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语言连通性数据集:跨国与国内多维度语言关系的构建与应用
在全球化背景下,语言作为文化载体和经济活动媒介的作用日益凸显,但现有语言数据集存在三大局限:一是多数仅关注国际层面的语言共性(如共同官方语言),忽视国内语言多样性;二是测量维度单一,难以区分母语、习得语言等不同层次的连通性;三是语言接近度指标缺乏系统性量化。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语言学、经济学等领域对语言影响的深入研究。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经济办公室的Tamara Gurevich团队联合法国巴黎第九大学等机构,基于Ethnologue第21版数据库,构建了全球首个同时涵盖国际与国内语言关系的DICL数据集。该研究创新性地开发了11项指标,包括2类官方语言指数(COL宽松定义/COR严格定义)、3类
来源:Scientific Data 5.8
时间:2025-04-01
-
载多西环素、锌硒纳米颗粒的壳聚糖透皮贴剂促进小鼠皮肤伤口愈合的研究
在皮肤受伤的世界里,伤口愈合一直是个备受关注的难题。当皮肤出现创口,如何快速、有效地促进愈合,减少疤痕形成,一直困扰着医学界。传统的伤口处理方式往往效果有限,而新型的治疗手段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在众多探索中,壳聚糖作为一种具有独特优势的生物材料,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等特点,在伤口愈合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然而,单一的壳聚糖在促进伤口愈合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同时,多西环素、锌纳米颗粒和硒纳米颗粒在伤口愈合中的作用也逐渐被发现,但它们与壳聚糖联合使用的效果尚未明确。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来自伊朗 Shahrekord University 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极具意义
来源:BMC Veterinary Research 2.3
时间:2025-04-01
-
L - 苏氨酸与包封丁酸协同提升尼罗罗非鱼幼鱼生长性能及经济效益的关键研究
在全球水产养殖蓬勃发展的浪潮中,尼罗罗非鱼凭借其高产量和重要的经济价值,成为水产养殖业的宠儿。埃及作为世界第三大罗非鱼生产国,其尼罗罗非鱼的养殖规模和产量备受瞩目。然而,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抗生素在水产养殖中的滥用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引发了一系列令人担忧的后果,如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鱼类免疫抑制以及动物源产品中抗生素残留等,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威胁着鱼类的健康生长,还对人类的食品安全构成了潜在风险。为了打破这一困境,探寻更加安全、有效的养殖策略,来自埃及 Benha 大学多个学院的研究人员积极开展研究。他们将目光聚焦在 L - 苏氨酸和包封丁酸(ButiPEARL)这两种物质上,试图探究它们作为
来源:BMC Veterinary Research 2.3
时间:2025-04-01
-
猪胃肠道疾病风险评估:乌干达小农户养殖实践与防控新启示
在乌干达,养猪是农村家庭的重要收入来源,然而猪的健康问题却严重阻碍了养猪业的发展。猪的胃肠道(GIT)对于维持其健康和生产力至关重要,一旦 GIT 内的微生物生态平衡被打破,就容易引发 GIT 疾病,导致猪生长缓慢、死亡率上升,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而且,目前针对乌干达猪 GIT 疾病相关的研究较少,养殖户缺乏有效的防控知识和方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来自 Makerere University 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此项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BMC Veterinary Research》上。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关键技术方法。首先是问卷调查法,在 2020 年 3 月至 7 月,通过面对面访谈
来源:BMC Veterinary Research 2.3
时间:2025-04-01
-
驴奶生产与成分研究:东北型母驴日产奶量及成分变化的重要发现
本研究旨在测定东北型(Nordestino)生态型母驴的总产奶量和奶成分。选取 14 头母驴,采用完全随机裂区裂区实验设计,将实验分为两组(初产和经产母驴),裂区包含 9 个评估期,裂裂区为每日评估时间(每两小时一次)。通过称量幼驹哺乳前后体重来确定总产奶量。数据经方差分析、均值检验和多变量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产奶量、每日评估时间、pH 值以及乳糖、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上均无差异(P>0.05)。母驴平均日产奶 5.0 kg,泌乳约 40 天时产量最高。15 天后驴奶样本 pH 接近中性,蛋白质含量在泌乳期逐渐下降,且奶 pH 与蛋白质浓度呈负相关(r = -56.92;P<0.0001)
来源:Tropical Animal Health and Production 1.7
时间:2025-04-01
-
牛、水牛呼吸窘迫时气管冲洗液中结核与非结核分枝杆菌物种检测:对牛结核病诊断的重要意义
牛结核病(bTB)是一种人畜共患病,会影响家养和野生动物,包括家畜。本研究旨在检测出现呼吸症状且皮内结核菌素试验呈阳性的水牛和牛体内的结核分枝杆菌和非结核分枝杆菌物种。研究人员从 5 头水牛和 13 头出现呼吸窘迫的牛身上获取了 18 份经气管冲洗液(TTW)。对所有采集的样本进行显微镜检查、直接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筛查,以及在 Middlebrook7H10培养基中进行细菌培养,之后再进行 PCR 检测。显微镜检查发现有 1 个样本存在抗酸杆菌。18 份 TTW 样本中,有 6 份样本的 hsp65 基因检测呈阳性,表明存在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有 2 份样本通过直接
来源:Tropical Animal Health and Production 1.7
时间:2025-04-01
-
库页岛(南千岛海峡)冲浪区太平洋鼠鲨(Lamna ditropis)及其胚胎的新发现:开启海洋生物研究新视野
据报道,在库页岛的冲浪区发现了一只雌性太平洋鼠鲨(Lamna ditropis)和它的两只胚胎。展示了这只雌性太平洋鼠鲨的形态测量数据,其全长(TL)为 216 厘米,叉长(aC)为 195 厘米。在这只鲨鱼的胃里发现了头足类动物(Cephalopoda)的喙和鳕鱼(Gadidae)的耳石。据推测,应激反应引发了早产。
来源:Journal of Ichthyology 0.5
时间:2025-04-01
-
鄂霍次克海及太平洋邻近海域驼背大马哈鱼(Oncorhynchus gorbuscha)海洋洄游期间的食物基础与摄食研究:关乎种群生存的关键探索
驼背大马哈鱼(Oncorhynchus gorbuscha)在鄂霍次克海(8 月 - 12 月)海洋洄游期间的食物基础,即便变化显著,也足以支撑该物种幼鱼的摄食与洄游。长期数据显示,鄂霍次克海驼背大马哈鱼幼鱼夏季日摄食量为体重的 7 - 10%,秋季为 4.0 - 4.5%。冬季初期 12 月,鄂霍次克海及千岛群岛附近西北太平洋水域的上层浮游食物生物量平均下降 1.5 倍,上上层更是减少超 2 倍。不过,与 10 - 11 月相比,12 月幼鱼摄食强度仅略微下降,主要是大型跨区桡足类(Copepoda)季节性迁移至中层水域越冬。1 月典型冬季时,浮游食物生物量最低(平均 204.1mg/m3
来源:Journal of Ichthyology 0.5
时间:2025-04-01
-
探寻入侵粉红鲑(Oncorhynchus gorbuscha)对大西洋鲑(Salmo salar)自然种群负面影响根源,守护海洋生态遗传宝库
本文探讨了巴伦支海和白海流域大西洋鲑(Salmo salar)捕捞量下降的原因。除了水利工程建设、木材漂流以及生活和工业废水对鲑鱼河流的污染外,该物种水产养殖在基因层面可能的变化、疾病传播的影响,还有粉红鲑(Oncorhynchus gorbuscha)产卵量增加带来的效应也不容忽视。为保护和恢复巴伦支海和白海流域大西洋鲑的自然种群(它们是重要的遗传物质宝库),有必要开发有效的技术,其中要考虑远东粉红鲑这一入侵物种的扩张情况。在商业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保护这些遗传物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来源:Journal of Ichthyology 0.5
时间:2025-04-01
-
洄游期驼背鲑能量与碳水化合物代谢酶活性变化及其生理适应机制研究
在广袤的北太平洋海域,驼背鲑(Oncorhynchus gorbuscha)演绎着自然界最悲壮的生存史诗。这种太平洋鲑鱼的代表物种,需要完成从咸水海洋到淡水河流的漫长洄游,期间不仅要应对盐度剧变、逆流而上等环境挑战,还要在完全禁食状态下支撑生殖系统发育。更令人惊叹的是,它们必须在能量储备耗尽前精准完成产卵使命。这种极端生理状态下的代谢调控机制,一直是鱼类生理学家探索的焦点。俄罗斯科学院卡累利阿研究中心生物研究所的N.S. Shulgina团队在《Journal of Ichthyology》发表的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驼背鲑洄游过程中能量代谢酶活性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人员于2021年8月在因德拉
来源:Journal of Ichthyology 0.5
时间:2025-04-01
-
慢性视觉剥夺下塞内加尔多鳍鱼(Polypterus senegalus)热偏好行为研究:视觉与热感受的神秘关联
首次以塞内加尔多鳍鱼(Polypterus senegalus)为研究对象,探究慢性视觉剥夺(摘除晶状体,为期 3 个月)对鱼类热偏好行为及偏好温度的影响。正常塞内加尔多鳍鱼的偏好温度范围为 32.0–35.0°C,均值为 33.8°C;视觉剥夺后的鱼,该范围为 26.0–35.0°C,均值为 30.2°C。与正常个体相比,视觉剥夺的鱼更活跃,在温度梯度实验盘中跨区间游动次数是正常鱼的 10.3 倍,总游动距离是 16.9 倍,直线游动距离是 1.6 倍,且耗时仅为正常鱼的 1/8.7。视觉剥夺鱼在游动时的温度变化速率是正常鱼的 14.9 倍。慢性视觉剥夺导致鱼类热偏好和活动能力的变化,这表明
来源:Journal of Ichthyology 0.5
时间:2025-04-01
-
首次在白海德维纳湾捕获欧洲无须鳕(Merlangius merlangus):生物分布新发现与生态意义
欧洲无须鳕(Merlangius merlangus Linnaeus, 1758)于 2015 年 5 月首次在白海德维纳湾被记录。2023 年 6 月和 8 月,在德维纳湾湾顶又捕获了 4 个标本。本文介绍了保存标本的形态测量数据和一些生物学数据。欧洲无须鳕的分布范围在北方寒温带以南,并非白海鱼类区系的典型代表。显然,捕获到它与幼鱼进入白海有关。
来源:Journal of Ichthyology 0.5
时间:2025-04-01
-
白令海阿特卡狭鳕(Pleurogrammus monopterygius)和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外周血白细胞组成研究:解锁鱼类免疫奥秘
在白令海的阿特卡狭鳕(Pleurogrammus monopterygius)和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中,外周血白细胞里淋巴细胞占主导地位。阿特卡狭鳕缺少分叶核中性粒细胞(segmented neutrophils)和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s),而大麻哈鱼则缺少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研究的这两个物种在白细胞大小和白细胞丰度指数的值上存在差异。
来源:Journal of Ichthyology 0.5
时间:2025-04-01
-
尼罗罗非鱼镍中毒防治新突破:茶树油和罗勒油的关键作用
在广阔的水产养殖领域,尼罗罗非鱼是重要的养殖品种。然而,水环境中的镍污染却成为其健康生长的 “拦路虎”。镍作为一种广泛存在于水体中的金属,严重影响尼罗罗非鱼的免疫反应和生存。以往研究发现,镍暴露会使尼罗罗非鱼生长迟缓,还会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这对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挑战。为了找到应对这一难题的方法,来自埃及扎加齐格大学(Zagazig University)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意义重大的研究。他们将目光聚焦于茶树油(TTO)和罗勒油(BEO),探究这两种物质对尼罗罗非鱼镍暴露的影响。该研究成果发表在《Fish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杂志上。研究人
来源:Fish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2.5
时间:2025-04-01
-
无人机 RGB 影像颜色与纹理信息在预测不同生长阶段马铃薯地上生物量中的关键作用
精确监测作物地上生物量(AGB)对于产量预测至关重要。尽管利用无人机技术获取的高分辨率 RGB 影像取得了进展,但在不同生长阶段和测量条件下,使用颜色植被指数(VIs)和纹理信息对 AGB 进行建模时仍存在不一致性。因此,本研究评估了多种 VIs、纹理信息及其组合在多个生长阶段估算马铃薯 AGB 的性能。纹理信息包括灰度共生矩阵(GLCM)和多尺度 Gabor 小波纹理。采用具有四种不同核函数的高斯过程回归(GPR)模型,利用 VIs、基于 GLCM 的纹理、基于 Gabor 的纹理及其组合建立 AGB 估算模型。在块茎形成阶段,VIs 与基于 GLCM 的纹理相结合显著降低了模型的预测误差(
来源:Potato Research 2.3
时间:2025-04-01
-
新鲜与干燥植物残茬作为有机改良剂对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潜在功能的影响:关乎提升土壤质量与调控碳氮循环
背景与目的:农业残留物可用作有机改良剂改善土壤性质并实现废弃物循环利用,而其引入土壤生态系统的方式会影响潜在效益。方法:在半干旱气候条件下进行为期两年的田间试验,研究新鲜玉米残茬和干燥玉米残茬的添加对土壤理化性质、细菌和真菌群落的影响。结果:两种改良剂都比未改良处理提高了土壤孔隙度和湿度,新鲜残茬对土壤湿度的提升幅度更大。此外,添加新鲜残茬的土壤增加了细菌多样性,但未改变微生物生物量。改良处理下细菌群落组成从寡营养型转变为富营养型。而且,添加新鲜植物残茬和干燥植物残茬的土壤中,细菌和真菌的共现网络分别更为复杂。新鲜植物残茬增强了光能自养、光能异养和甲基化功能,但抑制了反硝化功能。结论:研究结果
来源:Plant and Soil 3.9
时间:2025-04-01
-
森林与草地土壤有机碳矿化的调控机制:化学组成与酶活性对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土壤有机碳(SOC)矿化过程如同土壤的"呼吸密码",其稳定性和固存能力直接关系到全球碳循环。科研人员设计了一场精妙的"温度探秘实验":分别给森林和草地土壤喂食两种剂量(0.4和0.8 g kg-1)的13C标记葡萄糖"能量餐",在15℃和25℃的"气候桑拿房"中培育28天。结果发现:升温就像按下"加速键",显著促进原生SOC分解;土壤酶家族的"营养食谱"(C:N/P比值)主导着CO2的"产出效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捕捉到1420 cm-1处的分子指纹与草地土壤CO2释放存在神秘关联。更有趣的是,高糖输入让森林土壤的Q10变身"热血青年"却使草地土壤的葡萄糖分解变成"高冷派"。这些发现
来源:Plant and Soil 3.9
时间:2025-04-01
-
垄沟覆膜结合生物炭添加:半干旱区提升玉米产能、减少氮素流失与土壤水分消耗权衡策略
在旱作地区,垄沟覆膜(Ridge-furrow film mulching,RFFM)和生物炭添加都是提高作物产量的有效土壤管理措施。然而,它们对土壤水分状况和氮素收支可能有不同影响。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为期两年的实验,设置了四个处理:不添加生物炭的平作(FN)、添加 9.0 t ha−1生物炭的平作(FB)、不添加生物炭的垄沟覆膜(RN)、添加 9.0 t ha−1生物炭的垄沟覆膜(RB),研究土壤水分和氮素状况、玉米生产力及氮素利用情况。结果显示,在 0 - 60 cm 土层,RFFM 降低了土壤氮素储存,增加了土壤储水量(Soil water storage,SWS),而生物炭添加的效果则
来源:Plant and Soil 3.9
时间:2025-04-01
-
综述:浮萍用于植物分子农业:进展、挑战与未来方向
### 浮萍用于植物分子农业的研究进展植物分子农业(PMF),又称 “pharming”,是利用植物细胞或整株植物作为表达系统来生产重组蛋白,用于制药及其他领域。自 1982 年重组人胰岛素获批以来,重组蛋白生物制剂在制药行业迅速发展。目前,重组大肠杆菌和哺乳动物细胞系虽被广泛应用,但植物分子农业凭借成本低、蛋白稳定性高、能进行人源化翻译后修饰等优势,成为极具潜力的替代方案。不过,传统陆地植物作为生物反应器,存在与粮食作物竞争资源、污染食物供应等问题,因此寻找新的宿主平台至关重要。浮萍,作为小型快速生长的水生单子叶植物,在植物分子农业领域崭露头角。浮萍有五个属,共 36 种,其生长迅速,种群数
来源:Journal of Plant Biology 2.2
时间:2025-04-01
-
聚乙烯薄膜与可食用涂层对‘Femminello Siracusano’柠檬采后品质保存效果的比较研究
阿富汗果农正面临采后损失严重的挑战,而这项研究像一场“柠檬拯救行动”!科学家们将‘Femminello Siracusano’柠檬当作实验主角,在贾拉拉巴德的室温环境下展开两组趣味对决:第一回合,六种“防护服”同台竞技——裸奔的对照组、穿自粘聚乙烯(PE)紧身衣的个体、披穿孔低密度聚乙烯(LDPE)批量化斗篷的团体,还有涂着芦荟(50%)面膜、蜂蜜(20%)糖浆或橄榄油(100%)“全副武装”的选手。第二回合则让芦荟组和对照组在纸毛巾+LDPE双层防护下进行加时赛。40天和70天的数据追踪发现,PE包裹就像给柠檬装了“保湿锁水神器”,重量损失率最低(批量LDPE组70天仅瘦身10%),而果肉紧
来源:Applied Fruit Science 1.3
时间:2025-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