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Kalb完成猪全基因组制图
【生物通编译】 蒙山都公司的分支,Dekalb Choice Genetics,昨天宣布完成猪全基因组物理图谱的绘制。该公司说,这是第一次家畜物种的全基因组,这一水平遗传信息图谱的完成。当与其它核心基因组技术共同使用时,该图谱将帮助研究者们更快地促进传统猪育种中的遗传过程。Nebraska-Lincoln大学的动物科学教授Rodger Johnson博士说:“这个图谱提供了定位与控制有价值的数量性状(如肉质量和小体积)的基因密切相关的DNA标记的一个重要的新资源。”——生物通摘译自1月18日(未经许可,不得转摘)
-
日本科学家发现增加食欲的激素
新华网东京1月18日专电(记者张可喜)日本宫崎医科大学科学家中里雅光在用动物做试验时发现,存在于动物下脑丘和胃里的一种成长激素能增加动物食欲,对这种激素的分泌加以控制可达到抑制食欲的目的。 据中里雅光教授介绍,这种激素名为“ghrelin”,是日本生物化学家寒川贤治在1999年最先发现的。中里雅光向大白鼠的脑部注射了33毫微克的这种激素后发现,大白鼠立即开始进食,食量比一般情况下增加了10倍多。随后,他又给大白鼠食用了能抑制这种激素分泌的物质,结果大白鼠的食欲减少了约一半。 中里雅光说,如果能开发出可抑制这种激素分泌的药物,那么无疑对肥胖症等患者是一个福音,而且在畜牧业方面也有应用价值
-
科学家发现联系肥胖与糖尿病的蛋白
【生物通编译】 一个新发现的蛋白可能可以帮助解释为什么超重的人经常容易患II型糖尿病。这个蛋白,命名为resistin,是由脂肪细胞产生的,并且似乎可以阻断细胞对胰岛素作出应答。新蛋白的发现经常可以预测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但是与寻常不同,研究者通过使用在糖尿病患者中常用的一类药物发现了这个蛋白。科学家们说这一发现可以帮助解释如何以及为什么这些药物的作用如此显著,并且可能带来治疗该疾病的更有效方法。体重超重的负担:肥胖者患II型糖尿病的危险比常人更高。肥胖对健康造成的危险之一是增加患成年发病的II型糖尿病的危险。当人体神秘地不能对餐后调节血糖的关键激素——胰岛素产生应答时,这种疾病开始发病。患者
-
北京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揭牌
中新社北京一月十七日电 以“研究就是应用,应用就是研究”为宗旨的北京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今天举行挂牌仪式。 干细胞研究中心是由北京北医基因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和北京大学医学部联合投资组建的,是北京大学的重点学科实验室。它由一批最新归国和国内外一流的生物医学专家和投资经营专家组成,并与一批海外华裔干细胞技术专家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 一九九九年和二000年,干细胞研究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世界十大科学突破之一。干细胞研究以及利用干细胞治疗疾病的细胞组织工程已经成为继人类基因大规模测试完成后生命科学中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这项生命科学的前沿技术已经成为科技竞争的焦点。 资料显示,北京大学干细胞研
-
科学家发现人类认识自己的关键在右脑
【生物通编译】 路透社伦敦消息:如果你觉得照片中的人不熟悉,而那个人正是你自己,那么很可能在你的大脑的右半边出了问题。在1月18日出版的Nature杂志上,Beth Israel Deaconess医学中心的科学家们证明意识到我们是谁的能力是与大脑一边的活动相联系的。麻省医院的认知心理学家Julian Keenan说:“这不是全部的现象,但是认识我们自己的脸很明显是右大脑的优先能力。”他和他的同事们对五名正在进行大脑手术的癫痫症患者使用著名人物的照片进行了认识自身的测验。在手术前的检验中,大脑的两边都被进行了麻醉。每位女性患者都被催眠以为自己是玛莉莲·梦露或戴安娜王妃的照片,而男性患者都被催眠
-
克隆印度野牛的死亡给克隆希望蒙上阴影
【生物通编译】 华盛顿消息:上个星期一头克隆的印度野牛的死亡,大大打击了通过克隆技术的帮助拯救濒危物种的希望。当一头充当“代理妈妈”的普通母牛生下这头名为Noah的印度野牛48小时后,Noah死于肠道细菌感染。生长于印度和东南亚的印度野牛,目前只剩下3万头,并且正处于灭绝的危险下。高级细胞技术公司(ACT)的科学家们,使用克隆“多利”(见Nature 385, 810813; 1997)的技术,克隆了一头8年前死亡的雄性印度野牛。在42头移植有印度野牛胚胎的母牛中有8头成功受孕,但是Noah的“母亲”是唯一生出小印度野牛的一头母牛。Noah的死亡为那些怀疑克隆技术在帮助拯救物种方面
-
科学家发现人类时钟基因
【生物通编译】研究者已经鉴定了第一个人类生物钟基因。当该基因发生突变,可以将人变成“早起的鸟儿”,也就是说在早晨4:00就起床。该发现打开了一扇了解将机体活动,如睡眠和饮食,保持大约24小时节律的,人类生物钟遗传基础的窗户。一个新鉴定的基因可以加速某些人的内部时钟驱动生物钟的基因已经在果蝇,小鼠和其它物种中发现。人类似乎也具有相应的基因,但是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那些基因确实帮助人类生物钟的运转。发现一个基因的最好的方法通常是寻找一个问题的解决办法,并且那确实是由犹他州大学的Ying-Hui Fu领导的研究组的研究策略。Fu的研究组研究了大量患有罕见的,家族性高级睡眠综合征的一个大家族。该疾病使人
-
埃塞俄比亚发现距今340万年的人体骨架
新华网1月15日专电 据路透社14日报道,埃塞俄比亚一科学家发现了距今约34万年、保存完好的原始人类儿童的部分骨骼,它将为研究人类进化过程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报道援引古人类学家阿勒姆斯吉德13日在记者招待会上的话说,他们发现了一个原始人儿童的下颚骨的一部分及保存异常完好的骨架的一部分,其中包括头盖骨。它们是在埃塞俄比亚同吉布提接壤的阿费尔地区被发现的,那儿曾发现过大量的阿费尔南猿(最早从非洲发现的似人高等灵长类化石的名称,代表人类进化的一个旁支),其中包括著名的露西化石。 阿勒姆斯吉德说,这些新发现的骨架可能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最早的原始人化石,这一发现将帮助填补距今约32万年的露西和
-
科学家鉴定了基因开关单元的原子结构
【生物通报道】在人类基因组学的世界里,研究者们遇到的一个关键性挑战是了解基因是如何被打开和关闭的。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任何人类细胞中估计的6万个基因中的哪个基因在特定的时间被激活或失活的调控分子,象基因本身一样在确定细胞的特点——是个皮肤细胞,研究细胞,肝细胞还是其它类型的细胞方面,发挥同等重要的作用。当然,确切的基因调控对于健康而言是关键性的,而且这些调控分子出现缺陷将与许多严重的医学问题相联系。现在两组科学家进行合作,鉴定了最常见的这种调控分子之一的开关亚单位的三维原子结构。这个关键性亚单位——一个结构域,首先在植物中的一个基因调控分子中被发现,后来在植物和动物王国中被反复发现了有400多次
-
三分之二的德国人反对克隆人类细胞
新华网柏林1月12日电(记者王东)德国新闻电视台最近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表明,三分之二的德国人反对克隆人类细胞。 该电视台委托埃姆尼德民意测验研究所对约1000名德国公民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发现,65%的德国人认为克隆人类细胞风险太大;30%的人坚持认为,医学进步的步伐不应停止,德国应该在这一新兴研究领域中发挥先锋作用,不能落伍。 自去年12月19日英国下院批准允许克隆人类早期胚胎的法案后,德国各界对此纷纷发表意见,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
-
克隆的野牛出生但两天后死亡
第一个克隆的濒危物种在周三,即1月8日出生后两天死去。这头小印度野牛——一种东南亚特有的野牛——出生时看起来挺健康,但是一天后发生牛犊中常见的典型致死性细菌感染。麻省高级细胞技术(ACT)公司副总裁Robert Lanza称该牛的死亡“明显与克隆的过程完全无关”。这家公司赞助了野牛的克隆计划。Lanza说,ACT公司准备再进行印度野牛和其它濒危动物的克隆。不断尝试……Noah,一头濒危的印度野牛,只活了两天。ACT的科学家通过将来自一头雄印度野牛的皮肤细胞和来自一头母牛的卵细胞(细胞核已经被去除)相融合,制造出了名为Noah的印度野牛。然后四十四个胚胎被移植到Trans Ova Genetic
-
专家称基因研究要伦理引导也要法律约束
中新网北京1月11日消息 日前,在一个基因研讨会上,专家呼吁:基因科学研究不仅应受伦理引导和约束,还应受法律的规范和控制。 据解放日报报道,一些专家认为,基因研究所产生的权益需要法律强制力的保障;由基因研究所产生的侵权需要法律的处罚;在基因研究过程中所产生的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需要法律规定为犯罪。 上海社科院副研究员刘华提出了基因立法亟待解决的四大问题:首先,在法律上确认基因隐私权。其次,在法律上应确认基因专利权。第三应该在法律上禁止基因歧视行为。第四应该在法律上处罚基因滥用行为。
-
我国科学家研制出转基因鲤鱼
北京电 我国科学家经过15年的研究,分别将人、牛、羊、草鱼的生长激素基因转入鱼体内,培育出可以快速生长的转基因鲤鱼。由于国际上反对转基因动物的人士认为转基因动物同自然界中的动物交配后可能产生新的物种而威胁到生态平衡,科学家将进一步培育出严格不育的转基因鱼。 转基因鱼的生长速度比普通鲤鱼快42%,它在142天后平均体重达到648克。除生长速度快,转基因鱼对饵料的利用率也非常高,这两个因素使得转基因鲤鱼的养殖经济效益比普通鲤鱼提高125%。 据了解,转基因鲤鱼的商品化生产日前正在进行安全性评估,如果获得批准,我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商品化生产转基因动物的国家。
-
基因花亮相今年广州迎春花市
图为巧克力型香水文心兰不仅外貌奇特,闻起来还有一股浓郁的巧克力味。 记者昨日从广州花卉研究中心获悉,今年亮相迎春花市的花卉新品种将达数十种之多,其中更有首次引入基因工程培植的珍稀兰花。 据广州花卉研究中心主任廖演均介绍,日本出产的大花惠兰是世界上品质最好的兰花之一,它花大色艳、花梗粗壮,花序长而整齐,而且花朵特别多。为了吸引更多的买家,培植人员动用了最新的基因技术,向兰花注入香味基因,致使许多原本不香的花变得芳香扑鼻。 该中心副主任黎扬辉说,预计在不久的将来,花卉的形状、颜色、香味都可以通过基因进行“改造”,真可以说
-
优美的中国化石为生命之书增添新页
左图为《Science》上的文章;右图:美丽的骨头——在辽宁省发现的许多化石,如恐龙Caudipteryx,都保存良好。 2001年1月12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在新闻焦点专栏共发表五篇由《科学》杂志记者和我国记者合写的系列文章,全面介绍了我国古生物学研究的历史、热点和现状。在这些文章中,他们对我国古生物学学术机构,尤其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近年来所取得的一系列突破性进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我国科学家所发现和研究的精美化石为生命起源与演化的史书增添了许多新的篇章。同时,他们还认为中国古生物学
-
睡眠问题有望以基因途径解决
研究人员首次发现控制睡眠周期的基因。这一发现可能会为时差颠倒、失眠以及其它睡眠问题找到新的解决办法。研究人员称,他们对犹他州的一个睡眠周期奇特的家族4代人进行了调查,并发现了该基因。1999年,人们发现这个家族的人患有"家族性高级睡眠阶段综合症",又称FASPS。犹他大学胡弗医学研究中心的普塔切克说:"他们是极典型的清晨'云雀'型人。"这个家族的人在睡眠的时间和深度上和普通人一样。但不同的是,他们睡得更早、醒的也更早。这个家族的成员在下午5、6点钟时就会感到困倦,通常在晚上7点就要上床睡觉了,而到凌晨2点时又很自然的睡醒。普塔切克从该家族人员提取的基因样
-
乳癌成因新探--基因使正常细胞转变为癌细胞
美国科学家日前通过三次基因移植,首度将健康的乳房上皮细胞转变成为癌细胞,使人类在乳癌的成因探索方面,又迈进了一大步。以前,其它一些科学家也曾经通过基因移植,将健康细胞转变成癌细胞,但使用的都是容易培养的胚胎肾细胞或包皮细胞。而此次研究则首次使用了人类上皮细胞(HMEC),它们是人体内各种管道及体腔(包括乳腺)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数癌症都是从它们的癌变开始的,因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研究人员使用的三种基因都是与细胞的生长、生存密切相关的,分别是︰SV40 large-T基因, 端粒末端转移脢(telomerase)hTERT基因,以及致癌(oncogenic)H-rasV12基因。据主持研究的瓦埃
-
携带水母基因的转基因猴诞生
生命科学领域响起一声惊雷,人类培育出的第一只转基因猴在美国安全降生,这是世界上第一只转基因灵长类动物,生物革命的脚步声已经越来越近。 人类培育出的第一只转基因恒河猴“安迪”,携带有绿色荧光蛋白但并不发出绿色荧光。 研究人员在于12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在猴子的未受精卵中加入附加基因,并利用它成功培育出健康活泼的小猴“安迪”。参与此次研究的俄勒冈保健科学大学的俄勒冈地区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的科学家杰拉
-
古代鸟类化石的发现提出新的鸟类进化观点
在经过了数十年的工作之后,大多数古生物学家现在确信鸟类进化自恐龙。但是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即现代鸟类的起源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极度缺乏化石证据是其中的部分原因。现在在蒙古发现的一个8000万年前的鸟类可能可以帮助解决那些长期以来的困惑——该鸟类是在一个多世纪以来发现的保存最好的,与现代鸟类亲缘性最近的鸟类。犹他州地质勘测局的古生物学家Jim Kirkland说:“该化石将是一个难以置信的焦点,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鸟类的亲缘关系。”三维骨骼含有大量将帮助解释现代鸟类起源的解剖学信息已知的最原始的鸟类,Archaeopteryx,大约在15000万年前飞过侏罗纪的泻湖。到白垩纪早期,即大约14
-
我国器官克隆将进入临床阶段
近日,一些媒体报道了我国科学家已成功复制了羊颅骨、鸡肌腱和猪关节软骨等组织,这意味着复制人体组织器官研究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本报记者曾鹏宇核实报道昨天下午,记者采访了国家“973计划”组织工程的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曹谊林教授。他向记者证实说,我国的组织器官复制研究即将进入临床实验,即人体组织器官复制阶段,并争取在3至5年内取得突破。曹谊林教授的课题组应用组织工程学技术,已经成功复制了羊颅骨、猪关节软骨这样的大型动物组织器官,其中复制的羊颅骨细胞能与普通骨组织融为一体,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新生的猪关节软骨组织与普通组织具有相同的组织学特性和结构,用其修复猪的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