涨落行为以及最大可持续渔获量问题。研究结果发现保护区规模与种群进化均匀加剧生态系统的瞬态转变、降低渔获量影响,这表明未来对鱼类种群管理的研究应该考虑到苗圃和生长栖息地之间转变的种群进化行为。该成果发表在2023年11月13日《美国科学院院刊》。图1 海洋渔业资源分配与管理。(图片来源:Blue Planet Archive / Alamy Stock Photo)物种保育与资源的最大化可持续利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3-11-15

  • ​城市与环境学院刘鸿雁团队揭示昼夜温差与干旱的交互作用对树木生长的影响

    全球变暖背景下,干旱的加剧造成大范围的树木生长下降或死亡现象,严重影响着森林的碳汇功能。已有研究一致表明,白天升温比夜晚升温速率快加剧了干旱对树木生长的不利影响,而夜晚升温与干旱的协同作用既可能加剧也可能缓解干旱对生长的不利影响:人工模拟控制试验的结果大多表明夜间增温加剧了干旱的不利影响,而自然条件下的研究表明夜间增温减缓了干旱的不利影响。这可能是不同树种的不同抗旱策略导致树木对夜间增温的差异化响应。由于不同树种在面对干旱时的应对策略不同,随着变暖的加剧,昼夜温差变化与干旱的交互作用如何影响不同树种的生长依然是一个谜题。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刘鸿雁教授研究组基于全球树木年轮数据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3-11-15

  • AI系统辅助内镜检查可显著提高早期食管鳞癌的检出率

      2023年11月10日,我院消化内科胡兵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IF:35.7)在线发表论文“Effect of a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ssisted system on endoscopic diagnosis of superficial o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d precancerous lesions: a multicentre, tandem, double-blind, randomised cont

    来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时间:2023-11-14

  • 经典降脂药物烟酸及多种小分子候选药物激活HCAR2的分子机制

      2023年11月10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段佳研究员、徐华强研究员与澳门科技大学段小群教授共同在Cell Reports杂志上发表题为“Molecular recognition of niacin and lipid-lowering drugs by the human hydroxycarboxylic acid receptor 2”的研究文章,成功解析烟酸(Niacin),以及临床在研的两种小分子激动剂MK-6892和GSK256073分别结合羟基羧酸受体(HCAR2)的高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揭示了三种分子对HCAR2不同的结合模式及独特的激活机制,为开发靶向HCAR2副作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时间:2023-11-14

  • 【科研动态】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刘智教授团队在霍乱弧菌耐药机制和宿主肠内菌群互作方面取得进展

    10月27日,我院刘智教授团队和北京大学刘小云教授课题组在国际期刊《antioxidants & redox signaling》在线发表题为《Thiol-based modification of MarR protein VnrR regulates resistance towards nitrofuran in Vibrio cholerae by promoting the expression of a novel nitroreductase VnrA and of NO-detoxifying enzyme HmpA》的合作工作,揭示霍乱弧菌抵御硝基呋喃抗生素的新机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生命与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3-11-14

  • 苏州医工所史国华团队荣获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

      近日,2023年度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奖颁奖活动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苏州医工所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史国华研究员作为第一完成人申报的“超广角单细胞分辨眼科光学成像技术与仪器”项目荣获本年度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项目共同完成单位包括苏州微清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成都光电所、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项目团队历经十余年的关键技术攻关,在眼科光学成像方法、创新模型、先进仪器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发明了多通道、光谱成像的多模态共聚焦眼底扫描成像方法,解决了视网膜单细胞分辨率尺度的结构信息、血氧含量与血流动力学等多参量信息获取的难题;提出了基于中

    来源: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时间:2023-11-14

  • 第二届临床医学研究生学术年会展示——第二期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临床医学院

    时间:2023-11-14

  • 材料学院邹如强团队在《自然•通讯》发表论文揭示影响固态电解质结构与性能的潜在机制

    近日,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邹如强教授课题组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发表题为“Boosting lithium ion conductivity of antiperovskite solid electrolyte by potassium ions substitution for cation clusters”的研究论文。该工作通过在反式钙钛矿固态电解质结构中引入钾离子,实现了对晶格团簇阳离子的取代,导致该材料在室温下发生结构相转变,并显著提升其离子电导率。钾离子在反式钙钛矿结构中对阳离子团簇的取代机制锂离子电池广泛应用于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3-11-14

  • 我国学者实现基于器件无关量子随机数信标的零知识证明

    图 基于器件无关量子随机数信标的零知识证明流程图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T2125010)等资助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张强教授等与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单位科研人员合作,首次实现了一套以器件无关量子随机数产生器(DIQRNG)作为熵源,以后量子密码作为身份认证的随机数信标公共服务,将其应用到零知识证明(ZKP)领域中,消除了非交互式零知识证明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3-11-14

  • 我国学者在量子系统可靠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图 量子部件的行为就像Schrödinger猫,观察使得它经历了独立的可靠或不可靠的历史,演生出或生、或死的经典概率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12088101、U2330401)资助下,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孙昌璞教授、杜亦牧助理研究员与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博士生崔廉相组成的研究团队在量子可靠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量子可靠性(Quantum reliab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3-11-14

  • CLMP作为新的抑癌因子抑制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

    2023年11月8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卜鹏程团队、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金波团队以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张鹏团队合作,在《Developmental Cell》杂志发表了题为“CLMP is a tumor suppressor that determines all-trans retinoic acid response in colorectal cance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阐明了紧密连接蛋白家族的CLMP作为结直肠癌抑癌因子能够锚定β-catenin于细胞膜上进而抑制Wnt信号通路,并最终抑制了视黄酸分解酶CYP26A1的表达,增加了结直肠癌细胞对视黄酸的敏感性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时间:2023-11-13

  • PD-L1固有转录抑制缺失在三阴性乳腺癌免疫逃逸中的新机制

    2023年月日,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梁静研究员团队联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殊教授团队在Cell Reports杂志上在线发表题为“PD-L1-Mediated Immune Evasion in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Is Linked to the Loss of ZNF652”的研究论文,报道了PD-L1的固有转录抑制因子锌指蛋白ZNF652表达缺失是导致三阴性乳腺癌发生免疫逃逸的重要机制。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蓬勃发展使得肿瘤治疗策略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 PD-L1),能够与微环境

    来源: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

    时间:2023-11-13

  • 马丁教授在Nature Sustainability发表观点:转化废弃塑料,创造更美好的世界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塑料这一重要的合成材料的产量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急剧增加,成为了包装、运输、医疗和电子产业等多个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是,塑料的广泛使用和大规模遗弃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近年来,人们通过实施“限塑令”等方法,在减少塑料垃圾方面初见成效,但塑料在日常生活和产业中的广泛应用使其难以被完全摒弃。塑料分子结构中存在高度有序的碳氢结构,若简单地丢弃或焚烧,不仅污染环境,也是一种资源浪费。因此,我们应将塑料废弃物视为有价值的碳资源,实现“变废为宝”。比如,我们可以通过保留一部分废塑料分子的碳-碳骨架,从完成了生命周期的废塑料中生产有用的化学品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3-11-13

  • 亚热带农业流域大气氮沉降量长期变化趋势研究取得进展

      近年来,为减轻大气污染和改善空气质量,我国制定并执行了严格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管控措施,大气活性氮排放量也出现显著下降。我国亚热带地区是大气活性氮排放和沉降的热点区域,在大气中活性氮排放量减少的背景下,准确量化大气活性氮干湿沉降量的变化十分重要。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土壤生态与环境研究团队在位于湖南省长沙县的一个典型亚热带农业流域中的林地和连片稻田和茶园连续观测了2011-2020年10年间的大气活性氮浓度及其干湿沉降量,并探讨了不同活性氮组分沉降量的时空变化特征与成因。研究结果表明,10年间茶园(41.5-30.5 kg N ha-1)和林地(40.8-25.7 kg N ha

    来源: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时间:2023-11-12

  • 杨振纲课题组揭示Notch信号调控胶质亚型发育和胶质瘤亚型转变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杨振纲课题组于2023年11月10日在Science Advances杂志上发表题为“Context-dependent Regulation of Notch Signaling in Glial Development and Tumorigenesis”的研究论文,揭示Notch信号在不同阶段的神经前体细胞中发挥独特的调控作用。在哺乳动物中,神经干细胞也称为放射状胶质细胞。这些干细胞在神经发育的早期,经增殖、分化后产生皮质投射神经元。在皮质发育的中晚期,这些干细胞又逐渐由神经发生向胶质发生转变。Notch信号在神经发育的早期主要促进神经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在晚期发育中也

    来源: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

    时间:2023-11-12

  • 工学院王启宁课题组在穿戴式机器人驱动系统仿生设计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北京大学工学院先进制造与机器人系王启宁教授课题组在穿戴式机器人驱动系统仿生设计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突破了原有关节驱动器设计思路,提出了一种模拟人体骨骼肌特征的新型绳驱动系统。研究成果以“Bioinspired Cable-Driven Actuation System for Wearable Robotic Devices: Design, Control, and Characterization”为题,于2023年10月16日以Regular Paper形式在线发表于机器人领域国际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上(DOI: 10.110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3-11-12

  • 中国学者Cell最新发文:靶向神经调控策略为帕金森病干预带来新希望

         帕金森病是老年人群中最为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全球有超过600万患者,而其中一半的病人在我国。左旋多巴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帕金森病治疗药物,但该药物除去干预帕金森病累及的基底节多巴胺神经环路并恢复其功能以外,还非特异性地作用于全脑和全身所有其他多巴胺系统,缺乏选择性并因此引发多种副作用,因此亟需研发高度特异性的帕金森病治疗方法。   11月2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脑所”)/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深港脑院”)路中华/戴辑/鲍进团队在Cell上在线发表了题为Circuit-speci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3-11-11


页次:130/1558  共31155篇文章  
分页:[<<][12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3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