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STTT|北京大学张强/汪贻广团队提出了PROTACs智能纳米递送新策略

    2024年10月18日,我院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张强院士/汪贻广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上在线发表了题为“Sequential responsive nano-PROTACs for precise intracellular delivery and enhanced degradation efficacy in colorectal cancer therapy(实现精准胞内递送和蛋白降解效果增强的程序响应纳米PROTACs用于结直肠癌治疗)”的研究论文,介绍了团队

    来源:北京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4-10-23

  • 李博安教授、郭慧玲副教授团队发现调控棕色脂肪发育和产热的关键分子机制

    脂肪组织在机体的代谢与能量平衡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棕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 tissue,BAT)富含大量线粒体,可以利用葡萄糖和脂质产生热量,对于哺乳动物的体温维持和能量消耗至关重要。具有较高棕色脂肪产热活性的小鼠表现出更高的能量消耗,从而具有抵抗体重增加的能力。在婴儿和成人中都存在具有产热功能的棕色脂肪组织。人类棕色脂肪组织的活性增加与体重减轻显著相关。因此,促进棕色脂肪组织的发育和功能可能成为对抗肥胖及其相关代谢紊乱的有效策略。SOX4是转录因子SRY-related high mobility group box(Sox)家族的一员,可以结合在目标DNA序列上,重塑染

    来源: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4-10-23

  • 郭峰副教授课题组基于测序重新评估并提升环境细菌的可培养率

    环境微生物的“平板计数异常”的谜题已然持续了一个多世纪。它指的是在典型环境样品中,通过显微镜计数测定到的细胞总数通常远远高于琼脂平板上菌落形成单位(CFUs,即可培养细胞数)的计数结果。“仅1%微生物可培养”(即绝大多数微生物不能被培养)这一描述已成为范式被人们广泛接受。但是,以往对细菌可培养率的估计几乎都是描述可培养细胞的比例,从微生物资源和多样性的角度看,可培养类群占所有类群的比例才更应被关注。由于培养条件与微生物在自然条件下生长条件高度不重合,目前大部分微生物仍然是“不可培养”或“未培养”的,包括在高分类阶元(如门、纲水平)没有可培养代表菌株的“微生物暗物质”。2024年10月20日

    来源: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4-10-23

  • 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学院潘锋/赵庆贺团队在设计高电压钴酸锂电池电解液实现稳定的电极界面相构建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长期以来,钴酸锂(LiCoO2,LCO)一直是消费电子领域不可或缺的正极材料。通过提升钴酸锂电池的充电截止电压能够提升其放电比容量,在4.5-4.6 V(vs Li/Li+)的工作电压下,其放电比容量能够达到190—230 mAhg-1,能够极大拓宽其实际应用场景。然而,高工作电压下钴酸锂表面存在高氧化活性的Co4+/On-(0<n<2),目前商用的基于碳酸乙烯酯(EC)体系的电解液在4.3V及以上电压会发生严重的氧化分解。同时,EC的氧化分解产物H+/H2O会促进LiPF6的水解过程,产生大量HF、HPO2F2等腐蚀性物质攻击材料表面,加速LCO表面的Co溶出及O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4-10-23

  • 王晓群/何顺民研究组合作构建人类和非人灵长类大脑多组学时空数据库MAPb...

      伴随着对脑发育研究的深入,促进个体在不同生命阶段实现健康的脑发育与认知发展,已成为全球科学家关注的重要问题。近年来,随着神经发育相关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以及单细胞测序、空间转录组学技术以及单细胞表观遗传组学技术等高通量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量与脑发育相关的多组学数据层出不穷。然而,目前仍然缺乏一个综合性的整合脑发育生物学多组学数据的专门数据资源库,限制了研究人员从多维度全面揭示脑发育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能力。  2024年10月18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晓群研究组、何顺民研究组,北京师范大学吴倩研究组联合在《Nucleic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时间:2024-10-23

  • 微生物所高福院士/王奇慧团队研究设计新型猴痘mRNA疫苗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和王奇慧研究员团队在eBioMedicine 发表论文,题为Single-chain A35R-M1R-B6R trivalent mRNA vaccines protect mice against both mpox virus and vaccinia virus。团队针对猴痘病毒设计了一系列嵌合三价mRNA疫苗。2022年7月和2024年8月,猴痘疫情两次被世卫组织宣布成为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当前,全球有3款减毒活疫苗可用于预防猴痘病毒感染,但仍存在免疫原性不足、免疫抑制基因产生潜在副作用等问题。近年来,新一代猴痘疫苗普遍选择混合多种编码单一抗原m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4-10-23

  • 清华大学李赛团队与中国CDC谭文杰团队公布首个猴痘病毒的冷冻电镜照片和病毒粒子结…

    猴痘疫情回顾 2022年爆发的猴痘疫情已蔓延至全球123个国家和地区,截止至2024年9月,实验室确认的感染病例累计已超10.9万例,导致236人死亡。世界卫生组织在2022年和2024年两度就猴痘疫情发布最高级别预警,宣布其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 PHEIC)。导致本次疫情的猴痘病毒属于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同属还有天花病毒、牛痘病毒等。猴痘病毒有多种天然宿主,既可人际传播也可在野生动物中或在人和野生动物间发生跨物种传播,因此更加难以根除。人类感染猴痘病毒的主要症状包

    来源:清华园生命学院

    时间:2024-10-23

  • 广州健康院建立胰腺炎疾病和靶向药物细胞谱系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陈奇研究组在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上发表研究论文ATN-161 alleviates caerulein-induced pancreatitis,阐明了血管内皮细胞在胰腺炎中的疾病谱系,并据此发现内皮细胞受体Integrin-α5的抑制剂ATN-161在胰腺炎治疗中的重要作用。胰腺炎(pancreatitis)是最常见的胃肠道疾病,每年全球患者高达700万-900万,在重症患者中有极高的致死率,并可能诱发更为致命的胰腺导管腺癌。据统计,美国2018年因胰腺炎入院患者高达30万,治疗耗资近80亿

    来源: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时间:2024-10-23

  • 营养与健康所杨黄恬研究组揭示人多能干细胞分化的心血管祖细胞激活成年心肌细胞增殖活性

    10月16日,国际心脏研究学会官方杂志Journal of Molecular and Cellular Cardi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杨黄恬研究团队题为“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derived cardiovascular progenitor cells stimulate cardiomyocyte cell cycle activity via activating the PI3K/Akt pathwa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人多能干细胞分化的心血管祖细胞激活成年心肌细胞增殖活性,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

    时间:2024-10-23

  • 放疗下肿瘤组织铜死亡相关蛋白高表达 铜基纳米胶囊提高二次放疗效果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谷战军教授与北京协和医院的研究人员合作,在《Nature Nanotechnology》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中发现,铜死亡可能作为再辐照中放射增敏的新靶点。在癌症治疗中,接受二次放疗的患者往往面临肿瘤细胞获得性放射耐药和身体状况减弱的双重挑战,使得二次放疗成为一个重大的临床挑战。对于晚期癌症患者和在临床放疗中迫切需要放射增敏药物的老年人尤其如此。谷教授的研究小组首次发现,在X射线照射下,肿瘤组织中的铜死亡相关蛋白高度表达。研究表明铜离子诱导的一种新的细胞死亡机制——铜死亡可能作为放射增敏的新靶点。基于这一发现,研究人员设计并合成了一种含铜的多金属氧酸盐PWCu,作为再

    来源:AAAS

    时间:2024-10-22

  • 新疆生地所研究表明:塔里木河流域水文连通性整体呈增加趋势

    水文连通性作为陆地与水域间水力联系的重要桥梁,指水及水介导的物质能量间的移动和交换的能力,是近年来生态水文学研究的热点。水文连通性主导了水资源在裸土和植被斑块之间的分布,这对于建立和维持干旱区生态系统稳定十分重要。然而,目前关于干旱区水文连通性的评估方法和研究框架仍未达成一致,这给生态水文相关研究带来了挑战。为了系统剖析干旱区水文连通性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陈亚宁研究团队结合遥感和再分析数据,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水文连通性

    来源: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时间:2024-10-22

  • 成都生物所在氮添加下ECM菌丝分解对土壤有机碳积累和稳定性的影响中获新进展

    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 ECM)是真菌和植物形成的一种独特而又高效的互惠共生体,菌根与其形成的外延菌丝(简称菌丝)共同主导了土壤复杂有机物合成、根源碳输入、土壤碳-养分循环等关键生态过程,是土壤碳固存的关键驱动者。然而,尽管ECM菌根在土壤碳循环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广泛共识,但现有研究大多将植物根系和菌丝的生态效应视为一个整体考虑,严重忽视了ECM菌丝分解和周转特征及其在调节土壤有机碳(SOC)动态中的专一性作用,尤其缺乏叠加氮沉降下的野外原位试验研究。上述关键信息的缺失导致对ECM菌丝分解特征及其介导的土壤碳动态过程认识不

    来源: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4-10-22

  • 华南植物园对全球红树林土壤碳来源研究获重要进展

        红树林是最具生产力的蓝碳生态系统之一,提供一系列生态系统服务,包括渔业生产、海岸保护、沉积物固定,尤其是碳固存。红树林沉积物约占整个生态系统碳储量的70%,其含量随着地理位置变化,这主要取决于沿海环境(如河口和海洋红树林)。 蓝碳生态系统不仅通过生物过程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而且还作为从外部来源的碳的储存库。红树林沉积物,在潮汐交换的促进下,既积累了来自红树林植被的内源有机碳,也沉积了来自海洋或陆地的外源有机碳。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海岸带生态系统与环境健康研究组的研究人员对红树林土壤有机碳来源进行了全球尺度的分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4-10-22

  • 华南植物园揭示植物叶片水力效率和安全权衡变化的气候驱动因子

        经典的“植物水力权衡假说”认为,植物的水力传输效率和安全之间存在权衡关系。然而,相比于枝条,叶片的水力权衡关系的研究没有受到足够关注。叶片被认为是植物水分传输的一个重要“瓶颈”,前人的研究表明,叶片的水力权衡关系仍存在较大的争议,尤其是其生理生态机制以及潜在的气候驱动因子仍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植物生理生态研究组博士后金益,构建了包含全球81个样地362种被子植物叶片水力性状的数据库,通过多种模型分析发现,在全球尺度上被子植物叶片水力效率和安全之间存在显著但是微弱的权衡关系。 同时,植物生长区域的阳光辐射和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4-10-22

  • ACS Nano | 北京大学张强/王学清团队在儿童纳米药物递送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2024年8月17日,我院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张强院士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ACS Nano 在线发表了题为“Impact of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n Chylomicron Pathway-Mediated Absorption of Nanocrystals in the Pediatric Population” (生理特征对儿童群体乳糜微粒途径吸收纳米晶体药物的影响)的研究论文,开辟了纳米药物在儿童群体递送特征研究的新领域。 口服给药途径因其高依从性被认为是最受患者青睐的给药途径,特别是对于

    来源:北京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4-10-22

  • 侯玉波课题组在Psychology of Popular Media上发文揭示人们喜欢看短视频的心理机制

    刷短视频是大众最喜爱的网络消遣方式。人们为什么对刷短视频如此着迷?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侯玉波课题组10月17日在APA会刊《Psychology of Popular Media》上在线发表的《The Effect of Short-Form Video Usage on Self-Expansion》一文,从自我扩展(self-expansion)的角度深入探讨了这一现象。 文章基于自我扩展模型,通过三个研究揭示了短视频使用(short-form video usage)与自我扩展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将短视频纳入自我(inclusion of short-form vi

    来源: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时间:2024-10-22

  • 医学影像智能与机器人研究中心在多模态医学影像合成领域取得新进展

    医学影像智能与机器人研究中心在多模态医学影像合成领域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大苏州高研院医学影像智能与机器人研究中心(MIRACLE)在多模态医学影像合成领域提出了一种新的通用多模态影像合成方法,用于缺失模态的插补,并验证了该方法在处理多模态核磁共振影像合成任务中的有效性。该方法能够在仅有部分模态数据的情况下生成缺失的影像模态,为临床诊断和手术计划提供了重要支持。研究成果以“Unified Multi-Modal Image Synthesis for Missing Modality Imputation”为题,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

    时间:2024-10-22

  • 上海交大刘路课题组揭示MCTP蛋白调控的生长素信号转导新机制

    生长素在植物器官发生和形态发生中起着关键作用。作为重要的调节因子,生长素分布在整个植物体内,但在空间上以不同的方式协调植物的生长。植物通过生长素响应因子(Auxin Response Factor, ARF)调节生长素驱动的转录反应。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刘路课题组在Developmental Cell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MCTP controls nucleocytoplasmic partitioning of AUXIN RESPONSE FACTORs during lateral root development的研究论文。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4-10-22

  • 上海交大陆钰明课题组开发可设计的水稻抗病育种技术

    针对剧烈变异的病原微生物,如何利用基因编辑实现可设计的抗病育种?近日,上海交通大学陆钰明教授课题组在国际权威期刊Cell Discovery在线发表了题为“Programmable broad-spectrum resistance to bacterial blight using targeted insertion in ri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将第三代测序技术和基因组靶向敲入技术相结合,在水稻上建立了一种可编程的抗病育种方法。Xoo向水稻细胞注射转录激活效应蛋白TALEs (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 effe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4-10-22

  • 上海交大尹毅、赵孝磊团队在n型有机半导体掺杂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尹毅教授、赵孝磊副教授团队与牛津大学Iain McCulloch教授团队合作,在n型有机半导体掺杂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High Efficiency n‐Type Doping of Organic Semiconductors by Cation Exchange”(基于阳离子交换的高效n型有机半导体掺杂)为题,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研究背景在有机电子器件领域,掺杂技术是调控材料电学性能的关键手段。与p型掺杂的成熟应用相比,n型掺杂技术的发展受限于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4-10-22


页次:22/1638  共32746篇文章  
分页:[<<][21][22][23][24][25][26][27][28][29][3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