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基因表达特征预后肺癌

    [AD340X300]    [生物通讯]研究人员报道,研究在早期肺癌细胞中有活性的基因将有助于识别出哪些肺癌病人死亡风险最高,促使医生们对这些病人使用杀伤力更大的治疗方法。    由密歇根大学的David G. Bee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通过研究50个基因中的哪些在早期肺癌肿瘤更为活跃,或活性降低,可以预测哪些病人在5年内肺癌复发的可能性更大。    有了这些信息,医生们就可以知道哪些病人需要采取额外的治疗,除标准治疗方法外,也许还需要增加放射线治疗或化学治疗,Beer说。  &

    来源:

    时间:2002-07-16

  • 科学家用鼻细胞修复脊髓损伤

    [AD340X300]    [生物通讯]澳大利亚的一组科学家正首次尝试利用病人的鼻道细胞修复脊髓损伤。    这次具有历史性意义的8小时手术是在6月进行的,尽管研究小组成员对此手术的应用前景态度谨慎,但有消息说,手术可能已进行过不止一次。    初期试验有8名病人参加,其中一些仍在征募之中。    研究人员将鼻道内的一类叫做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的细胞移植到一名瘫痪志愿病人的脊髓中。嗅鞘细胞支持嗅球神经细胞轴突的生长,具有雪旺氏细

    来源:

    时间:2002-07-16

  • 研究人员发现运动障碍的信号传导通路

    [AD340X300]    [生物通讯]虽然早先已有证据证明纤维原细胞生长因子14(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14 ,FGF14)的生长因子“身份”,但科学家在最近的一项新研究中发现,FGF14的活动似乎有异于生长因子。研究表明,FGF14实际上与神经元间的信号传导有关,可能有帮助调节行走以及其它运动的作用。因此,这种蛋白质可能与帕金森氏症和亨廷顿氏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有关。    “我们相信,我们发现了大脑中的一个新信号传导通路。”研究领导人、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医学院的分子生物学与药理学教授David M.

    来源:

    时间:2002-07-16

  • 提高HIV病人免疫功能的新途径:生长激素疗法

    [AD340X300]    [生物通讯]Gladstone病毒学与免疫学研究所的一项研究显示,生长激素可能有刺激感染HIV病人产生T细胞的作用。T细胞是一类受到HIV病毒攻击和破坏的免疫细胞,T细胞的破坏会导致机体抵御艾滋病感染的免疫防御功能的丧失。    在7月11日于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第14届国际艾滋病大会上,研究的领导人Laura Napolitano博士向与会代表公布了她的研究结果。Napolitano是Gladstone研究所的一名研究人员,同时也是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一名医学助教。   

    来源:

    时间:2002-07-16

  • 中埃两国将联合举办植物药应用与开发研讨会

    [AD340X300]新华社信息  从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获悉,为了扩大传统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促进传统医药与埃及植物药在政策管理、科研开发、临床应用及贸易合作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埃及卫生部将首次举办“植物药应用与开发专题研讨会”。         会议内容:(一)两国在植物药应用方面的政策及管理情况。(二)两国传统医药在医疗保健中的地位和作用。(三)两国在植物药方面的研究、开发及安全使用的现状。         来源:新华社

    来源:

    时间:2002-07-15

  • 华裔学者李主辉出任加拿大国家癌症所研究员

    [AD340X300]    中新网温哥华7月10日消息:加拿大卑诗北部大学化学系年轻的华裔助理教授李主辉博士,日前获加拿大国家癌症所批准,出任该所癌症研究科学家,李主辉为此将获研究资金45万加元,任期6年。       据当地华文媒体报道,李主辉是今年获得此项任期6年的高级研究职位的6名科学家之一,加拿大国家癌症研究所此次一共任命6名国家研究员,大多来自设有医学院的麦吉尔大学、麦克玛仕特大学、卑诗大学等名校,李主辉是6人中唯一来自不知名大学的学者。    &nbs

    来源:

    时间:2002-07-15

  • 德国最新研究 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

    [AD340X300]    临床上已有研究证实,使用药物可以有效预防糖尿病发生!一项国际最新的实验报告显示,对于糖尿病发展前期的葡萄糖耐受不良患者,先行使用降血糖药物,每4人可减少1人转变为糖尿病,同时降低罹患大血管疾病的机率。不过专家认为,该项新医疗观念仍需更多资料左证,才能实际运用在临床上。         吃下含有75kg浓度的葡萄糖水两小时后,测量血糖值为140到199者,即为“葡萄糖失耐”病患,而超过此数值达200以上者,即可诊断为糖尿病。一般人在病情转入第二型糖尿病之前,会经历所谓的糖尿病前

    来源:

    时间:2002-07-15

  • 一种治疗性艾滋病疫苗即将进入人体试验阶段

    [AD340X300]    [生物通讯]意大利和美国的研究人员日前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召开的国际艾滋病大会上宣布,他们将很快开始一种“治疗性”艾滋病疫苗的人体临床试验。该疫苗旨在通过与其它药物结合使用帮助感染HIV的病人控制感染。    这种疫苗被认为有望用于皮肤,实验室研究已经证明其对慢性感染HIV类病毒的猿猴的治疗益处,Franco Lori 在会议召开期间接受路透社健康专栏采访时表示。    Juliana Lisiewicz博士与Lori联手创立了设在美国华盛顿和意大利帕维亚市的遗传与人类治疗研究所

    来源:

    时间:2002-07-15

  • 科学家发现一种促进新陈代谢的酶

    [AD340X300]    [生物通讯]一项新研究表明,一种名为SCD-1的酶可能扮演着新陈代谢调节者的角色。    根据这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研究,研究人员发现,体内缺少这种酶的小鼠趋向于保持“苗条”--即使它们吃得过多。    这项研究将有助于科学家开发出治疗肥胖的新疗法,文章的作者之一、威斯康辛大学生物化学与营养科学教授James M. Ntambi在接受路透社健康专栏采访时说。    而SCD-1在动物体内的含量似乎是受一类激素--瘦身蛋白(leptin)调节,

    来源:

    时间:2002-07-15

  • 研究发现淋巴结细胞能够帮助乳腺癌细胞扩散

    [AD340X300]    [生物通讯]当乳腺癌细胞扩散到乳房以外时,手臂下方的淋巴结往往就是癌细胞扩散的第一个目标。现在,加拿大研究人员的一项新研究显示,淋巴结不止是乳腺癌细胞通往其它器官的一个中转站,淋巴结处的细胞很可能在促进乳腺癌细胞的扩散和转移中起着积极作用。    根据人们的常识,淋巴结之所以往往成为乳腺癌细胞转移的第一站,应该是因为乳房部位的液体会流到淋巴结。这也许是事实,但加拿大McGill大学的Pnina Brodt 博士和他的同事还是决定检查淋巴结处的细胞是否还有促进乳腺癌细胞生长的作用。  &

    来源:

    时间:2002-07-15

  • 美国“以毒攻毒” 将从毒蝎汁中提炼药物治脑癌

    [AD340X300]    新华网7月15日报道:医学界“以毒攻毒”将又添一例,美国媒体日前报道,美国一间私营生物科技公司正研究利用以色列大毒蝎的毒汁提炼药物,治疗相当棘手的“脑神经胶质瘤”,18名患者更将接受临床试验,倘实验成功,无数病人从此便可摆脱这顽疾威胁。  脑神经胶质瘤是脑癌中最难医治的一种,医学界目前治疗脑神经胶质瘤的方法主要包括外科手术、放射治疗及化疗,但复发率却高达98%,再次发病者平均只能多活3至6个月。为对抗这种顽疾,总部设于阿拉巴马州的“转化分子公司”的科研人员,从一种以色列大蝎子的毒液提炼出的一种综合蛋白质药剂,并将其混合辐射碘制成新药。

    来源:

    时间:2002-07-15

  • 鼻咽癌易感基因定位 中美合作完成重大成果

    [AD340X300]鼻塞、流鼻血、耳鸣、耳聋,伴随不明原因的颈部淋巴结肿大,导致鼻咽癌患者种种不适的“罪魁祸首”究竟“躲”在哪里?经过四年苦心“侦察”,中美科学家终于在人类4号染色体上发现了它们的“藏身之地”,实现了鼻咽癌易感基因的成功定位。         今天出版的国际权威杂志《自然遗传学》,发表了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和美国相关机构合作完成的这一重大成果。杂志审稿人认为,“这是鼻咽癌研究的重大突破,课题组的工作为鼻咽癌易感基因的捕获提供了第一条重要线索。”     &n

    来源:

    时间:2002-07-15

  • 科学家发现能够抑制艾滋病病毒的基因

    [AD340X300]艾滋病科研工作者7月14日宣布,他们已经发现了一种能够有效抑制艾滋病毒扩散的的基因,认为这一发现将为艾滋病的防止带来突破性的进展。  据报道,英美联合研究小组发现一种名叫“CEM15”的基因,它在人类免疫性病毒的发展中可以起到类似于“闸门”的作用,但是,这种基因的有效作用在一种被称为传染性病毒体因子的蛋白质(简称VIF)的影响没能得以发挥。  研究人员称,HIV携带有这种蛋白质,若能有效控制这种蛋白质的影响,CEM15便能发挥它在抑制艾滋病毒复制再生上的有效作用。  联合研究小组负责人迈克尔·马利姆说,关于VIF和CEM15

    来源:

    时间:2002-07-15

  • 发现与小鼠流产有关的基因

    [AD340X300]    [生物通讯]研究人员在小鼠实验中识别出一个防止流产的关键基因。    医生们一直对正常怀孕过程中,母体的免疫系统不因胎儿携带来自父本的不同的遗传材料而将胎儿视作外来入侵者,对其发动全面攻击这一现象感到迷惑不解。    这项新研究为这一疑问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这项发现指出,编码TATA 结合蛋白的TBP基因在赋予胎盘保护胎儿免受母体免疫系统攻击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作者、蒙大纳州立大学兽医分子生物学助教Edward Schmidt博士解释说。   

    来源:

    时间:2002-07-15

  • 增强药用植物抗菌效用的“万灵油”(图)

        [生物通讯]从植物中提取的有药用价值的提取物抵抗微生物侵染的能力都很弱,这是因为它们天然的免疫力依赖于未随它们被提取出来的那部分辅助成分--美国生物学家Kim Lewis说。他在日前于美国旧金山举行的第十四届世界药理学大会上向与会代表宣称,已经识别出可以加强药用植物提取物功效的辅助成分。    Lewis说,目前世界上约有超过50,000种植物衍生的具抗菌特性的化合物,但它们中的许多相对而言,效果都比较弱,特异性也较小。“简而言之,它们大都毫无用处。”他[AD340X300] 说。Lewis现为波士顿西北大学的生物学教授。&

    来源:

    时间:2002-07-15

  • 走近RNA剪接机制

    [AD340X300]    [生物通讯]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的计算方法来预测遗传材料中的哪些序列转录为RNA时会象电影剪接室中被剪掉的胶片一样被剪切掉,哪些会最终幸运地成为生命的蓝图。    这项由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Christopher B. Burge完成的新研究发表在7月11日期的《科学》杂志网络版--Science Express上。     信使RNA(messenger RNA,mRNA)是人类所有蛋白质生产的模板。这项研究是首次成功将计算方法用于预测mRNA分子序列的功

    来源:

    时间:2002-07-15

  • 《细胞研究》为我国科学期刊翘楚

    [AD340X300]    本报讯(记者郑千里)7月4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院长裴钢院士正式向记者披露,近日美国科技信息所发布的期刊引证报告显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细胞所主办的我国细胞生物学领域的英文期刊 C ell Research(《细胞研究》)2001年的国际影响因子为2.102,成为我国历年来被收入科学引文索引(SCI)和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 S CIE)各类期刊中获分最高的一份期刊。         根据检索,本次日本入选科学引文索引(SCI)和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 S CIE)的1

    来源:

    时间:2002-07-13

  • 专家探讨纳米生物分析化学发展方向

    [AD340X300]我国首次举办的生物分析化学和纳米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近日在湖南大学举行。这次会议是由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国家科技部、国家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化学会共同支持的一次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            纳米尺度上的生物分析化学是当今国际分析科学领域的研究前沿及发展方向,是各国关注重视的研究热点。这次会议研讨的学术重点包括生物纳米材料的制备,纳米器件的制备和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生物纳米传感器阵列及D N A芯片,生物纳米技术交界面的基础理论研究,超微型生物传感器,单细胞内活

    来源:

    时间:2002-07-13

  • 干细胞移植在晚期红细胞增多症和血小板增多症中获得成功

    [AD340X300]    据Docguide报道,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治愈晚期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或晚期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            西雅图、华盛顿研究人员报道说,他们研究的25例患者中,三年存活率为64%。12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13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被平均随访41个月。随访期从5个月到118个月不等。这些患者的年龄从18到60岁不等,平均年龄为43岁。从诊断到移植的平均间隔为168个月。研究人员发现,大多数病例三种移植原因:伴有[

    来源:

    时间:2002-07-12

  • 免疫细胞如何寻找目标

    [AD340X300]科学家们通过录制细胞冲突的精微记录片,明白了免疫系统的细胞如何袭击目标。这些白色的血细胞,称为嗜中性粒细胞,能产生化学毒素波消灭外来的或病变的细胞。         嗜中性粒细胞占白色血细胞体积的一半。这类个体小却很有攻击性的细胞有重要的使命:去发现并毁灭细菌、真菌以及病变的细胞。它们最先抵达入侵现场,消耗大量的氧以产生活泼的氧化物毒素,这些毒素能使入侵细胞的细胞膜破裂并破坏其DNA。袭击过程中,单个的嗜中性粒细胞产生波浪般的波纹,但科学家一直不清楚该现象的原因,也不能解释为什么这些杀手不会在靶细胞上留下痕迹。

    来源:

    时间:2002-07-12


页次:1465/1558  共31154篇文章  
分页:[<<][1461][1462][1463][1464][1465][1466][1467][1468][1469][147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