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产兴奋剂检测生物芯片问世
北京博奥生物芯片有限公司与国家体育总局共同承担的“兴奋剂检测生物芯片研究”项目,日前通过了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验收组的结题验收。该项目从样品制备、芯片设计到检测仪器、数据分析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创新技术成果,填补了国际兴奋剂检测领域的空白。 2001年9月,为实施2008北京“科技奥运”战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连续两次就国产化兴奋剂检测生物芯片装置的开发问题做出专门批示。为此,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于2001年11月正式批准立项并投入部分启动性科研经费,博奥公司联合体育总局兴奋剂检测中心一起,对兴奋剂检测生物芯片的研究项目进行攻关。之后该项目又得到了国家科技部“十五”科技重大专
-
果子狸人工感染SARS病毒首获成功
昨天从有关方面获悉,我国首次在国际上成功进行果子狸SARS冠状病毒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表明果子狸是SARS冠状病毒易感动物。SARS冠状病毒动物溯源取得重大成果。试验由广东省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科技攻关组完成。 试验以GZ01和BJ01两株人SARS冠状病毒分别感染果子狸,对动物感染病毒后的临床症状、排毒时间、病毒在体内的分布和持续时间、病理学变化及血清学反应进行了系统观察和检测。结果证明,10只试验果子狸感染SARS冠状病毒后,全部表现出持续发热、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和攻击性显著降低等临床特点,并通过呼吸道分泌物和消化道排泄物排出病毒。其临床表现、体内病毒增殖和排毒,比猴、雪貂、猫、兔、猪、小鼠
-
我国自行研制的艾滋病疫苗进入Ⅰ期临床
由我国科研人员自行研制的复合型艾滋病疫苗,25日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进入Ⅰ期临床研究。这是我国首次开展艾滋病疫苗的临床研究,标志着我国在艾滋病疫苗研究领域已与国际同步。 记者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了解到,复合型艾滋病疫苗由DNA疫苗及重组病毒载体疫苗组成。从1996年开始,我国科技人员利用在国内流行的艾滋病毒株基因,包括病毒的包膜蛋白、核心蛋白等,进行了为期8年的研究。研究证明,通过先接种DNA疫苗、再接种重组病毒载体疫苗的过程,可使人体产生对艾滋病的免疫能力,而且疫苗本身不会导致接种后的感染。科研人员先在猴体上接种了疫苗,然后用病毒进行了攻击,均
-
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水牛诞生
19日上午10点50分,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水牛在广西大学诞生。这项技术的成功,将使我国具有培养更多优质水牛的能力。 体细胞克隆水牛是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石德顺博士主持的一个重大科研项目。去年,他对一头3个月龄的水牛胎儿的纤维细胞进行克隆,并于当年12月17日将克隆的胚胎植入一头4岁母牛腹中。不久,母牛出现怀孕迹象。母牛怀孕342天之后,超过预产期,仍无生产的征兆。经专家讨论决定,19日,对母牛进行剖腹产。 19日10时50分,一头精神的小牛在母牛腹中被抱出,小牛体重29公斤,器官发育、心跳等一切正常。遗憾的是,在对小牛进行后期处理的时候,由于脐带失血过多和呼吸道里的
-
中医药肿瘤动物模型建立
美国韦恩州立大学肿瘤研究所吕恕博士等人,通过转基因技术获得A-T突变基因(简称ATM)小鼠,并对ATM突变型小鼠的自发肿瘤过程进行了中医辨证分析,建立了中西医研究中可交叉应用的新型肿瘤动物模型。 研究人员采用ATM突变型小鼠11只与同胎野生型小鼠作对照,参照《中医实验病理学》诊断标准,认为ATM小鼠在3.5~4.5个月时为肿瘤初期,以气血不足表现为主(72%),4.5个月后为后期,病鼠相继发生肿瘤,辨证以肾阳虚为主,占81%,兼有血瘀者占64%,兼脾虚者占18%。 研究人员认为,ATM突变型小鼠肿瘤模型与一般中医肿瘤模型比较,未施加任何人为因素,自发形成中医“证”,并100%发生肿瘤,其机制较
-
中国专家从中草药中成功提取抗人体衰老秘方
第四军医大学预防医学系毒理教研室主任、医学博士海春旭教授日前将“抗氧化剂复合链”自由基现代生物医学理论与传统中医药学理论结合,从当归、丹参、黄芩等多种中药中提取出有效抵抗疾病和衰老成分的抗氧化剂,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取得了新突破。 名为“抗氧化复合链研究”的这个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海春旭和他的课题组经过多年探索,将抗氧化剂复合链的现代医学理论和补益、补气、补血的中国传统中医学理论相结合,完成了此项研究工作。这为中西医理论结合研制开发中国新的中药产品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平台。 据了解,这项研究已通过陕西省科委组织的鉴定,其研制的新药已进行了3万多例临床试验,并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新药生产
-
我国将启动外来入侵生物国家发展策略框架
不少人在户外活动时,会引发过敏性皮炎和支气管哮喘等变态反应。当他们就医时,才被告知是“花粉过敏症”。殊不知,这种过敏的主要致病原,是一种叫“豚草”的外来入侵生物。 有人把这种外来入侵生物形象地比作“偷渡客”。它不仅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危害,单说烟粉虱、紫茎泽兰、松材线虫病等11种外来入侵生物,每年就给农林牧渔业生产造成574多亿元的经济损失。 当然,外来有害生物有时不光是“偷”着进来,在没有认识它前,我们也有过“引”着进来的先例。20世纪60年代~80年代,我国就从英、美等国引进过“大米草”,原本是为了保护滩涂。未料,这个家伙好事不足,坏事有余,近年在沿海地区疯狂蔓延,破坏力极
-
丙肝病毒预防疫苗将实现“中国制造”
杨凌一家公司科研人员应用DNA重组技术,成功地解决了丙肝病毒体外培养系统这个世界性难题,丙肝病毒预防疫苗即将实现“中国制造”。 丙型病毒性肝炎与乙型病毒肝炎、艾滋病毒并列为世界上三个最危险的血液传播病毒,全球感染人数1.7亿,是艾滋病毒感染人数的4倍。我国是丙型肝炎的高发区,缺乏特效治疗药物,世界各国也没有研制出特异性免疫预防疫苗。杨凌岱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病毒、医药、疫苗、基因载体研发生产的生物科技公司。该公司应用DNA重组技术,研发出丙型肝炎全病毒及其体外细胞培养方法,这项技术获得第八届中国专利金奖,被世界46个国家认可。目前,丙型肝炎病毒体外药物筛选系统已经建立,初步实现
-
我国首次发现“传播阻断候选疟疾抗原”
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用以预防疟疾的疫苗。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中国医科大学8日联合发布的一项科研成果有望改变这一现状。这一科研成果表明,我国已经发现了“传播阻断候选疟疾抗原”,我国对疟疾抗原的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 据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防治所所长徐卫民介绍,疟疾主要通过蚊子传播,传统的预防措施就是灭蚊。事实上,预防疟疾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注射疫苗。但由于疟原虫在人体内是无性繁殖,在蚊子体内则是有性繁殖,其抗原存在多样性,科学家一直没能找出其相对稳定的抗原来生产疫苗。目前国外研制的疟疾疫苗主要起控制发病的作用,而此次发现的“传播阻断候选疟疾抗原”主要
-
俄发现乳铁传递蛋白质新功能
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生物有机化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乳铁传递蛋白质能够保护人体对付来自病毒和细菌的袭击。 乳铁传递蛋白质是科学界非常熟悉的一种蛋白质。在牛奶、血浆、其他有机组织中都能发现。乳铁传递蛋白质还存在于中性细胞和大吞噬细胞等免疫系统的细胞中。它具有很多功能,能够调解血液和其他液体组织中自由铁离子的浓度,与机体的细胞相互作用,影响细胞的性质。乳铁传递蛋白质最特殊的作用是能够促进蛋白质渗透到细胞核中,激活基因。 在实验中,俄科研人员使用母乳做研究对象。母乳中乳铁传递蛋白质的含量很高,可达每毫升1-2毫克。在对母乳经过多次的处理
-
我国超级杂交稻研究提前实现800公斤目标
8日,湖南省正式对外宣布,由"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主持的超级杂交稻研究在湖南提前一年实现了800公斤的二期目标。专家评价说,超级杂交稻二期目标研究的成功,标志着我国杂交水稻的研究开发继续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将对全世界粮食安全发挥重大作用。 培育超高产水稻是近些年来国内外水稻研究的热点和难点,1996年,我国农业部设立"中国超级稻育种"项目,计划分两期进行。以长江流域中稻为例,第一期目标是到2000年育成大面积示范片亩产700公斤的水稻品种;第二期目标是到2005年,育成大面积示范片亩产800公斤的水稻品种。 我国在袁隆平院士超级稻育种
-
云南建成世界最大少数民族基因库
世界最大的少数民族基因库日前在云南建成。经过云南大学科研人员历时3年的努力,从云南当地25个世居少数民族中采集来的1250名男性的DNA基因样本目前已全部存放在云南大学的基因库里。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共有彝、白、哈尼、傣、佤、傈僳等25个世居少数民族。由云南大学建设的少数民族基因库是按照“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标准进行的,存有云南25个世居少数民族共1250名男性的DNA基因样本,每个民族采集50名男性的DNA基因样本。提供DNA基因样本的人之间没有亲缘关系,没有跟外族人通婚的历史,每个人的三代都是本民族,而且他们长年生活在比
-
台大医院找到猝死遗传基因
猝死,有可能是遗传。日前,台大医院以曾有家族成员猝死,而现有成员也常昏倒的4 个家族为对象,找出台湾人特有的遗传心因性猝死基因变异。医师同时提醒,家族成员中有人猝死或昏倒者,可能是猝死高危险群,建议接受相关检查,及早预防。 医生称,如果你曾莫名其妙地昏倒,但如果检查心脏结构并没有问题,又没有其它疾病,小心罹患罕见的遗传性心因性猝死。 台大心脏内科主治医师赖某曾为一对经常因为剧烈运动而昏倒的父子进行基因检测,发现父子两人均带有遗传心因性猝死基因变异,成为猝死的高危险群。赖医师同时发现一个家族,爸妈加上兄弟2人,连同叔叔共5名成员,都曾经昏倒或猝死,原
-
蛋白质芯片为冠心病检测“加速”
中国医科院微循环研究所最近研究发现,在检测冠心病重要因子C反应蛋白(CRP)时,光学蛋白质芯片与目前常规采用的免疫比浊法效果相当,但更加简便易行,可以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大规模筛查手段之一。 医科院微循环所傅攀峰、王春玲、修瑞娟等在中科院知识创新重大项目资助下,对临床急性心梗患者进行了光学蛋白质芯片应用评价研究。他们收集临床确诊的20名急性心梗病人入院后12小时内的静脉血,同时收集无心血管疾病、年龄匹配的20名健康人静脉血作为对照,分别用光学蛋白质芯片和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高敏CRP。检测结果显示,光学蛋白质芯片的检测结果与免疫比浊法对照检测结果所显
-
浙大与美专家联手探索蛋白质组“钥匙”
人类多数疾病是多基因疾病,如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借助新式“武器”——蛋白质组学可以开展新的研究与探索。日前,美国南加州大学胡德教授来到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与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的专家签订协议,合作进行蛋白质组学领域的研究。 蛋白质组合判断大肠癌 1998年,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郑树教授率领的研究小组发现的两个新基因被国际命名委员会命名为ST13和ST14,还有三个基因列入人类基因组物理图谱。该研究所目前探索的重点转向生物信息学和蛋白芯片技术,希望从蛋白质水平阐述肿瘤发病机制,以尽可能早地判断病
-
“中法科技创新论坛”侧记
走进新大都饭店国际会议中心,听到最多的外语是法语,或者带着浓重法语腔的英语。100多位法国政府、研究机构和企业的专家、学者来到这里,与中国同行探讨、分享“创新”的经验与体会,寻找中法共同发展科技、经济的机会。 由科技部和法国研技部共同举办的“中法科技创新论坛”,继昨天在人民大会堂关于科技体系、科技政策及配套措施、科技合作形式创新的研讨后,今天进行专业创新的讨论,分为五个主题:创新企业与技术转化,信息技术与创新,生命科学与创新,环境、能源与创新,环境风险与创新。记者发现,此次论坛的法文原文是“创新与提升研究成果论坛”,因此,各个主题对“创新”的研讨,各有
-
台湾完成红麴菌真核生物测序
台湾地区“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最近宣布完成红麴菌全基因体序列草图。 据介绍,红麴是一种传统的发酵食材,含有能降低胆固醇的成分和其他生理活性物质。红麴菌可生物合成众多的多聚乙酰类化合物,每年约有40种以上天然和半合成的多聚乙酰类药物上市,产值达150亿美元。 红麴菌真核生物定序在新药开发、新功效保健食品开发方面具有应用潜力和价值。“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计划与10家生物科技业者筹组“红麴基因体研发联盟”,进行新功效保健食品、生物转化应用和新前导药
-
基因检测惠及温州百姓
通过检测可知自身患病风险,掌握个人慎用药品名单 “人类基因组计划1%项目”成果应用百姓首选温州 从11月份开始,温州人跟基因这个新鲜事物以及其所代表的生物高科技可以进行零距离的“亲密接触”:抽取几毫升血样进行基因检测,温州市民在本地即可得到自己患病风险的预测,并且掌握自己不宜使用的药品名单,为以后健康生活提供科学的依据。 将生物医药高科技领域的基因检测,切切实实地应用在老百姓的健康保障上,这项服务源自温籍科学家、“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卷”秘书长协调人杨焕明教授领导的华大基因研究中心。继北京、杭州两个研究中心之后,温州华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及与
-
中国肝细胞移植首获成功
北京晨报报道,昨天,解放军302医院对外宣布,该院多名专家联手在10月29日为一名来自辽宁的48岁患者成功实施了肝细胞体内移植手术。经过两天的严密监测,目前患者生命体征正常,身体恢复良好,无任何急性排异反应。据了解,这是迄今中国开展的首例肝细胞移植手术。 此次手术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在治疗急慢性重型肝炎及遗传性肝脏代谢性疾病方面获得了重大突破,表明中国在这一技术领域上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据该院感染内科主任杨永平教授介绍,这种新型的移植方法还有一个比较形象的名称,叫作肝细胞种植移植。和完整的肝脏移植不同,肝细胞移植只需要供体提供部分肝细胞,进行体外分
-
国际人类蛋白质组大会在京开
第三届国际人类蛋白质组大会25日在北京开幕。各国科学家将在此对人类基因组图进行“再解码”。 在为期三天的会议上,包括2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2000余位科学家将以“蛋白质组学———基因组的诠释”为主题,对蛋白质化学、蛋白质组学相关技术、蛋白质组研究及其在人类与动植物疾病防治中的应用等多个前沿学科进行探讨。 蛋白质组是指“一种基因组所表达的全套蛋白质”。其研究可以实现与基因组的对接与确认,直接揭示人类重大疾患发生与发展的病理机制。2001年启动的人类蛋白质组计划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