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家主导破译“沙漠之魂”胡杨基因组并揭示其耐盐机制
近日,由兰州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等单位的科学家合作,发表了题为《胡杨基因组揭示其耐盐适应性机制》(Genomic insights into salt adaptation in a desert poplar)的文章,宣布完成了胡杨(Populus euphratica)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工作,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上(http://www.nature.com/ncomms/2013/131121/ncomms3797/full/ncomms3797.html )。林木一直以来作为纤维资源的最重要来源之一,同时起着调节气候、净
-
研究揭示激素诱导型骨质疏松发病新机制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健康科学所戴尅戎院士研究组,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定向分化命运选择及调控的角度,揭示了激素诱导型骨质疏松的发病新机制及治疗靶点。近日,《细胞死亡和疾病》在线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 研究人员发现,临床上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病人在发生骨质疏松的同时,骨髓中出现大量的脂肪组织。他们从BMSCs定向分化调控的角度出发,来找寻激素诱导型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及其中的治疗靶点。研究发现,经过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处理后的BMSC更容易向脂肪细胞分化,而向成骨细胞分化的能力降低。 进一步实验证实,地塞米松可以抑制成骨细胞分化中关键的通路,导致启动脂肪细胞分化的转录
-
Nature子刊:华大基因参与破译鲸鱼全基因组图谱
生物通报道:来自韩国海洋科学和技术研究所、韩国基因组研究基金会、华大基因和其它研究机构的研究者,在11月24日的Nature Genetics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中,成功破译了第一个海洋哺乳动物的全基因组图谱——小须鲸的深度基因组图谱,并研究分析了鲸鱼如何成功地适应海洋环境。这项研究产生的数据,将有助于未来我们对海洋哺乳动物的疾病、保护和进化的研究。鲸鱼分布在世界上所有的海洋中,它们生存在水中,但是却像人类一样呼吸空气。鲸鱼处于食物链的最顶端,因此对海洋环境的健康至关重要,然而,现有13个重要的鲸鱼物种中的7种鲸鱼,仍然处于濒临灭绝或渐危状态中。小须鲸属于须鲸亚目下最大的一个科——须鲸科,它广泛分
-
中科院最新PNAS文章
膜与膜蛋白的相互作用是当前生物学研究热点之一。细胞膜组分和结构均十分复杂,其中一些特殊组成直接与膜蛋白结合参与调控蛋白质功能。例如,胆固醇和4,5-二磷酸磷脂酰肌醇(PIP2)分别与G-蛋白偶联受体(GPCR)和电压门控钾离子(Kv)通道结合。结构生物学研究获得了GPCR表面上一些胆固醇结合位点信息,分子动力学(MD)模拟能直接观测到胆固醇与一些GPCR的结合过程,在一些已知位点上得到与晶体结构非常一致的结果,并且预测新的结合位点。 然而,目前PIP2与Kv通道的结合及调节机制还不清楚。KCNQ2通道是一类与癫痫相关的Kv通道,其活性依赖于PI
-
浙江农大组建解决农药残留问题的实验室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主要话题,农药残留则是中国食品安全最大的问题,水果蔬菜农药残留量超标更是影响食品质量的罪魁祸首。为解决传统农业中的化学农药残留、减少农药对人体的危害,浙江农林大学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联合省内多家企业组建了“生物农药高效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近日正式获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成立。 实验室成立后,将结合浙江的优势与特点,围绕生物农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自主创新能力弱、生产工艺和装备落后等问题,针对农药微生物高效发酵技术、农药植物集约化高效栽培及加工技术、稳定高效生物农药制剂技术的迫切需求,建设生物农药创制平台、生物农药高效制备
-
科学家研发出低毒抗菌肽囊泡
有一种神奇的囊泡,不仅自身具有优良的抗菌性能,还能将抗肿瘤药包裹起来,直接送达癌症患者病灶部位,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这一有望为癌症患者带来福音的“抗菌肽囊泡”,由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杜建忠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在实验室成功制备。相关研究已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美国化学会大分子快报》上。 “抗癌药具有一定的毒性,副作用大,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会伤害人体正常细胞。有些肿瘤患者术后要化疗、放疗,容易诱发其他病症,须用大量抗生素抗感染,这会产生复杂的药物相互作用及耐药性,对疾病治疗很不利。”杜建忠说,课题组尝试从人体自身免疫系统入手,结合天然高分子材料,开发一种
-
中国农业大学最新PNAS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Suppression of WC-independent frequency transcription by RCO-1 is essential for Neurospora circadian clock ”的文章,揭示出了一种之前未知的生物钟基因转录的调控新机制,这将对于了解WC非依赖性frq转录至关重要。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何群教授,何群教授2006年被聘为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系教授,获得中国农业大学985引进特殊人才计划资
-
中科院最新文章:揭示病毒感染干细胞的新发现
近期,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罗敏华课题组在人神经干细胞体系的建立与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人神经干细胞初步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结果发表于国际病毒学杂志Journal of Virology上。 先天性HCMV感染是导致出生缺陷的最常见病因,主要引起中枢神经系统(CNS)发育紊乱。先天性HCMV发生在早孕期,其后果常常比感染发生于孕晚期更严重,表现为严重脑损伤,包括小脑畸形等。胎脑中HCMV感染最常见区域为室管膜下区(SVZ),其中细胞的主要类型是神经干/前体细胞(NPCs)。因此,该课题组在体外重建HCMV感染的人神经干细胞(NPCs)模型,进一步研究和比较不同胚龄个体来源的NPC
-
研究发现儿童孤独症染色体变异
11月5日,国际顶尖精神病学杂志《分子精神病学》(Molecular Psychiatry)以“原创论文”的形式,在线发表了我国科学家关于儿童孤独症研究的最新成果。该研究采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方法,成功在1号染色体位置发现了和孤独症发病相关的基因变异,并鉴定了几个可能的易感基因。这不仅为孤独症的致病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其诊断和早期干预带来了新的希望。 该研究成果是中南大学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夏昆研究员与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赵靖平教授联合承担的国家“973计划”项目“儿童孤独症遗传基础及其致病的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近年来,中南大学团队就孤独症遗传基础及其致病
-
我学者找到儿童糖尿病“中国基因”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找到导致特殊型儿童糖尿病的“中国基因”。专家认为,该研究为开展中国以及亚洲人群MODY型糖尿病的基因诊断和个性化药物靶向治疗找到关键靶点。相关研究论文日前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刊物《糖尿病学》杂志上。 MODY型糖尿病属于特殊型糖尿病的一种,是由与胰岛素分泌功能有关的遗传基因变化引起的早发糖尿病类型,患者人数约占糖尿病总人数的5%。目前,科学家已经发现了6种MODY型糖尿病的致病基因,主要分布于欧洲MODY糖尿病人群中,在中国人群中几乎找不到。 据介绍,在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长贾伟平教授和名誉所长项坤三院士牵头下,科研人员坚持10多年研究中国人
-
丙肝病毒包装释放研究获进展
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科学家最近发现肝细胞核因子-4α(HNF4α)在丙型肝炎病毒包装释放过程中的作用。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病毒学杂志》。 据介绍,丙型肝炎病毒(HCV)的全球慢性感染者约有1.7亿人,严重者可发展成慢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直至肝癌。研究发现,HCV的生活周期与宿主的脂代谢关系密切,尤其是HCV可以“挟持”肝细胞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合成和分泌过程,用以促进自身的包装和释放。不过,HCV利用VLDL通路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此次研究人员发现,人肝细胞核因子-4α(HNF4α)在HCV的包装和释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下游因子磷脂酶A2
-
中国研制出世界上最小磁悬浮离心式人工心脏样机
直径像一颗蛋黄那么大,厚度不及两个指节,就像个小电机,还连着两根管子和一根线……如果不是奔着采访目的而来,眼前这个其貌不扬的金属件,无论如何也不能跟心脏联系起来,更无法想像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磁悬浮离心式人工心脏。“我们把这颗最小的人工心脏命名为‘CHVAD’,意思是新式辅助装置的中国心。今年4月我们完成了首批30天动物实验,年底前就要进行第二批90天动物实验了。”即使摘下了行业桂冠,但陈琛博士,这位海外归国的“****”入选者,依然用最平静的表情和最平淡的语气描述着。陈琛创办的同心医疗器械公司,隐匿在苏州工业园区的生物纳米园内。踏入同心公司,看到样机的第一眼,记者心底冒出一个问号:这东西在关
-
鲍岚研究组J Neurosci解析钠离子通道作用机制
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是可兴奋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基础,其亚型1.8(Nav1.8)选择性分布于外周神经系统,并对炎性痛和神经病理性痛有重要贡献。之前的研究显示,Nav1.8主要定位于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的细胞质内,外周炎症和神经损伤时聚集到坐骨神经中,但是Nav1.8在神经纤维中发生聚集的分子机制及生理病理意义并不十分清楚。 11月6日,《神经科学杂志》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鲍岚研究组的研究工作。该项工作中,博士研究生苏园园等发现动力蛋白KIF5B可以促进Nav1.8由胞浆到细胞膜的正向运输和向轴突的轴浆运输。在完全弗氏佐剂诱导的炎症模型中,KIF5和Nav1
-
miR-142-3p调控脊椎动物造血干细胞的形成和分化
过去关于造血发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信号和转录因子,然而近期的研究热点主要是包括microRNAs的表观遗传调控。本文研究者发现在斑马鱼和小鼠中,miR-142-3p在造血干细胞(HSCs)中特异性表达。敲除斑马鱼的miR-142a-3p基因导致主动脉-性腺-中肾(AGM)区的HSCs数量降低,同时胸腺中的T细胞数量也降低。从机制上来讲,miR-142a-3p通过抑制干扰素调节因子7(irf7)介导的炎症信号通路来调节HSCs的形成和分化。此外,研究者还证实miR-142-3p在小鼠的AGM区HSCs的形成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也暗示了它在脊椎动物中扮演着一个高度保守的角色。该研究还揭示了miR
-
中韩科学家主导破译小须鲸基因组,揭秘鲸类水生生活奥秘
2013年11月25日,来自韩国海洋科学技术研究所、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成功破译了小须鲸全基因组图谱,并对鲸类独特生理习性的遗传学机制进行了研究分析。据了解,小须鲸全基因组图谱是目前测序深度最高的海洋哺乳动物基因组图谱。最新研究成果已于《自然•遗传学》杂志上在线发表(文章链接:http://www.nature.com/ng/journal/vaop/ncurrent/full/ng.2835.html)。一直以来,人们都痴迷于海洋生物是如何演化为陆生生物。而鲸类的进化却反其道而行之,由陆生向水生演化,与陆生偶蹄动物如牛、猪等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一种现已灭绝的类似鹿
-
中国科学家Science:世界上首次直接观察到“氢键”
中科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22日宣布,该中心科研人员在国际上首次“拍”到氢键的“照片”,实现了氢键的实空间成像,为“氢键的本质”这一化学界争论了80多年的问题提供了直观证据。这不仅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也为在分子、原子尺度上的研究提供了更精确的方法。 这一成果发表在日前出版的《科学》杂志上,被评价为“一项开拓性的发现,真正令人惊叹的实验测量”“是一项杰出而令人激动的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这项研究是由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裘晓辉和副研究员程志海领导的实验团队,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物理系副教授季威领导的理论计算小组合作完成的。 裘晓辉解释说,氢键是自然界中最重要、
-
5个物种奶畜乳蛋白图谱被揭示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王加启科研团队不久前揭示出5个物种奶畜的乳蛋白图谱,这一成果为评判奶类营养品质提供了依据,标志着我国科学家在奶类品质研究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为了从生物学角度阐明奶牛、牦牛、水牛、山羊和骆驼奶类的蛋白差异,王加启科研团队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定量了这5个物种的乳清蛋白质组,鉴定了211种乳蛋白,对113个鉴定蛋白的分子功能、细胞组分和生物学过程进行了归类,在国际上首次构建了乳清蛋白定量差异表达谱,揭示了奶牛、牦牛、水牛、山羊和骆驼奶类中存在的特征性蛋白分子。根据这一研究成果撰写的论文《奶牛、牦牛、水牛、山羊和骆驼奶乳清蛋白定量差异表达蛋白组学研究》近日发表在
-
戴尅戎院士Cell Death Dis文章:骨质疏松新机制
近日,国际生物医学学术期刊Cell Death and Disease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健康科学研究所戴尅戎研究组题为Dexamethasone shifts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from osteoblasts to adipocytes by C/EBPalpha promoter methylation的研究论文,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BMSCs)定向分化命运选择及调控的角度,揭示激素诱导型骨质疏松的发病新机制及治疗靶点。 博士研究生李姣等在戴尅戎院士及张晓玲研究员的指导下发现,临床上
-
我科学家揭开多纤毛细胞的中心粒扩增之谜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细胞生物学》以封面论文形式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朱学良研究组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在高等动物中,一对同源蛋白质Deup1和Cep63分别调控了多纤毛发生过程中“从无到有”和“母中心粒依赖”两种中心粒发生方式,以及它们与脊椎动物从海洋到陆地的适应和进化的联系。 纤毛是单细胞动物就已经出现的毛状细胞器,在多细胞动物中也广泛存在。它的基部有一个叫做“中心粒”的桶状细胞器。中心粒的产生通常需要依赖于“母”中心粒,而且在细胞分裂周期中严格执行“一胎制”。因此,多纤毛细胞所需的大量中心粒从何而来一直困扰着科学界。此前,科学家曾发现,在多纤毛发生过程中,母
-
揭示智障相关基因在轴突发育中功能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熊志奇课题组在最新研究中,揭示了位于X染色体上的Opitz综合征相关蛋白Mid1在神经元轴突发育中的功能,为了解Opitz综合征的发病机理提供了线索。相关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在遗传因素引起的智力障碍中,相当一部分是由X染色体上的基因突变或缺失引起的。研究这些基因在神经系统中的功能,有助于了解智力障碍的产生原因,对于诊断、预防这类疾病以及开发有针对性的治疗手段都具有重要意义。 Mid1是一个与人类Opitz综合征相关的X连锁基因,但科学家对其在神经系统中的功能知之甚少。此次研究人员发现,Mid1参与调控了哺乳动物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