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中国科大姚雪彪等人JBC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细胞迁移是由微管与质膜的动态相互作用所策划的。然而,这些相互作用是如何促进这些动态过程的,仍然有待于调查。7月22日,由中国科技大学长江特聘教授姚雪彪、北京中医药大学丁霞博士为首的一个研究小组,在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发表题为“Microtubule plus-end tracking protein TIP150 interacts with cortactin to steer directional cell migration”的学术成果,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点击阅读该研究小组的更多研究成果:中科大Nature子刊解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7-27

  • mBio:细菌对不同氮源的偏爱遵循“麻将规则”

    麻将是一种中国古人发明的,通过轮流吃进单张牌同时打出单张牌,比拼谁先“胡”牌(拼出某个特定组合的牌型)的博弈游戏。其核心规则在于选手吃进牌的时候,不仅要考虑进牌对自己的牌有益,而且更要考虑其后打出的那张牌不能有利于对手。这样的规则往往导致选手宁肯不吃进好牌,也不给对手放出好牌,否则往往点“炮”,导致对手先“胡”牌。 传统观点认为实现生长速率最大化是细菌适应不同营养环境,在种群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进化法则。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得主François Jacob曾经说“The “dream” of every cell is to become two cells”。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来源:北京大学

    时间:2016-07-27

  • 南京农大PLOS Genetics发表植物遗传学成果

    生物通报道:7月22日,国际学术期刊《PLOS Genetics》在线刊登了南京农业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题为“Arabidopsis COG Complex Subunits COG3 and COG8 Modulate Golgi Morphology, Vesicle Trafficking Homeostasis and Are Essential for Pollen Tube Growth”。这项研究的通讯作者是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博士生导师鲍依群教授。点击阅读南京农大近期研究成果:南京农业大学PNAS发表水稻研究新成果;南京农大用TALENs和CRISPR实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7-27

  • 广西医科大学:膀胱癌依旧深不可测?

    已有研究表明,microRNAs(miRNAs)在膀胱癌的肿瘤发生和恶化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个人和小样本研究易造成结果的差异性,基于miRNA微阵列数据分析的膀胱癌组织miRNA性能分析的全面调查还未见报导。在这项研究中,广西医科大学林星谷和陈迎春领衔的课题组运用miRNA微阵列芯片技术,对膀胱癌瘤组织和配对的正常组织进行了miRNA的差异性能分析。课题组通过miRNA微阵列技术,对来自于519个膀胱癌组织样本的miRNAs进行了差异表达的性能分析筛查。在21个已发表的微阵列数据集中优先选出11个候选miRNAs,使用vote-counting strategy和Robust Rank Ag

    来源:联川生物

    时间:2016-07-27

  • 乳腺癌转移复发关键基因被发现

         Cell 杂志发表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东方医院肿瘤转移研究所 / 转化医学高等研究院高华教授研究组和 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 Filippo G. Giancotti 教授研究组合作完成的题为 Multi-organ Site Metastatic Reactivation Mediated by Non-canonical Discoidin Domain Receptor 1 Signaling 的研究论文。本文利用乳腺癌转移复发的小鼠模型,结合全基因组功能相关的遗传学筛选

    来源:同济大学

    时间:2016-07-27

  • 施一公研究组在《科学》发表背靠背两篇论文
    捕获酵母剪接体两个关键工作状态高分辨率电镜结构

    2016年7月22日,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组于《科学》(Science)杂志就剪接体的结构与机理研究发表两篇长文(Research Article),题目分别为《酵母剪接体激活状态3.5埃的结构》(Structure of a Yeast Activated Spliceosome at 3.5 Å Resolution)和《第一步催化反应后的酵母剪接体3.4埃的结构》(Structure of a Yeast Catalytic Step I Spliceosome at 3.4 Å Resolution),报道了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

    来源:清华大学

    时间:2016-07-27

  • 中大贺雄雷教授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生物通报道:必需基因是指细胞生存的关键基因,这些基因发生无效突变(null mutation)会导致个体死亡或者不育。最近,中山大学的贺雄雷(Xionglei He)教授领导团队在Genome Research杂志上发表了一项很有意思的研究。这项研究表明,在酵母中分析必需基因的非必要性可以为我们提供治疗人类疾病的新线索。研究人员指出,从理论推理和经验数据来看,一个必需基因失活的致命影响可以归咎于两类原因:一是失去了不可或缺的核心细胞功能(I类);二是失去无关紧要的外围功能但产生了致命的副作用(II类)。一般而言,只有重新恢复细胞的核心功能才能挽救I类必需基因失活。不过,II类必需基因的失活可以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7-26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Sci Rep文章

       肩突硬蜱(Ixodes scapularis)又称黑足蜱(blacklegged tick),是广泛分布、相当危险的吸血生物,硬蜱可以传播很多疾病,包括臭名昭著的莱姆病。它产生的毒液中含有大量的神经多肽毒素,可特异性作用于宿主离子通道,使宿主无法感受疼痛,从而不易被察觉。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胡凯锋研究组和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赖仞研究组合作,从肩突硬蜱唾液腺中分离出一种新的多肽神经毒素ISTX-I,此神经毒素特异性地抑制钠离子通道Nav1.7,对其他钠离子通道亚型没有任何影响。通过大肠杆菌体外表达纯化ISTX-I多肽神经毒素,实验验证其二硫键的配对方式,体外膜片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6-07-26

  • 《中国科学院院刊》发表“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专题

    2016年第7期《中国科学院院刊》发表“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专题,用9篇文章介绍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中心及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脑功能联结图谱与类脑智能研究”项目规划及进展情况。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为该专题撰写序言。白春礼在序言中指出,在新一轮的脑科学竞争中,中科院已率先布局。2014年成立了“脑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为推动脑科学与智能技术的交叉融合,2015年卓越中心扩容为“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同时先导专项更名为“脑功能联结图谱与类脑智能研究”。希望通过两个前沿学科的相互借鉴和融合,赋予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新的内涵和发展动力。中国的脑计划经过不断反复研讨,确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6-07-26

  • 王韫芳、裴雪涛Cell Stem Cell
    解析新型谱系重编程实现细胞命运转换

      7月21日,《细胞-干细胞》杂志在线发表军事医学科学院野战输血研究所王韫芳和裴雪涛研究团队的一项革命性研究成果——仅用小分子化合物成功地将人胃上皮细胞转变成多潜能的内胚层祖细胞,后者可以进一步被诱导分化为成熟的肝细胞、胰腺细胞和肠道上皮细胞。未来,终末期肝病、糖尿病或肠道疾病患者有望利用自体胃黏膜细胞经过化学药物处理获得相关功能性细胞用于疾病的治疗。军事医学科学院野战输血研究所的覃金华、王术勇、张文成博士为文章的主要作者。  通过借助卵母细胞进行细胞核移植或者使用导入外源基因的方法,哺乳动物体细胞被证明可以被“重编程”获得“多能性”,这两项技术共同获得2012年诺贝尔生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7-25

  • 上海交大张大兵新发Plant Cell文章

    生物通报道:在植物中,F-box蛋白构成了一个大的超家族,对于控制许多生物学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F-box蛋白在植物减数分裂中的作用仍不明确。7月19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生科院的研究人员在国际著名植物学杂志《Plant Cell》发表题为“MEIOTIC F-BOX Is Essential for Male Meiotic DNA Double Strand Break Repair in Rice”的研究论文,探讨了F-box蛋白在植物减数分裂中的作用,发现MEIOTIC F-BOX对于水稻的雄性减数分裂DNA双链断裂修复,是至关重要的。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学梁婉琪研究员,***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7-25

  • 清华施一公院士Science同日发表两篇文章

    生物通报道  7月21日,清华大学的施一公(Yigong Shi)院士课题组再度在剪接体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两篇姊妹研究论文同期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在去年8月20日的Science杂志上,施一公团队也同期发表了两篇姊妹研究论文。在第一篇文章中研究人员报道称,采用单颗粒冷冻电子显微镜获得了分辨率为3.6埃的裂殖酵母剪接体的三维结构。在第二篇文章中研究人员阐明了剪接体剪接前体mRNA(pre-mRNA)的机制(清华施一公院士Science同期发表两篇新文章 )。2016年开年,施一公院士领导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报告称,他们获得了分辨率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7-25

  • 上海交大研究员Nature呼吁老药新用

    生物通报道: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任特别研究员丁显廷(Xianting Ding)七月二十日在Nature杂志发文探讨了老药新用的问题。他在文章中呼吁,药物筛选领域应当更加重视老药新用研究。改变药物原本的用途,用它们治疗新的疾病,比从头开发新药快得多,成本显然也低得多。随着研发投入持续增高、上市风险越来越大以及市场竞争加剧,新药研发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考验。如今,成功研发上市一种高收益新药越来越困难,利用好现有药物将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策略。丁显廷研究员认为,与单纯的高通量筛选相比,测试不同药物组合的疗效会带来更大的进展。疾病往往是多种病理现象的综合体,选择协同起作用的药物进行联合治疗是很有希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7-25

  • NIBS王晓东院士Molecular Cell封面文章发表凋亡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NIBS)、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报告称,他们发现了一种小分子可保护电子传递链的完整性,阻断线粒体凋亡信号通路。这一研究被选作封面文章发布在7月21日的《分子细胞》(Molecular Cell)杂志上。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王晓东(Xiaodong Wang)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王晓东院士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阐明细胞死亡的分子机理。在Cell、Science、Nature、Nature Chemical Biology、Mol Cell、PNAS等顶级国际期刊上发表文章70多篇。想了解默克密理博的更多凋亡检测产品 20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7-25

  • 北大973首席科学家mBio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7月19日,来自北京大学、印第安纳大学和英国John Innes中心的研究人员,在国际学术期刊《mBio》发表了题为“Deciphering the Principles of Bacterial Nitrogen Dietary Preferences: a Strategy for Nutrient Containment”的研究成果。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计划生物固氮项目首席科学家王忆平教授和英国John Innes中心的Ray Dixon是本文共同通讯作者。延伸阅读:北大生命科学学院王忆平课题组在生物固氮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Plant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7-25

  • 北京大学Cell子刊发表miRNA重要发现

    生物通报道  来自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的研究人员证实,MiR-34a通过RBP2/NOTCH1/CYCLIN D1共调控网络促进了人类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向成骨细胞分化。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7月21日的《Stem Cell Reports》杂志上。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的周永胜(Yongsheng Zhou)教授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其擅长牙齿美学修复、固定修复、可摘局部义齿修复、附着体应用、种植修复等。创伤或肿瘤导致的骨缺损是骨科、整形修复科、口腔颌面外科等科室的常见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外形和功能。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为修复或替换受损组织提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7-25

  • 北大尚永丰院士Nature子刊发布表观遗传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北京大学医学部、天津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SIRT7是一种组蛋白去琥珀酰化酶(desuccinylase),其在功能上与染色质压缩和基因组稳定有关联。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7月20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尚永丰(Yongfeng Shang)院士及其实验室研究人员俞文华(Wenhua Yu)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尚永丰院士主要研究方向是基因转录调控的表观遗传机制及性激素相关妇科肿瘤分子机理的研究。曾在世界上首次建立哺乳动物细胞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ChIP),为研究DNA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7-22

  • 南方医科大特聘教授Cell子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

    生物通报道:小胶质细胞(microglia)是驻留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巨噬细胞,在神经发育和神经功能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过,人们一直不清楚生于周围组织的小胶质细胞是如何移居到中枢神经系统的。香港科技大学的科学家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小胶质细胞在发育过程中进入大脑的一个关键机制。这一成果最近发表在Cell旗下的Developmental Cell杂志上,文章通讯作者是香港科技大学的温子龙(Zilong Wen)教授,他也是南方医科大学的特聘教授。与绝大多数成熟脑细胞不同,起免疫作用的小胶质细胞在成年后依然可以增殖。这些细胞通常分布于整个大脑中,形成一个监控系统。如果这一监控系统察觉了创伤或感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7-22

  • 李华彬教授本月连发Nature、Cell子刊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证实,MicroRNA-17通过靶向Foxp3转录因子的一些辅助调节因子,调控了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7月19日的《免疫》(Immunity)杂志上。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的李华斌(Huabin Li)教授,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潘帆(Fan Pan)博士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李华斌教授擅长鼻科疑难疾病的诊治,尤其是儿童扁桃体、腺样体肥大的手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免疫治疗、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的药物治疗和鼻内镜微创鼻窦及前颅底手术。PerkinElmer推出最新生物发光试剂,了解技术详情与报价&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7-22

  • 浙大Science医学:癌症表观遗传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浙江大学、浙江省肿瘤医院的研究人员证实,表观遗传激活药物转运蛋白OCT2可使得肾细胞癌对奥沙利铂(oxaliplatin)敏感。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7月20日的《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上。浙江大学药学院的曾苏(Su Zeng)教授和余露山(Lushan Yu)副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前者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手性药物和中药分析、药物在生物体内转运与代谢、药酶和转运体相关转基因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和药物质量控制。后者主要从事药物代谢酶的表达调控、手性药物分析和代谢、临床前药物代谢动力学相关研究。免费索取:I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7-22


页次:648/1560  共31183篇文章  
分页:[<<][641][642][643][644][645][646][647][648][649][65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