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科研动态/国外
  • Celera已完成老鼠基因组的集合

    上海科技 Celera 基因公司于周五称,他们已完成了老鼠基因组的集合。公司称,Celera 从去年4月开始把老鼠基因按序排好,他们称他们现在绘制的蓝图保证99%以上用老鼠基因描述。其下一阶段的研究计划是注解老鼠基因以进一步精炼数字和老鼠基因的功能。 Celera已经对从它们的工厂,所有团体和所有基因同一科技中的已产生的数据配对和组合了老鼠的基因。公司称,和人类的29亿个基因对相比,老鼠基因包含了大约26亿基本对。Celera 确定了在3个老鼠中的近250万单一核苷多晶(SNPs)。这个遗传的差异将对促进人类疾病的老鼠模型描述。人类和老鼠彼此相似,人类仅有数百个基因,而老鼠却没有。它们的排列相

    来源:

    时间:2001-05-08

  • 科学家找到长寿奥秘 细胞不分裂了

      4月25日,全球年龄最大的寿星,玛丽·布雷蒙在法国中部城市康代愉快地欢度自己的115岁生日。据《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记载,玛丽是目前在世的年龄最大的女性。  人怎样可以延长寿命呢?最近,美国科学家发现了其中的奥秘。  科学家研究发现,位于染色体顶端的细胞端粒,在细胞分裂后有缩小的特性,因而不能再生而死亡。而端粒酶却能抑制细胞的分裂,延长细胞的寿命。  科学家成功地将这种十分活跃的端粒酶进行了培育,使其不再自然分裂。培育成视网膜色素细胞和皮肤纤维细胞,延长它们的繁殖时间和生命期限,特别保证了它们的质量和“新鲜”。目前,美国科学家已培育出大量的这种细胞,这就是称之为“延长人寿命的秘密”。但是,

    来源:

    时间:2001-05-08

  • 细胞染色体可以预测患口腔癌的机率

      新华网北京4月30日电 新奥尔良消息,据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道,挪威奥斯陆大学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十分简单的方法来预测人们患口腔癌的机率,即观察口腔黏膜白斑细胞的染色体数量是否正常。  全球每年有30多万人患上口腔癌,由于难以及早诊断,半数以上的人会在5年之内死亡。这些患者早期都会出现口腔白斑,但白斑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发展成为癌症,如何判断是个难题。  研究人员发现,从黏膜白斑细胞中的染色体数量可以判断出它是否会发展成为口腔癌。他们对150名患有黏膜白斑病的患者进行了8年半的跟踪观察发现,白斑细胞中含有正常的46对染色体的患者机率最小,103人中只有3人患上癌症;当这类细胞中的染

    来源:

    时间:2001-05-07

  • 纳米机器人——分子仿生学新领域

    新华网消息 据《科技日报》报道 纳米技术与分子生物学的结合将开创分子仿生学新领域。分子仿生学模仿细胞生命过程的各个环节,以分子水平上的生物学原理为参照原型,设计制造各种各样的可对纳米空间进行操作的“功能分子器件”,即纳米机器人。纳米机器人的研制和开发将成为21世纪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对医学和农业产生巨大影响。 仿生学是生物物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仿生学是以生物学原理为参照原型设计制造用于特殊目的的“功能器件”。20世纪仿生学的突出成就就是计算机技术发展推动下出现的各种各样机器人的设计制造和应用,这是宏观仿生学概念指导下取得的成果。 纳米机器人是可以在细胞内或血液中对纳米

    来源:

    时间:2001-05-07

  • 李岚清考察中国科学院基因组信息学中心暨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和中国科技馆

        新华网消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今天考察了中国科学院基因组信息学中心暨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和中国科技馆。李岚清指出,生物科技是21世纪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关键领域,也是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我们要集中优势,重点攻关,加快研究出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并加速从科研到成果转化、产业化的步伐。他强调,要重视科技场馆的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场馆的作用,普及科技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方法,克服愚昧落后,提高人们科技文化素质。    在中国科学院基因组信息学中心暨华大基因研究中心,李岚清参观了科研成果展示,

    来源:

    时间:2001-05-06

  • 我国率先破译痢疾杆菌基因组遗传密码

       北京微生物基因组研究中心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已在国际上率先破译出痢疾杆菌基因组遗传密码。这是我国微生物基因组研究的一项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在此领域已迈也国际先进行列。    课题组经过近1年的努力,完成了6000万个碱基对的序列测定和分析拼接等工作,在国际上率先完成了“福氏2A”痢疾杆菌完事基因组的序列测定和分析。    “福氏2A”痢疾杆菌基因组是当前我国已经完成的最大生命体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它由465万多个碱基对组成,其长度位居目前国际上已经完成的微生物基因组的前列。

    来源:

    时间:2001-05-06

  • 新基因疗法实验使失明狗复明

    大洋网 美国科学家们表示他们可能很快就会有一个新的方法,可以治疗某种遗传性失明。美国的一组医生利用这种方法已成功使失明的小狗恢复视觉。这些小狗失明的原因同导致许多人失明的情况类似。科学家的这项研究已经刊登在《自然基因》杂志上。先天性黑朦症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眼疾。患上这种疾病的儿童不是一出生就失明,就是在出生后不久即丧失视觉。造成先天性黑朦症的原因是人体其中一个基因出现了毛病导致视网膜退化。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科学家利用基因疗法,使患上先天性黑朦症而失明的小狗恢复了视觉。科学家发现问题出在一个称为RPE65的基因上。科学家接着在进行实验的三只小狗的右眼注射仿造的健康基因。几个月后,这些小狗的右眼

    来源:

    时间:2001-05-05

  • 院士呼吁:尽快开展结构基因组研究

    视国际网络 中国科技大学教授、著名生物学家施蕴渝院士对结构基因组有一定的研究,但由于资金短缺、条件简陋,施院士的科研受到了很大限制,为此,她发出紧急呼吁:我国应尽快在结构基因组研究方面加大投入,避免出现与国际产生新的尖端技术差距。 施院士向记者介绍说,面对国际上结构基因组计划的挑战,考虑到我国应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世界科技前沿占有一席之地,以及面对进入WTO我国创新药物研究开发的紧迫性,科学家们强烈呼吁我国政府尽快在国家层面上部署结构基因组计划。 我国在结构生物学研究领域有相当好的基础,胰岛素三维结构的测定工作曾在国际上曾产生重大影响。我国有一支学术造诣深厚、经验丰富的老一辈科学家,也有

    来源:

    时间:2001-05-04

  • 《自然》报道人能分辨红色和绿色原因

        新华网北京4月30日电 据最新的《自然》杂志报道,香港大学一项研究最近揭示了人类及灵长类动物为何能分辨红色和绿色。  科学家认为,人类的祖先出于寻找食物的需要,形成了这种辨认色彩的能力。  香港大学研究人员对生活在乌干达基巴莱国家公园的灵长类动物的饮食习惯进行了观察,以找出辨别色彩的能力与它们所食的水果和树叶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猿类和猴子只会利用蓝色和黄色视觉来选择所吃的水果,但是,要想吃到最有营养的鲜嫩树叶,动物必须具备红色和绿色的视觉,因为这样的树叶常常带有隐隐约约的红色,使它们与其他的绿色树叶区别开来。  科学家认为,红色和绿色视觉的形成使人类祖先

    来源:

    时间:2001-05-03

  • 科学家使用机械力实现单个RNA分子的解螺旋

    新生命网站编译 在4月27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美国科学家描述了他们使用机械力使三种RNA分子解螺旋的发现。为了确定使单个RNA分子解螺旋所需要的机械力的大小, Howard Hughes医学研究所的教授Carlos Bustamante领导的研究小组把一个检测分子通过特定RNA分子连接在单个的微小的珠子上,然后他们使用激光束产生的“光学陷阱”来操纵珠子并探测珠子的受力状况,并测定了使单个RNA分子解螺旋所需要的力的大小。研究者们在研究中选择了复杂程度不同的三种RNA分子,从最简单的发夹环结构的RNA分子、带有螺旋接头的RNA分子到复杂的有三维突环结构的RNA分子。他们发现这些RNA分子有着

    来源:

    时间:2001-05-03

  • 美研究人员发现孤独症的早期迹象

      新华网北京4月29日电 华盛顿消息,美国研究人员日前称,他们发现,婴儿出生时如果血液里一种特定的蛋白质水平过高的话,预示着将来有可能患上孤独症或者其它精神疾患。这项发现将有助于孤独症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美国神经疾患国家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对加利福尼亚州4个县储存的1983年至1985年出生的新生儿血样进行了检测。他们发现,那些后来患上孤独症或其它精神疾患的新生儿血液中,神经发育因子蛋白质的浓度比正常新生儿血液中的浓度平均高出两倍。  在胎儿的发育过程中,神经发育因子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形成至关重要,但如果这种蛋白质过多,则可能对细胞的分裂与有计划死亡程序产生干扰,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研究

    来源:

    时间:2001-05-02

  • 美国基因疗法为失明者带来希望

      新华网纽约4月28日专电 美国康奈尔大学兽医研究人员日前报告,他们使用健康动物的基因使因患一种非遗传性退化疾病而失明的狗恢复了视力。  这种治疗的实验是在患有先天性禁止夜盲症的小狗身上做的,这种疾病类似于一种人类儿童所患的部分或完全失明的眼疾病。研究证明,基因疗法可以使患有视网膜严重退化病症的狗恢复视力。  这种治疗方式是首次成功地用基因治疗大动物的失明,它为治疗类似情况下的人类疾病提供了希望。不过,在这种疗法用于人类临床试验之前,还要进行许多安全保险和有效的研究。

    来源:

    时间:2001-05-02

  • 日本研究人员用心脏细胞培植新心脏

    新华社信息东京4月28日电 据日本新闻媒体报道,日本信州大学佐佐木克典教授,日前把实验鼠的心脏细胞移植到其腹部大动脉处,结果生长成为新的心脏。 据报道,佐佐木教授从实验鼠胚胎里摘取出分裂能力极强的心脏细胞,把它注射到实验鼠腹部大动脉的周围。一周以后,他发现大动脉周围生长出一个心脏细胞群,成为一体,以相同的节奏自律地收缩与扩张,成为第二个心脏。在实验鼠的心脏停止跳动后,这个心脏还博动了一个多小时。 佐佐木教授表示,这项科研成果有可能应用到某些心脏病的治疗上,如治疗心脏功能衰竭导致的末梢组织供血不足等。

    来源:

    时间:2001-05-01

  • 最新研究表明:BAX和BAK是诱发细胞凋亡的关键因素

    新生命网站 由哈瓦德郝戈医学研究所研究员Stanley J.Korsmeyer领导的研究小组,第一次表明两个前凋亡蛋白,线粒体膜上的BAX和BAK,是凋亡通路上的关键因素。论文发表在2001年4月24日出版的《Science》上。依据Korsmeyer和在哈佛医学院达拿-法尔波癌症研究所的同事的观点,一个称为tBID的控制蛋白启动BAX和BAK在细胞膜上成孔,使细胞色素C流入细胞,启动死亡的生化级联反应。Korsmeryer说:“以前的研究已揭示细胞有抗死亡分子BCL-2。但后来我们又发现了tBID等前死亡分子,它们和BLC-2家族成员紧密关联。”这些分子的发现使Korsmeyer和同事提出凋

    来源:

    时间:2001-05-01

  • 我国发现首个全身长满羽毛的恐龙化石

      新华网伦敦4月26日专电(记者王艳红)中国和美国科学家在26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联合发表报告说,2000年在中国辽宁出土的一具完整的、全身长满羽毛的恐龙化石,是世界上首次发现整个身体完全披覆羽毛的恐龙。这一新进展再次有力地证明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理论,并表明羽毛最初产生是为了保温,而不是为了飞行。     这具保存完好的化石是去年冬天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季强博士在我国辽西地区发现的。中美科学家研究后认为,它大约有1.26亿至1.47亿年的历史,属于兽脚类恐龙中的奔龙——一种具快速奔跑能力的小型恐龙,具有尖锐的牙齿和与鸟类非常相似的骨

    来源:

    时间:2001-04-28

  • 武汉大学筹建国内首家现代病毒学研究中心

        新华网武汉4月27日电(田建军 程超)我国首家现代病毒学研究中心日前由武汉大学发起筹建,将于今年6月正式挂牌。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病毒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 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和首批****计划特聘教授点,设有病毒学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和病毒生物防治国家专业实验室。     据该院院长何光存教授介绍,现代病毒学研究中心由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医学院的相关研究室组成。中心将以医学病毒学、动物及昆虫病毒学、临床病毒学、基因工程药物学为主要研究方向,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当代发生或发现的病毒和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的病

    来源:

    时间:2001-04-28

  • 胚胎干细胞研究重大进展

    (生物通编译)尽管胚胎干细胞的来源涉及伦理问题,然而干细胞的研究应用将会为临床医学带来美好的希望,因为胚胎干细胞有可能分化成为各种分化细胞,形成功能器官。在胰腺,是由特殊的结构——胰岛来分泌胰岛素的。在美国有将近1600万人患有与胰岛功能紊乱相关的糖尿病。美国国立卫生院的McKay和Nadya Lumelsky等人在实验中成功将小鼠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成能够分泌胰岛素及其他胰腺内分泌激素的分化细胞,这些细胞能够自我装配成为有三维结构的细胞团,在布局上与正常的胰岛非常相似。葡萄糖可以引发这些细胞团分泌胰岛素,与体内的分泌机制相似。将这些细胞团注入患糖尿病的实验小鼠体内,这些能够分泌胰岛素的细胞经历

    来源:

    时间:2001-04-28

  • 科学家发现与染色体无关的性别基因

        新华网洛杉矶4月24日专电(记者张小军)美国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除去老鼠胚胎内的一种基因,可以使生下来的老鼠性别改变。这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与性染色体无关但对性别有影响的基因。    该项成果刊登在新一期美国《细胞》杂志上。负责这项研究的是华盛顿大学医药学院的分子生物和药理学教授戴维·M·奥涅兹,实验在杜克大学医学中心的实验室完成。    老鼠和人一样,性别一般由性染色体决定。如果是XX染色体,则为雌性;如果是XY染色体,则是雄性。而研究人员在实验中除去老鼠胚胎中一种名

    来源:

    时间:2001-04-27

  • 美科学家寻觅花的起源有新发现

        新华网洛杉矶4月25日专电(记者张小军)提起花,人们不难想到热情奔放的玫瑰、清香怡人的水仙、雍容华贵的牡丹等等,但花儿究竟从何处来?美国斯坦福大学等研究机构的最新发现,可能为解读花儿的身世提供了新的方向。    以前的化石研究发现,苔藓是最早出现在地球上的植物,出现于距今约4.25亿年前,此后是蕨类、杉木、针叶类植物和其它物种。在距今约1.3亿年时,开花类植物突然在地球上大放异彩,而之前似乎没有任何过渡性化石可以证实它们的祖先。对花儿起源问题,连进化论的缔造者达尔文也只能摇头叹道:“这是个讨厌的谜”。&nb

    来源:

    时间:2001-04-27

  • 我国培育成功"豫医无毛小鼠近交系"

            新华网消息: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验,近日成功培育出一种携带无毛基因的小鼠分离近交系,被命名为“豫医无毛小鼠近交系”。这种无毛小鼠近交系的培育采用强迫性全同胞兄妹交配方式进行,形体特征明显,成活期不到一年。它的培育成功填补了我国无毛小鼠近交系的一项空白,成为医学和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新的实验动物品系。图一为科研人员在对豫医无毛小鼠进行生物学特性试验。图二为一只老龄的无

    来源:

    时间:2001-04-26


页次:2937/2986  共59707篇文章  
分页:[<<][2931][2932][2933][2934][2935][2936][2937][2938][2939][294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