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物温度感应分子机制研究获进展
近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生生态所何祖华研究组与国内外合作的研究成果,揭示了高温解除转录后基因沉默并伴随着隔代记忆的分子机制。 据介绍,全球气候变暖伴随着植物的生长发育行为变化,温度波动会影响作物的产量,尤其是高温会对农作物生产造成严重威胁。因此,研究高温影响植物生长发育机制意义重大。但目前对于高温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植物对极端高温(40℃~42℃)瞬间胁迫的反应上,植物体感受环境温度上升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 何祖华等在植物抗病性研究中,把拟南芥的油菜素受体BRI1与水稻免疫受体XA21的合成受体转化后,得到系列内源BRI1基因共抑制的矮化表型,即
-
有害螺类防治研究获国家发明专利
近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徐良雄、魏孝义等完成的“一种β-间二羟基苯甲酸大环内酯衍生物在有害螺类防治中的应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螺类是软体动物腹足类的统称,在海水、淡水和陆地上广泛分布,种类繁多,其中许多螺类可供人们食用或用作饲料、饵料,但许多螺类也是多种人、畜寄生虫的中间宿主,或容易过量繁殖导致生态灾害,例如钉螺和福寿螺。 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也是恰乐村肺吸虫和福建肺吸虫的中间宿主。由于人体对血吸虫病不能有效产生免疫,即使重复感染过的人也不能产生抗体,所以血吸虫病对人体健康可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并往往产生后遗症。因此从源头上控制和消灭钉螺才是防
-
我科学家发现纳米材料有望用于避孕
科技日报讯(记者吴长锋)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医学中心孙斐教授课题组与王均教授课题组通力合作,发现通过纳米材料的光热效应,可以对雄性哺乳动物进行高效安全的避孕控制,从而达到降低动物繁殖能力的目的。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5月出版的《纳米快报》。以纳米尺寸的金纳米棒为代表的光热材料,在近红外光的照射下,可以有效地将光能转化为热能,从本世纪初即被广泛利用于纳米生物学,尤其是肿瘤的光热疗法中。光热疗法依靠热量杀伤肿瘤细胞,结合红外激光准确的空间控制性能,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大肿瘤抑制效果,同时避免传统治疗方法的毒副作用。中国科大的新研究突破了纳米光热材料的应用领域,首先提出基于睾丸组织易被高
-
河北发现罕见染色体异常核型病例
中国科学报讯(记者高长安)记者5月31日从河北省邯郸市第一医院获悉,当地一患者日前被该院发现多条染色体发生结构改变,为罕见的人类染色体异常核型。邯郸市第一医院检验科科长刘冬青介绍,该病例患者是一名19岁女性,因无月经到邯郸市第一医院就诊。经B超检查发现,其子宫体大小约2.8cm×1.9cm×1.7cm,但形态尚规则,基层回声尚均匀,内膜显示不清,双侧卵巢显示不清。发现该异常核型的该医院主管检验师张新荣介绍,染色体检测显示,这名患者有四条染色体发生了结构改变,即X染色体和1号染色体之间发生了平衡易位,3号染色体和13号染色体之间发生了倒位插入。“一般染色体变异和环境、污染等因素有关,可能是患者母
-
上海生科院Science解析重要分子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在对多年生草本植物弯曲碎米荠(Cardamine flexuosa)的研究中揭示了年龄相关性春化作用的分子基础。相关论文“Molecular Basis of Age-Dependent Vernalization in Cardamine flexuosa”发表在5月31日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论文的通讯作者是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所的王佳伟(Jia-Wei Wang)研究员。其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是:对植物中非编码的RNA进行系统的功能分析。力图阐明这些调控RNA的产生机理和作用机制,以及它们
-
候选院士PLoS Genetics解析水稻信号传导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和中国水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The U-Box E3 Ubiquitin Ligase TUD1 Functions with a Heterotrimeric G α Subunit to Regulate Brassinosteroid-Mediated Growth in Rice ”的文章,发现了一个新的水稻BR不敏感矮秆突变体:taihu dwarf1(tud1),由此揭示了G蛋白介导油菜素内酯信号转导新机制,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PLoS Genetic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薛勇彪研究员,其早年毕业
-
2013中科院候选院士之厦门大学
生物通报道:201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已经公布,此次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增选候选人88人,分布在不同的地区院校,其中中科院系统最多(20人),其次是北京大学(5人),清华大学(4人),上海交通大学(4人),中国医学科学院(4人),首都医科大学(4人)。以下是这些科学家及其院校的介绍,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他们及他们所在的科研机构。厦门大学是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的,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也是我国唯一地处经济特区的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 韩家淮 53 细胞生物学 厦门大学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导,"****
-
中科院最新文章揭示尿嘧啶循环新机制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的研究人员揭示了细胞内尿嘧啶循环及细胞对过量尿嘧啶的适应新机制,指出了 OMP 脱羧酶对真菌生长发育存在潜在影响。乳清酸核
-
PNAS:饶毅研究组发现五羟色胺控制雌性动物性偏好
哪些分子可以控制性偏好这一基本行为决策?这是理解异性恋的必要基础。 2011年,饶毅实验室刘琰、蒋云爱等在《自然》发表文章,他们发现脑内的5-羟色胺(5-HT)控制雄鼠的性偏好行为:缺乏脑内5-HT的雄鼠丧失偏好、同等追求雌鼠和雄鼠,提示脑内神经递质5-HT是雄性哺乳动物脑中对其性偏好至关重要的分子。 这一工作引出自然的问题:5-HT在雌性老鼠是否参与性偏好? 20
-
2013中科院候选院士之中山大学
生物通报道:201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已经公布,此次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增选候选人88人,分布在不同的地区院校,其中中科院系统最多(20人),其次是北京大学(5人),清华大学(4人),上海交通大学(4人),中国医学科学院(4人),首都医科大学(4人)。以下是这些科学家及其院校的介绍,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他们及他们所在的科研机构。中山大学是由孙中山先生亲手创立,有着一百多年办学传统的综合性重点大学。今日的中山大学,由1952年院系调整后分设的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而成。2001年10月,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中山大学,进一步拓宽了学科结构,成为一所包括人文科学、
-
植生生态所在小RNA调控多年生植物开花研究中获进展
5月31日,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王佳伟研究组在Science杂志发表题为Molecular Basis of Age-Dependent Vernalization in Cardamine flexuosa的研究论文,揭示了多年生草本植物弯曲碎米芥(Cardamine flexuosa)成花诱导的分子机理。多年生植物是指寿命超过两年的植物。木本植物都为多年生,而草本植物可分为多年生、两年生和一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有的是地下部分为多年生,而地上部分每年死亡,第二年春天又从地下部分长出新枝,开花结实;而另一些植物则是地上和地下部分均为多年生,能多次开花、结实。古诗“年年岁岁
来源: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时间:2013-06-03
-
一基因变异影响食管癌患者生存时间
同样是食管癌,不同患者生存期大相径庭。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南京医科大学等机构合作,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确定基因SLC39A6与食管癌患者生存期长短相关,存在这一基因变异的食管癌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可能需要进一步的强化治疗。该基因也可能成为食管癌潜在的治疗靶点。相关研究论文日前由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基因》在线发表。 该研究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林东昕教授领衔,研究团队利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方法,对1300余个食管癌患者的基因组DNA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变异的基因,然后分别在另外两个独立样本(共1962名食管癌患者)中进行了验证。该研究确定
-
蛇形机器人检测结肠疾病
科技日报讯 (丁珊)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增速明显。而80%的结肠癌是由肠道良性息肉转变而成的,及早发现和切除息肉是预防结肠癌的有效手段。日前,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的5位本科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基于仿生学原理研制出一种仿蛇形结肠疾病检测机器人,希望能减轻病人在检查时的不适与痛苦。 在目前结肠内窥镜检查中,内窥镜通过外力进入肠道后,只能通过操作部的旋钮控制前端大约长10厘米、弯曲方向可调的导向段转向。后端的镜体部分通过与肠道壁接触产生挤压力被动弯曲,容易对肠道软组织造成损伤,引起病人的不适和痛苦,甚至会造成肠道壁“穿孔”。因此,目前的结肠内窥镜检查和手术主要在技术水平较高的大中型医院中进行,对
-
脑功能障碍是脑发育缺少“修理工”
科技日报讯(记者张晔 通讯员蔡心轶)南京医科大学顾爱华副教授通过研究发现,如果脑发育过程中缺少了一种名为OGG1(8-羟基鸟嘌呤DNA糖苷酶)的基因,就会形成脑损伤。这为大脑保护性药物研发及先天性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新的依据。日前,该项研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OGG1的作用相当于“修理工”,它能够识别DNA损伤并启动修复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神经元不发生退变。顾爱华介绍,人体一边耗氧,一边会产生一种叫作自由基的副产品。它“个性活泼”,不喜欢安安稳稳呆在原地,甚至喜欢去攻击别人。而大脑是耗氧最多的器官,因自由基造成的氧化性DNA损伤也会更多,这就与帕金森病、阿尔兹海默症等神经退行性病有着密
-
江南大学最新文章解析钠尿肽受体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 生物通报道:钠尿肽药物已成为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阶段治疗药物研发的热点, 因此, 研究钠尿肽受体的结构、活性、信号通路及调控, 探析钠尿肽受体与钠尿肽功效之间的联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
-
Nature及其子刊论文排名出炉 中科院第一
生物通报道:本周《自然出版指数2012中国》(Nature Publishing Index 2012 China,网络下载地址:http://www.natureasia.com/en/publishing-index/pdf/NPI2012_China.pdf)发布,这个指数是以Nature系列期刊在2012年所发表的论文为基础,衡量不同国家和研究机构的科研实力。这一报告指出,在2011-2012年期间,中国各高校及研究机构发表的Nature及其子刊论文数量增幅为35%,这比较于2011年的11.3%,有了长足的进步,从总量上来看中国学者共发表了303篇Nature及其子刊论文。相关人员推
-
首席科学家Cell Res中风防治新策略
生物通报道 来自第二军医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4-HNE水平增高是缺血性中风的一个风险因子,乙醛脱氢酶2(acetaldehyde dehydrogenase2,ALDH2)可通过清除4-HNE预防中风,从而为防治中风提供了一个有潜力的新靶点。这些研究结果发表在5月21日的《Cell research》杂志上。第二军医大学的苏定冯(Ding-Feng Su)教授和刘爱军(Ai-Jun Liu)博士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苏定冯是我国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学科(药理学)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心血管药理学的研究工作。重点研究高血压、脑卒中、血压波动性、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
-
植物所在高等植物导管分化调控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在进化过程中,导管的出现是陆生高等植物成功的主要原因。导管的分化过程经历了细胞伸长、细胞壁局部加厚和细胞程序化死亡3个阶段。与真菌和动物不同,保守的exocyst分泌复合体的EXO70亚基在高等植物基因组中大量扩增。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刘春明组对在分化的导管细胞特异表达的EXO70A1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该基因参与了拟南芥导管分化,通过控制囊泡的定向运输决定导管细胞壁定点增厚。该研究对于了解高等植物维管束分化调控机理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成果已于5月24日在线发表于The Plant Cell期刊(doi:10.1105/tpc.113.112144)。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植物器官发生
-
中医治肺癌科研成果临床转化加速
健康报讯 (记者崔 芳)2013年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肺癌中医临床指引的示范与推广项目启动会近日在京召开。该项目计划用3年时间,分两部分实施:首先进行肺癌强化治疗阶段、肺癌康复阶段以及肺癌巩固治疗阶段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分层次推广效果评估研究;其次是将《肺癌中医临床指引》在示范区内全面推广,最终实现从核心示范区到基层的逐级推广和应用。 该项目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主任林洪生介绍,作为项目牵头单位之一,广安门医院肿瘤科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着手中医药防治肺癌的研究,涉及治法、方药以及复发转移、放化疗减毒增效等方面。目前,基于这些研究成果已形成《西太区肺癌中医临
-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或可治干眼病
健康报讯 (记者刘泽林)海南省眼科医院刘红山教授5月初在美国举行的世界眼科大会上发表演讲称,通过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干眼病在小鼠实验中获得成功。 干眼病是一种多因子的泪液和眼表面疾病,患者眼睛敏感、怕光、有异物感、眼痒、充血,甚至会发生疼痛及视力下降。近年来,随着电脑、手机的普及,干眼病的患病率逐渐增加。 刘红山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至干眼病转基因动物的角膜基质和结膜下组织内,术后应用体视显微镜、激光共焦显微镜检查眼表面组织发现,与没有进行移植的眼比较,接受干细胞移植干眼病动物的角膜混浊度从术后1周开始明显减轻,CD4阳性的T淋巴细胞浸润被干细胞移植所抑制。 对术后实验小鼠眼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