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洄游期驼背鲑能量与碳水化合物代谢酶活性变化及其生理适应机制研究
《Journal of Ichthyology》:Activity of Enzymes of Energy and Carbohydrate Metabolism in the Organs of Pink Salmon Oncorhynchus gorbuscha (Salmonidae) during Spawning Migration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25年04月01日 来源:Journal of Ichthyology 0.5
编辑推荐:
本期推荐:为揭示太平洋鲑鱼洄游期间能量代谢重编程机制,俄罗斯科学院卡累利阿研究中心团队通过测定驼背鲑(Oncorhynchus gorbuscha)不同洄游阶段(河口→河流)关键器官中CO(细胞色素c氧化酶)、LDH(乳酸脱氢酶)、PK(丙酮酸激酶)等6种代谢酶活性,发现河流阶段白肌CO活性降低1.3倍,红肌G6PDH(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升高1.4倍,揭示其从糖酵解向脂质/蛋白质供能的代谢转换,为理解鲑鱼生殖迁徙的生理适应提供新见解。
在广袤的北太平洋海域,驼背鲑(Oncorhynchus gorbuscha)演绎着自然界最悲壮的生存史诗。这种太平洋鲑鱼的代表物种,需要完成从咸水海洋到淡水河流的漫长洄游,期间不仅要应对盐度剧变、逆流而上等环境挑战,还要在完全禁食状态下支撑生殖系统发育。更令人惊叹的是,它们必须在能量储备耗尽前精准完成产卵使命。这种极端生理状态下的代谢调控机制,一直是鱼类生理学家探索的焦点。
俄罗斯科学院卡累利阿研究中心生物研究所的N.S. Shulgina团队在《Journal of Ichthyology》发表的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驼背鲑洄游过程中能量代谢酶活性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人员于2021年8月在因德拉河捕获三个洄游阶段的性成熟个体(海洋、河口、河流),采集肝脏、鳃、红白肌肉等组织,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CO、LDH、PK、醛缩酶、1-GPDH和G6PDH等6种关键代谢酶的活性,通过Kruskal-Wallis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酶活性空间分布特征
研究发现鳃部CO活性呈现显著梯度变化,河流阶段个体酶活性达海洋组的2.5倍(p<0.05),表明淡水适应阶段需增强有氧代谢支持渗透调节。白肌组织则呈现相反趋势,河流组CO活性降低1.3倍(p<0.05),伴随醛缩酶活性下降1.2倍,反映白肌有氧代谢减弱和糖酵解抑制。这种"鳃升肌降"的代谢模式,凸显不同器官在洄游中的功能分化。
红肌代谢重编程证据
红肌中1-GPDH活性在河流阶段降低1.3倍(p<0.05),而G6PDH活性在河口组显著升高1.4倍。结合LDH活性变化,表明早期洄游阶段(河口)红肌增强糖异生和戊糖磷酸途径,为后期(河流)储备能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G6PDH活性升高可能支持NADPH生成,这对维持渗透调节所需的类固醇合成至关重要。
肝脏代谢调节枢纽
肝脏PK和1-GPDH活性在河流阶段分别降低1.4倍和1.2倍(p<0.05),而醛缩酶活性反增1.2倍。这种"三酶联动"变化提示肝脏从糖酵解转向糖异生:一方面减少葡萄糖分解,另一方面增强从氨基酸合成葡萄糖的能力,为产卵行为储备能量底物。
该研究通过多器官代谢酶谱分析,首次绘制出驼背鲑洄游过程的动态代谢图谱。发现从河口到河流阶段存在明显的"代谢转换三部曲":1)早期(河口)以糖酵解和脂质储存为主;2)过渡期增强戊糖磷酸途径和糖异生;3)末期(河流)转向蛋白质/脂质供能。这种精确的代谢时序调控,既保障了渗透调节的能量需求,又优化了有限能量储备的分配策略。
研究结果对理解鲑鱼生殖迁徙的生存策略具有三重启示:首先,代谢酶活性的空间异质性(如鳃与肌肉的相反变化)反映了器官功能的精准分工;其次,红肌作为"代谢缓冲器"的作用被重新定义,其糖异生活性可能决定洄游成功率;最后,G6PDH活性的环境依赖性变化,为评估鲑鱼种群对栖息地变化的适应潜力提供了新生物标志物。这些发现不仅丰富了鱼类生理学理论,也为鲑鱼资源保护提供了代谢水平的科学依据。
知名企业招聘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