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非典病毒与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结构研究新发现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熊晓犁、何俊和陈凌课题组在Life Science Alliance期刊上发表题为“Disulfide stabilization reveals conserved dynamic features between SARS-CoV-1 and SARS-CoV-2 spikes”的研究论文。这项研究利用蛋白重组表达技术,引入设计的二硫键对非典型性呼吸道综合症病毒 (非典病毒,SARS-CoV-1) 的刺突蛋白进行工程化改造,稳定了该蛋白以前未观察到的一些稀有构象,这与新型冠状病毒 (SARS-CoV-2) 和其它沙贝病毒 (Sarbecoviru

    来源: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时间:2023-07-18

  • 《Cell》猕猴皮层单细胞空间分布图

    近日,一个由近100名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利用自主研发的空间转录组测序技术Stereo-seq和snRNA-seq技术,绘制了猕猴皮层的细胞类型分类图谱,揭示了细胞类型组成与灵长类动物大脑各区域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神经回路提供了分子和细胞基础。这项研究发表在《Cell》杂志上。灵长类动物有大量的神经元,形成复杂的神经回路,支持高级认知和行为。这些细胞和电路的破坏会导致各种脑部疾病。了解大脑中细胞的组成和空间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神经科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就像化学中的元素周期表、地理发现中的世界地图,或者通过人类基因组测序发现的DNA碱基序列一样。与其他物种相比,灵长类动物,包括与人类最

    来源:Cell

    时间:2023-07-18

  • 夏宁邵教授团队揭示鼻喷流感病毒载体新冠疫苗诱导的呼吸道广谱免疫机制

    新型冠状病毒病(COVID-19)大流行给全人类带来了严重危害,新冠病毒反复感染仍在持续,如何有效减轻相关疾病负担是当下的重要课题。新冠病毒表现出明显的免疫学逃逸和解剖学逃逸特征:一方面,层出不穷的变异株可以逃逸既往自然感染或疫苗诱导产生的保护性抗体;另一方面,人体上呼吸道的抗体水平比外周血中的抗体水平低数百倍[1],导致新冠病毒在感染和复制的第一站,即鼻腔中发生解剖学逃逸。因此,新冠病毒、流感病毒等非系统性感染类呼吸道病毒易反复感染,需多次加强接种疫苗。针对以上挑战,亟需研发可在呼吸道局部诱导广谱保护性免疫、安全性极佳、民众接受度高的疫苗。2020年2月,我国前瞻性布局新冠疫苗应急科研攻关五

    来源: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3-07-17

  • 生命科学学院在被子植物超蔷薇类系统发育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2023年7月16日,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尚富德团队在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中科院一区TOP,IF=7.7)在线发表科研论文“Phylogenomic and syntenic data demonstrate complex evolutionary processes in early radiation of the rosids”,揭示了被子植物超蔷薇类在早期辐射演化中复杂的进化历程。 超蔷薇类约占所有被子植物的四分之一以上,包含虎耳草目、葡萄目和核心蔷薇类(16个目)

    来源: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3-07-17

  • 农学院李斌课题组Trends in Plant Science总结了纳米制剂和植物相关微生物的动态互动

    纳米农药作为未来将改变世界的十大化学新兴技术之一目前正被逐渐应用于水稻白叶枯等病害的防控上,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也发现纳米材料能有效调节植物相关微生物组,众所周知,植物相关微生物组在作物生长、养分获取、对病原体的抗性和非生物胁迫耐受性中都扮演了关键角色。为有效利用纳米制剂来调节植物有益微生物组,充分发挥纳米制剂和有益微生物组的协同作用来促进植物抵抗生物和非生物压力,非常有必要搞清楚纳米制剂和植物相关微生物组之间的互作。2023年7月13日,Cell Press出版社旗下的权威期刊Trends in Plant Science在线发表了浙江大学农学院李斌教授团队“Dynamic interpla

    来源:浙江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学院

    时间:2023-07-16

  • 上海交大金贤敏教授课题组以原子系综与环形光存储的混合纠缠构建实用化量子网络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金贤敏教授课题组依托热原子量子存储和全光环形存储实验平台,对两种不同架构量子存储器间的量子纠缠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读取过程产生的光子态进行分析,实验结果揭示了环形存储与数十亿个运动原子之间纠缠态的存在,对构建面向实用化环境的量子网络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近日以“Entangling Motional Atoms and an Optical Loop at Ambient Condition”为题在npj Quantum Information期刊中发表。人类对于外在世界的直观认识,主要来源于遵循经典物理定律的宏观物体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3-07-16

  • 生命科学学院高宁课题组揭示DNA糖基化酶在核小体上的碱基切除机制

    2023年6月20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高宁教授课题组在Cell Discovery上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and mechanistic insights into the DNA glycosylase AAG-mediated base excision in nucleosome”的研究论文。论文利用冷冻电镜技术阐明了DNA糖基化酶(DNA glycosylase)在核小体(Nucleosome core particle,NCP)不同位置上的碱基切除机制。真核生物的碱基切除修复(Base excision repair,BER)可以定位和修复染色质中的D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3-07-16

  • 《中国真菌志 · 第六十三卷 牛肝菌科 (III)》出版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杨祝良研究员主编、李艳春研究员等六位专家完成的《中国真菌志·第六十三卷 牛肝菌科 (III)》正式出版问世。   牛肝菌科真菌具有重要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其中绝大多数物种与树木形成菌根共生关系,对树木正常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有些种是有名的食用菌,部分种还有药用价值,而另外一些种则是有毒菌,误食此类毒菌常引起中毒甚至死亡。该书介绍了该科真菌的生态和经济价值,阐述了其基本形态特征和系统分类研究历史,记载了我国23属127种,每种有野外彩色照片、形态描述、特征插图、生境分布信息和必要的讨论,并注明了其可食性或毒性。书中提供了我国该类真菌的分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3-07-15

  • 昆明植物所完成红马银花高质量单倍型基因组的组装和基因功能注释

      红马银花(Rhododendron vialii Delavay & Franch)是杜鹃属(Rhododendron L.)、马银花亚属(Subgen. Azaleastrum)、马银花组(Sect. Azaleastrum)的常绿灌木。该物种曾经广布于滇中和滇南地区,但由于人类活动对生境的破坏以及作为观赏植物过度采挖等因素,目前许多分布区的居群已完全消失,因而被纳入《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规划(2021–2030)》中实施拯救保护。此外,红马银花具有该组中唯一的红色管状漏斗形花冠,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园艺种质创新潜力。   该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3-07-15

  • 武汉病毒所/抗病毒中心揭示裂谷热病毒感染机制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Vir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抗病毒研究中心彭珂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论文题目为“Rift valley fever virus nucleoprotein triggers autophagy to dampen antiviral innate immune responses”。该研究发现裂谷热病毒核蛋白NP可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时间:2023-07-15

  • 基础医学院张璐、张琳团队在Brain揭示Cdc42通路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调控作用

    近日,我校基础医学院张璐、张琳团队在Brain杂志(中科院1区)发表了题为“Cdc42GAP deficiency contributes to the Alzheimer’s disease phenotype”的研究论文。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博士肖彬、祝梦娟为共同第一作者,张璐、张琳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阿尔兹海默病(AD)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发病率第一的神经退行疾病。Cdc42属于小G蛋白Rho家族,Cdc42GAP是Cdc42活性的负调控因子,调控其从活性状态转化为非活性状态。研究团队引入了Cdc42持续激活突变小鼠(Cdc42GAP+/-,GAP)及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APP/PS1

    来源:南方医科大学

    时间:2023-07-15

  • 中国科学| 郝沛课题组合作研究揭示猴痘病毒多价mRNA疫苗的增强保护机制

      2023年6月1日,中国科学院分子病毒与免疫重点实验室郝沛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长春兽医研究所李霄研究员、分子植物卓越中心中科院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李轩研究员、国家应急防控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钟武研究员等团队合作,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发表了题为“Multi-valent mRNA vaccines against monkeypox enveloped or mature viron surface antigens demonstrate robust immune response and neutralizing activity”

    来源:巴斯德所

    时间:2023-07-15

  • 许琛琦研究员合作发表免疫受体静电相互作用长篇综述

      6月27日,国际学术期刊Immunological Reviews在线刊登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许琛琦研究员和上海科技大学王皞鹏教授联合发表的长篇综述:Charging CAR by Electrostatic Power,总结了静电相互作用在天然免疫受体以及人工合成免疫受体的信号传导中发挥的作用,并提出了基于电荷的相互作用来设计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疗法的策略。   CAR-T细胞疗法是一种新兴的免疫细胞疗法,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于治疗恶性肿瘤。该疗法中使用的CAR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抗原受体,具有特异性识别肿瘤抗原和激活T细胞信号通路的作用。虽然CAR-T疗法在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时间:2023-07-15

  • 厦大学者建立“3C -strategy”实现复杂微生物群落中关键物种的识别与功能表征

    关键物种(keystone taxa)是微生物组(microbiome)结构与功能的重要驱动者,参与调控土壤养分循环、植物生长、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人类健康维持等众多的关键生态过程,对微生物群落响应污染物输入等剧烈环境变化时所发生的结构重组与功能重塑起着独特而关键的作用,它们的去除能够引起微生物组结构和功能显著变化。因此,识别、表征并操控关键物种对于定向强化微生物群落的功能至关重要。植物和动物生态学研究普遍采用移除假定的关键物种以评估其影响力,而微生物群落的复杂性、高紧密度及其在时空尺度上的快速周转,使其难以通过移除法来准确识别关键物种并表征其生态功能。因此,复杂微生物群落中关键物种的识别

    来源:厦门大学

    时间:2023-07-14

  • 【】 薛愿超团队揭示基因组重复序列Alu调控转录新机制

      2023年7月12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薛愿超团队在《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Complementary Alu sequences mediate enhancer-promoter selectivity"的研究论文。   转录调控在维持细胞功能和正常发育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其中,增强子(enhancer)作为调控基因转录的重要元件,往往需要通过远距离染色质环化与目标启动子(promoter)相互作用,从而决定基因的时空表达特异性。这一过程不仅参与了细胞命运的决定,还在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增强子能够精确地选择需要激活的目标启动子,以准确调节特定基因的转录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时间:2023-07-14

  • 中国学者Nature最新研究:基因组重复序列Alu调控转录新机制

    2023年7月12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薛愿超团队在《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Complementary Alu sequences mediate enhancer-promoter selectivity"的研究论文。  转录调控在维持细胞功能和正常发育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其中,增强子(enhancer)作为调控基因转录的重要元件,往往需要通过远距离染色质环化与目标启动子(promoter)相互作用,从而决定基因的时空表达特异性。这一过程不仅参与了细胞命运的决定,还在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增强子能够精确地选择需要激活的目标启动子,以准确调节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3-07-13

  • 一种新的生物标志物,可以对各种癌症的治疗产生影响

    清华大学微生物学、肿瘤与细胞生物学系研究员曹一海和他的研究小组已经确定了一种新的生物标志物,用于预测各种癌症的抗血管生成疗法的耐药性。这项研究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该团队已经证明,癌细胞中的基因突变可能决定靶向肿瘤血管的药物的治疗效果。该研究还表明,在kras突变的癌症中同时靶向两种血管生成途径是治疗包括胰腺癌在内的难以治疗的癌症的有效方法。“这种新的治疗方法可能会使各种类型的癌症患者受益。抗血管生成药物经常对各种癌症患者的治疗产生抗药性。不幸的是,抗血管生成药物耐药的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未知。了解抗血管生成耐药性的机制将有助于我们提高癌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我们的工作表明,癌细胞中的一种基

    来源:Karolinska Institutet

    时间:2023-07-13

  • Cell重磅:中国科学院脑智卓越中心、华大等机构发布迄今最完整灵长类脑细胞图谱

    7月12日,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发布全球迄今最完整的灵长类脑细胞图谱,为脑科学发展树立了新的里程碑,也为阿尔兹海默病、帕金森病等脑疾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细胞》(Cell)。Cell期刊官网截图研究团队基于华大自主研发的时空组学技术与高通量单细胞核转录组测序技术,定义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的灵长类大脑皮层细胞类型及其分子特征,同时定位了不同细胞类型的空间分布。利用这个图谱,科学家们能够清楚地知道,猕猴大脑皮层中有哪些细胞类型、这些细胞类型分布在什么位置。作为目前最完整的灵长类脑细胞“说明书”,该研

    来源:华大

    时间:2023-07-13

  • 寿命演化相关遗传特征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哺乳动物的寿命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超过100倍)。一直以来,这种自然差异引起科学家的广泛关注,并致力于揭秘决定寿命的进化力量和分子特征。在哺乳动物中识别长寿相关的遗传变异,是揭示这种自然差异的关键途径之一。但是,哺乳动物中普遍存在的寿命演化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尚不明确。  2023年7月10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周旭明研究员团队整合转录组学和分子进化方法对103种哺乳动物的肝脏、肾脏和脑组织开展了基因表达与寿命的关联分析。该研究在肝脏、肾脏和脑组织中识别到了792、1410和2401个物种特异表达基因,以及123、85和37个广谱性表达的基因(图1)。  该研究进而利用广义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3-07-13

  • 从基因应激交互模型的角度揭示过劳肥之谜

    近日,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甘怡群教授课题组在健康心理学旗舰期刊Health Psychology在线发表题为“Eating Healthy Under Work Stress: A Gene Stress Interaction Model”的论文。本研究提出了基因×应激交互模型,旨在解释工作压力下人们为何会做出不同的饮食选择。研究发现,DRD2基因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有助于解释工作压力环境下饮食选择的个体差异。在高压的工作环境中,保持健康饮食对很多人来说是一项巨大挑战。有趣的是,在面对工作压力时,有些员工会选择较不健康的食物,而另一些员工却能坚持健康饮食。这种不同的饮食选择背后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3-07-13


页次:177/1558  共31155篇文章  
分页:[<<][171][172][173][174][175][176][177][178][179][18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