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杨秀伟教授团队在代谢酶生理性功能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CYP2E1酶是细胞色素P450酶超家族核心体系成员,是人体重要的药物代谢酶之一。其主要分布于肝脏中,能够催化代谢多种内源性和外源性小分子化合物。此外,CYP2E1酶还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可调控糖尿病、脂肪肝和和癌症等多种疾病的发生过程。代谢性核受体PPARα是糖脂代谢的关键核转录因子,肝脏PPARα激活可显著促进肝脏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1表达并分泌进入血液循环,而FGF21是调节白色脂肪组织棕色化及产热基因表达的关键体内激素。然而,代谢酶与核受体之间如何协作调控脂肪棕色化及肥胖发病鲜见报道。 为此,自2017年起北京大学杨秀伟教授课题组

    来源:北京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2-02-25

  •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峻峰、董磊团队在肝脏组织再生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2022年1月7日,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董磊教授、张峻峰教授和澳门大学王春明教授团队在国际期刊Gut上在线发表了题为“Reprogramming the Spleen into a Functioning Liver in vivo”的原创研究论文[1]。该研究采用材料诱导组织重构和直接重编程技术将脾脏成纤维细胞原位重编程为肝细胞,无需引入外源的肝细胞或组织,实现脾脏向肝脏的功能转化。全世界每年约有200多万人死于肝病。原位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疾病最有效的手段。但是,肝供体器官和细胞严重短缺是一项全球性的医学难题。寻求肝移植的替代手段至关重要。组织工程已经构建出有功

    来源: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2-02-25

  • STTT/徐强团队揭示胞内型CYTL1的新型抑癌因子特征

    代谢重编程是肿瘤的显著特征之一。即使在氧气供应充足的情况下,肿瘤细胞依然选择将线粒体氧化磷酸化(OXPHOS)转变为有氧糖酵解,以促进细胞增殖,这种现象被称为Warburg效应。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功能缺失突变均可促进代谢向有氧糖酵解转换,提示代谢重编程可能是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博弈的结果之一。然而,迄今尚不清楚肿瘤中是否存在能阻止代谢重编程且罕见突变的抑癌因子。细胞因子样蛋白1(Cytokine-like 1, CYTL1)是一个小分子量的分泌蛋白,最初在骨髓和脐带血来源的CD34+细胞中被发现。目前已发现分泌型CYTL1发挥多种生物学功能,如调节骨稳态、调控心脏纤维化和

    来源: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2-02-25

  • New Phytol 南京大学王斌课题组发现水稻调控丛枝菌根共生核心结构——丛枝发育的关键激酶OsADK1

    2022年2月8日,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斌教授课题组在New Phytologist在线发表了题为“OsADK1, a novel kinase regulating arbuscular mycorrhizal symbiosis in rice”的研究论文。本研究首次在水稻中发现了一个关键蛋白激酶OsADK1,其在调控植物与真菌建立丛枝菌根共生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文章链接:https://nph.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111/nph.17979)。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 AM)是一类起源古老并发

    来源: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2-02-25

  • 生科院李根喜教授课题组在多肽组装及肿瘤标志物检测应用 方面取得新进展

    细胞膜上的钾离子通道具有内向整流效应,即钾离子经过通道向细胞内输送的效率高于向外的效率,这一效应被认为来源于细胞内阳离子(例如镁离子Mg2+)和多胺的阻挡。受这种生命现象的启发,我校李根喜教授课题组近期与沙特阿拉伯纳吉兰大学Farid A. Harraz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高涛副教授合作,通过在人工纳米通道内修饰多肽分子,仿生构建了一种用于疾病标志物检测的生物传感平台,并且利用多肽等电点的变化实现了离子电流整流效应的可靠调控,从而实现了特定种类酶的检测。  不同种类的多肽具有特征的等电点,其电学性质依赖于生物体系的酸碱(pH)环境,从而体现出不同的生物功能。同时,由于多肽具有易修饰、组

    来源: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2-02-25

  • 北京大学邓兴旺实验室发表植物杂种优势研究重磅综述

    2022年2月23日,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与生命科学学院、现代农业研究院邓兴旺实验室在 Current Opinion in Plant Biology上在线发表题为“From hybrid genomes to heterotic trait output: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的综述论文,阐述了植物杂种优势分子机制研究的机遇和挑战。 杂种优势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遗传现象,指种内或种间遗传背景具有差异的亲本杂交产生的子一代(F1)在生长势、生物量、产量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性等方面优于亲本。该现象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

    来源: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

    时间:2022-02-25

  • 《科学·进展》发表田间课题组胰岛素口服递送研究成果

    Science(《科学》)杂志子刊Science Advances(《科学•进展》)近日在线发表了武汉大学药学院教授田间课题组在胰岛素口服递送方面的研究成果。该研究设计并发展了一种基于耐酸性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口服胰岛素纳米制剂,它可以有效克服胰岛素口服吸收的多重屏障,显著提高了胰岛素的口服生物利用度。 论文题目为“Efficientoralinsulindeliveryenabled bytransferrin-coatedacid-resistantmetal-organicframeworknanoparticles”(《转铁蛋白包被的耐酸性金属有机骨架纳米颗粒实现

    来源:武汉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2-02-25

  • 宋保亮课题组《循环》发文发现治疗心血管疾病新靶点

      2月22日,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罗婕副教授和宋保亮教授合作在国际心血管领域顶级期刊Circulation(《循环》)(IF=30)发表研究论文,发现了心脑血管疾病新的潜在治疗靶点。这项研究揭示了凝血因子激肽释放酶原(PK,KLKB1基因编码)可以结合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并促进LDLR降解,证明抑制PK可以升高LDLR蛋白水平、降低血液胆固醇浓度并减缓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该工作表明PK有可能成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新靶点。   论文题为“Ablation of Plasma Prekallikrein Decreases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

    来源: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2-02-25

  • 附属仁济医院房静远团队发现胃癌筛查的重要生物标志物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副院长、消化科主任房静远教授团队在著名学术期刊《胃肠病学》(Gastroenterology,IF=22.68)在线发表重要研究成果,首次发现并揭示了胃癌患者粪便标本中富集的两种细菌——咽峡链球菌(Sa)及星座链球菌(Sc)可能成为用于预警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无创生物标志物。未来仅需几克粪便样本,即可无创、精准、灵敏地预警与筛查胃癌。该方法有望成为早期发现胃癌的有效筛检手段,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胃癌是全球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东亚地区的发病率、死亡率长期居全球首位;而在全球范围内,胃癌所致的死亡人数中近半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2-02-25

  • 上海交大崔勇团队与合作者在Nature发表手性分子材料研究重要进展

    2022年2月24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刊发了崔勇教授团队及合作者的研究成果 “自支撑手性二维单层分子晶体” (Free-standing homochiral 2D monolayers by exfoliation of molecular crystals)。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变革性分子前沿科学中心和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为第一完成单位, 董金桥副教授为第一作者, 重庆大学刘玲梅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崔勇教授、英国布里斯托大学Anthony P. Davis教授以及沙特国王科技大学Yu Han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2-02-25

  • 叶军校友团队成果登上Nature封面:首次在毫米尺度验证广义相对论

    近日,1989届应用物理学专业本科(首届85级试点班)校友叶军团队首次在毫米尺度验证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相关成果登上《自然》封面。只差一毫米,时间流逝速度也会不同!广义相对论指出,引力场越强,时间就越慢,从而改变电磁波的频率。当在更强的引力下,更靠近地球的地方观测时,原子振动的频率会降低——向电磁波谱的红端移动,这种效应被称为引力红移。爱因斯坦早在1915年就预测了这种现象,但是这种“移动”非常小,虽然这种差距身体无法感知,但却有重要的实际应用,如纠正GPS卫星测量。叶军团队通过使用更精确的时钟——光晶格钟(optical lattice clock)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2-02-25

  •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牵头制定的中国大剂量甲氨蝶呤循证用药指南在BJCP正式发表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赵荣生教授牵头主持制定的中国第一部抗肿瘤药物(大剂量甲氨蝶呤)循证用药指南Medication therapy of high-dose methotrexate: An evidence-based practice guideline of the Division of 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Chinese Pharmacological Society(《中国大剂量甲氨蝶呤循证用药指南》)近日在英国药理学会主办的British 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正式发表。指南首页该循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2-02-25

  • 周广生教授为全省油菜生产问诊把脉

      周广生教授介绍当前苗情,提出田管措施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汪波)2月23日,湖北省小麦主产区春季田管现场会在襄阳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的油菜田中举行。我校植物科技学院周广生教授应邀与垄上频道主持人一起为现场和线上的参会代表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油菜春季农事田管技术课。田间课堂通过学习强国、央视频、长江云乡村频道、垄上行抖音号、垄上行视频号、中国电信天翼云商务直播等7个平台进行现场网络直播,各平台累计总观看人次过百万。湖北省委常委、副省长张文兵,省政府副秘书长费德平,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等在线上观看了直播,省农业农村厅党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2-02-25

  • 广州健康院等在新冠病毒感染者抗体组库研究领域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广州医科大学呼吸健康研究院暨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岛实验室等团队合作,在抗体组库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的基础上,在转录水平发现了新冠病毒感染者抗体反应特征,揭示B细胞介导的新冠病毒感染后体液免疫应答机制。该成果以Analysis of B cell receptor repertoires reveals key signatures of systemic B cell response after SARS-CoV-2 infection为题发表在国际病毒学学术期刊Journal of Virology。   当病毒入侵人体后,B细胞激活并

    来源: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时间:2022-02-25

  • 人的肝脏是如何排出胆汁酸的

    胆汁酸有助于消化脂类和维生素。然而,过多也可能是件好事:过多的胆汁酸可能会扰乱新陈代谢,甚至导致癌症。因此,人的肝脏有必要排出过多的胆汁酸,以维持肝脏的良性循环。ABCB11是一种重要的胆汁酸转运蛋白,但其转运机制尚不清楚。为了了解这种转运机制,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USTC)CHEN Yuxing教授和ZHOU Congzhao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解决了人类ABCB11在各种牛磺胆酸盐(TC)、一种胆汁酸)的浓度,揭示了一个口袋到另一个口袋的胆汁酸转移机制。研究结果发表在《Cell Research》杂志上。研究人员在ABCB11中发现了两个串联结合位点,分别位于外膜叶(OML)和内膜叶

    来源:Cell Research

    时间:2022-02-24

  • 细胞坏死执行蛋白MLKL的抑制性磷酸化修饰阻断自发性程序性细胞坏死造成的炎性损伤

      2021年11月2日,国际学术期刊Cell Research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孙丽明研究组与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王华翌课题组合作的研究成果“Spontaneous necroptosis and autoinflammation are blocked by an inhibitory phosphorylation on MLKL during neonatal development”。该研究首次报道了细胞坏死执行蛋白MLKL存在一个物种间保守的抑制性磷酸化修饰,通过阻断MLKL的膜转运抑制细胞坏死的发生,并在小鼠早期发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时间:2022-02-24

  • AKT2通过抑制Ⅰ-IFN影响抗病毒感染和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

      2月22日,国际学术期刊THE EMBO JOURNAL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王红艳团队与上海大学魏滨团队的合作研究成果“AKT2 reduces IFNβ1 production to modulate antiviral responses and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该研究揭示了AKT2通过抑制转录因子IRF3活化和Ⅰ型干扰素(Ⅰ-IFN)的产生,影响抗病毒反应或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发病。  Ⅰ-IFN及其诱导产生的一系列干扰素刺激基因(ISGs),可引发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反应,进而增强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时间:2022-02-24

  • 新疆生地所在中亚水-能-粮-生态系统综合评估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获进展

      水、能源、粮食在减少贫困、增加人类福祉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生态环境则是实现水-能源-粮食纽带安全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须将四者作为整体来综合分析水-能源-粮食-生态系统的纽带关系。中亚是“一带一路”的核心地区,正面临着能源和粮食需求迅速增加、生态环境恶化以及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等一系列挑战,威胁到中亚地区水-能源-粮食-生态系统(WEFE)的安全。因此,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并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有必要理解中亚各国水-能源-粮食-生态系统状况。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陈亚宁研究员团队基于粒子群-投影寻踪模型和虚拟水贸易的概念,定量评

    来源: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时间:2022-02-24

  • 云南吕合发现梣属在北半球低纬度地区最早的化...

      木樨科梣属(Fraxinus)现生6组43种,广泛分布于北半球,大多数种分布于中纬度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少数种分布于低纬度热带地区。中纬度地区梣属的化石记录非常丰富,与梣属的现生分布区一致,然而低纬度地区的化石记录较少,限制了对梣属在低纬度地区扩散演化的认识。    云南早渐新世吕合盆地发现的梣属翅果化石是该属在北半球低纬度地区最早的化石记录。通过与现生种和化石种的形态对比,定为新种F. Zlatkoi Meng-Xiao Wu et J. Huang和化石种日本本州梣相似种Fraxinus cf. honshuensis。F. 

    来源: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时间:2022-02-24

  • 武汉植物园在芸香科植物飞龙掌血的比较基因组学、生物地理学研究中取得进展

      飞龙掌血属隶属于芸香科(Rutaceae),仅含飞龙掌血一种。该属植物与同科中的黄檗属、吴茱萸属、花椒属等类群植物都能产生生物碱。飞龙掌血广泛分布于非洲、亚洲,其根和茎含有小檗碱,具有重要药用价值。   武汉植物园东非植物区系和分类学科组的研究人员通过对采自肯尼亚的飞龙掌血样品进行了叶绿体基因组测序和分析。经利用叶绿体基因组数据构建可靠系统发育框架,进行生物地理历史分析,揭示了气候改变、生物地理历史在物种分布和演化中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对于研究芸香科植物的种群遗传学和生物地理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研究结果表明:(1)飞龙掌血叶绿体基因组大小为158508 bp,有一个大的单拷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时间:2022-02-24


页次:383/1559  共31174篇文章  
分页:[<<][381][382][383][384][385][386][387][388][389][39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