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基因组测序正式宣告完成(图)
[生物通讯]现在,所有生物学家都可以查看人类的遗传密码了。除了难以洞察的区域,99%的人类基因组已经测序完毕。根据当前的技术,这些碱基序列已经最大程度排列出来。同样,这个新序列图比两年前公布的人类基因组序列草图的价值要大得多,研究人员不仅可以更容易地找到基因,而且可以还可以找到帮助调控基因活动的DNA片段。人类基因组测序国际联盟10年前就开始开展人类基因组的测序工作,当时的测序还处于萌芽阶段。1998年,赛莱拉基因组公司宣称其将第一个完成人类基因组测序后,整个测序进程大大加速。2001年,赛莱拉和国际联盟于同时公布了它们的序列草图,在全世界引起极大反响。虽然那时已有90%的碱基已知,但相当一部
-
动脉硬化的发育机理
[AD340X300][生物通讯]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帮助调节血管细胞增殖的蛋白失去活性会增加罹患动脉硬化症的风险。血管可以耐受血流的持续重击和强大压力。血管平滑肌细胞在血管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它确保了血管的完整性,赋予血管舒张和收缩的能力。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related protein ,LRP1)有助于调节这些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运动,这可能是因为LRP1能与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 ,PDGF)形成一个复合体。在这篇发表在4月11日期
-
神舟飞船搭载连创奇迹 空间生命科学大放异彩
[AD340X300]4月12日至14日,中国空间生命科学学术会议在西安举行。此次会议是“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前关于空间生命领域级别最高的会议,我国空间生命科学方面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空间生命科学技术及应用的有关问题,促进空间生命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 我国空间生物学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4年至1966年我国共成功发射了五枚生物探空火箭,生物舱均回收成功。 航天医学和医学工程研究所与有关单位的科学家,通过大鼠和猴低位悬吊模拟空间失重试验,研究骨和肌肉代谢的生物学效应,还观察到引起脏器重量、脑质量变化和免疫功能及微循环系统的改变,为认识和解决载人航天中的医学问
-
华盛顿大学著名华裔学者对中国科学选题的思考
[AD340X300](本文是美国华盛顿大学的著名华裔学者饶毅在2002年诺贝尔奖颁发之后写出的他对国内科研环境的分析与评论) 获得去年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的三位生物学家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用线虫研究发育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因为他们及其同事的工作使线虫成为现代生物学主要动物模式之一,目前世界上有几千位科学家用线虫做研究,美国中等以上大学普遍有一到数个线虫实验室,欧洲、日本、中国台湾地区等也有。而我国内地众多的科研机构却没有这一研究模式。 为什么中国缺乏有三十多年历史的线虫研究模式? 线虫模式的缺乏在中国仅仅是一个特殊例子吗?不是。1995年有三位研究果蝇的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世界上研究果蝇的
-
世卫专家与中方就“非典”三方面主要问题作交流
[AD340X300]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呼吸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今天向媒体表示,来华考察非典型肺炎的世界卫生组织专家与中国方面主要就三方面问题进行了交流。 钟南山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介绍说,双方交流的主要问题包括:一,对病人的诊断和治疗问题;二,有关流行病学的一些规律;三,病原学的探讨。 钟南山表示,作为一名医生,他觉得这次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合作以及交流是很愉快的。 他表示,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对广东是如何诊断及治疗非典型肺炎——特别是早期治疗、降低死亡率方面——非常感兴趣,双方进行了很好的交流。 钟南山并具体地透露,双方共同讨论了几个很重要的问题,比如,如何对重症的非典型肺炎进
-
南非科学家用电磁波干扰艾滋病病毒复制
[AD340X300]南非科学家打算利用电磁波干扰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的复制,以期找到控制艾滋病的新方法。目前该计划即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项计划的负责人、纳尔逊·曼德拉医学院院长基斯特纳萨米教授近日说,他们打算在今后几周内招募360名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进行试验。但这次试验使用的不是药品或疫苗,而是电磁波。基斯特纳萨米说:“我们想检验一下一定频率的电磁波能否破坏致病基因的结构,从而干扰病毒的复制。”他预计该项试验将于今年年底结束。来自南非、加拿大、匈牙利和美国的一批医学专家将监督试验的进程并检测试验结果。据称,这种试验方法源自俄罗斯,在南非得到进一步完善。据统计,2002年全世界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或
-
美国科学家发现上皮细胞自我修复机制 防止感染
[AD340X300]新华网北京4月11日电(记者曹丽君)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传染性病毒都是通过器官黏膜进入人体内的,而黏膜下方的上皮细胞是阻隔这些有害物质的天然屏障,这一层细胞一旦受损,就为病毒和细菌打开了“通路”。日前,美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种简单的机制,可促使上皮细胞进行自我修复,防止感染。 据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介绍,上皮细胞包括内外两层富含类脂的原生质膜,两层膜之间的紧密连接环控制内外两层蛋白质相互渗透。但是,如果其中一层膜因为机械损伤或有毒物质侵害,紧密连接环就无法发挥作用。美国艾奥瓦大学的细胞生物学家保拉·弗米尔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紧密连接环受破坏后,上皮细胞就能够启动自我修复机制,通过
-
中科院科学家阐明水稻分蘖调控的分子机理
[AD340X300]新华网北京4月10日电(记者李斌)最近,我国科学家不仅发现了控制水稻“分蘖”的基因,而且成功分离和克隆了这一基因,从而在水稻分蘖分子调控机理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揭示水稻高产的分子奥秘上迈出重要一步。这一成果发表在4月10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专家指出,这是生命科学基础理论研究领域我国科学家在这一权威杂志发表的第一篇原始论文。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养育全球近半数的人口。在水稻等禾本科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除主茎外,往往形成众多的分枝,使整个植株呈现丛生状,被称为分蘖。分蘖是水稻等禾本科作物最重要的农艺性状之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物产量。虽然科学家对分蘖现象进行
-
得益于丰富遗传资源“花手花脸”致病基因确定
[AD340X300]安徽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与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合作,于日前完成了两个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DSH)大家系的全基因组扫描,并在世界上首次将该病基因定位于1号染色体长臂1q11-21区域。该成果即将在今年第5期《皮肤病研究杂志》上发表。“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俗称“花手花脸”病,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皮肤病,主要在婴幼儿期发病,典型临床表现为肢端对称分布的、形状和大小不规则的色素沉着和色素减退网状斑,以手背和脚背部位更为明显,面部也很常见。据课题组负责人、安徽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所长张学军教授介绍,该病主要见于亚洲人群,明显损害容貌,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目前
-
俄开发出生产高效巴氏杆菌病疫苗新法
[AD340X300] 新华网莫斯科4月10日电(记者魏忠杰) 俄罗斯兽医专家最近开发出生产巴氏杆菌病疫苗的新方法,有效提高了疫苗的预防效果。 巴氏杆菌病又称家畜出血性败血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传染病。这种疾病的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但在春冬或冷热交替、闷热多雨的季节发病率较高,家兔等皮毛类动物感染这种疾病后死亡率达80%。 传统的巴氏杆菌病疫苗生产采用“周期性技术”。将营养液注入生物反应器,然后植入巴氏杆菌,等菌株长大后从杆菌里面提取微生物进行加工。生物反应器经过清理,继续用来培养菌株。但是从分批培养的巴氏杆菌菌株里提取的微生物,细胞属性不是很稳
-
骨骼肌也会感染朊病毒?
[AD340X300][生物通讯]根据2003年5月期《EMBO》(欧洲分子生物学研究组织杂志)上的一篇报道,德国柏林Robert Koch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食用了感染朊病毒食物的仓鼠的骨骼肌中发现了治病性朊病毒蛋白PrPSc。PrPSc被认为至少是引起疯牛病、羊骚痒症和人类克雅氏症的必要病原--如果不是唯一病原。研究人员用污染了羊骚痒症感染仓鼠的捣碎脑组织的食物喂养叙利亚仓鼠。如研究人员所料,这些仓鼠发展出类似羊骚痒症的症状,在疾病晚期死亡。研究人员用一种高灵敏度方法(Western 杂交分析) 分析了仓鼠不同肌肉组织的浓缩提取物。之后,他们又在各种晚期仓鼠骨骼肌中检测到病原性朊病毒蛋白。而
-
维持头骨发育正常的蛋白
[AD340X300][生物通讯]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识别出一个负责确保新生小鼠头骨正常发育的蛋白。这个蛋白名为Noggin,它抑制头骨中骨板的融合--直到其发育正确。科学家希望有一天Noggin能够用作治疗婴儿头骨融合过早的新方法,替代外科手术。“平均每两千名儿童中就有一名头骨的骨板融合过早。”Michael Longaker医学博士说。“大脑在生命的头两年里迅速扩大。如果大脑的容器--头骨--无法以类似的方式扩大,那问题就大了。”这个问题如果不加治疗,就会导致智力迟钝、失明、痉挛、以及一种严重的大脑畸形。身为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外科学教授、Lucile Packard 儿童医院小儿科颅
-
心衰应用基因治疗前景广阔
[AD340X300]据丹麦科研人员在周一举行的美国心脏病学会第52届科学年会上宣布,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质粒直接注射入严重冠心病患者心肌的缺血区域能够诱导新生血运重建和症状改善。在Euroinject One研究刚刚结束的临床试验中,哥本哈根Rigshospitalet大学医院的Jens Kastrup博士报道了晚期冠心病患者的情况。研究人员将携有编码VEGF-A165基因的质粒注射入这些病人的心肌缺血区域,这些区域均通过核素显象确定。这些病人接受了最大限度的药物治疗,而且不适于手术。在这项双盲随机化对照试验中,44例病人接受积极基因治疗,而31例对照者接受缺乏VEGF-A165编
-
人类7号染色体的精细图谱完成
[生物通讯]患病儿童医院(The Hospital for Sick Children ,HSC)的科学家们汇编出人类7号染色体的完整序列,破译了这条具有重要医学价值的染色体上的几乎所有基因。共有来自10个国家的90名科学家参与了这项研究,有关结果发表在2003年4月10日期《科学》杂志的网络版上。两年前,人类基因组计划和赛莱拉基因组公司分别公布了人类基因组的序列草图。为庆祝DNA双螺旋结构发现50周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将于今年4月份宣布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测序阶段正式完成。“在大量的研究中,我们组合并分析了所有公共和私人数据库中的信息,其中包括赛莱拉公司的数据以及我们15年研究中得出的数据,
-
抗炎蛋白揭示长寿的遗传线索
[AD340X300][生物通讯]根据《医学遗传学杂志》上的一篇新研究,一种抗炎症蛋白在体内的高水平可以为长寿提供遗传线索,--至少是男性的长寿。衰老过程与整个机体的慢性、低水平炎症有关,这种炎症导致组织长期受损,促进了退行性病变的发展,如阿尔茨海默氏症、帕金森氏症、骨质疏松、和2型糖尿病等。意大利研究人员检查了人体中两种与炎症过程有关的蛋白(细胞因子):降低炎症的IL-10和促进炎症的TNFa。机体产生细胞因子作为对受伤或感染的应答,而基因决定着细胞因子互作网络的水平。为进一步研究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研究小组检查了编码IL-10的基因与编码TNF的基因在72名男性和103名女子中出现的频率,
-
最新发现:国内首株急性单核细胞系培养成功
[AD340X300]苏州4月8日电 中国第一株稀有细胞系———染色体6和11相互异位的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经过2年多的联合攻关,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培养成功。这是我国在白血病的研究和治疗上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 据介绍,随着工业的发展,我国白血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态势,平均10万人中就有2—6个白血病患者。多年来,我国在临床上采用的最好治疗方法是异基因骨髓移植法,不仅治疗方法单一,且成本高。为此,有效控制和治疗白血病成为世界医学界的重大攻关课题。至今,国际上已培养成功1000余个白血病细胞系,其中我国已取
-
基因提供抗致命感染的线索
[AD340X300][生物通讯]英国研究人员声称,对一种常见肠道细菌如何“愚弄”人类免疫系统的新了解将有助于医生们治疗一些威胁生命的感染。 Sheila Patrick博士在普通微生物学协会日前于苏格兰爱丁堡举行的一次会议上报告,对脆弱拟杆菌Bacteroides fragilis 基因组的测序揭示了一些至为重要的信息。基因提供抗致命感染的线索“在这项女王大学、爱丁堡大学和Wellcome Trust Sanger研究所合作进行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允许脆弱拟杆菌在其细胞表面产生种类惊人丰富的成分的遗传机制,这可帮助细菌骗过我们的防御系统。”她说。“我们还发现了所有基因在B. fragil
-
我国掀开水稻高产“分子奥秘”一角
[AD340X300]新华社北京4月10日电 最近,我国科学家不仅发现了控制水稻“分蘖”的基因,而且成功分离和克隆了这一基因,从而在水稻分蘖分子调控机理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揭示水稻高产的分子奥秘上迈出重要一步。 这一成果发表在4月10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专家指出,这是生命科学基础理论研究领域我国科学家在这一权威杂志发表的第一篇原始论文。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养育全球近半数的人口。在水稻等禾本科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除主茎外,往
-
克隆人的天然障碍(图)
[生物通讯]当世界各国政府都在讨论如何阻止人类的生殖性克隆时,大自然似乎已以自己的方式为生殖性克隆人的诞生设置了障碍。在4月11日期的《科学》(Science)上,一个研究小组报道,在恒河猴中,克隆会剥夺胚胎中允许细胞正确分配染色体和分裂的关键蛋白。同样的问题可能也会阻挠人类克隆的成功。有几个研究小组已经尝试通过体细胞核转移方法克隆猴子,但都失败了。所谓体细胞核转移是指从体细胞中提取一个细胞核,转移到一个细胞核已被除去的卵子中的过[AD340X300]程。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的Gerald Schatten和其他研究人员几年前就开始怀疑,有一些东西扰乱了克隆胚胎中的细胞分裂。这些胚胎在最初的阶段
-
科学家发现一种新DNA结构,是抗体类别转换的关键
[AD340X300][生物通讯]南加州大学Keck医学院的科学家首次描述了一个新的、稳定的DNA结构。这个结构在小鼠和人体细胞中都存在,与标准的沃特森-克里克DNA双螺旋模型不同,在抗体即免疫球蛋白的产生中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这项研究已先期发表在本周《自然免疫学》(Nature Immunology)的网络版上,随后将正式发表在5月期的印刷版上。“5种不同免疫球蛋白产生的方式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体系。”研究的领导人、病理学与生物化学教授Michael Lieber指出。“20年来,细胞如何从产生一种免疫球蛋白转变,产生另一种免疫球蛋白的DNA机制还是一个难解之谜。”典型的抗体分子形状象字母“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