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手机“下载”DNA--记无线基因组数据库

        [生物通讯]现在,生物学家能够在灵感迸发的任何时候将其抓住了,这都得归功于一个可将遗传信息发送到手机上的新数据库。    “我正坐在巴士上读《自然》杂志上的一篇文章,这时我突然想知道我阅读的这个物种有哪些DNA序列可以在公共数据库中获得。”瑞典斯德哥尔摩Karolinska研究所的基因组学研究人员Björn Ursing说。“然后我又看了看手中的手机。”    Ursing意识到,使手机也能上网的无线应用协议(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 ,WAP)解

    来源:

    时间:2003-02-27

  • 《自然》社论: 应该怎样发表论文

    [AD340X300]《自然》杂志的编辑们常常会收到踌躇满志的作者写给他们的信,热切地请求发表他们的论文,因为论文的发表对于他们的经费、职位或其它的愿望至关重要。这些作者所属的科学专业组织过多地将奖励体制建立在数量的评估上,如论文的发表数量,特别是发表在有特殊影响力的期刊上。     这些权威期刊的广泛功能增加了其在作者心中的分量。可作者们习惯于为他们专业内的科学家写作,这些科学家会逐字逐句地钻研论文中讲述方法的部分,却没有耐心去猜测研究结果可能产生的伟大意义。在这些期刊上发表论文还要求作者尽最大努力地与更广泛的读者交流,而不仅仅只是与他们最接近的同行。

    来源:

    时间:2003-02-26

  • 雌激素决定“爸爸”对后代的好恶

    [AD340X300]美国科学家最近研究发现,雌性激素―――孕酮会引起雄鼠对幼崽的攻击性行为。而在以往的教科书中,这种现象被归因于雄性激素―――睾丸酮。            在试验中,研究人员先将雄鼠中控制孕酮受体的基因剔除,再把幼崽放在它们的笼子中进行观察,结果发现雄鼠不仅对幼崽的攻击性行为大大减少,而且表现得更为慈爱,“它们积极和幼崽接触,还把他们运回窝中。”神经生物学家莱文说。         和其他许多物种的雄性一样,雄鼠很少抚养幼崽,反而常常袭击甚至杀死幼崽。早先

    来源:

    时间:2003-02-26

  • 华中科技大学攻克骨髓移植难题

    [AD340X300]    记者昨天从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获悉,经过十余年的理论探讨和实验,该院已攻克骨髓移植技术难题。  名为“骨髓移植相关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的课题,由该院邹萍、宋善俊两位专家完成,并于日前获得中国教育部提名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据介绍,骨髓移植在世界上被广泛应用,成为攻克部分造血系统恶性疾病、造血功能障碍、实体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手段。但经这一技术移植存活下来的骨髓往往会在自身强大后“反客为主”,攻击受体的重要器官,导致受体发病。  经十余年的研究攻关,该技术难题已被两位专家攻克,并在临床上有八十余例成

    来源:

    时间:2003-02-26

  • 疱疹病毒躲避免疫系统的新策略

    [AD340X300]    [生物通讯]疱疹病毒因其躲避免疫系统、形成终生感染的能力而声名狼藉。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了小鼠疱疹病毒是如何逃过免疫系统监测的,他们的研究发表在1月期的《免疫性》(Immunity)上。    “这些发现不仅有助于对病毒感染的进一步了解,而且还将为揭示免疫系统中的基本细胞过程提供新的线索。”该研究的领导人、遗传学教授Ted H. Hansen说。    就像巡逻的警车一样,称为细胞毒性T细胞的免疫细胞也在机体中巡逻,寻找是否有引起麻烦的迹象,如被病毒感染的细胞等。&

    来源:

    时间:2003-02-26

  • 自体干细胞注射——心脏病患者的希望

    [AD340X300]心脏病发作是一颗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定时炸弹”。而德国和日本科学家的最新研究发现,将患者自身的干细胞直接注射到受损心脏中,就可以帮助恢复其心脏功能,为心脏病的治疗开辟一条新路。英国《刺血针》杂志报道说,德国罗斯托克大学古斯塔夫·泰因霍夫等研究人员,从6名心脏病患者骨髓中提取干细胞,并进行纯化,再于第二天实施的心脏搭桥手术中,将纯化自身干细胞注入到受损心脏的死组织和活组织边界处。结果6名病人的心肌力及血供均有所改善,这表明干细胞已经分化成心脏肌肉及血管细胞。另一个日本的研究小组,通过导管向患者心脏注入了经过一般性提纯的干细胞,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病人使用自己的干细胞,可避

    来源:

    时间:2003-02-26

  • 能转移的乳腺癌细胞只有“一小撮”

    [AD340X300]    [生物通讯]在一项可能导致乳腺癌新疗法产生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只有一部分恶性乳腺癌细胞能够在机体中扩散,传播癌症。    这个发现燃起了治疗乳腺癌的新希望:研究人员有可能开发出靶向这些使乳腺癌无休止蔓延的特异癌细胞的治疗方法,密歇根大学医学院的医学教授Michael Clarke博士说道。    这项新研究发表在本周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证明乳腺癌细胞的行为并非都一样,可以找到识别出不同行为癌细胞的方法。    “如果你研究所有的乳腺癌细胞

    来源:

    时间:2003-02-26

  • 德在鱼脑中发现产生“疯牛病”的普里昂蛋白

    [AD340X300]德国科学家在鲑鱼和鲀鱼的脑中发现了普里昂蛋白。不过科学家认为,这些普里昂蛋白并没有发生错误折叠变异,因此引起鱼类海绵状脑病的可能性很小,消费者目前无需担心。  来自柏林罗伯特·科赫研究所的科学家米夏埃尔·拜尔与慕尼黑大学的科学家“令人惊奇”地在鲑鱼和鲀鱼的脑中发现了普里昂蛋白,并且鲀鱼脑中的普里昂蛋白有两个不同的变种。但科学家同时指出,虽然这些鱼脑中发现的普里昂蛋白与患上疯牛病的牛脑内的普里昂蛋白很相似,但他们认为这不会使鱼患上类似的海绵状脑病。  科学家解释说,迄今为止的研究发现,普里昂蛋白只有在发生错误折叠的情况下才会有危险,引起诸如绵羊疯痒病和疯牛病等,但他们在鱼脑

    来源:

    时间:2003-02-26

  • 美发现人体乳腺癌组织中的“干细胞”

    [AD340X300]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显示,人体乳腺癌细胞中只有极少一部分具备形成恶性肿瘤的能力,科学家们将其称为乳腺癌组织内的“干细胞”。  密歇根大学克拉克教授领导的小组24日在网络版美国《全国科学院学报》上报告了他们的上述发现。其他科学家曾在白血病组织中观察到具有干细胞特性的细胞,但在乳腺癌等致密肿瘤组织中发现类似细胞还是首次。  克拉克等人新发现的这种细胞具备自我复制能力,可以形成乳腺癌组织中各种其他类型的细胞。这意味着,这种“干细胞”一旦扩散,有可能在人体其他部位形成新的乳腺癌组织。  科学家们共选取了9名乳腺癌患者的初生或转移肿瘤组织作为样本,并依据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特征对其中的

    来源:

    时间:2003-02-26

  • 白血病毒的传播机制

    [AD340X300]    [生物通讯]由英国伦敦皇家学院、牛津大学、日本鹿儿岛大学和流球群岛大学的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发现了引起人类T细胞白血病的病毒--1型噬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human T-lymphotropic virus type 1 ,HTLV-1)在机体内传播的机制。    以前,人们不知道HTLV-1如何能够在细胞间传播,在个体间传递,但根据这篇发表在2月13日期《科学》上的新研究,该病毒是通过扰乱正常T细胞(一种免疫细胞)的行为传播的,而无需释放病毒粒子。    文章的高级作者、伦

    来源:

    时间:2003-02-26

  • 人类首次大型艾滋病疫苗试验结果宣告失败

                                                      [生物通讯]人们期

    来源:

    时间:2003-02-25

  • 微管结合蛋白对转录活性的调控

    [AD340X300]转录激活因子CREM是精子发生过程的重要调控因子,因为它调控着几个减数分裂后基因的活性。ACT蛋白与CREM相结合,是转录共激活因子。Paolo Sassone-Corsi and colleagues在研究CREM-ACT的激活机制时意外的发现了一个在睾丸中特异表达的kinesin家族新成员,微管马达蛋白-KIF17b。Paolo Sassone-Corsi and colleagues用全长的ACT作为鱼铒。用酵母双杂交系统发现了一个大脑特异性kinesin-KIF17的异构体KIF17b。他们发现KIF17b特异性的在睾丸中表达,而且KIF17b与ACT在睾丸发育的

    来源:

    时间:2003-02-25

  • 德国人发现硅藻美丽坚硬的外壳是进化的需要

    [AD340X300]纤巧精细的丝网状外壳,能使微小的单细胞藻类——硅藻承受相当于一头成年大象站在桌子上产生的压强。德国科学家的这项新研究成果,为硅藻异乎寻常的美丽找到了进化上的理由。  硅藻是一类“历史悠久”的单细胞生物,大量存在于海洋、淡水和土壤中。硅藻外部罩着丝网状的“笼子”,称为藻壳,由二氧化硅组成,类似于玻璃,结构极为复杂精密。  德国科学家在20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尝试用玻璃针压碎活的硅藻,却发现它异常坚硬。有三种硅藻能够承受每平方米100吨—700吨的压强。他们还通过数学模型推算出,如果藻壳不是呈丝网结构,而变成相同外形的光滑外壳,其强度就会减少60%。  科学

    来源:

    时间:2003-02-25

  • 生命将会更优秀?科学家首次合成第21种氨基酸

    [AD340X300]生物通常能合成20种生存所必需的氨基酸,美国科学家却通过基因技术培育出了新的大肠杆菌。         据援引外电消息,生物体能按照DNA上的遗传信息生产氨基酸,再用氨基酸合成蛋白质。几乎所有的生物都能产生20种氨基酸。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小组通过改变大肠杆菌的基因,使大肠杆菌能够产生一种叫做“对氨苯丙氨酸”的新型氨基酸。并且,从理论上来说,利用类似方法还能够生成其他的氨基酸。         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一位教授评

    来源:

    时间:2003-02-25

  • 提高克隆成功率的曙光

    [AD340X300]    [生物通讯]对细胞核内一个无名小结构的新研究使科学家朝着了解克隆的内在机理又迈近了一步,或许这也是提高克隆成功率的重要一步。    通过核移植--即将取自成体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细胞核已被去除的未受精卵子中的方法,科学家已成功克隆出几个物种。这种方法产生的胚胎能够生长为健康成体,说明卵细胞细胞质中一定有某些东西促使细胞核逆转了将其转变为专化的成体细胞的生物化学反应。    一些科学家怀疑,细胞核内负责组装细胞的蛋白质生产机器的小结构--核仁,可能在这个“扭转乾坤”的变化中起着关

    来源:

    时间:2003-02-25

  • 果蝇中的长寿基因

    [AD340X300]    [生物通讯]许多基因突变都能够使寿命延长--至少对于果蝇而言是这样。虽然这些延长寿命的突变中大多数都会产生副作用,但现在有研究人员报道,已知尚保留在果蝇中的最有效的长寿基因突变相对而言副作用较小。    2000年,康涅狄格大学的分子遗传学家Stephen Helfand和他的同事发现,一个突变的"Indy"基因(这个名字是英文“"I’m not dead yet我还没死"的缩写)将果蝇的寿命延长到约10天,几乎加倍。这是一个很有希望的进步--早先发现的突变只能将果

    来源:

    时间:2003-02-25

  • 日学者发现遗传性耳聋基因将用于婴幼儿耳聋治疗

    [AD340X300]新华网东京2月24日电(记者何德功)据《日本经济新闻》24日报道,日本一研究小组最近发现了遗传性耳聋的相关基因,对婴幼儿耳聋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大有帮助。   日本东京都临床医学综合研究所副所长米川博通等在分析耳聋老鼠的DNA时,在11号染色体的特定部位发现了导致耳聋的基因。这种和“SANS”蛋白质合成相关的基因一旦发生突变,就会影响耳朵内部具有扩音作用的外毛细胞的形成。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耳聋老鼠的外毛细胞都没有发育。   他们还与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共同分析了人类伴有失明等症状的重度耳聋家族的17号染色体(这个染色体相当于老鼠体内的11号染色体),结果发现了同样的基因突变。

    来源:

    时间:2003-02-25

  • 美研究人员发现:痛感与基因有关

    [AD340X300]    新华网华盛顿2月23日电(记者毛磊)不同人对疼痛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有些人似乎天生更能承受痛苦。美国研究人员从基因角度为此找到了解释。他们发现,一种基因构成上的微小变化,会使人对疼痛的感觉明显不同。   密歇根大学苏维塔等人研究的这种基因,能够编码产生名为“COMT”的酶。这种基因通常以两种差别很小的形态出现,不同形态下产生的酶相应也有两个版本。在组成上,两个版本仅有一个氨基酸不同,其中一个版本含的是缬氨酸,另一版本中则是蛋氨酸。   每个人体内通常有两个编码“COMT”酶的基因,它们分别来自父体和母体。这两个基因共有3种可能组合:一、

    来源:

    时间:2003-02-25

  • 物种形成:看全球变化“塑造”松鼠

    [AD340X300]    [生物通讯]世界各地在分布广泛的野生松鼠,差异很大。一些在地面生活,一些栖息于树上,还有一些甚至会飞。现在,进化生物学家找到了有力的证据证明,漂移大陆和全球气候变化对为松鼠这个大家族273个物种的多样性的产生出了一臂之力。    这项研究是从北卡罗莱纳州杜克大学的John Mercer和V. Louise检查不同大小的松鼠物种的形态学特征开始的。他们需要确定这些松鼠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这个问题的答案出人意料:他们研究的俾格米松鼠从进化树主干上分支出去的时间比预想得早。   

    来源:

    时间:2003-02-25

  • 决定苦味敏感度的基因

    [AD340X300]    [生物通讯]美国国家卫生院(NIH)、犹他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们合作,首次识别出决定辨别苦味能力的基因。有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03年2月21日期的《科学》(Science)上。个体对尼古丁和某些食物等的苦味是否敏感的遗传倾向对于个体的营养状态和是否有烟瘾具有广泛的影响义。    据估计,已有超过1千万美国学生接受过“味觉”测试以鉴定他们辨别苦味的能力,引出他们继承的性状。在更为正式的研究中,过去几十年里人类学家已检查了世界各地人群辨别苦味的能力。    为什么有些人是苦味

    来源:

    时间:2003-02-25


页次:1479/1638  共32758篇文章  
分页:[<<][1471][1472][1473][1474][1475][1476][1477][1478][1479][148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